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数非非数非明非暗。
  赞曰。别显二无。非有非无者离有无四句。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但举第四显离前三。非一非异者复离此一异四。初一。二异。三亦一亦异。四非一非异。亦举第四显离前三。非数非非数者超分别情数名非数。是无分别境云非非数。又超过数量故非数。是法摄故非非数。云非明非闇者即诸经不垢不净。始离染时非今始净云非明。设在染时非染云非闇。由此胜妙心言绝。准摄大乘无三种二。初无有无二相。非有相者以一切法遍计所执皆无有故亦非无相。以空所显自性有故。有为无为无二相者。以业烦恼非所为故非有为相。于能示现似有为法得自在故非无为相。异性一性无二相者。以佛身体是其一故非异相。无量依止各差别证得故非一相。俱一无故名无二相。
  经。如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不见非有非无不见非一非异不见非数非非数不见非明非暗。
  赞曰。明如如智。即无分别智如境而证故不见此总别五无。圆修道满。
  经。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
  赞曰。下结成也。此成境智二种平等故合为法身。境智二种非一非异不可分别。无有中间彼此差别故合名法身。
  经。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
  赞曰。此结成法身为应化依能起种种利益事业。境清净故为灭谛本。智清净故为道谛本。故者所以。由法如如如如智为灭道本故。应化依此起种种事业。如摄大乘略明五业。故云种种。言五业者。一救济灾患为业。能令盲者得眼等故。二救济恶趣为业。拔不善处置善处故。三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四救济萨迦耶为业。授彼能超三界道故。无性释云。谓于其中伪身见转。即是三界有漏诸法。于彼说授出离法故。五救济二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问。令得二乘岂非业耶。答。此即是前第三四业。
  经。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
  赞曰。第三大段答因。即显依因得果。答修行问。此中且辨得果次第。未说修行次第。此意令修因者须知次第。因次第者由依果次第故。辨中边论第三云。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论释云。器谓随顺善法。异熟谓得胜身以为道器。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此意由依胜身与昔善力合今善法成增上品。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世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断障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即前器)二增上果。即善法成上品由善异熟增上力故善法成上品。是增上果。三等流果。即由先世数修善力。令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是前等流果。四士用果。由现数修能令善根速得圆满。是士用果。此依法士用说。五离系果。由前断障得永离系。是离系果。今者此段意明此义。彼论次文辨果差别。有其十种。一后后果。谓因种姓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此意说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以后后位因前得故。故后后位即是前果。此总说也。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即初地。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即十地位)四究竟果。谓无学法(即佛地)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此意举初以显后智亦尔)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此中后六是前四果差别义说。大文分三。初总标二别释三劝修。此初标也。有五义。一身者即器异熟果。二因缘即依其器先所修善。是其因缘即增上果。由善身器为增上力令善增故。三境界即举等流果所缘之境。即彼诸善菩提涅槃并是其境。缘此胜法起爱乐故。四处所者即士用果。由数修善菩提速圆是所求处。大乘意乐大菩提故。五果依于本是离系果。果依本者此离系果不离法如如。难思议故者总叹难思。非二乘等境。
  经。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
