阿弥陀经通赞疏

  经云阿难陀罗睺罗。
  赞曰。第五多闻密行对。梵云阿难陀此云庆喜。但言阿难翻为欢喜亦讹也。世尊成道内外咸庆。当喜时生故云欢喜。已成圣果。又论云。尊者往昔曾为大富长者。因施诵经沙弥饮。遂发愿言。愿小师成佛。愿我为多闻弟子。所说教法悉能记持。今符往愿博学多闻。此尊者貌莹秋蟾心明皎日。岩间结集诵三藏之教微言。水上分身应四王之请命。故云多闻也。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罗睺罗不正。执日者障蔽也。往昔曾为国王太子。兄弟二人大者名日小者名月。父王崩后兄绍国位。后厌荣贵付位与弟月太子。乃投佛出家精持禁戒无有少犯。后因夜暗误用他人瓶水。鸣钟作相集僧忏除。众僧知罪轻微不与作法忏谢。忧愁转甚。乃自入宫告月王求忏盗罪。月王不违兄意。寻遣左右收兄拘系一房。贪遂欢娱六日忌治。今招恶报腹内六年。又云昔填鼠穴六日。今招斯报六载腹中。此皆不然。太子逾城之日马鞭指耶输之腹。令有此孕表异凡众特现异灵。六载胎中方诞殊质。国王疑谤母子俱焚。火变莲池都无伤损。群臣国王顿息疑心。知释迦之久离染情。显罗睺之不同余众。又乃将珠奉佛。雪耻耶输。鹙子将归便令度脱。少欲知足大行密修已证四果。此尊者圣凡莫测因果难知。内修菩萨之心外现声闻之相。故云密行也。
  经云憍梵波提宾头卢波罗堕。
  赞曰。第六流泉应供对。梵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讹也。过去因摘一茎禾数颗堕地。五百生中作牛偿他。今虽人身尚作牛呞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恐人谤毁反堕众苦。佛敕令往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佛入灭时结集法藏。令人往唤。问曰世尊安乐否。语曰已灭度。又问我师在无。报曰舍利弗不忍见世尊灭度。三界无依先已入灭。尊者闻语嗟叹再三。乃化水流至下界。水中说偈。偈云憍梵波提头面礼。妙众端严第一像。象王既去象子随。大师入灭我亦灭。因兹化火焚身入于寂灭。此尊者辟嫌疑于妙高顶上习禅观。于沙利园中忽闻我佛世尊示归寂灭。又知本师鹙子现迹沈空。水流偈于岩间火焚身于天上。故云流泉也。宾头卢颇罗堕者。案请宾头卢经云。宾头卢者是字。未详其义。颇罗堕者是姓。此云利根。故毗奈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于刹上告云。若有神通能取之便与。尊者在山纳衣之次天眼遥见。削针山崖骋通便往。线连山埵带入王城。蔽日翳空。城中士庶莫不惊惶。孕妇堕胎乃往白佛。佛呵责已云。汝自今后不得随吾不得入灭。留身久住与人增福受请应供。现在南天竺摩利支山居住受请。垂赴往往现身。请命仪轨具在请宾头卢经内。此不繁叙。此尊者受佛敕命不入涅槃。恒驻锡于摩利支山每应供于阎浮世界。故云应供也。
  经云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
  赞曰。第七化贪除慢对。迦留陀夷正法念经云。翻为黑曜。身有黑光。能照曜故。增一云。迦留陀夷夜行乞食值天阴暗。闪电照见。孕妇惊怖将为神鬼。时乃堕胎遂诣白佛。佛呵责已便立禁戒不得夜行乞食。又化悭女令舍悭贪。具如别处。此尊者惊孕妇伤子。化悭女舍贪。损正教于一时。立规绳于千古。故云化贪也 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佛与同房宿。化作老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云房宿。因佛化导慢心乃除。此尊者世尊以韬藏圣相变现僧仪。持金锡以同行。处茅堂而共宿。乃知根熟却复本形。睹相好而发心。听微言而息慢。故云除慢也。
  经云薄拘罗阿[(而/而)*(少/((色-巴)+兄))]楼驮。
  赞曰。第八施药莚僧对也。梵云薄矩罗此云善容。言薄拘罗讹也。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甚患头痛。善容时作贫士持一呵梨勒施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除愈。因施药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间受福快乐。又因往昔曾作比丘。发愿不视女子面。不受女子所施衣。不受女子手中饭。尊者母苦忆子情切乃入寺看子。善容不乐寻时遣母便出房门。母怀小愤为儿五逆乃发恶愿。愿我来世作伊后母种种陵治。果应前愿五杀不死。投佛出家遂成圣果。少欲知足塔涌一钱。故此尊者心唯少欲身不重衣。施良药之微因获无病之殊报。故云施药也。阿[(而/而)*(少/((色-巴)+兄))]楼驮者梵云阿泥律陀此云无灭。佛之堂弟。云阿[少/兔]驮者讹也。应作[(而/而)*(少/((色-巴)+兄))]字。于过去世曾施缘觉一食。五十劫中福不灭故。又过去世曾作猎人欲盗毫珠。以箭挑灯睹佛相好乃发胜心。舍弃弓矢誓不害命。善因力故今得出家。多诸睡眠障习禅定。佛乃呵责。耻见大众。更不寝息。乃得天眼。此尊者挑灯少善根获天眼之殊功。施食微因缘感福田而无尽。故云筵僧也。
  经云如是等诸大弟子。
  赞曰。第二结也。标千余人列名十六。不能具载故云等也。诸大弟子者。学在我后故名为弟。解从我生名为子也。上来道行尊高众讫。
  经云并诸菩萨摩诃萨。
