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刚三昧经论
金刚三昧经论
经曰。世间非世住非住处五空出入无有取舍何以故诸法空相法性非无非无不无不无不有无决定性不住有无非彼有无凡圣之智而能测隐诸菩萨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
论曰。是示所入道理。于中有四。一者略明。二者重释。三者偏执不当。四者达者胜利。初中言世间非世者。世间五法无所有故。住非住处者。常住涅槃无所得故。修观行者达五空时。出有入空故言出入。入空之时不取空性。虽不取空而不舍空。以之故言无有取舍。既入五空。何故不取。若无取者如何不舍。为答是问故。第二释诸法空相法性非无。故说入空。非无不无不无不有。故无取舍。言非无者。谓法性理。不同免角故。言不无者。谓观行者而不遣故。不遣之者非无理故。言不有者。谓观行者亦不存故。不存之者非有理故。法性如是非定有无。是故达者不住二边。故言无决定性。不住有无。由是道理故无取舍。第三中言非彼有无凡圣之智者。凡夫存有而背于空。二乘背有而趣空寂。如是不离有无之智而能测量安隐法性者。无有是处故言非也。第四中言诸菩萨者。地前菩萨若知法性不有不无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切言即得菩提。谓即发心知法性时。是时即得无上菩提。是义出华严经发心功德品也。上来诸文每言决定性故。何故此中乃言无决定性是不相违。所以然者。无决定义无改定故。
经曰。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大力即从座起前白佛言尊者如如所说五空出入无有取舍云何五空而不取舍。
论曰。此下第二广显道理。于中即以四门分别。一显实际义。二明趣入义。三开入之阶位。四示入之方便。初中亦四。一名五空。二明三空。三明空是真。四明真是如。初中有二。先问后答。问者名大力者。此人得入实际法门。遍周法界。无所不为得大自在。故名大力。故于是门开发显扬。言如如者。佛所说言契当如理故。前如是当义。后如是道理。先领后问。问其二义。一问五空法门。二问无取舍义。
经曰。佛言菩萨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识义是空菩萨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无空相无相之法有何取舍入无取地即入三空。
论曰。如其次第答前二问。五空即显三种真如。何等为三。一流转真如。二实相真如。三唯识真如。是义具如显扬论说。此中前二空即前二真如。后三空是第三真如。是义云何。初三有是空者。由三有爱流转三界。三界流转无前后性。刹那无住空无所得。即是流转真如门也。第二六道影是空者。由善恶业各二品故。六道果报似本现影。影无离本空无所得。即是实相真如门也。后三唯识真如门者。前二是遣所取义名。名义互客不成实故。后一是遣能取心识。能所相待不独立故。唯识道理最难可入。故开三空遣其能所。能所空故得无分别。菩萨已下答第二问。如是等空者总举五空辨其理智。空不住空者。空智无住与理平等故。空无空相者。空理无相与智平等故。理智平等无能所相。何容取舍于其间哉。所以入中即入三空。无取地者。谓十地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无真实文言道断不可思议。
论曰。此一问答是明二空。空相亦空者。空相即是遣俗显真。平等之相亦空。即是融真为俗。空空之义如销真金作庄严具。如涅槃经言。是有是无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名空空。是明俗谛有无是非差别之相是空空义。空于平等空显俗差别故。故此差别名为空空。空空亦空者。空空即是俗谛差别。亦空还是融俗为真也。如销严具还为金瓶。第三中言所空亦空者。谓初空中空所显俗。第二空中空所显真。此二无二故言亦空。是融一谛显一法界。一法界者。所谓一心。然初空门内所遣俗者是所执相。第二空中所融俗者是依他相。俗有二种相故所遣所融非一也。又初门内遣俗所显之真。第二空中融俗所显之真。此二门真唯一无二。真唯一种圆成实性。所以遣融所显唯一。第三空者非真非俗非二非一。又此三空。初空显俗谛中道。次空显真谛中道。第三空显非真非俗无边无中之中道义。言如是等空者。总举三空。不住俗相。不住真相。亦不住于无二之相。故言不住三相。如是不住究竟显实故言不无真实。虽不无实而非有实。由如是故文言道断。道断之言亦不可寄故亦说言不可思议。
经曰。大力菩萨言不无真实是相应有。
论曰。此下第三明空不无真而不有真义。先问后答。问意而言。凡言有无必也相对。不有必无。不无即有。若言不无真实之理则应是有真实之理。凡诸学者每作是计。为遣彼执故作是问。
