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譬如依如意宝珠无量无边种种珍宝悉皆得现。
  赞曰。举喻。准观佛三昧海经。如意宝珠是金翅鸟王心。轮王出世以为珠宝。若无轮王入海。海龙王为镇海珠。大智度论云。是佛舍利劫末之时。变成如意宝珠利益众生。依珠能出一切所须。此大智定亦复如是。
  经。如是依大三昧宝依大智慧宝能出种种无量无边诸佛妙法。
  赞曰。法合可知。
  经。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
  赞曰。下明离系果。初标次释后成。此标也。法身三昧智慧由定智为能证法身所证故得解脱。即三事涅槃或体或义。而下言虽有三数而无三体。或据义说。或法身定慧及与解脱非定一异。故无三体。非谓唯法身。
  经。过一切相不著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
  赞曰。下释。过一切相自体胜故离十相。谓六尘男女生灭。不著于相离诸执故。不可分别非心言故。非常非断离二边故。此中有四。一离诸相。二不执著。三非心言境。四离二边。由斯四义故名中道境契于正智。正智名中道。中道之境亦名中道。
  经。虽有分别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不增不减。
  赞曰。重释成。虽有分别体无分别释前无分别。虽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数差别而非分别心缘。非语境故云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释过一切相。虽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数而无条然别体。不增不减释非常非断。不增故非常。不减故非断。
  经。犹如梦幻亦无所执亦无能执。
  赞曰。释前不著相。三昧智慧无能执。法身无所执。犹如梦幻者喻非梦不分别。意取梦所见境。
  经。法体如如是解脱处过死生境越生死暗。
  赞曰。成前中道。法体如如法身。是解脱生死之处即是解脱。过死生境出有漏果离苦谛。越生死闇离苦谛因。断集谛故是中道。
  经。一切众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住处。
  赞曰。此即劝修也。明不修不得。返显修者即得。初法后喻。此法也。明众生不修不得此大涅槃诸佛菩萨常所住处。问。此明得果次第。未辨修行次第。何故劝修。答。果起依修欲生下修行次第。所以明也。故下喻意合明因果也。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愿欲得金处处求觅遂得金矿。
  赞曰。下喻明。前明五果。喻亦有五。譬如有人即譬前依于此身异熟果。愿欲得金喻得发初心增上果。处处求觅遂得金矿喻等流果。喻前修行地心中资粮位。依凭教力起信心知自身中有佛性。法身理事两性俱得如金矿。为障所覆如得金矿。
  经。既得矿已即便碎之择取精者。
  赞曰。喻修行地心中加行位心渐次学除所取能取。住唯识观等如择精者。
  经。炉中销炼得清净金。
  赞曰。为烧练喻不退地心一生补处心金刚心。得净金喻如来地心士用果。
  经。随意回转作诸镮钏种种严具虽有诸用金性不改。
  赞曰。望得涅槃为离系果。得常乐我净如作镮钏等。然不失真如性。若望菩提总士用果。诸镮钏等即定智生一切功德。能不失定慧性并如金不改。上来大段科解相貌看行相渐深求远意。亦应允当。若依古释即譬喻下属下修行。初喻次法。准旧可知。修行文下自有譬喻。故不依古。
  经。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胜解脱修行世善。
  赞曰。第三大段答因中有二。初辨果。次此下修证次第。准诸文例应先修因后方得果。今此乘前明三身。后即先明得果次第。虽知得果次第然若不修行如何得果。故今次明修证次第。又如瑜伽三十八云。已说菩萨所应学处。如是应学我今当说。此意前菩提品明二断二智。菩提最胜是所应学。意令生忻如是应学。即令忻求起修妙行故。今此下明修行次第。将欲趣果由四种力。一因力。二善友力。三作意力。四资粮力。此四是因资粮已满便成正觉。此一是果。今此文中分之为二。初法说后喻说。法说之中如前分五。此即第一先明因力。求胜解脱是所学处无上菩提大般涅槃超过二乘名胜解脱。修世善者谓善法欲。远加行因。隐彼种姓寄现行缘以为因力。准瑜伽三十八。于其八种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一者于三宝功德胜解依处。二者于佛菩萨威力。三者于真实义。四者于因。五者于果。六者于应得义。七者于应得方便。八者于善言善语善说求胜解脱。即决定喜乐故。唯识论第六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忍即信因。乐欲谓果。心净信体。此云求者即忍乐欲为善本故。欲为勤依因修世善。
  经。得见如来及弟子众得亲近已。
