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南谟十方一切诸佛。南谟诸大菩萨摩诃萨。南谟声闻缘觉一切贤圣。南谟释迦牟尼佛。南谟东方不动佛。南谟南方宝幢佛。南谟西方阿弥陀佛。南谟北方天鼓音王佛。南谟上方广众德佛。南谟下方明德佛。南谟宝藏佛。南谟普光佛。南谟普明佛。南谟香积王佛。南谟莲华胜佛。南谟平等见佛。南谟宝髻佛。南谟宝上佛。南谟宝光佛。南谟无垢光明佛。南谟辨才庄严思惟佛。南谟净月光称相王佛。南谟华严光佛。南谟光明王佛。南谟善光无垢称王佛。南谟观察无畏自在佛。南谟无畏名称佛。南谟最胜王佛。南谟宝相佛。南谟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南谟地藏菩萨摩诃萨。南谟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南谟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南谟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南谟普贤菩萨摩诃萨。南谟无尽意菩萨摩诃萨。南谟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谟慈氏菩萨摩诃萨。南谟善思菩萨摩诃萨。
赞曰。教也。初教总体后教别礼。初也。别礼可知。
经。陀罗尼曰。
南谟曷喇怛娜怛喇夜也 怛侄他 君睇君睇 矩折囇矩折囇 壹窒哩蜜窒哩 莎诃
赞曰。正说神咒。
经。佛告善住菩萨此陀罗尼是三世佛母。
赞曰。下广赞功能有二。初明咒是佛母。后明持者获益。初也。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者能生无量无边福德之聚。
赞曰。获益中初总标后别示。此总也。
经。即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数诸佛如是诸佛皆与此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赞曰。别示获益有六。一即供养佛是法供养故。二得佛授记。三得世福果。四所愿遂心。五常近善友。六佛菩萨等守护。文段可知。故不别指。
经。善住若有人能持此咒者。随其所欲衣食财宝多闻聪慧无病长寿获福甚多。随所愿求无不遂意。善住持是咒者乃至未证无上菩提。常与金城山菩萨。慈氏菩萨。大海菩萨。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大冰伽罗菩萨等而共居止。为诸菩萨之所摄护。善住当知持此咒时作如是法。
赞曰。五教行方轨。文分为三。一总标。二别示。三结劝勿忘。初也。
经。先应诵持满一万八遍为前方便。次于暗室庄严道场。黑月一日清净洗浴。著鲜洁衣烧香散华种种供养并诸饮食。入道场中先当称礼如前所说诸佛菩萨。至心殷重悔先罪已。右膝著地可诵前咒满一千八遍。端坐思惟念其所愿。日未出时于道场中食净黑食日唯一食至十五日方出道场。能令此人福德威力不可思议。随所愿求无不圆满。若不遂意。重入道场。
赞曰。别示于中有八。一持咒方便。二处所。三庄严。四时节。五结净。六供养。七入道场下正行。正行中有九。一归礼。二忏悔。三虔恭。四诵数。五起愿。六食处时节。七所应食染令黑亦得。八知量。九期限。八能令下愿遂有二。初福多之者二七愿遂。二若不遂意下恶业重者更重邀期还如前作。此分二品。准余修行多分三品。或约根性利钝。或障有三品。或三品修。如求普贤或一七二三七日。或复经生业轻重别。此亦如是文段准科。
经。既称心已常持莫忘。
结劝勿忘。
经重显空性品第九
重显空性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前寿量等明大乘果。梦忏等下明大乘行。大乘行托境生。前诸品中虽略明空未广正辨。今为明境故此品来。又前诸品虽略明空多说有行。恐其滞有二执难除。三轮不圆六度难满。故今广明我法二空。重令除其二执三轮既得清净六度能到彼岸。故此品生。释名者空性有三。一者空即是性即遍计所执我法二种。二者空之性即真如。是空之真性因空所显故云空性。非体性空。三者依他亦名空性。名无生性故。又云。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即依他。但空二执不空依圆故。今乘此品明我法空为其方便正意令观真如空性。非不了真如而能了诸行故。若云舜若空即是性。云舜若多即空之性。故解深密等云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故三无性俱得云性。空者无也。显者明也。重者复也。前虽略明犹未能解。余经虽广亦未能知。今复显之故云重显空性品。解妨者。问既云明空性品。何故复云求证菩提真实处常以甘露施群生等。菩提有情俱不空故。答。我法实皆空无法。有情觉依他圆成实有故说得菩提。若不先观空无由能证实。为对遣妄执故云空性品。