经曰。佛言无不住无不无不有不有之法不即住无不无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无而诠得理菩萨无名义相不可思议何以故无名之名不无于名无义之义不无于义。
论曰。答中有二。一者正答。二者叹深。初中言无不住无者。先言不无真实句中谓无之名不住无义。是故不无之名亦不当于有义。以之故言不无不有。是明无名之名不当有义之义不有之法不即住无者。虽融俗为真而不守真无之法故。不无之相不即住有者。虽融真为俗而不守俗有之相故。以真俗不住有无故。不无真实无二之理。真俗不无二谛故。不有真实无二之理。故言非以有无而诠得理。是明无义之义不称有名之名。菩萨已下第二叹深。于中有二。直叹释叹。无名之名不无于名者。佛所说名不当有义之义故为无名之名。而当无义之义故言不无于名也。无义之义不无于义者。佛所体义不称有名之名故为无义之义。而称无名之名故言不无于义也。如是不有名义而亦不无名义。由是道理不可思议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如是名义真实如相如来如相如不住如如无如相相无如故非不如来众生心相相亦如来众生之心应无别境。
论曰。此下第四明真不有如而无不如义。于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亦二。先立道理。后问所疑。言如是名义者。如前所说不可思议之名义相。名义相称无倒无变故名真实。如是名义远离能所一味平等故名如相。如是名义平等如相诸佛如来所体故言如来如相。如不住如者。是明无名之如名当于无如之如义。如无如相相无如故者。无如相之如相称于无名之如名。如是称当能所平等故。若名若义非不如来也。相无如者。如相无如。如相正是无相为相。当知如无如相是明不有如之无相。相无如者。是明不有无相之如。如之体相虽是不有而亦不无如之体相。如是无如相之如相方称无名之如名也。众生心相相亦如来者。谓诸众生分别心相相即非相无不平等。是故彼相亦是如来。上来正立平等道理。次言众生之心应无别境者。是问所疑。众生心相既是如来。则众生心应无别境。无别境者。即无分别。无分别故应无染污。无染污故即无三界。有作是疑故作是问。
经曰。佛言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三界之心名为别境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心若无妄即无别境。
论曰。是答所疑。先与后夺。与者就自性净。本无染故。夺者约随他染。有别境故。自性净者。如宝性论引经说言。善心念念灭不住非烦恼所染。不善心念念灭不住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乃至广说故。即是染而不染门也。随他染者。夫人经言。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即是不染而染门也。心本净故理无秽故者。自性净心本觉之理非诸尘秽之所入故。以染尘下夺其所问。于中先显不觉染尘。后对不觉略示始觉。不觉中言以染尘故名为三界者。住地烦恼略有三种。谓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以此住地起三界爱。三界爱故三界心生。由是妄心。变作虚境。以之故言从心化生。次明始觉。心若无妄者。依理观行妄心不生故。即无别境者。妄作境界随心灭故。上来四门合为第一广实际义。
经曰。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佛言如是菩萨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即无所见。
论曰。此下第二广趣入义。于中有四。一者总明趣入。二者别显趣入。三者入之离过。四者入之离边。初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言此心净时应无三界者。初地已上证见本净故。随所应得三界灭无。三界事相者。或于初地或第八地而得灭无。三界自性者。等觉位中而得灭无。三界习气至妙觉位方得灭无。此义具如二障章说。答中总许故言如是。三界灭无时心境不相生。所以然者。唯心妄见变作境界。心无妄时则不作境。境界无故不生心也。
经曰。菩萨内无众生三性空寂则无己众亦无他众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即无三界。
论曰。此下第二别明趣入。于中有二。一者总标举数。二者问答别显。此是初文。内无众生者。谓十住位得内人空故。三性空寂者。十行位中得内法空故。则无己众亦无他众者。十回向位得平等空遍遣自他人法众故。所言众者。众生名众。五阴之法亦名五众故。是相似空未得真证。乃至二入者。通举地前地上入数。