  赞曰。善友力文分为四。初得亲近。二请求胜法。三彼闻思惟。四正为解说。此初也。此中应说善友之相善友作业亲近善友。初二如瑜伽四十四广辨。亲近善友者彼云。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正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敬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经。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
  赞曰。请求胜法。瑜伽三十八云。彼诸菩萨求正法时当何所求。云何而求。何义故求。初问求何法。次问求轨仪。后问求法所为。何所求者当于五明处求。求法轨仪者。谓诸菩萨于善说法当应安住猛利爱重求闻正法。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火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听闻是善说法。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过于自身及诸资具所有爱重百千万分。于善说法常乐听闻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往法师所无诘难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无杂染心远离贡高。远离轻慢远离怯弱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求悟解心专一趣心聆音属耳扫涤摄持。听闻正法于所闻法作四种相。一妙宝想以难得故。二良药想除病义故。三如财物想不散义故。四如涅槃想灭苦义故。由法是相好庄严因故作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因故作良药想。由法是神通因故作如财物想。由法是正无尽因故作涅槃想。次明求闻法意。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利悟于他。求因明时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论是恶言说。为欲降伏他诸异论于真实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入诂训言音。求医明时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欲饶益一切大众。求工巧明时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发众生甚希奇想。为以巧智平等分布饶益摄受无量众生。云何而说为何义说。正所应求即是所说。为此义求为此义说。此意为自他利求还令众生行自他利故说。今言何者善不善者问所求法。何者正修即问听法等仪则。又问何者得清净行即所为求。
  经。诸佛如来及弟子众见彼问时如是思惟。
  赞曰。善友为思。
  经。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净欲听正法即便为说令其开悟。
  赞曰。正为解说。即善友作业。未解令悟。已解令广知为开。
  经。彼既闻已正念忆持。
  赞曰。第三作意力起如理作意为正念持不舍。
  经。发心修行得精进力除懒惰障灭一切罪。
  赞曰。第四资粮力。即三大劫所修万行为菩提资粮。五位之初名资粮者别得总名。如色处等。以创发心求菩提故与资粮名。余得别名。有胜别行故。此资粮力中分二。初地前后地上。此初也。地前有四。一发心修行。二得增上力。三者除障。四者灭罪。发心修行十住位。所以十住之初名发心住。创发无上菩提心故。已前虽发未入僧祇。此入僧祇初故得发名。发心多种。善法欲位种姓发心十住位中。胜解行发心入初地已名证得发心。今此胜解发心得精进力。忍第一位以得五力信为勤依。非正伏惑。勤能伏惑故此说之。除懒惰障者举精进行正相违障。据实分别一切二障此位俱伏。此除苦因。灭一切罪者苦果。至增上忍及世第一位。一切恶趣八难苦果皆得不生。多说见道离此二者据断种说。此据伏位及决定得故。成唯识论云。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又云。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
  经。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入于初地。
  赞曰。明入地上。十地为十文各有二。初除障后得地。由于初地得四证净故。于学处离不尊重。学处即戒。或一切应修名为学处。体不离三宝及以净戒得证净故。离不尊重心。永断分别故。息掉悔心即异生性障虽异生性障具摄一切分别二障。然由掉悔障定增故此令修定。因定发智。合此定智故成于法身。故偏说除。理实通余体。又将断正断俱得断名。将断位长在前。正断位促正入地心。此多依初而说断障。故先言息掉悔心后说入初地。余皆准知。
  经。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
