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三昧经论

  经曰。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独成不羁不伴不聚散不生灭亦无来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议。
  论曰。此是第三领解。不合成者。非心非心所。心与心所别体相应故。不独成者。非自性非差别。是二义别无二体故。不羁者。非名非义故。名义互为客故。不伴者。非影质故。影质相类而为伴故。不聚散者。非空非色故。聚集为色散坏为空故。不生灭者。非不相应非无为故。不相应行是生起故。诸无为法灭所显故。此领前说离六双义。亦无来相者。非生之所生生故。及以去相者。非灭之所灭灭故。是领后说法尔清净。初言不可思议者。非如之如离心言故。后言不可思议者。离心之心亦离二故。
  经曰。佛言如是不可思议不思议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不异心心本如故。
  论曰。此是第四述成。如其次第述彼二种不思议句。所言心者。谓入证心。无心之心入于不入故不思议。如不异心者。释前不思议。心本如故者。释后不思议也。
  经曰。众生佛性不一不异众生之性本无生灭生灭之性性本涅槃性相本如如无动故。
  论曰。此下第四所入离边。于中有二。先明佛性离一异边。后显如如离有无边。初中有二。略明广显。此即略明。此中亦二。先离一异。后释离异。离一异者。谓众生与佛性不一亦。不异故。言佛性者。真如佛性。如涅槃经言。佛性者名第一义空故。若一若异皆有过故。众生之性本无生灭者。此下释离异义。不一之义易可见故。此句明人不异佛性。生灭之性性本涅槃者。是明生死不异涅槃故。性相本如如无动故者。众生人性生灭法相本来是如故不异也。
  经曰。一切法相从缘无起起相性如如无所动因缘性相相本空无缘缘空空无有缘起一切缘法惑心妄见现本不生缘本无故心如法理自体空无如彼空王本无住处凡夫之心妄分别见。
  论曰。此下第二广显。此中唯广离异边义。一切法相从缘所生。一切果法从缘有故即无生起。起相性如如无所动也。下明能起诸缘亦空。因缘性相相本空无者。种子因缘无所有故。缘缘空空无有缘起者。所缘缘法非一众多莫不皆空故曰空空。是故无缘之能起也。一切缘法惑心妄见者。谓增上缘等无间缘唯心妄见故亦空也。现本不生缘本无故者。结成二空。缘所现果本来不生。能起诸缘本来无故。心如法理自体空无者。前说因果是所取法。所取法无故能取心亦空。如说所取法空道理。能取心体亦如是故。上来法说。下引譬喻。言空王者空有二。一者空界谓明暗色。二者空王谓虚空法为一切色之所依故。如王为诸民之所依故说虚空名为空王如是空王本无住处。而凡夫心妄计分别。此处虚空彼处虚空唯是妄见。无此无彼。因果诸法当知亦尔。妄心所取无因无果。是约遍计所执因果。而作是喻妄见处故。
  经曰。如如之相本不有无有无之相见唯心识菩萨如心之性不无自体自体不有不有不无菩萨无不无相非言说地何以故真如之法虚旷无相非二所及。
  论曰。此是第二明如如法离有无边。于中有四。初句正明如如离边。次句反举有边是妄。三者引心离边为例。四者还明如如离言。第三中言如心之性者。犹如一心之体性也。不无自体者。谓离无自体边如兔角故。自体不有者。谓离有自体边如牛角故。非谓他相无故不有故言自体不有而已。不有不无者。不有即是不无。不无即是不有。由是义故更合明也。如一心法不有不无。如如之理亦同是说。是故句首曰如心也。无不无相非言说地已下第四还明如如离言道理。无不无相者。明初句中本不有无。非诸言谈安足处故。非二所及者。非寻伺二之所行故。寻伺二法是语言足。非此二所行故非言说之地也。
  经曰。虚空境界内外不测六行之士乃能知之。
  论曰。此下大分第三入之阶位。于中有四。一明所入甚深。二举能入位行。三者别显阶位。四者核明入心。初中言虚空境界者。谓如如之法虚旷无相故名虚空。内外不测者。谓内道中二十八圣及外道中九十五种。此等凡圣不能测量也。第二中言六行之士乃能知之者。是举菩萨二入阶位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六行愿为说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回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觉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
  论曰。此是第三别显阶位。唯显行位除其果位。所以不取妙觉之地。此六行中前四位是理入阶降。后二位者行入差别。于中略义在本业经。广分别义出华严教。
  经曰。大力菩萨言实际觉利无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实际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
