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赞曰。结略。
经。婆罗门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难解难入声闻独觉”尚不能知。
赞曰。陈如方便更复固求。分文为三。初叹经深妙胜者不知。次我等智微不能依习。后殷求舍利此初也。明菩提涅槃二空理故甚深。除二障尽故无上。凡夫比智难解现智难入。二乘定姓不能趣悟。故不能知。
经。何况“我等边鄙之人智慧微浅而能”解了。
赞曰。我等智微不能依习。
经。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许持还本处置宝函中恭敬供养命终之后得为帝释常”受安乐。
赞曰。后殷求舍利分二。初述意所求。后征。云何不为我乞。此述意所求望。答常住真无舍利。
经。云何“汝今不能为我从明行足求斯一愿作是”语已。
赞曰。此征云何不为我乞佛身舍利。令我供养得常乐果。
经。尔时“童子即为婆罗门而说颂曰恒河驶流水”可生白莲华。
赞曰。喜见答不可得。此文大意。或约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四种观门云无舍利。或约三无性观云无舍利。或依三性云无舍利。或总约三身明无。或但约法应知无。意为除八倒及以四障。明菩提涅槃具有四德。故三身寿皆无分限。以陈如假以执佛从于有漏因生。犹如世报死留身骨应是无常。今答云无。据前道理令余悟解。知佛常住是真安乐。称理而修是此中本意。有十四颂分之为四。初三行明离有漏之三相故无舍利。次三行明具涅槃之三德故无舍利。次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真实故无舍利。后四行明真实身具足四德故无舍利。此初也。半行明法身无生相。恒河喻真理故。涅槃经及宝性论皆以河水喻于真如。驶流者喻如。自性无有垢染。自性解脱自性智慧非同有为。能生诸法故无舍利。犹如驶流不生莲华。或自受用身大悲般若信定所成。犹如驶流尽未来际刹那相续故无舍利。不同有漏惑业所成生灭彼生可留身骨。此约依他无自然生要假众缘。此无漏身非有漏因故不得有血肉等身。白莲华者梵云奔荼利迦。故新旧经皆云优钵罗华.呴物头华.婆头摩华.奔陀利华。如次四色青黄赤白。然旧本云呴物此云白莲华。以驶水中俱不生故。随举于一取文言便。见水应生物驶流尚不得生。无为非生无漏非染。与染法违故无舍利。
经。黄鸟“作白形黑乌变”为赤。
赞曰。明无变异相故无舍利。黄鸟者旧本云呴枳罗此云黄鸟。应是此间黄戾娄鸟。又解。无正相翻。西方有此鸟形如鸲鸽。黄鸟形小。喻色蕴老不遍三界。分段老不遍无漏地。乌形稍大喻四蕴老遍三界故。喻变易老遍无漏地故。今此法报二老俱无。故无舍利。
经。假使“赡部树可生多罗果朅树罗枝中能出庵”罗叶。
赞曰。明法身等无灭相故无舍利。赡部树者此洲北临大海多有此树。树子极大。亦复堪食。树下海内多有好金。旧云阎浮檀金者讹。瑜伽论云。无热池侧有大赡部树。此洲因树而以立名。多罗树者传云。形大叶狭长。即贝多罗叶。西国书此树叶。朅树罗者此亦无翻。旧云佉受罗树子。如汉菰。内有小子。子大如蒜。食之甘美。传西国说。摩揭提国著子。余处不多著子。庵罗(传云此云甘子子小)如是异类虽有生灭。尚无此类果等灭已而生彼等。云何无为法得有前灭而留舍利。若据自性法身。般若论云。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
经。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转变世尊之舍利毕竟”不可得。
赞曰。法合。彼等有为设可转变故云或容容彼不定。如来法身必无生灭留骨舍利。若报化身义准可知。
经。假使用龟毛“织成上妙服寒时可披著”方求佛舍利。
赞曰。此下三行明具三德故无舍利。初一行明般若真实离虚妄故。龟毛本无喻实性。般若无有骨分。织成妙服喻因舍利而修胜行。寒时可披著喻望当得常果。若妄计心谓佛真身实有骨等。有漏身分如毛。执我能依修得实果如衣。是遍计妄。妄等即无。故自性般若据实无舍利。或可。计用血肉筋骨集成法身。如以龟毛集成衣服用以御寒。此事既无。故无舍利。离前生相。
经。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楼观坚固不摇动方求”佛舍利。
赞曰。喻法身真实微细之法。不可转异成有为粗血肉舍利。离前异相。
经。假使水“蛭虫口中生白齿长大利如锋方求佛”舍利。
