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我断一切诸烦恼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求证菩提真实处。
  赞曰。明无散空。辨中边云。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此意不同二乘无大悲。故所修诸善至无余位即皆散舍。身灰致灭故。十八空论云。是故如来虽入涅槃不舍本愿。随物机缘恒现应化。导利含生常随不舍。如月影像不离水镜。不同二乘入灭永断慈悲薄少不能化他等。如月影不离水。如物像不离镜。但有水镜缘别像必随现。我断烦恼明得涅槃。常正智现前即所起应化是智影故名为正智。又即四智获常五蕴能了皆为空。故不舍生死。求真实处故不舍涅槃。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非虚妄故名真实处。亦即三身不即离。义思准可解。
  经。我开甘露大城门示现甘露微妙器既得甘露真实味常以甘露施群生。
  赞曰。明本性空。辨中边云。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此说行性名圣种性。即本性住种姓。十八空论云。佛性者一切诸法自性法体。性有二义。一者无始。二者无因。下成生死法尔本有。譬如无始生死相续。有心无心自体无因。此意情非情皆法尔有。若心有因为当本有。此问。心因为无始有为新始生。若本有因即是自然(此意若云心因是本有者即法尔有)即是自然亦应许心是自然法(此成现心但是法尔同因无始)昔未有因(此意难云若言先未有因牒识云)应无众生后时有因方有众生(此难意则无因时未有众生后时有因方有众生若许尔者)如土石等。若有因时应成众生(此意石土等先无众生因后不可有因令成众生故知自然一作有心一作无心)佛性亦尔自然无因(此意明行性法尔先有不是明行后时有因方有)虚妄尚有自然之义何况真实而不法尔。故由无始佛性为因。所以六入欲求解脱。若无佛性解脱之果不得成就。此意同彼善戒经.地持论等六处殊胜等。我开大城即涅槃门。即能诠之教。微妙器者即行佛性能得受证涅槃甘露。既得甘露等明他闻得。得即证也。常以施生明他能施。或此释前我开城之所以。我既自证故施群生故说境行性。分别无相依他无生名本性空。问。观此空有何利益。答。十八空论云。令诸众生离五过失生五功德。离五失者一除下劣心。若人不信实有佛性是应可得。是故不能发菩提心常守下劣。由信有性令其发心能除下劣。二除高慢心。若不能解佛性平等。谓我有性故能发心。他无佛法不能发心。故生高慢。若体此理无有彼此。高心即灭。此悟行性之理无有彼此。三除妄想执。若识生死妄想非真。即不见能骂所骂等。由不见能所能除妄想。唯见众生皆有佛性功德圆满。以是义故即生慈悲成大菩萨。四除我见一切诸法本自性空。若有若无二皆平等。由作此解舍我见执。五除怖畏心。能令众生信受甚深有相无相。何以故。若解佛性则能信受相无相法。是故不谤空不空义。生五功德至下当知。
  经。我击最胜大法鼓我吹最胜大法螺我然最胜大明灯我降最胜大法雨降伏烦恼诸怨结建立无上大法幢。
  赞曰。下三颂明一切法空。辨中边云。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十八空论意同。文广。显得三身离不离义。化得应身决定不离法身。若法身望应身有离。法身是本应身为末。末不离本本可离末故。彼论问。何以法身不离应身有何过失。答曰。若尔一人得佛余应同得。以一切人不同得故知法身不即应身。于中分二。初明所得功德。后由是我于下明为求此功德修行方成。初中复二。一颂半明得一切功德体。后一颂半明一切功德利用。此初也。击大法鼓开权。吹大法螺说教。然大法灯照涅槃理。降大法雨成就智身。降诸怨结者破恶。即余经云。欲说大法建大法幢得菩提智。
  经。于生死海济群迷我当关闭三恶趣烦恼炽火烧众生无有救护无依止清凉甘露充足彼身心热恼普皆除。
  赞曰。下明功德利用。由诸众生不识苦谛不断集谛不证灭谛不修道谛故受诸苦。今此初句是总关闭恶趣令舍苦谛。烦恼烧生至无依止令断集谛。甘露充足彼令证灭谛。身心热并皆除此能除者令修道谛。令诸众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即四弘愿功德。有二。谓自他利。此中多说利他功德。益物胜故。
  经。由是我于无量劫恭敬供养诸如来。
  赞曰。下明我为求此一切功德修行方成。即显观空胜获五利劝人修学。五胜利者十八空论云。一除下劣心生正勤事。二除高慢心生恭心。三除虚妄想生慈悲行。四除我见心生般若观。五除怖畏心乐受正法。下八颂中分之为四。初由是我于无量劫即明初生正勤经无量劫行正勤事并第五乐受正法经无量劫。次恭敬供养诸如来一句明除高慢生恭敬心。生恭敬心故复能修行十供养。
  经。坚持禁戒趣菩提求证法身安乐处施他眼耳及手足妻子僮仆心无吝财宝七珍庄严具随来求者咸供给忍等诸度皆遍修十地圆满成正觉。
  赞曰。此两颂明除妄想行慈悲行。除他破戒垢故持戒。戒为诸善之根本故所以先明。为除他贪故行布施。为除他嗔及懈怠故行忍等诸度。此诸度各多差别。一一遍修得圆满已方成正觉。
  经。故我得称一切智无有众生度量者。
  赞曰。下五颂半明第四除我见生般若观分二。初半颂明般若余不能量。后五颂校量难知。初也。故者所以。我观空修诸行满。故得称一切智。故者亦由。由我观空余如前解。
  经。假使三千大千界尽此土地生长物所有丛林诸树木稻麻竹苇及枝条此等诸物皆伐取并悉细末作微尘随处积集量难知乃至充满虚空界。