  赞曰。第二悲心广大众也。又分为三。初标类。二列名。三结之。此即初也。梵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略云菩萨摩诃萨。菩萨修行略有二门。一自利大智为首。二利他大悲为先。菩提觉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以二为境名为菩萨。有财释也。又觉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有情故名菩萨。依主释也。云摩诃萨者。今此等菩萨名振十方位居八地。拣小菩萨表异二乘故云摩诃萨也。
  经云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
  赞曰。第二列名也。分之为二。一十祥三会对。二愍物策勤对。此即初也。梵云曼殊师利此云妙吉祥。生时有十种吉祥事故。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孩龙肫。七马产骐驎。八牛生白驿。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故云妙吉祥也。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闻名能灭四重等罪。又云过去为龙种上尊王佛。华严经说。在此清凉五台山。与一万菩萨俱。法王子者。佛地论云。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问文殊已三祇行满十号身圆。何得息国之化扬于他方而示迹。答此尊者慈悲广大利物弘深。显净名之悟理已言。助释迦而投机演法。或因或果何必生疑。阿逸多此云慈氏。依梵本应云梅呾利曳那。此翻为慈。古云弥帝隶或言弥勒者皆讹。当来下生之时才生。便具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容揵特。母性不调。怀子已来悲心济物慈心救厄。相师曰。此师子儿之德也。因为立号称梅呾利曳那。若释此名应云梅呾利曳尼。尼是女声。母姓慈故因名慈氏。因成现在果熟当生。忻慕净方亦来至会。
  经云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赞曰。第二愍物策勤对也。乾陀诃提菩萨者未详所译。称赞净土经第三菩萨名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无止息也。常精进者。念念胜前进后。更无懈怠故也。
  经云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赞曰。第三结之也。已上菩萨众也。即悲心广大众讫。
  经云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赞曰。第三明乐法诸天众。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释翻为能。提婆者天也。因达罗帝也。云释提桓因言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王。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国为名。修行因缘如宗轮疏。如帝释等等者。余诸天大众俱至只园也。上来三众不同。总是第五所被机讫五段不同总是序分已竟(已下正宗分也)。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上



  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赞曰。第二正宗分也。大文分六。第一标净土之宗果。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乃至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第二明极乐之因殊。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乃至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诸佛证明。经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乃至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第四三生发愿。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乃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乃至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第六我佛叙陈独称难事。经舍利弗当知我于乃至经终五行来是。初文分二。初略明净土。二广明净土。初文有七。一指方所。二明数量。三显国名。四明化主。五辨说法。六征国名号。七结成极乐此初三也。佛告告语也。从是西方从是指方所此土远指西方。过十万亿佛明数量也。有世界名曰极乐显国名也。极乐国土正是。经宗告鹙子。以令知诱含生而忻慕不能广叙。聊述七门。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辨假实。第四漏无漏料拣。第五五位分别。第六三科收摄。第七释其妨难。且释名者。世者可破坏义。界者境分剂也。即所居土名。曰极乐者。乐即能居者。第六识相应乐受也。世即界。持业释也。极者至极乐受。世界者即是无情。相违释也。出体者。极乐者即至极乐受也。世者即有情无情法上不坚可破坏而立世名。即色心上假立。界者四尘五尘为体。虽圣境无坌恶。义是尘之类故亦呼为尘。细四相迁亦名世界。辨假实者。若是化净土而但是假。是定果色去者。有情未除秽种。未能变得净土。但是变心如三变土田等不乖唯识。漏无漏料拣者。若是佛本质净土唯无漏摄。若往生有情及菩萨所变净土唯是有漏。谓第八识果转非因故。五位分别者。极乐者心所收。世界者即色法摄。三科收摄者。极乐者即行蕴收。世界者即色蕴摄。十二处中极乐法处收。世界即色处摄。十八界中法界及六境中摄。释妨难者。问十方佛国快乐皆同。何故偏指西方劝人生彼。答良为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偏指一方即不系心专注。所以法华经云。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又西方净土主胜愿强。偏劝往生疾成圣果。所以偏指也。