赞曰。喻解脱自性不可得有有漏血肉系缚之法。如蛭生齿而为缚碍。既不有生故定无灭。离前灭相。或复初喻地前真如。非客尘染故不生故经云不生不灭。十地真如虽分澄净。非转染成故不异故经云不增不减。非随功德生增。非随烦恼灭减。后喻道后解脱之身。已离缚故故无舍利。又解。前三行喻生无自性性。次三行喻相无自性性。后八行喻胜义无自性性。如次即于依他遍计圆成三性令修观行。
经。假使持“兔角用成于梯磴可升上天宫方求佛”舍利。
赞曰。下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四德。此意即明法身是常乐等。今此中以兔喻法身。常作无常想如依兔求角。为梯天宫者喻涅槃常德。以无常想梯悕得入涅槃宫。无有是处。由此故知无有舍利。准此即明。欲求法身舍利毕竟不得。此初即除缘觉舍心。由此世尊作无常想故。欲舍心入大涅槃必定不得。故知法身必无无常。为无常观如依于兔求角作梯望升天宫。必定不得。故二乘云得者是方便说。如胜鬘经云。去涅槃界近言得涅槃。实不得也。今使观常修大悲故。除舍心障能为常因证佛常德。又依法身观有无常骨肉舍利。望求供养为法身因。亦必不得。如依于兔求角成梯磴以升天。故不可得。上约倒观障自不得法身常德。此约邪观求佛舍利不得。既无舍利。依何修行能为常因。
经。鼠缘“此梯上除去阿苏罗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声闻畏苦障。声闻之人观佛法身有漏苦想。如似于鼠。依法身乐德上无如兔角为梯。计此苦想能除诸障。能降诸魔得大涅槃。如鼠缘兔角上天。除怨必定不得。或鼠喻声闻。兔角梯喻于乐德作真苦想。实无苦故计为有苦。有苦故即有无常。谓有骨肉舍利故今求之。即用此因希得乐德。如缘兔角梯除阿修罗不令障月。月喻涅槃既不称实。明定不得。令修大定为能证得大乐德因。
经。若蝇“饮酒醉周行村邑中广造于舍宅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外道著我障。由除世尊于余有漏观有我乐以颠倒故。如蝇饮醉当处便卧。不能飞历村邑造于窟宅。因中十地法如城择灭如村邑。涅槃乐德如舍宅故智度论引。有一外道为舍利子说一颂云。我饮粳米酒窃持一瓶来。山地诸草木视之如金色。此喻外道于有漏法作不空有相有愿。今据无为。不得云造作舍宅。但云造诣。或依了因假喻造舍者。今除妄执倒故修于般若智慧明觉。能得如来涅槃大我。或如外道。虽计我常然有舍身受身之义。故谓世尊常我之身有其舍利。既是颠倒。故无舍利。
经。若使驴“唇色赤如频婆果善作于歌舞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阐提不信障。由痴不信法身四德。以愚闇故喻驴唇黑。以不信故不得如来涅槃大净。如驴黑唇不可令赤如频波果。阐提不信不可得于法身之上谓有舍利故。令修信能为净德因证得大净。此之四德各据增障增因而说。准修行位此逆次第。据四德次故先说舍心等。善作于歌舞者歌喻说法。即利他。行舞喻自利行。准此经文似总喻第四。据真谛本即善作下通结前四。故彼经云。凡夫及二无能说及能行自他无是处故总不能说如来四德及修四因。然此文意或暂不能说及修行。或据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外道。然可得云为不定姓及有种姓以令除障。修四德因证四德故。或可。定姓不愚法者亦得。为说令知故少化他故。或可。此文但喻结第四影前三人。
经。乌与“鸺鹠鸟同共一处游彼此相顺从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真实法身具足四德故无舍利。亦分为四。此初明常实德不与无常虚妄同处故无舍利。又无常观不得常德。设若得者可求舍利。既不可得故不可求。
经。假使“波罗叶可成于伞盖能遮于大雨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乐德。若谓为苦如波罗叶。波罗叶传云各分三道。不可为盖而遮大雨。大雨喻变易苦。声闻谓苦故不能破变易四魔大雨之苦。二乘作无常及苦观不能得常乐。
经。假使“大船舶盛满诸财宝能令陆地行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我德。以法身我如大船舶。具恒沙德如满财宝。令陆地行喻外道我见。外道我见心不能见真我。真我如舟。不于外道我见陆地心行。
经。假使“鹪鹩鸟以嘴衔香山随处任游行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净德。外道不信涅槃净德。妄计余净能得涅槃之真净德。如鹪鹩鸟不能衔香山游。香山喻大涅槃净德。鸟喻外道。不信佛说依自见行谓得真净。决定不得。既真法身不无常苦无我不净。明知舍利决不可得故。求舍利依供养故。为安乐因。成本愿者必不可得故。应观佛离三相成三德。除四障修四因。定得愿满。