  赞曰。校量难知。初二颂举一三千尘数。次一颂举十方尘数。后两颂正校量不知。初也。
  经。一切十方诸刹土所有三千大千界地土皆悉末为尘此微尘量不可数。
  赞曰。举十方也。此微尘量不可数。即通结前一三千界。
  经。假使一切众生智以此智慧与一人如是智者量无边容可知彼微尘数。
  赞曰。正校量也。初知尘数。
  经。牟尼世尊一念智令彼智人共度量于多俱胝劫数中不能算知其少分。
  赞曰。不能知佛智也。一念之智多劫不知。况长时也。
  经。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体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系缚愿舍轮回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如说奉持。
  赞曰。品第三段时众获益庆跃奉行。分五。初指所闻法。二显得悟数。三悉能了下明所得悟。四愿舍下明愿修行愿舍生死。出离者涅槃。五深心下明庆益奉持流通不绝。

  依空满愿品第十

  依空满愿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前品明空。是所观境。未说修行今正明依二空起行。行无所著方契正修。修称于真方能得果。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依者能依即所修行亦通所依。所依即于声境第七摄。空者是境即行所观。满愿者果随愿得满。即所修行称空境修。离有无执当得果满名依空满愿。此品广明。故以为名。三解妨者。问。若前品明境为令生解未说修行。如何闻说解空发愿。答。前正明境。随闻分修。故有得益。此正明修故天女请云。唯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又前闻空生无分别智行利。后令起修二智二利。又前利根闻说得益此为钝根。问。前之三品不请而说。何故此品待请方说。答。令法久住显佛大悲不请而说。令生渴仰机宜所欲因请方说。故不一准。又前为现会修此为后时学。又前品久修者随闻能修。此品通为近远二修。
  经。尔时如意宝光耀天女于大众中闻说深法欢喜踊跃。
  赞曰。大文分六。一天女请问。二佛告善女天下世尊为答习学之方。三尔时世尊作是语已下。天女领悟奉持修学。四说是品时下明时众闻经得益多少。五梵王是金光明下。校量显胜令其受行。六尔时大梵天王下诸天闻敕愿护流通。初中分三。初天女陈请。次世尊垂许。后正申请。初中有五。一出请人。二明请处。三述请因。四陈请相。五申启请。此有三也。观空称念名如意。因发妙慧云宝光。破二障闇称为耀。离染自在号为天。生长地善故曰女。上解请主名。亦表观空能生胜慧破自他障生长地善故。此天请菩萨悲愿具大神通。应物现形皆令获益。是故菩萨化为女形。问。此菩萨位居何地。答。准真谛三藏云八地已上。又令证无生忍故此或六地。准前得地相第六地相能令界净。现七宝莲华池遍世界故下发愿已界净生华。应第六地。于大众中请处。闻说深法等请因。身悦曰欢心悦名喜。踊跃者跣足[跳-兆+非]也。
  经。从座而起偏袒右肩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
  赞曰。初陈请相。白佛言下申启请。启请有二。初长行后颂请。
  经。而说颂言我问照世界两足最胜尊菩萨正行法唯愿慈听许。
  赞曰。颂请。世间有二。有情及器。身光智光俱照二世间。如瑜伽八十三云。能知有情八万百千心行差别。能知东方无边世界若干成坏等。此智光照。法华经云。放眉间光照诸世界见六道等。又云。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此身光照。于诸有足两足为胜。人天二趣是二足。人天二足梵释人王各为调御。佛能调彼名最胜。沙门婆罗门人中调御。佛亦调彼名最尊。故云最胜尊。故瑜伽八十二云。两足中尊诸调御中最胜最上沙门众中最为殊妙。菩萨正行法是所请法。简二乘等云菩萨。简邪行故名正行。邪行无量。略总而言诸带二执行名为邪。今问离执称正理行。
  经。佛言善女天若有疑惑者随汝意所问吾当分别说。
  赞曰。次世尊垂许。
  经。是时天女请世尊曰云何诸菩萨行菩提正行离生死涅槃饶益自他故。
  赞曰。后正申请。请有二。一问菩提之正行。二问无住涅槃之正行。此觉寂因俱能饶益于自他故。又复菩萨意求菩提利乐有情穷未来际。于涅槃中求无住处异于凡夫及二乘。故一正行言通上菩提及下涅槃。或无住涅槃亦名菩提。菩提断亦名菩提故偏问之。故下答云。依于法界行菩提法答菩提正行。修平等行答无住涅槃因。生死涅槃俱平等无欣厌故。若不行此二行即不证二果。故下云。若如是者凡夫之人应见真谛得于无上安乐涅槃。乃至云。即执著未得解脱烦恼系缚即不证阿耨菩提。此俱返显。又解。行菩提正行所谓悲智。由智故得如此如是智性智相。合断智德名为法身离生死。由悲故得应化身。即是恩德为生说法离涅槃。修智故益自。修悲故益他。此释顺前三身品无住涅槃。又行有四。谓信般若。大定。大悲。四行能除不信著我畏苦舍心四种重障。即能为佛净我乐常四德之因。初二烦恼障后二所知障。由信及智离生死。由悲离涅槃。定为二因。彰二俱胜故偏问之。菩提涅槃各有四德。四障能碍故。
  经。佛告善女天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