经。尔时世尊说此咒已为欲利益菩萨摩诃萨人天大众令得悟解甚深真实第一义故重明空性。
赞曰。品文分三。一初结集叙说所因。二佛为重陈空义。三时众获益庆跃奉行。此初也。初结前文即说咒已。二所利器即利菩萨。三标所悟即第一义。云真实者简诸小乘所说第一义谛。彼非实故。四显慈悲即重明空性。
经。而说颂曰我已于余甚深经广说真空微妙法今复于此经王内略说空法不思议。
赞曰。佛为重陈空义有三十三颂分二。初三颂总标说意。次三十颂别为说空。初中复三。初一颂指广显略。次一颂明其所为。后一颂明起说因。此初也。于余甚深。深密楞伽般若等经广说。此经王内略说空法者总略即为人法别。总即十八空。十八空中但明八种。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自性空.一切法空。影显余故。
经。于诸广大甚深法有情无智不能解故我于斯重敷演令于空法得开悟。
赞曰。明所为。令于空得开悟者。于诸深法即所迷境二空真理或菩提涅槃。有情无智即能迷人。所为之生有四种人。无智不解。一执我法人。二怖空之人。三懈怠不修。四疑惑不学故十八空论云。明此十八空理能除四种过失。一除戏论。二除怖畏。三除懈怠。四除疑惑。一除戏论者有二。一除世间外道我执。二除出世行者法执。此二者有不能悟解二空之理。二除怖畏者众生闻人法空怖不修道。此即著空。佛为说有事有用。若人能修则能得道及得道果乃至三身一切功德。三除懈怠者。若定言净不劳修道。若定不净则永无除灭。今明。如如非净不净。但有惑时名为不净。除惑已去名得清净。故应修道方可解脱。四除疑惑者。既闻如如非有非无则心犹豫。为其分判。人法二我决定非有。人法二无理决定非无。故除疑惑令得开悟。
经。大悲哀愍有情故以善方便胜因缘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
赞曰。明起说因。以善方便为作胜因缘。明者解也。令彼解空义。
经。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
赞曰。下三十颂别明空。分之为六。初十二颂明初三空为除有情我法二执。第二有半颂明毕竟空。三一切诸法下有四颂半明无际空。四我断一切下一颂明无散空。五我开甘露下一颂明自性空。六自余文明一切法空。问。准十八空论等空有十八。何故但明八耶。答。准彼十八空论。初六明空自体。次十明空之用。第十七空属体第十八空属用。体中内空为破能受我。外空为破所受法。内外空通破二故别明之。大空是器世间非有情故。空空即能观如。无漏智与如合名空空。真实空即真如理能所证法凡夫未得。又此大空.真实空.法空摄空空。即人空摄。故不别说。十用之中有为无为明其因果。但在自利故不明之。若毕竟空为常益有情。无际空成前常益。无散空为常益故不住涅槃。自性空开悟有情令得涅槃。相空为成诸相好。劣故不明。一切法空令成力无畏等。有法空.无法空通出十四空体除增减执。此毕竟等五于利他胜。余非胜要故略不说。广此诸空如法苑中空义林说。又解。初三颂科解如前。次十七颂正为说空。后我断一切烦恼下明说空所因。且依第一且依第一别解中初文分二。初一颂总标初三空。后十一颂别明三空。此初。此身如空聚标内外空。即造根四大及细意识为六识依。及为五色根依名内空。亦为外境故名外空。即扶根尘名之为外。非离身外。六贼依止不相知标内空。六尘诸贼等标外空。下各广释。此所依身犹聚沫等云如空聚。又有漏虚伪无功德故名为空聚。然六根境皆能为缘损坏善品故并名贼。故云六尘诸贼别依根。
经。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
赞曰。下别明空。初三颂半明内空。次一颂半就能所缘以明外空。后六颂明内外空。就内空中初两颂就所依根以明内空。次识如幻下一颂半就能依识以明内空。此即初也。此六根体及所缘境释其根名广如法苑补阙蕴处界义林广明。十八空论云。凡夫二乘诸内六入能受六尘果报故名受者。为破此执唯有六根。无能受法名受者空。此意根境识三和合能受。非根独能。破外道执受者我故。破二乘执能受法我。又破离识但说为空。随事起者随能造大并能依识等事起照自境生妄识分别。
经。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
赞曰。就能依识以明内空。论云。以无境故识不得生是名内空。识如幻事从颠倒生。妄想取境如走空聚。诸境皆贪名遍驰求。托根缘境。根境既空故识非有。
