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来地。
赞曰。下明果位。初明除障得满佛地。后显佛地具三清净。此即初也。除所知障无间道断二障微细种及习气。就胜障菩提云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即种习所依。除染第七种。恒染俱故。无间道断余七有漏善及无记及相应心所名根本心。第八通二依。六识唯习依。此断有二说。如唯识第十明。
经。如来地者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云何为三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净。
赞曰。显三清净。文段分三。谓标征列。烦恼净二障及业。苦净即二死。相净即习气。由斯三净更无过上名极清净。
经。譬如真金镕销治炼既烧打已无复尘垢。
赞曰。喻显。喻显有四喻。初三喻法如如法身本净。后一喻如如智现行始净。法身本净有其三种。即前三净。三喻如次。然初二喻共一法合。以惑业二因果相从故一法合。又三净者即法身般若解脱三义。法身本常如金。般若鉴照如水。解脱无碍如空。皆据性得一如义说。初喻分二。初喻今净。后成本有。此初也。譬如真金喻道前如。镕销练治喻道中。既烧已喻道后。
经。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
赞曰。喻成本有。犹此等文旧人或云。三身现常或复当常。镕销练治为显金性本净故。六度行于法为了因。除垢染故得金体净。非谓无金。
经。譬如浊水澄渟清净无复滓秽。
赞曰。分段如前。义可准知。
经。为显水性本清净故非谓无水。
赞曰。喻成本有。
经。如是法身与烦恼杂苦集除已无复余习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
赞曰。合准喻知。
经。譬如虚空烟云尘雾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净非谓无空。
赞曰。空相似染道前。若屏除道中。除已是空界净道后。与胜鬘经说喻相似。
经。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
赞曰。法合文相可知。
经。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大河水漂泛其身。
赞曰。上喻法如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亦即显涅槃性皆本净。至果显净名所显得。显由智证次辨智性。亦无始有。在因位时名不空如来藏。至染尽位者大菩提四智心品。是所生得。所生据现非种。始生种本有故故下文云。是觉清净非谓无觉。即善戒经云。姓种姓者从无始来法尔所得六处殊胜。此六处言意说六处中意处含持种子。此性种姓无始法尔。是性所得故依修行得至大果。文分为三。初喻次合后结。喻中有五。一能修行者喻。二现处无明喻。三厌怖生死喻。四修行望出喻。五得果知妄喻。此中有三。譬如有人能修行者喻。于睡梦中现处无明喻。在无明闇如夜睡梦。此生死因故。唯识论引经云。故契经说。诸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惛醉缠心曾无醒觉。见大河水漂泛其身厌怖生死喻。见其苦果如河漂泛。或喻四流漂生五趣。见谓知觉心生厌怖。
经。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
赞曰。修行悕出喻。运手喻修妙行。动足喻舍三障。生死不续喻截流。金刚位满言而渡。在无间道菩提在未来。因圆能至云得至彼岸。
经。由彼身心不懈退故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
赞曰。得果知妄喻。由谓因由。由三大劫三业重修。举身心二影显语业。勤行不懈遂致作佛。故者决定。所以决定由精进不懈退故。从梦觉已在解脱道不见生死水之此岸。不见涅槃果之彼岸。以如如如如智俱无二相俱平等故。彼岸五种。一境。二教。三理。四行。五果。此五穷达名到彼岸。
经。非谓无心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净非谓无觉。
赞曰。法合。但合大意。非必段别合也。非谓本来无无漏心。但由妄想无明重障障不令生故。成唯识第五引经云。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等勤修三学妄想灭已至妙觉位是觉清净。非谓本来无觉自性。前云非谓无心。心积集义。通因果名。后云非谓无觉。觉觉了义。唯据果称。各据一义。
经。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无其实体。
