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刚三昧经论
金刚三昧经论
经曰。如彼人者从舍阐提即入六行于行地所一念净心决定明白金刚智力阿鞞跋致度脱众生慈悲无尽。
论曰。是明菩萨种性之人。从舍阐提不信之障。即入六行之初十信。于修行地之所即发一念净心。即是十住之初发心。决定明白者。谓十行位众行明净故。金刚智力者。谓十回向坚固智力故。阿鞞跋致者。谓初地已上真证无退故。度脱众生慈悲无尽者。即于前位利他行故。为别二乘不能行故。
经曰。大力菩萨言。如是之人应不持戒。于彼沙门应不敬仰。佛言为说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诸集灭定不离三佛而发菩提三无相中顺心玄入。深敬三宝。不失威仪。于彼沙门不无恭敬。菩萨。彼仁者不住世间动不动法。入三空聚。灭三有心。
论曰。此是第三离患胜利。谓离凡夫因果患故。于中先问应不持戒者。如前说言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故。于彼沙门应不敬仰者。既不持戒故不须敬持戒者故。答中有二。先许前问。次夺后问。初中言为说戒者者。所为说戒之人即是诸声闻也。恃自持戒懱诸破戒。故言不善慢故。是人未得诸法空故。随眠海中七识浪转。故言海波浪故。是举持戒之人过失。如彼心地者。谓菩萨心证诸法空入大地故。第八识内二执随眠分别起者皆已灭尽。故言八识海澄。澄者澄也。无分别智证入本觉地地增长离诸杂染。故言九识流净。本觉正是第九识故心无分别非境所动。故风不能动。不能动故染七不生。故言波浪不起。是人既证一切法空。七支戒性达皆空寂。故言戒性等空。而声闻人不达法空。执有戒性恃自能持。故言持者迷倒。是答初问明不持戒而非过失。如彼已下次答后问以明无慢。七六不生者。末那四惑不现行故见惑种子已断灭故。诸集灭定者。诸生起识心心所集皆灭尽已入理定故。不离三佛而发菩提者。明发心来普敬心生。如来藏佛是诸众生依彼发心不轻慢故。三无相中顺心玄入者。得行入时拔无明根。如前所说三解脱中顺一心法而深入故。由是义故深敬三宝。谓形像佛。纸素等法.四种僧等。无所不敬。故于沙门不无恭敬。以依三佛而发心故拔憍慢根无明种故。上来明其离诸因患。自下显其离诸果患。不住世间动不动法者。欲界人天富乐之果名为动法。散善果故。色无色界寂静之果名不动法。定善果故。于彼不著故曰不住。入三空聚者。如前所说。展转增入故名为聚。非直不著亦令不生。以之故言灭三有心。
经曰。大力菩萨言彼仁者于果满足德佛如来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而发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灭三有心不居寂地不舍可众入不调地不可思议。
论曰。此是第四无住胜利。于中有二。先领上说。后显无住。领中二句.先领不离三佛之句。果满足德佛者。始觉究竟万德圆满故。如来藏佛者。一切众生本来本觉故。形像佛者。金铜泥木能表尊像故。因果理事无所遗故。入三聚戒不住其相者。是领前戒性等空之句。入戒四缘。不著戒相故。三聚四缘后品当说。自下正显无住胜利。虽复入三空聚。灭三有心而不住寂地。普涉六度多喘众生所居之处名不调地。由所留惑依不系业于彼受生故名为入。言留惑者。谓不速尽。如小乘人于三无数大劫时中渐次而断。得菩提时方灭尽故。不谓金刚已还一向不断故名为留。
经曰。尔时舍利弗。从座而起前。说偈言具足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如彼妙莲华高原非所出诸佛无量劫不舍诸烦恼度世然后得如泥华所出如彼六行地菩萨之所修如彼三空聚菩提之直道。
论曰。此下第三身子领解为令小众发大心故。于中有二。一者领解。二者述成。初中亦二。在前三颂颂前所说。其后二颂陈自发心。初中有三。一前二颂颂无住道。次有二句颂六行位。后之二句颂三空聚。初中言具足般若海者。谓三解脱具三慧故。不住涅槃城者。灭三有心不居寂地故。高原非所出者。如彼二乘离烦恼泥。八万劫等不发心故。不舍诸烦恼者。不如二乘二二生中速断尽故。如泥华所出者。由所留惑入不调地。于中具修菩萨行故。因是能证菩提果故云行三聚。在文可知。
经曰。我今住不住如佛之所说来所还复来具足然后出复令诸众生如我一无二前来后来者悉令登正觉。
论曰。此是第二陈自发心。于中有二。初之二句陈今发心之位。后一颂半表其后修之行。我今住不住者。今闻佛说已发大心即住不住寂地之心故。来所还复来者。无始流转之来之处我先所离。今还复来来入三界度众生故。边际定力延所受身随其所宜而示现故。具足然后出者。具足菩萨一切行后出离此身得佛身故。言前来者。过去善根已成熟者也。言后来者。于未来世方成熟者也。穷未来际不休息故。
经曰。尔时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议汝当于后成菩萨道无量众生超生死海。
论曰。第二述成。印其所说。
经曰。尔时大众皆悟菩提诸小众等入五空海。