经。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
赞曰。明外空也。举能缘识明境是空。遍行六根者或一意识义。又约一意处现起之识云遍行六根。识遍缘境如鸟无碍。既藉根处方变缘境。根识是空外境非有。对小乘人亦破离识令除法执。对外道人破其我所亦破我执。故说为空。故彼论云。若诸众生有所受用。但是六尘内无人故无能受者。外无法故无所受者。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是名外空。问。何故根境识三相对而明。答。以识依受者受者无故识亦无。根藉识取境。识无根不有。境因心变。境离心无。皆约执明故根境识相对而明。故论云。六入无识即无有人。识无根尘则无有法。两义相须。故知皆空。
经。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
赞曰。下明第三内外空。即造根及扶尘之四大是根境依。复总合观故云内外空。故彼论云。内外空者谓身四大为内外法之所依止。内依者谓内六根。外依者谓外六尘根。及非根亦皆是空名内外空。辨中边同。于中分三。初一颂总明无我。次三颂别明四大互乖无常有苦。后二颂明身无净乐等故空。初也。无知者无作者。下一者字贯通无知。身如聚沫故不坚固。四大合成故托众缘。皆从颠倒虚妄所生总无我故。如机关木人。但由业风所转。
经。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此四大蛇性各异虽居一处有升沉或上或下遍于身斯等终归于灭法。
赞曰。别明四大互乖无常有苦。初两颂总明相乖故无常。后一颂显性各别故有苦。初复有二。初一颂总明相违。次一颂明相违所以。
经。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乖违众病生。
赞曰。显性各别故有苦。
经。心识依止于此身造作种种善恶业当往人天三恶趣随其业力受身形遭诸疾病身死后大小便利悉盈流脓烂虫蛆不可乐弃在尸林如朽木。
赞曰。明无净乐等故空分二。初一颂不净业故招五趣果。不同无漏白净之业招清净果。后一颂明不净相无净乐故空。如解脱道论于不净有十想。一膀胀想。二青瘀。三烂坏。四弃掷。五鸟兽食啖。六身肉分张。七斩斫离散。八赤血涂染。九虫臭。十骨想。此经不具。颂中略示。
经。汝等当观法如是云何执有我众生。
赞曰。上来明观空体即人法空。此下明观空作用有五空。此即毕竟空。文势亦得结前无我。据别即令观毕竟空。菩萨发心为常益物。故次令观毕竟空也。故彼论云。菩萨修空为欲毕竟利益众生。尽生死际誓不断绝等。然彼论文以所观生无令观能愿之心毕竟空。不尔执著不成大悲。众生揽法以成。法既体空。众生宁有。故观生空。
经。一切诸法尽无常悉从无明缘力起彼诸大种咸虚妄本非实有体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知此浮虚非实有。
赞曰。明无际空。为成毕竟利有情故观无际空。故辨中边云。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十八空论云。妄想无法故曰无前。分别无相故称无后。无前无后是故名空。此意无明妄想生故云无前。生老死等相未来无故称无后。又除遍计无常无作。二缘生故所以名空。文段分三。初一颂半总明体空。次两颂别明缘生。后一颂明轮回不息即是无终。初也。诸法无常观无常缘生。无明力起观无作缘生即是无常。无明为缘余支得起。彼羯剌蓝等诸位大种颠倒缘生名为虚妄。不同胜数诸外道等说体皆实。云本非实有体皆从缘起。无自然生故云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者结前大种虚妄。由此虚妄观若浮沤。非实故空。
经。无明自性本是无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故我说彼为无明。
赞曰。别明十二。此初无明也。非神我等起。非自性等因生云本无。但众缘有明缘生义。无正慧明失正慧说为无明。
经。行识为缘有名色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忧悲苦恼恒随逐。
赞曰。明所余支。文相可知。
经。众苦恶业常缠迫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由不如理生分别。
赞曰。明轮回不息。显无终也。众苦者明。从生老后起惑业。惑缠苦迫因业更复。生死轮回虚妄缘生。无有实体皆心所变。识外体空。由不如理虚妄生思惟倒分别。非他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