  赞曰。下释也。初释器异熟果。二依于此身下释因缘。即增上果。三不退地心已下明士用果。四善男子如是法身已下明离系果。其境界者总此诸法差别十者。是此五果差别之义。此即初也。若了此义者初总劝信也。是身即是大乘。为增上力得大乘果故名大乘。是如来性者。即依此身所修诸善渐渐增长为如来性。又未现起诸无漏种及真如体为如来性。事性理性俱名佛性。是如来藏即异熟果识。楞伽经中说。阿梨耶识者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有漏第八虚妄故名空。识中无漏诸种子体云不空如来藏。离虚妄故。言具足者即具足有有漏无漏二种子故。
  经。依于此身得发初心修行地心而得显现。
  赞曰。下释因缘。即增上果。由异熟果身增上力故。便得发初心修行地心。
  经。不退地心亦皆得现一生补处心金刚之心。
  赞曰。明士用果。士用果中有差别。果中八果。一后后果。二最初果。三数习果。四究竟果。五障灭果。六有上果。七无上果。八殊胜果。此不退地是最初果。得于初地证不退故总为数习果及有上果。后后果通佛地。
  经。如来之心而悉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皆悉显现。
  赞曰。四究竟果及第七无上果。于中初总后别。此总也。
  经。依此法身不可思议摩诃三昧而得显现依此法身得现一切大智。
  赞曰。明别究竟果及无上果。于中复三。一得定智。二现应化。三显四德。此得定智也。亦是得障灭果。得定智故。
  经。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显现。
  赞曰。现应化。
  经。如此法身依于自体说常说我依大三昧故说于乐依于大智故说清净。
  赞曰。三显四德。初别明。后总结。此别明也。自体如如故说为常。常故说我。由三昧故得大乐。简因及二乘名大三昧。由智断障故得净德。问。宝性论及摄大乘等说信为净德因。此何说智。答。彼除不信之浑浊故。及别因故信为净德因。此约断染。及通故智为净德因。又常我约体。乐净者以因及体互相影说。
  经。是故如来常住自在安乐清净。
  赞曰。总结。自在则我德。
  经。依大三昧一切禅定首楞严等一切念处大法念等大慈大悲。
  赞曰。下明殊胜果。分文为三。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二。初明定品殊胜功德。后明智品殊胜功德。依定发慧。故先明定品。定品分三。初标次列后结。或初辨所依。次辨能依。后结。大三昧者性得三昧也。唯虽多有八。一禅。二定。三念处。四大慈悲。五陀罗尼。六六神通。七八自在。八一切法平等摄受。此初四也。禅即四静虑。定谓四无色定。故萨遮尼经云。何如来禅定。答。有次第定。及首楞严等。或即大乘光定集福德王定贤守定健行定。传言。首楞严者即健行定。正音苏楞伽摩。此云健行举其上首。定实无边。所以言等。总别略标。禅定是总。首楞严是别。一切念处谓三念处四念处及六念等。言大法念者即六念中念法也。以法是佛师故先说法念。或此即坏缘法念住。萨遮尼第七云。法念处者谓观内法外法内外法作二种想。谓常无常。常以佛眼见一切至坐道场未曾中失。此据果说。乃至云。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观。何以故。三眼无相貌故以法眼观。此通因说。举一等余。大慈大悲者即四无量。以与乐拔苦胜故举明。萨遮尼经第六有三十二种大悲观。思益经第二有三十六种大悲。皆广如彼说。
  经。一切陀罗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摄受。
  赞曰。第五总持德。一切神通者六通德。如萨遮尼第七云。天眼通者功德智慧所成。悉见十方所有形色。乃至亦见菩萨声闻五道众生所修行业悉无余等。乃至余五悉广如彼。一切自在者即十自在等。已如上说。又萨遮尼第七云。得四如意成四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法自在。四神力自在。命如前释。身自在者随心作身随心作色亦现威仪。为众生故。若欲与诸一切众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法即知出世世法得无碍辩。随众生意说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神力自在者广现神通等是。一切法平等摄受者得法平等众生平等故。能摄受一切有情。瑜伽四十六由五种相普于有情其心平等。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五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心俱于诸有情住平等心。大庄严第七五平等。法华论及摄大乘各三平等。或可。一切法平等者。但诸定品一切功德法平等摄受。或此摄受属下结文云。摄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现。由此平等故能平等摄受。
  经。如是佛法悉皆出现。
  赞曰。结也。
  经。依此大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
  赞曰。下明智品殊胜功德。文三如定。此即总标及别明也。大智即一切智为其根本。十力等即一切种智。或大智即真如智性故。十力等三广如余辨。