经。尔时“法师授记婆罗门闻此颂已亦以伽他答一切众生喜见”童子曰。
赞曰。第八陈如领解常住。文有二别。初经家标。后正领解。初也。
经。善哉“大童子此众中吉祥善巧方便心得佛”无上记。
赞曰。正陈领解。七颂分三。初二行叹德将陈。次四行正明所解。后一行结佛身常。初文分三。初一行叹喜见德。次半行标佛所成。次半行告听将说。此即叹喜见。初通赞次别赞。通赞赞前说法及赞内德。以前所说依无染智说佛四德。今生除障修因当证故赞善哉。赞内德者即下所叹诸功德是。有六胜德。一相应胜德。二生位胜德。三发愿胜。四善巧胜。五方便胜。六摄受胜。言大童子由与七大性相应故。如无著菩萨般若论云。此菩萨与七大性相应故名为大。此义同彼。言童子显生位胜。以登初地生如来家名为童子。即真佛子义。此复有四。一种子胜。信大法为种子。二生母胜。以般若为生母。三胎藏胜。以禅定为胎藏。四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众中吉祥即大愿胜。谓发十大愿或四弘愿。言善巧者即善巧胜。得进上地方便故。言方便心者即方便胜。依二利生。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言得佛记者摄受胜。蒙诸如来摄受记分故。
经。如来“大威德能救护世间仁可至心听我今”次第说。
赞曰。上二句叹佛智悲。大威德是智德。具诸神通等。能救护是悲德。利益世间故。我今次第说者陈当所说。当所说者即佛三身。无性摄论彼果智分云。应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转依相。二白法所成相。三无二为相。四常住相。五不可思议为相。此之五义我当次说。
经。诸佛“境难思世间无与等法身性常住修行”无差别。
赞曰。下四行正明所解。初二行解常住。后二行解无舍利。初解常住即是彼果智分。彼果智分略有五相。诸佛境难思是不可思议相。世间无与等是转依相。法身性常住是常住相。修行无差别是白法所成相。诸佛体皆同一行是无二为相。此意以如是诸法本为迷悟依故先明不思议相。既知本已。次辨转依相。既转依已即得法身。次辨法身常住相身由因证。次辨白法所成相。既白法所成不知同异。次辨无二为相。彼论以能依所依为次。故次第别言。诸佛境界难思议即彼第五相。彼论云。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非诸寻思所行境故。诸寻思者唯应信解。不应思议云难思议。世间无与等者即彼第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此意转依既满世间无等。法身性常住者即彼第四常住为相。彼论云。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无性释云。此显真如性常无变。显成佛果说为法身。性若变易即非真如。是故常住本愿引故。作事无竟期故显余应化佛。修行无差别者即彼第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此十自在义至下当释。
经。诸佛体皆同“所说法亦尔诸佛无作者”亦复本无生。
赞曰。即彼第三无二为相。有三无二。一有无无二。二为无为无二。三一切佛无二。此言同者即无二义。诸佛体皆同即是总句。亦是有无无二。诸佛无二之别句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释意于法身上遍计无故非有相。以空所显自性故非无相。诸佛无作者下显为无为无二。亦复本无生者显应化身。有为无为无二相故。论云。由业烦恼非所为故名无作者。既非烦恼作亦非惑业生。故云无生。亦显自性法身体自本有非新生作。所说法亦尔者因释说法亦复无差。诸佛如来同事业故。又解。此文释前能救护世间。若非说法何能救护。故此经下。多云此经流布于世间中有多利益。
经。世尊“金刚体权现于化身是故佛舍利无如芥子许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
赞曰。下二行解无舍利。初一行半领解。后半行解示有。此初也。有三义故无有舍利。一坚固难坏。以金刚体难破坏故二是权化身。诸化生者尚无余骸。佛权现身。故无舍利如芥子许。三非血肉身何得有舍利。问。若言权现云何调达出身血耶。答。准大方等无相大云经第四。善德为问世尊答云。如来身血实无有出。提婆达多亦不能出。若言树影有出血者无有是处。如来之身亦复如是。若言出血。当知即是善权方便不可思议。
经。方便“留身骨为益诸”众生。
赞曰。解示。以神通智力善巧方便。现留舍利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