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
  赞曰。二令于法起修习意有十法行。此略举四。一受持。二披读。三讽诵。四解说。初三自利行。后一利他行。影显余行。于十法行各各有四。谓自作等。今言不谤毁者即生随喜。于佛所说生随喜心。显于持人亦生随喜而不谤毁。且举易行。
  经。是故如来现斯短寿。
  赞曰。曲结。
  经。何以故。
  赞曰。假征也。何以故见佛涅槃。生难遭想起持法等心。
  经。彼诸“众生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难遭”之想。
  赞曰。三为通。此生难遭想。
  经。如来所说“甚深经典亦不受持读诵通利为人”宣说。
  赞曰。此通起持法心。
  经。所以者何。
  赞曰。四却诘。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起难遭及持法之意。所以者何谓也。
  经。以常见佛不尊重故。
  赞曰。释难。若见佛灭恐更不逢生难遭想。既见久住便谓常在。不生希有难见之想欲供养心故不尊重于佛。既不尊重于所说法亦不谓为希得闻。故不修行。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产珍宝丰盈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
  赞曰。二喻合有二。初久住不欣喻。后见灭受敬喻。初中有二。初喻后合。初喻中有三。初喻。次征。后释解。有人喻异生外道。父母喻佛。以能生长福智身故多有财产等者。喻佛久住法财丰盈故。不能生难遭之想。准文但于法不能生难遭之想。实影显佛。故下合中即偏合佛。释中通二。
  经。所以者何。
  赞曰。征。
  经。于父财物生常想故。
  赞曰。释也。应云于父生常想故。于父财物生常想故。二义合明。或由前喻但喻于财不生难遭想故。今亦但征释于财。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见故。
  赞曰。合也。文亦有三。初合。次征。后释。三文别故。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资财”乏少。
  赞曰。见灭爱敬喻文二。如前。喻文有五。初佛为示灭喻。二敬佛难遭喻。三爱法求学喻。四征。五释。此初也。
  经。然彼“贫人或诣王家或大臣舍见其仓库种种珍财悉皆盈满生希有心难遭”之想。
  赞曰。无是救护故起爱求。此即敬佛难逢喻。言然彼贫人者喻异生外道。其心下劣善根薄少。或诣王家者。喻其觉悟方于世尊起难逢见想故如国王。或大臣者如大菩萨。寿命亦长为生现促因亦觉悟。
  经。时彼“贫人为欲求财广设方便策勤”无怠。
  赞曰。爱法求学喻。
  经。所以“者何为舍贫穷受”安乐故。
  赞曰。征释可知。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入于涅槃生难遭想乃至忧”苦等想。
  赞曰。合也。此合佛为示灭喻。
  经。复作是“念于无量劫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如乌昙跋华时乃一现彼诸众生发希有心起难遭想若遇如来心生”敬信。
  赞曰。合敬佛难逢喻。文有其三。谓法喻合。
  经。闻说正法“生实语想所有经典悉皆受持不生”毁谤。
  赞曰。合爱法求学喻。
  经。善男子“以是因缘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
  赞曰。结喻也。
  经。善男子“是诸如来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众生。
  赞曰。总成也。
  经。尔时“四佛说是语已忽然”不现。
  赞曰。第六说已不现。已上总是他佛说命无穷。
  经。尔时“妙幢菩萨摩诃萨与无量百千菩萨及无量亿那庾多百千众生俱共往诣鹫峰山中释迦牟尼如来正遍知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赞曰。释迦自陈常安。文段有四。一妙幢来至。二启白所闻。三四佛请陈。四释迦为说。此初也。
  经。时妙幢“菩萨以如上事”具白世尊。
  赞曰。启白所闻。
  经。时四如来“亦诣鹫峰至释迦牟尼佛所各随本方就座”而坐。
  赞曰。四佛请陈。文分为三。初四佛俱来。次遣使陈请。后使者传命。此即初也。问。四佛将往妙幢其室忽然变座。诣山不言变座。四佛如何以安。答。此中应是释迦变座。文略不言。问。何故至妙幢室四佛自变。来诣灵山即释迦变。答。下人不测上来。所以四佛自变。释迦能知佛至故变座安。