论曰。此是大分第四时众得益。言大众者。是大乘众。悟菩提者。悟入一地菩提心故。诸小众者。谓声闻众。得入三种真如门故。
金刚三昧经论卷中
金刚三昧经论卷下
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真性空品
论曰。真如之法具诸功德。与诸行德而作本性。故言真性。如是真性绝诸名相。以之故言真性空也。又此真性离相离性。离相者离妄相。离性者离真性。离妄相故妄相空也。离真性故真性亦空。以之故言真性空也。今此品中显是二义。故依是义立品名也。
经曰。尔时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萨道无有名相三戒无仪云何摄受为众生说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论曰。别明观行有六分中第四遣虚入实分竟。此下第五明诸圣行出真性空。就此品中大分有二。一为利根者多文广说。二为钝根者少文略摄。前广说中即有六分。一者明三聚戒从真性成。二者明道品行从真性立。三者明如来教当如理说。四者明菩萨位从本利出。五者明大般若绝诸因缘。六者明大禅定超诸名数。初三戒中文有五分。一问二答三请四说五者领解。此即初问。言修菩萨道无名相者。通举诸行。三戒无仪者。别牒戒行。如前品言。入三聚戒不住其相。是即三戒无相无仪。云何自摄受及为他说耶。此舍利弗既始入大。初发修行以戒为本。故问三学之中初行。又此身子从身而生。今此品中说诸行法从法身生。故寄身子而发问也。
经曰。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为汝宣说善男子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之一处众缘断灭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无施住于如理六道门杜四缘如顺三戒具足。
论曰。此是第二略答。于中有二。先答通问。善不善法从心化生者。三业因行皆是心作故。一切境界意言分别者。六道果境无非意变故。由心乱动不能制故。变作因果流转苦海。是故欲度苦海。修菩萨道制心一如众缘断灭。所以菩萨修无名相。何以故下次答别问。虽复总说未闻别行。所以更问何以故也。一本不起者。三戒之本是一本觉本来寂静故曰不起。三用无施者。既依本觉成三戒用。用离威仪施作相故。无施作故。顺住一本故。言住于如理。既住如理消除有因故言六道门杜。于一如理具四缘力。能顺一如即具三戒。故言四缘如顺三戒具足。
经曰。舍利弗言云何四缘如顺三戒具足。
论曰。此是第三重请。
经曰。佛言四缘者一谓作择灭力取缘摄律仪戒二谓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摄善法戒三谓本慧大悲力缘摄众生戒四谓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是谓四缘善男子如是四大缘力不住事相不无功用离于一处即不可求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摄六行是佛菩提萨般若海。
论曰。此是第四广说。于中有二。一者正答明戒因缘。二者乘显摄一切行。初中言四缘者。谓于一心本觉利中具四力用作三戒缘。一灭依止缘。二生依止缘。三摄依止缘。四离依止缘。灭依止者。谓本觉中性静功德与诸烦恼自性相违。以是缘成摄律仪戒。生依止者。谓本觉中性善功德与诸善根自性相顺。以是缘成摄善法戒。摄依止者。谓本觉中性成大悲自性不舍一切众生。以是缘成摄众生戒。离依止者。谓本觉中性成般若自性舍离一切事相。以是因缘令三聚戒舍离事相顺如而住。前三别缘。后一通缘。菩萨发心受三戒时。顺本觉利而受持故。以是四缘具足三戒。大意如是。次消其文。一谓作择灭力取缘者。本觉本离烦恼系缚。举体而作择灭解脱。有力能取别解脱戒。如似磁石引取于针。虽无作意而有力用。当知此中道理亦尔。二谓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者。谓本觉本来性净功德与诸行德而作根本。由此根力起诸善法。为所集起善法之缘。即此缘成摄善法戒。三谓本慧大悲力缘摄众生戒者。谓本觉中照俗之慧即是大悲恒润众生。以是缘成摄众生戒。四谓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者。谓本觉中照通性智令三聚戒皆顺如住。如是四缘体遍法界用摄万行故言大力。虽有大力而同一味离诸名相差别事用。故言不住事相。虽无事相而有胜能能摄出世一切行德。故言不无功用。由如是故只是本觉。于俗法中无如是义。故言离于一处即不可求。上来别明三聚戒缘。自下明其通摄万行。始从十信乃至等觉。如是六位所有诸行。皆是一觉之所摄成。故言一事通摄六行。非但菩萨归此本觉。诸佛圆智同归此海。故言是佛菩提萨般若海。
经曰。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无功用是法真空常乐我净超于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系是大力观。