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
论曰。此下问答别显。问中有二。先问后难。答中亦二。先答后通。答中有三。牒数列名次第辨相。此中理入者。顺理信解未得证行故名理入。位在地前。行入者。证理修行入无生行故名行入。位在地上。理入文中有其四句。深信已下乃至翳障。是十信入。不一者。谓众生相不异真性而非一故。不共者。非亦一亦异故。第二句言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者。是十住入。悟众生空故不来去。于人空门静住其心觉察佛性无去来故。第三句言谛观佛性不有不无者。是十行入。已得法空依法空门谛观佛性。不有法相不无空性故。第四句言无己无他凡圣不二等者。是明十回向位。理入已得自他平等空故心如金刚坚住不退。梵网经中名十金刚。仁王经中名十坚心。是十回向之异名也。
经曰。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
论曰。是明地上证入之行。心不倾倚者。如理智心不攀缘故。攀缘之心不生起故。影无流易者。如理之境离三际故。流变境像不复现故。所有一切世间福乐乃至菩提大涅槃果。于是一切皆无愿求。通达平等无此彼故。故非境界风所鼓动。是明自利行入。捐离己下令他入行。以证二空离人法相故。能普遍救度一切。虽心无生亦无境相。而不取其寂灭之性恒不舍于一切众生。以之故言不取不舍。如是二行名为行入。
经曰。菩萨心无出入无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
论曰。此是第二通彼所难。证理之心远离生灭无始无终故心无出入。无出入已亦无昔日出入之心故无出入心。去昔有出入心。入此不出入心故言入不入故故名为入。如是前难得善通也。
经曰。菩萨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虚弃何以故不无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
论曰。此下第三能入离过。于中有二。略明广释。此即略明。如是入法者。谓入实际无出入法。是不无法能所平等离诸过患具诸功德。非心非影者。心境平等离能所故。法尔清净者。无始无终离诸相故。
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非心非影。法尔清净。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识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不相应法.非心无为相应法.非所现影.非所显示.非自性.非差别.非名.非相义。何以故。如故非如之法亦无无如无有无如非无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离诸诤论。不见其相。菩萨如是净法。非生之所生生。非灭之所灭灭。
论曰。此下第一广释离过。先问次答三领四述。答中有二。先释非心非影之句。后释法尔清净之句。初中亦二。先明入法离诸心影。后明心影无非如理。初中言空如之法者。入实际时远离诸相曰空。能所平等曰如。如是入法离诸心影。心影差别略有六双。一者心及心所为双。二者虚空与色为双。三者不相应行及诸无为为双。四者影像及与本质为双。五者自性差别为双。六者名言及与相义为双。此六双中初之一双能缘心类。后五双者所缘影类。离此六双故非心影。如其次第有六双句。非心识法者。以离八识心故。非心使所有法者。以离六位心所有法故。非空相法者。离无色相虚空法故。非色相法者。离显形表三种色故。非心不相应法者。离二十四不相应行故。非心无为相应法者。离余七种无为法故。依心所显故名心无为。三种无为之相相应法故名相应法。亦离三种真如法者。入证门中无三别故。非所现影者。离方便观之所显现本法同分之影像故。非所显示者。亦离影像之所显示本质之法骨锁等故。非自性者。离色心等之自性故。非差别者。离无常等差别相故。非名者。离名句文能诠相故。非相义者。离名所诠相当名之义故。何故离此六双相者。能所平等无差别故故言如故。非如之法已下第二明心影法无不如理。非如法者。谓前所非六双法相。亦无无如者。如理遍通故。无有无如者。无一有相之法而无如理者故。非无如有者。设有无如之法可得为有。既非非如之法不得为有故。何以故下释非有义。根者。树根喻于种子。理者。木理喻于现法。如前庵罗果喻中说。离诸诤论不见其相者。觉慧求之无所得故。上来二分广非心影。如是净法已下次广法尔清净。非生之所生生者。离生相故体非生故下句亦尔。离灭相故体非灭故。如是净法离有为相无生无灭无始无终。由是义故法尔清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