  经。告侍者“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可诣释迦牟尼佛所为我致问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
  赞曰。二遣使陈请有三。初通问。次陈请。后随喜。初也。
  经。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饶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我当随喜。
  赞曰。陈请随喜也。
  经。时彼“侍者各诣释迦牟尼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师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
  赞曰。使者传命。
  经。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告彼侍者诸菩萨言善哉善哉彼四如来乃能为诸众生饶益安乐劝请于我”宣扬正法。
  赞曰。释迦为说。文分为二。初赞。后陈。此赞也。
  经。尔时“世尊而说颂曰我常在鹫山宣说此经宝成就众生故示现般”涅槃。
  赞曰。后陈也。分文为三。上二句显法报常。以报显法。灵山报法土中无约处而显。下二句显化灭。
  经。凡夫“起邪见不信我所说为成就彼故示现”般涅槃。
  赞曰。后一行重成化灭。所为众生简大菩萨。
  经。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姓憍陈如名曰法师授记与无量百千婆罗门众”供养佛已。
  赞曰。第四喜见重成不灭。文分为八。一陈如寄迹求愿。二如来方便默然。三佛加喜见令征。四陈如答请舍利。五喜见别示修福。六陈如更复固求。七喜见答不可得。八陈如领知常住。此中问答人及所说法。与大方等无相大云经第四说同。彼能请人名善德。能答之者名一切众生乐见。并说宿缘来生见会今古名字。故彼经云。尔时善德请愿。世尊不答。时众中有梨车子。名曰一切众生乐见。语善德云。如来默然已不相许。我今当答随疑致问。问言。若能供养如来舍利如芥子许福报应得忉利天主。梨车为说如来曾偈有十二行。少此瞻部树能生多罗果及法合两行余言。毛作僧伽梨。冬日能消冰鼠缘兔角梯在上而食月。假使蝇能饮钟石淳好酒迷荒而耽醉。假使棘刺叶周遍覆三千。假使小舟船能载须弥山渡于大海水。尔时众中有天女。名曰净光。问世尊云。如是二贤从何处来。唯愿演说。佛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同性灯。其地广博纵广六万八千由旬。有七万八千大城。尔时大城名曰宝聚。即是今之王舍城也。时同性灯佛说大云经。时彼城中有王名大精进龙王。王有夫人名曰护法。有一大臣名法林树大臣。白佛。如来舍利为可得不。世尊不答。尔时大王为正法故与共大臣论讲舍利。佛有弟子名摩诃男。心生欢喜。世尊赞叹。王闻赞已欢喜发愿。愿于当来释迦正法灭时。于中出家为正法故不惜身命。大臣亦愿。释迦法中作大国王持如来法。夫人亦愿。释迦法中能伏邪见。时摩诃男愿。如为彼佛作大弟子。佛告天女。如是四人今于我世为法重任。不但今日方于未来复当护持我之正法。天女尔时大臣今善德婆罗门是。是婆罗门我灭度后百二十年。王阎浮提字阿叔迦住婆梨弗罗城中。姓无耶氏。得转轮王所有福德二分之一。时王夫人即汝天女是。汝得暂闻今得值我。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王领处四分之一。教化所属受持五戒。护正法摧外道。尔时王者今一切众生喜见梨车子是。深达正法能开妙义护法无损。时摩诃男即今大云密藏菩萨是。得我真身二分之一。知恩报恩护持正法深义无滞。初文分三。一陈如诣佛供养。二闻佛入灭悲哀。三者举佛功德为求愿之所以。此初文有四。一标时处。二明姓名。三明同类。四陈供养。言法师授记者法师是佛。与其授记彰德位胜。故立此名。在第十回向于此位中得法师授记。故此住灵山既是化佛。对机能请故在地前。又解。是入十地故真谛本云。佛身如是如如来说如是之义。我已闻知为请如来广开分别真实之义。故求舍利开方便门。既云我已闻知。明是已悟。但为利乐故居斯请供养者。大庄严论发十大愿一切供养一切诸佛。供养有三。一一切佛无余。二供养无余。三恭敬无余。供养有三。一利供养谓衣服等。二敬供养谓香华。三修行供养谓修信戒等。又瑜伽菩萨地有十供养。此三摄尽。敬供养无余亦三。一给侍恭敬。二迎送恭敬。三修行恭敬。此言供养即具前三义。一佛即一切佛故。
  经。闻世尊“说入般涅槃涕泪”交流。
  赞曰。闻佛入灭悲哀。此即闻前示现般涅槃亦示相。谓佛欲般涅槃故现流泪。如涅槃经第一卷说悲苦等相。鼻所流为涕。目所出为泪。两相杂落为交流。