赞曰。结也。如是法界。法界通理事故宝性论解阿毗达磨经无始时来界。即依如理解。摄大乘成唯识。即说本识名无始界。宝性论中据迷悟依说。摄大乘等据流转依说。各依一义。故法界言通于二种。今此说界既结第四。即唯有为无漏第八。若通结四即通理事。一切有漏妄想不生。四智俱起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本无此实。无漏之体望有漏俱名实。
经。复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净能现应身业障清净能现化身智障清净能现法身。
赞曰。第四大段结前因果告示令知。复分三。初牒前因果劝令信解。次善男子以是义故下重更广明。后是故诸佛下结成胜妙。此初也。于中复二。初牒因果。后劝令信解。初中复三。初牒出体门。即离障得身。次牒身相依起门。后牒依因得果。得果中初得果次不异。此牒出体门。初总标告。诸功德法所成之身总名法身。次下别明断障得身。断烦恼等障具足法身。令心不决名之为惑。惑体即障。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二所得果为烦恼障体。业谓造作。谓有漏三业。业体即障。智谓无漏本后二智。智体非障犹所知障碍智不生名为智障。智之障名智障。此从所障智以为名。若名所知障。所知非障。覆所知境碍智不生。所知之障名所知障。由惑障净智慧得生为应身。由业障净神通自在得化身。由所知障净所覆理显得现法身。
经。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现应身依应身故能现化身。
赞曰。此牒依起身门。初喻后法。空体遍常又性本净故喻法身。应化无常故喻电光。依起可知。
经。由性净故能现法身智慧清净能现应身三昧清净能现化身。
赞曰。牒依因得果门。此得果。
经。此三清净是法如如不异如如一味如如解脱如如究竟如如。
赞曰。牒得果门中虽有三数而无三体。初摄用归性。次结不异。此初也。此三清净不离如如。故是法如如。如体不别不异如如。一无漏故一味如如。离缚故解脱如如。证实际满故究竟如如。
经。是故诸佛体无有异。
赞曰。结不异也。由前五如如故诸佛体不异。意显如同。修之皆得故云诸佛体无有异。
经。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于如来是我大师若作如是决定信者此人即应深心解了如来之身无有别异。
赞曰。劝令信解。令信解意为修之方便。言善男子呼虚空藏菩萨。若有已下一切男女但能说佛是我师者。决定信者。此人即应能深解了如来无别。或云。如来是我大师。能决定信应如所说深心解了。或劝地前。应决定信如来无异。地上菩萨深心解了如来无别。
经。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断即知彼法无有二相亦无分别圣所修行。
赞曰。下重更广明有二。初广前因果无异。第二如是见者下广前信解。就初分五。初于境起胜行。次如如于彼不能断障。三如如一切下得因圆。四如如法界下得果满。五一切诸障下结不异。此即初也。以是义故标举之词。于诸境界所知境。由于此境不正思惟故见异相不能修行。能正思惟即知无二境。无邪分别。智无二相便能起修。是圣所修行。
经。如如于彼无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诸障悉皆除灭。
赞曰。能断障能于彼彼见无二相。故云如如于彼。所断障多复云如是如是。连环而起故却牒前。
经。如如一切障灭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净。
赞曰。得因圆在金刚定无间道位。牒十障灭云如如一切障灭。所证如如及所得智十地位别。复云如是如是。
经。如如法界正智清净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摄受皆得成就。
赞曰。得果满在解脱道。一切自在即三身。一切功德不离三身故。云具足摄受皆得成就。
经。一切诸障悉皆除灭一切诸障得清净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
赞曰。结无异也。以一切障灭得一切障净故证清净如如。即此清净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即不二相。
经。如是见者是名圣见是则名为真实见佛何以故如实得见法真如故。
赞曰。广前信解。分文为三。初令如证知。二是故诸佛下明同诸佛。三然诸如来下结成见实。此初也。初令如证知。次征所以。后正解释。圣者正也。见者解也。能如所证而知之者即是正解。或以凡夫能如证信解同圣者之证见。故真见佛。征释可知。
经。是故诸佛悉能普见一切如来。
赞曰。明同诸佛。文分为三。初佛能普知。次二乘不了。三凡夫不测。此即初也。以见如如理圆不二故见一切诸佛如来。
经。何以故声闻独觉已出三界求真实境不能知见。
赞曰。二乘不了。初征后释。何以故。唯佛普知。定性二乘圣者虽出三界无种智故。设求真实境不能以本智知。不能以后得见。或不能现量知。不能比量见。
经。如是圣人所不知见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颠倒分别不能得度。