  经云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赞曰。此第四明化主。第五辨说法也。阿弥陀上已解。自下经亦有自说处。现在者拣于过未。说者演说。法者执持名号之法。即是教法也。阿弥陀佛长为众生演说妙法转令精进。故慈悲广大利物弘深。现初地之报身化无边之根器。故云今现在说法。问何故不告菩萨只告声闻。答菩萨已无秽种。居净国而皆同。声闻分别未除秽方之各异。令生忻慕只告声闻。问声闻数广。顿悟者颇多。何故不告余人独告鹙子。答只如任家长子国付贤臣。鹙子智辨不群。偏告一何爽理乎。
  经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赞曰。第六征国名号。故者所以义。前标极乐之名未彰极乐之相。不睹胜妙难为发心。将欲显示净方故乃自征国号也。
  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赞曰。第七结成极乐之名。其国众生者。众生具十种名。众生即十名中之一名也。莲华化生无其生苦。四序不能迁故无老苦。非分段无病苦。寿命无尽无死苦。无父母亲疏故无怨憎会苦。所欲如意无求不得苦。颜貌端严无诸根缺陋之苦。又四时一等故无寒暑等苦。故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谓处绝三途人无众苦。只如娑婆世界。有漏形躯四蛇回身三龙害命。乖张病恼报尽死侵。有爱必离无怨不会。竖迷至理横受阴缠。今兹众人永无此也。且积修白业生处红莲。相好常身蠲除四相。已情绝虑谁为爱憎。随念即来无求不得。五香佛体众德严身。故云无有众苦也。但受诸乐者。才归净土圣众随迎。莲华倏开睹金容之相好。征风暂扇听宝树而摇声。加以飘渺仙云近浮神足。轻盈衣裓远供祥华。晨谒慈颜得法印而旋国。暮游金殿听宝偈而经行。然大慈愿广利钝普沾。且旧莲欲发为遣残殃。新学化生行成不退。岂唯近已粗苦抑亦妙果非远者哉。故云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问彼土属三界否。答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相故非无色界。内无秽种外感净方。回出四流水超三界。故非界系也。
  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赞曰。第二广明净土。文分为二。初明国土庄严。二辨佛身功德。初文分八。第一树饰四珍。第二池严众宝。第三空盈天乐。第四地布黄金。第五华雨长天。第六人游诸国。第七鸟吟妙法。第八风吹乐音。初文分二。初正辨庄严。二结成极乐。此即初也。又者复也重也。谓前来已告舍利弗。彼国无有众苦名曰极乐。此欲广明净土境物殊常。又告鹙子故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者。宝树周围有七重栏楯也。横曰栏。竖曰楯。栏槛也。庄严众宝围绕华丛。何独偏举树严。彼土处处皆有也。七重罗网者。严显国土罗覆树林金缕结成众宝饰。观经云。一一树上有七重网。皆是真珠。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以摩尼宝而为璎珞。其光照曜一百由旬。亦准于前处处皆有。故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祥风微起吹众网罗。声演法音振闻一[囗@(夕/方)]。耳听心悦更增快乐也。七重行树者。七重宝树行列[囗@(夕/方)]中。长开异华更无凋变。灵禽栖上众圣游从也。故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者。皆由咸也。咸是四宝也。四宝者或是金银珊瑚琥珀也。瑞相经云。其国有七宝诸树周满世界。谓有二宝乃至众宝所共合成。如金树则以银为枝叶华果。银树以金为枝叶华果。乃至有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车磲为实。白银为本等一一例此。行行相对枝枝相映。叶叶相显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振。又观经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树叶纵广二十五由旬而作异色。一一华叶之中皆有七宝光也。四宝皆是者即据此经。栏楯罗网行树此之三种咸是四宝所成也。四宝者金银琉璃颇胝迦也。通贯上文故云皆是四宝也。周匝者。古申多解。一云栏楯围绕宝树故云围绕。二云栏楯罗网行树围绕国土处处庄严故。问栏楯罗网行树何故各有七重更无增减。答表生归彼国得七觉支故。身口七支无诸过故有七圣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