  经。前礼“佛足白言世尊若实如来于诸众生有大慈悲怜愍利益令得安乐犹如父母”余无等者。
  赞曰。三举佛功德为求愿所以。于中分三。初归诚敬礼。次陈佛有能为请愿由。后正求心愿。前礼佛足即归诚敬礼。若实如来下陈佛有能为请法由。中有二。一明世尊慈怜利益。二明世尊三德俱备所以陈请。初文有二。一法二喻。由大慈故怜之与乐。由大悲故愍拔其苦。准瑜伽四十七。哀愍依处明有五种。一有苦有情。二恶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有情。五烦恼随眠有情。八难等有苦。不律仪为恶行。耽染境界为放逸。依诸妄见恶说法中出家等为邪行。烦恼可知。言大慈悲者无性摄论第九云。此言大者福智资粮圆满证故令脱三苦。为行相故。二界有情为所缘故。于诸有情心平等故。决定无有胜此者故。由此令得利益安乐。利益安乐即世出世果。福之与智随其所应配之无爽。或利即十利。乐谓五乐。又怜愍有七种。一无畏。二如理。三无倦。四无求。五无染。六广大。七平等。不为畏彼而怜愍。依正法教为如理。恒起饶益为无倦。不待彼求而为怜愍名无求。无爱染心亦不希报为无染。为利有情宁弃身命。不以恶加名广大。于有情界无有分限名平等怜愍。犹如父母者喻。庄严论第十二。菩萨有七似饶益。一似母。二似父。三似善友。四似同侣。五似健奴。六似阇梨。七似和上。譬如慈母于子作五饶益业。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饶益众生五业亦尔。一等心向众生。二生之于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教习以多闻。譬如慈父于子作五饶益。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为娉室。四付善友。五为绝债不令后偿。菩萨五业亦尔。一令起信以为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法喜为妻也。四劝请诸佛以为善友。五为遮诸障以为绝债。由此等义故余无有能与等者。
  经。能与世间“作归依处”如净满月。
  赞曰。此明三德备。此即断德。如涅槃经月爱三昧能作清凉。又复尸罗此云清凉。清凉即涅槃。由戒能为清凉涅槃因故名为清凉。故以月喻涅槃断德。故经颂云。法归分别圣归涅槃。十地论云。如众蜂依蜜。故与世间作归依处。即是涅槃。涅槃即断德。
  经。以大“智慧能为照明”如日初出。
  赞曰。显智德。智能破闇如初日出。
  经。普观“众生爱无偏党如罗”怙罗。
  赞曰。显恩德也。
  经。惟愿世尊施我一愿。
  赞曰。求佛心愿。佛有慈悲。复具三德能满我愿。故今求愿。
  经。尔时“世尊默然”而止。
  赞曰。方便默然。默然有五意。一为除讥恐得称赞即与他愿。二为宜闻。三避相违。前言入涅槃。今复云常不入涅槃。与前相违。四显佛德高。弟子尚能答问。况如来也。五他除疑。胜他说为证故。
  经。佛威力“故于此众中有梨车毗童子名一切众生”喜见。
  赞曰。三佛加喜见征问。文中分五。初举处。二明族类。三列其名。四喜见问知愿。五喜见等能。此初三也。
  经。语婆罗“门憍陈如言大婆罗门汝今从佛欲乞何愿我”能与汝。
  赞曰。后二也。
  经。婆罗门“言童子我欲供养无上世尊今从如来求请舍利”如芥子许。
  赞曰。四陈如答求舍利。冀欲显常希求舍利。初文分为三。初陈如答愿。次假设外征。后答愿所以。初也。
  经。何以故“我曾闻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许恭敬供养是人当生三十三天而为”帝释。
  赞曰。后二文也。假近粗事欲望喜见。为显常因当得常果。如菩萨处胎经无上依密迹力士西域传等。皆说舍利多少供养及功德等。
  经。是时“童子语婆罗门曰若欲愿生三十三天受胜报者应当至心听是金光明”最胜王经。
  赞曰。喜见别示福门。即为显常因。长行答诠。颂中答理。长行有其三。一令听此经。二明其所以。三者结略。此即初也。
  经。于诸经“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声闻独觉”所不能知。
  赞曰。明其所以有二。初示二乘不知。二能为胜因。此不能知以听此经能为报法生了二因。如天亲菩萨等般若论说。于法为了因。亦为余生因。报是法余。有为始起故为生因。此能诠显理行果故。依诠起行能证法身。故为二因。
  经。此经“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办”无上菩提。
  赞曰。能为胜因能生果报者为十王因。成办菩提为三身因。真胜果报意令彼求。
  经。我今为汝略说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