赞曰。凡夫不测。初法次喻后合。此法也。无姓愚夫不能得测。或复疑无。或颠倒执。此计为我故。
经。如兔浮海必不能过所以者何力微劣故。
赞曰。喻。初标次征后释。以无大姓唯有有漏。智力微劣故。所不能度故。解深密经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护法菩萨等释。凡谓无性愚谓趣寂。又此或据凡夫二乘根未熟位不能解了。根熟能知。或如法华经中所说。三乘不知据未圆满知。唯佛圆满知。言彼不知。将成汝能依言而解甚为希有。
经。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不能通达法如如故。
赞曰。法合也。无本智故不能通。无后得智故不能达。
经。然诸如来无分别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净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
赞曰。结成见实。由佛无分别不见二相证法如如故。达诸法实空相故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得智如如故具足深智慧。由此唯是佛境界。不共余人同。金刚般若经。如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即非般若波罗蜜多。是名波罗蜜多。天亲菩萨释云。说波罗蜜唯独佛彼岸。非波罗蜜非彼余人之彼岸故。名波罗蜜者结是佛彼岸。此亦如是。
经。是故诸佛如来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难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无比不可思议过言说境是妙寂静离诸怖畏。
赞曰。结成胜妙。于无量至苦行是行因。不惜身命。由四因缘。一为求法。如雪山童子。二为报恩。如法护王子等。三为救贫。如金色师子等。四为救命。如萨埵王子等。方得此身显得果。最上无比等是叹胜果。究竟故无上。无伦匹故无比。超情计故不思议。越语诠故过言说境。大涅槃故是妙寂静。生死息故离五怖畏。谓不活畏.死畏.恶道畏.恶名畏.大众畏。
经。善男子如是知见法真如者无生老死寿命无限无有睡眠亦无饥渴心常在定无有散动。
赞曰。下品第三大段结劝修行。文分为三一结前信解令依行。二然诸如来下结前得果令求证。三若善男子下成前二义。初中有三。初举信解益。次不信有损。三说利劝行。此初也。但能一念如是。知见法真如当得菩提永无生老死等。为远因故必当得故。故法华经药王品云。闻此经者不老不死。不久取草坐于道场。若如来德前。已说竟后文复说。故此说者是信解者当所得果。或再三重举如来之德令生信解。得金刚身故无生老死。离五盖故无睡眠。破魔军故无饥渴。余文可知。虽然前解结好。
经。若于如来起诤论心是则不能见于如来。
赞曰。不信有损。起诤论心不能信解是即当来不能见证三身如来。亦不能依教比见如来。
经。诸佛所说皆能利益。
赞曰。说利劝行。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有听闻者无不解脱诸恶禽兽恶人恶鬼不相逢值由闻法故果报无尽。
赞曰。释得益。初得涅槃。次离损害。后报无尽。般若论云。于法为了因亦为余生因。听经故得解脱者是了因。果报无尽者谓得菩提是生因。辨中边论行此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胜故无尽故由利他不息。听闻大乘果报胜故超二乘。大悲利他以不息故无尽。由此诸恶皆不相逢。
经。然诸如来无无记事一切境界无欲知心。
赞曰。结前得果令求证。于中分二。初结所得意令生欣。后明闻得益劝人修学。结所得果中有无量种。但结前所得中十八不共法及大慈悲自利利他功德影显余故。初结十八不共后结慈悲。初中有五。一无无记事者无不明记无妄失念。下有四威仪中无非智摄。即智为前故。二一切境界无欲知心。即欲无减。或一切境皆任运知。不假寻求方能解了。
经。生死涅槃无有异想如来所记无不决定。
赞曰。三即无种种想。四及复三世智无滞碍故。所说法无不决定。并一切种妙智能知蕴等诸法门故所说决定。或四无畏或复语业智为前导故说决定。
经。诸佛如来四威仪中无非智摄。
赞曰。五身业智为前导故无非智摄。
经。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
赞曰。结前所得大慈大悲利他功德。利益拔苦。安乐与乐。大悲故拔苦利益。大慈故与乐安乐。又佛本愿只欲利他修大慈悲。求无上果故所施为无非是为。慈悲摄者又举不共者自利胜。举慈悲者利他胜。故略结两门。
经。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
赞曰。此明闻得益劝人修学。文分为四。一明闻得益。二征三释四成。初中初闻经信解。后明得益。听闻闻慧。信即思慧。解即修慧。或举最劣。但因闻慧能信能解。或但信解非是证解尚获斯福。何况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