  赞曰。世尊为说习学之方。于中分三。初标宗略释。次善女天云何五蕴下法喻广明。后善女天若善男子下结劝修学。初中复五。一标。二征。三释。四结。五通。此初标也。依于法界举前空性所观之境。辨中边云。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变故。乃至云。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言即是因义。问。准摄大乘及成唯识论即以第八为一切法因。阿毗达磨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何故中边说真如理为诸法因。答。约流转还灭依即说第八识是一切法因。持彼种故。若约迷悟依即说真如性故。胜鬘经云。如来藏为依为持为建立。宝性论中即依此义说真如理。为无始时来界等。问。既迷悟依通生染净。云何中边论云圣法因义说为法界。答。不说唯言故无有失。又复染法不由证如始得生。若诸圣法因根本智之所引生。无分别智必证如起。是故偏说为圣法因。此增上缘因。非亲因缘。今此云依是所缘因。于是境声。缘胜义谛行菩提法。以法界性非生死涅槃。离二相故。故亦非非生死涅槃。不离二故。如是见于诸佛菩提亦非生死涅槃。菩提即三身。三身非生死涅槃。作如是观修菩提法即是修平等行。故十八空论云。化身非生死涅槃。何以故。生死皆是妄想颠倒不过苦集故。化身不尔。依法应生(法者法身应者应身)体非颠倒。复能除众生颠倒故非生死。非涅槃者有始终故非生死故非颠倒。非涅槃故非真实。又云。法身与彼应身亦不即不离故。十八空论问云。若法身不离应身有何过失。答曰。若尔一人得佛余应同得。以一切人不同得故知法身有不即应身义。此意法身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体是其一。与应身一故一得应身应一切得。体无别故。既不如是明知法身有不即应身义。论云。又亦不离应身。何以故。法身无异常不离三世诸佛功德故。若能如此体解法应离不离义。即除决定离不离执。依不离道理而修诸行故。能证得应身之果。化身亦尔。此意法身与应化身不即不离。应化与法身亦不即不离。亦如真如。作如是观而修菩提名平等行。知果既然修行亦尔。不即生死涅槃成无住道。即七大性中方便大性。
  经。云何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
  赞曰。征也。真如是常。菩提行等无常。常无常生死涅槃有体无体体相各异。云何依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此意约彼执情执一向异而假征之。
  经。谓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五蕴不可说非五蕴亦不可说。
  赞曰。第三释。此约不离不即答。初云。谓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此不离义。谓于者指斥标举发端之义。即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现五蕴。此有二。一云。依遍计所执相无自性及所显空性故说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故。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性即如故。解深密经及瑜伽论云。于第二时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十八空论亦云。故知分别无相依他无生名真实性。真实体无。无体故无相。无相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无灭故寂静。寂静故名自性涅槃。辨中边论亦云。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性。此意所能取无。即所取五蕴及能取心俱遍计故体无。无之性体即是如故。云五蕴能现法界。法界是五蕴性亦名五蕴。故云法界即五蕴真如。由此道理遍计所执五蕴体无亦不可说。二无之性体非积聚名非五蕴。性离言故亦不可说。此除遍计。以证真而修行说二云依他中唯有圆成圆成中唯有依他。云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约不离义云是五蕴。故中边论云。即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即契中道。空性即法界。虽云不离不可言一异。若此法界与五蕴一亦不可说。若此法性非五蕴者此意说异。亦不可说。俱是遍计无自性故不可说故。中边云。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圣说。如苦等性。若一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如与虚妄分别。依此离一异相。云不可说。或复二性俱非言境名不可说。故成唯识论云。真谓自性假智及诠俱非境故。既非言说又非决定一向一异。故非生死涅槃别。所以云平等。虽别言五蕴意约三身令求修行。即五修中依止自在修也。然约不一异释顺中边十八空论。依此经文即通二解。然依重诘为通释文即不一异为胜。前征后诘。依影显说。即通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