  经。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
  赞曰。一百八十不共之法者依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有百八十不共之法。此是如来殊胜功德。一三十二相。二八十种好。此二广如余经论辨。今但略明三十二相。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说。一世尊足下具有安平相。二世尊足下有千辐轮文相。三手足柔软相。四手定指间有鞔网相。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六足跟广长与趺相称。七足趺充满与跟相称(伽无此相)八世尊双[跳-兆+專]如瑿泥耶仙鹿王[跳-兆+專]。九双臂修直平立摩膝。十阴相峰密。十一毛孔各一毛生。十二发毛端皆上靡。十三身皮细滑。十四身皮金色。十五七处充满。十六肩项圆满。十七髆腋充实。十八世尊容仪洪满端直。十九世尊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世尊体相纵广量等。二十一世尊颔臆并身上半如狮子王。二十二常光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白深密。二十四四牙鲜白。二十五常得五味。二十六舌相薄长覆面轮际。二十七梵音和雅随众乐闻。二十八目睫绀青齐整不乱。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三十面如满月眉如帝弓。三十一眉间毫相光逾于珂雪。三十二乌瑟腻沙犹如天盖。然与瑜伽开合有异。瑜伽开第十八洪满端直为身不偻曲。复开二十三为齿无隙齿鲜白。开二十一颔臆为二。合第七足趺与跟相称。合四牙入齿。合十九修广端严入纵广量等。无面如满月。此随世俗说相不同。故说有别。依前列相颂曰。等现柔网纤跟趺[跳-兆+專]臂密。毛生靡润滑。皮金七眉满。体仪修广高。师子光具齿。牙味舌音睫。晴轮毫相盖。四十九云。所化有情于其种种恶业现行深生喜乐。如是种种现行恶业是所对治。感相随好种种善业是能对治。又云。如是一切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无有差别。当知皆用净戒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诸菩萨毁犯净戒。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况能感大丈夫相。大般若又云。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为甚奇希有之法。又由行五修。一发心。二长时。三无间。四殷重。五无余之所感得。依宝女经第四。修因并相少有差别。无上依经第二明所修因。与瑜伽四十九同。说相少别。由翻者耳。又说修行四正业得三十二相。一者决定无杂瑜伽论名决定修作。二者谛观微密伽名委悉修作。三者常修无间伽名恒常修作。四者不颠倒心伽名无罪修作。第一业得足下平相。第二业得九。一足下轮文。二足踝满。三手足十指网密。四皮细软。五七处满。六两肩平两腋满。七臂佣圆。八舌广长。九师子臆。第三业得五。一指纤长。二脚跟长。三身端不曲。四横竖等量。五颜貌圆净。第四业得余相。与瑜伽同。十住毗婆沙第六亦明三十二相等因。萨遮尼乾子经第六亦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广如彼释。相好总用眼舌身男四根依处及舌根为体。若诸菩萨种姓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净胜意乐地乃名为得。若在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当知相好善净无上。问。何故但立此三十二为大丈夫相。答。四十九云。如是诸相是有色故劣中胜品。诸有情类易了知故。虽有一切不共佛法皆得名为大丈夫相。唯立此为大丈夫相。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云。云何如来八十随好。善现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纤佣柔软。三手足各等相间充密。四手足圆满如意软净。五筋脉盘结深隐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如师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行步进止犹如鹅王。十一回领右旋如龙象王。十二支节渐次圆佣好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妙善坚固圆满。十五隐处姣好圆满清净。十六身皮润滑尘垢不著。十七身容敦肃常不怯弱。十八身支坚固稠密相著。十九身支安定敦重不掉。二十身相犹如仙王严净。二十一身光周匝恒自照耀。二十二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二十三脐深右旋圆净光泽。二十四脐厚不窊不凸妙好。二十五皮肤远离疥癣点赘。二十六手掌充满足下安平。二十七手文深长直润不断。二十八唇色光润如频婆果。