  论曰。此是第四核明入心。问中言实际觉利无有出入者。举后二位得二利行与理相称无出入义。何等法心得入实际者。正问于中能入心法。答中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者。举所入法。法尔无际纵无前后际无始无终故离三世时故。横无此彼际无中无边故离六方所故。甚深无际无边不离故。广大无际无所不遍故。具此四义故言无际。能入之心亦具四义。故于实际无所不入。当知实际离能所边。心亦如是离能所际。即无其入乃能得入。是谓不可思议义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无际心智其智无涯无涯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实际如彼凡夫软心众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坚心得入实际。
  论曰。此下大分第四入之方便。入方便者。位在地前四位。理入门内方便观也。于中有二。先明能入方便。后显方便胜利。初中亦二。先略后广。略中先问。问中亦二。一领于前。二问于后。领中言无际者。心体无际故。无涯者。智用无涯故。
  经曰。佛言菩萨彼心喘者以内外使随使流注滴沥成海天风鼓浪大龙惊骇惊骇之心故令多喘菩萨令彼众生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以禅定故心则无喘。
  论曰。答中有二。先出所治障相。后示能治方便。初中言心喘者。惊心不安其出入息急速曰喘。以喻六识掉动不停。内外使者。末那四使内缘自我故。意识六使外缘诸境故。随使流注者。谓忿恨等小随烦恼。其沉掉等大随烦恼。及无惭愧中随烦恼随使等流集注现识故。滴沥成海者。本使随惑一切现行皆熏本识积集深广故。天风鼓浪者。业力所感六尘境界任运现行故名天风。鼓随眠海起七识浪故曰鼓浪。大龙惊骇者。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住在本识随眠海底故名大龙。如是无明违反寂静常能增长粗动之心故曰惊骇。由是诸缘令心多喘。此是令知所治障相。自下示其能治方便。存三者。能遮天风方便。守一者。能伏大龙方便。入如来禅者。正治多喘之方便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实际。
  论曰。此下第二广显方便。有三问答。此初番中举数总标。守一心如者。一心法中有二种门。今先守其心真如门。为伏无明大龙势故。无明正迷一心如故。此中守者。入时静守一如之境。出时不失一味之心。故言守一。如本业经十行中言。十为自在转大法轮故。所谓菩萨三宝。菩萨尔时于第一中道智为觉宝。一切法无生动与则为法宝。常行六道与六道众生和合。名僧宝。转一切众生流入佛海故。案云。三时不失中道一味即是此观守一之用。此观在于十行位也。余门后显此中不论。
  经曰。大力菩萨言三解脱法是何等事理观三昧从何法入佛言三解脱者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理观心者心如理净无可不心大力菩萨言云何存用云何观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无得失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
  论曰。此二问答别显观行。初答中言三解脱者。则是三慧摄八解脱故名解脱。如本业经十住中言。六为诸佛所护。所谓八解脱观。闻慧得内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一解脱。思慧内五阴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二解脱。修慧六观具足色界五阴空三解脱。四空五阴及灭定观皆不可得故。五解脱如相故。案云。八解脱观略有二门。若就事相唯修慧观。是共二乘。如余处说。若就三慧观人法空。是大乘观。如此文说。初解脱者。内有色相外观色等。谓内存色等。五阴法相观内我空。外存色等观众生空。是空易入闻慧所得。故言闻慧得内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不遣色等以观空故。有似虚空不遣色相故。说是为虚空解脱。第二解脱者。内无色相外观色等。内遣色等五阴法相。外观一切山河等空。欲界诸法无所不空。是空难解思慧所观。故言思慧内五阴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推求析破内外诸法。如似金刚破诸色法。是故名为金刚解脱。后六解脱皆是修慧。观上二界一切法空故言修慧。六观皆是修慧依定所发。是故总名般若解脱。于中六种差别相者。第三名净解脱。身作证色界五阴光洁寂静观悉空故名净解脱。自内所证名身作证故。言具足色界五阴空三解脱。第四名空处解脱。观空处五阴空故。乃至非想解脱亦尔。观灭定法亦不可得。故名灭尽解脱。皆从所遣以立其名。故言四空五阴及灭定观皆不可得故。五解脱如相故。如是三慧观人法空。伏离二执现行二缚故名解脱。既遣内外一切假法能遮诸境天风吹鼓也。理观中言心如理净无可不心者。顺理无相心无分别故。后答中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者。是名存三之用胜能。若人未得存三之用。静心观空涉事失念。取我我所著违顺境。天风所动心事各异。若能熟修三解脱者。出观涉事观势犹存不取我他之相。不著好恶之境。