  赞曰。由第二地持戒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中有三差别。饶益有情菩萨行胜。初地满心将入二地修戒力增。将欲能断正现行故能饶益生。说除利生障。即邪行障。伏此障已得入二地。
  经。于此地中除不逼恼障入于三地。
  赞曰。即闇钝障。唯识等中约障总持闻思胜慧名闇钝。此约障忍名逼恼。或彼约障本是愚痴故名闇钝障。此据其末即嗔恚等名逼恼障。或由三忍。以贪乐等具不能忍苦。即贪逼恼。见他怨害而不能忍。即嗔逼恼。闻于二谛不能印忍。即愚痴逼恼。入三地时得此三忍。故除逼恼障。
  经。于此地中除心软净障入于四地。
  赞曰。心净谓菩提分法。软谓微细烦恼现行障。即软烦恼是此净障。或此烦恼依心王故从主为名。名心软净障。
  经。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于五地。
  赞曰。此地所修无差别道。即无分别智能证无差别如故得真俗无别。生死涅槃无别故后得智修大悲。般若不住生死涅槃名为方便。涅槃方便体根本即无分别智。起用即悲智。能障此者即下乘般涅槃障。涅槃非障。厌于生死乐彼涅槃心者是障。障此方便。今除此障得入五地。
  经。于此地中除见真俗障入于六地。
  赞曰。所言真俗如常辨。各有四种。诸论之中约通相故。且说五地作四谛观。然能真俗二合而观除真俗相违障。不尔不能真俗合观。由作四谛观故。然未能除染净二相。以染净相依真俗生。今从根本名真俗障。据实即是粗相现行障。此染净相望生灭相染净为粗。由所知障现行执此粗相而起名粗相现行障。五地将除入六正断。或据方便由入五地除真俗相违障。能合观二故。入六地前后互影故此别说。
  经。于此地中除见行相障入于七地。
  赞曰。见行相障者即细相现行障。执生灭相。由六地中作缘生观。虽除染净相见有生灭相。障无相道不见生灭。妙无相道即不见生灭。今此见行相正即是障。入七地除。或六地中作缘生观。见生死流转不见有无为。今七地中除斯二相长时能作无相观故。故唯识论云。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般若心经等亦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尽者即灭。灭即无为。不见灭相即妙无相道。举不见灭影不见生。名细相现行障。形前粗相说此名细见行相障。即据所执而说。行相即是生灭行相。见行相之障。
  经。于此地中除不见灭相障入于八地。
  赞曰。灭相即无相。由七地中多取灭相。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任运空中起有胜行。障无功用无相妙观。不见灭相者是无相观。入八地非但不见灭相。亦不见相土二相。故于此二亦得自在。故八地中断二种愚。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今且举初影除于后。
  经。于此地中除不见生相障入于九地。
  赞曰。不见生相者对前灭相。应是诸法生相。由入八地乐观寂灭故不见有缘生之相。约总相说。然第八地于利他中犹不欲行。即不别见有众生。舍益众生行故。第八地论云。诸佛七劝方出无相观故。第八地能伏此不见众生障得入九地。又释。由不见众生异于身有彼生即我故。不见身外有别众生。以此故能常益。今八地初见身外有别众生故。障此不见众生相故名为障。即不见众生之障名不见众生障。故辨中边论云。为常益有情故观毕竟空。成唯识亦云。九于利他中不欲行障故。入九地能毕竟断。
  经。于此地中除六通障入于十地。
  赞曰。即于诸法未自在障。于法自在即六神通及大法智。由有此障障彼自在。且举六神通影大法智云。又释。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是牒前修因。入于初地明所得果。即后后果由善根位离不尊重三宝正法故。除懒堕障灭一切罪。又复能离自在障故息掉悔心。即天亲般若论云。于内心修行执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不住道者即是初地执我能修违初地道。无著菩萨般若论云。除喜动障。由谓我能修斯胜行多生喜动。喜动即掉举。以此为障障入初地。由除此障得入初地即离不尊重等。皆是地前非入初地。已下十障皆应准知。于初地中行三施故能利有情。故除相违障得入二地。二地持戒除逼恼有情障已得入三地。三地修定除心软净障。心即心学。除诸定障离硬强心名为心软净得入四地。入四地中修菩提分观名善方便故。除此障已得入五地。入五地中能令真俗互相随顺而不相违。故除见真俗障得入六地。入六地中作缘生观。除见四谛染净行相障得入七地。入七地时多作无相观。除见缘生生灭相障得入八地。入八地中任运能观无相之理除增减相。净法生时真如不增。烦恼灭时真如不减。生者增也。举其不增影彰不减。得入九地。入九地中应说不欲行利有情障。就满位说能伏除彼六神通障。应说入第十地能除六通障。以第十一障是第十地满位能除故。说十地除所知障。隐第九障所以不论。此解顺文。前解顺理。兼准旧经后解为胜。何以故。旧经地地皆言断已能入。明非是伏。或可。伏尽名为断已。由此二释任情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