二十九面门不长不短大小如量。三十舌相软薄广长赤色。三十一发声威振明朗清彻。三十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三十三鼻高修直其孔不现。三十四世尊诸齿方整鲜白。三十五诸牙圆白光洁峰利。三十六世尊眼净青白分明。三十七眼相修广如青莲华。三十八眼睫齐整稠密不白。三十九眉长不白致而细软。四十双眉绮靡修次绀色。四十一双眉高显润如初月。四十二耳厚广大轮埵成就。四十三两耳绮丽齐平离过。四十四容仪见者无生染爱。四十五额广圆满形相殊妙。四十六身分上半如师子王。四十七首发修长绀青稠密。四十八首发香洁润泽旋转。四十九首发齐整不乱不杂。五十首发坚固不断不落。五十一首发光滑尘垢不著。五十二身分坚固逾那逻延。五十三世尊身体长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诸窍清净圆好。五十五身支势力殊胜无等。五十六世尊身相乐睹无厌。五十七面圆修广如秋满月。五十八颜貌舒泰含笑先言。五十九面貌光泽远离频蹙。六十身支清净无垢无臭。六十一诸毛孔中常出妙香。六十二面门常出胜妙之香。六十三首相圆妙犹如天盖。六十四身色绀青如孔雀项。六十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十六世尊顶相无能见者。六十七手足指约分明严好。六十八行足去地四指文现。六十九自持非他身无倾动。七十威德远振见喜怖安。七十一声不高下出和悦言。七十二随类言音随意乐说。七十三一音演说随类得解。七十四说咸依次必有因缘。七十五平观有情赞毁等现。七十六所为先观威仪善净。七十七世尊相好无能观尽。七十八世尊顶骨坚实圆满。七十九颜容常少好巡旧处。八十手足胸臆喜旋德相。瑜伽四十九云。谓两手足具二十指。及以节爪皆悉殊好即为二十。两手两足表里八处并皆殊胜即为八种。两踝膝股六处殊好即为六种。两臂肘腕即为六种。腰缝各一两核为二。阴藏为一。两臀为二。臗胪脐三即为三好。两胁腋乳为六随好。腹胸项脊各一随好。除[至*頁]已下六十随好。上下齿鬘为二随好。[齒*虛]腭为一。两唇为二。颐善圆满为一随好。两颊为二。两目为二。两眉为二。鼻二孔为二。额妙为一。角鬓两耳为四随好。头发为一。头有二十合前八十略为颂曰。手足二十八。踝膝股臂肘。并腕成十二。腰缝核阴臀。臗胪脐有十。胁腋乳为六。腹胸项脊四。[至*頁]已下六十。鬘腭唇颐六。颊目眉鼻八。额鬓角耳五。头发殊妙一。无上依经又有六十八法。足成一百八十。言六十八者即如大乘所说。佛十八不共法。一无有误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妄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相。六无不择舍。七者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念无退。十定无退。十一智慧无退。十二胜解无退。十三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四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世无著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著无碍。如本师无垢称经疏辨。并如俱舍说。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复为十八。又有经云独得法者如彼经说。如来独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一也。如来独得无有边际变化神通。二也。如来独得无量无尽神通处。三也。如来独得心自在法。四也。自在无边知化他心通。五也。自在无碍天耳神通。六也。知无色界众生种子。七也。通达圣众般涅槃后。八也。智慧明了无有不定答。九也。大波罗蜜善能答问。十也。分别说法无有过失。十一也。开化众生无有空过。十二也。如来独得第一导首。十三也。如来独得不可害灭。十四也。如来独得金刚三昧。十五也。一切诸法非色非心心不相应如来了知。十六也。无碍解脱。十七也。三不染法。十八也。断灭习气。十九也。一切种智。二十也。如来独得金刚聚身。二十一也。未曾作意一切事成。二十二也。一切诸相与处相应明净具足。二十三也。所授记别无有不定。二十四也。于胜负心佛不听许不得见佛。二十五也。转一切种胜妙法轮。二十六也。荷负众生能舍重担。二十七也。入般涅槃后更起心。二十八也。如来独得修因圆满无余。二十九也。如来独得至果圆满无余。三十也。如来独得利益他事圆满无余。三十一也。如来独得辨才无尽。三十二也。如来独得说一切法悉能如理。三十三也。解云。此中虽有三十三数。般若唯取果有三十二。以修因满非果德故。是故唯有百八十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者第三结也。谓诸功德胜过一切名希有。超诸情计名不思议。然准瑜伽三十六。无上菩提有五希奇。一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具不思议大威神力。此等希有不可思议皆依大智而得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