由是不为天风所鼓。入出同忘心事不二。如是乃名存三之用也。是观始修在十信位。存用得成在十住位。如本业经十住位中立此观故。内行已下答第二问以明观相。内行者。入观寂照行。外行者。出观化物行。若出若入不失中道故言不二。如本业经十向中言。十以自在慧化一切众生。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般若处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慧转转入圣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乃至广说故。不住一相者。二谛观故。心无得失者。平等观故。依此二种方便观故。进入初地法流水中。故言一不一地净心流入。如彼经。言三观者。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乃至广说。案云。此中二谛观者。遣俗观真故。即是正体智之方便。平等观者。融真观俗。即是后得智之方便。观俗如幻不取得失无适无莫故名平等。言一不一地者。初地之异名。所以然者。初地即是十地。一时顿入十重法界故。十地即是初地。直以遍满为初门入故。良由十地即初地故名一。初地即十地故不一。是故名为一不一地。依二方便以净其心。由是流入一不一地。以之故言净心流入。此中唯广初后二观。中间一观准可知故。
  经曰。菩萨如是之人不在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故虽无法服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入布萨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不住二乘入菩萨道后当满地成佛菩提。
  论曰。此下大分第二方便胜利。于中有四。一者得果胜利。二者得供胜利。三者无患胜利。四者无住胜利。此即第一得果胜利。初中亦有四种胜利。一者离边胜利。不堕道俗二边相故。如经如是之人不在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故。二者自在胜利。不为教门戒律所制。能以自心决判道理。萧然无为而无不为故。如经虽无法服乃至而获圣果故。三者入道胜利。如经不住二乘入菩萨道故。四者得果胜利。如经后当满地成佛菩提故。
  经曰。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来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门宜应敬养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起三界著如来衣入法空处坐菩提座登正觉一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况沙门而不敬养。
  论曰。此下第二得供胜利。得三胜德堪作福田。一切道俗所应供故就文有三。先明菩萨福田。次显二乘不见。后显菩萨能见。初中即现三种福田。入涅槃宅心起三界者。是三解脱存三之用。三界空寂名涅槃宅。安心栖托之净处故。三解脱观入三界空而不取证。还起俗心普化三界故言心起三界。起三界心而不染著即是存用。著如来衣入法空处即是守一心如之观。谓涉三界普化之时。著忍辱衣而不疲倦。还入法空守一心如。如法华经言。柔和忍辱衣故。坐菩提座登正觉一地者。是如来禅理观之心。谓坐法空。进修方便得登初地正觉真观。如法华经言。诸法空为座故。如是三位皆观二空。人我法我二执伏灭故言心超二我。超二我故断德具足。修三观故智德亦备。故能堪作道俗福田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如彼一地及与空海二乘之人为不见也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于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得觉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后得佛身。
  论曰。此下第二二乘不见。于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言一地者。谓所登地。十地即初地名为一地。空海者。谓前三观所入之空。甚深广大故名为海。答中言如是者。许不见也。下释二乘不见所由。味著三昧者。乐著静定而趣寂故。得三昧身者。如所乐趣入灭心定。因入涅槃灰身灭智。智心灭处灭定体生遮心心法。如是名为得三昧身故。乐寂熏习在本识中。因是不悟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觉者。须陀洹人八万劫住。乃至罗汉二万劫住。辟支佛者十千劫住。住于涅槃而不觉悟。今总相说乃至数劫。酒消始悟方修是行者。随其乐著熏习厚薄。著气消息得还起心。起心之时回心入大。方修如前三种观行。如楞伽经颂曰。譬如惛醉人。酒消然后悟。得佛无上体。是我真法身。乃至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