论曰。此是第五领解。于中有二。先领所顺一如。即是法身具足四德超人法相是大涅槃。后领能顺如心。随如离系而无不为大自在力。
经曰。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道等。多名一义。不一不异。以名数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义无文。无文之相真实空性。空性之义如实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如理者。过三苦海。
论曰。此是大分第二明道品行从真性立。于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言是观觉中者。是能顺观所顺本觉能所平等观觉之中应具三十七道品行。答中有二。先许后释。何以故下是第二释。于中有二。直释重显。初中言多名一义者。三十七品所目之义唯一观觉无二法故。不一不异者。观觉不一而不异故。约不异门故言一义。以名数故已下重显。于中有四。先遣异义。次显一义。三明一义具一切法。四明一义离诸过患。初中言以名数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者。谓世间修道品行法随名数故有三十七。菩萨觉慧求所目义三十七法皆不可得故。第二中言不得之法一义无文者。求彼别法不得之时。是法一味绝诸文言故。第三中言无文之相真实空性者。不得别法之能观心绝诸文言离差别相故。空性之义如实如如者。此能观心离诸相义。不异实相如如之理故。如是本觉如如之理即具修成道品等法。犹如铸金具相好像。故言如如之理具一切法。既住如理具诸功德。即离一切杂染过失故。言住如理者过三苦海。此是第四离诸过患也。此中略明道品之义。于中即以四句分别。一摄三十七以为十法。二摄十法以为四法。三摄四法以为一义。四明一义具三十七。初摄三十七以为十法者。智度论云。三十七品十法为本乃至广说。当知开十立三十七。论其法体唯有十法。何等为十。谓戒思受念定与慧信勤安舍。云何开十为三十七。开戒为三。正语业命。思数立一。谓正思惟。受亦立一。谓喜觉分。开念为四。念根念力念觉正念。开定为八。谓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慧亦立八。谓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分及与正见。勤亦立八。谓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分及正精进。信中立二。信根信力。安舍各一。谓倚觉分及舍觉分。总而言之有其五例。一者开八有三。谓定慧勤。彼二十四此三所摄。二者开四有一。谓念。所以彼四一念所摄。三者开三有一。谓戒。所以彼三一戒所摄。四者开二有一。谓信。信摄彼二。五者立一有四。思受安舍各摄自性。如是十法摄三十七。二摄十法为四种者。第一戒者色法所摄。谓表无表。第二思受遍行心所所摄。第三念定慧别境心所所摄。第四信等四善心所所摄。三摄四法为一义者。觉慧推求如是四法初一色法有方无方俱无所得。后三心所有时无时皆不可得。是则虽非无法而不得有可得之法平等一味。当知四法直是一义。以之故言多名一义。四明一义具三十七者。能所平等一味之义。观身等空是四念处。离诸懈怠是四正勤。散虑寂灭是如意足。离不信等即是根力。灭无明等即七觉分。离八邪法即八正道。如是远离一切杂染。一义具足无量功德。故言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又言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经曰。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悉文言文言之相即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说今者如来云何说法。
论曰。此下大分第三明佛言教称如理说。先问后答。问中言一切万法者。世间言说所安立法。如言之法皆无所得故。唯文言即非为义。诸法实义绝诸言说。今佛说法若是文言即无实义。若有实义应非文言。是故问言云何说法。
经曰。佛言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是故说之。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非义语者皆悉空无。空无之言无言于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如无无有无有于无。如无有无有无于有。有无不在。说不在故不在于如。如不有如不无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