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
经。非圣(至)乃可取食。
赞曰。此中二对。一凡圣对。大悲顺凡。名为非圣。已证出世。名非不圣。二证离对。证一切法故。名为成就。断彼法想分别执故。名之为离。上说因缘法。故为此解。或此皆说遍计所执空无常等。或此但说圆成实性真理平等。理亦无达。
经。若尊者善现(至)乃可取食。
赞曰。此下第三邪正平等。空理义云。世俗谛中。邪正有二。舍邪归真。胜义谛中。邪正无二。何舍何归。应理义言。般若经云。以色见我。以声寻我。彼履耶断。不见如来。同体三宝。不可见闻。不可供事。旧经无僧。六师外道。佛得菩提胜方便缘。汝若同佛。以之为师。彼由邪见。实堕恶趣。汝愍彼故。亦堕恶趣。而行救济。同如来者。乃可取食。以大善现舍彼六师。不能随学。愍众生随堕恶趣。见有三宝。不证同体。故今何之。六师者。一满迦叶波。迦叶波是性。满是名也。古云富兰那迦叶。即断见外道。亦云空见外道。二末萨羯离瞿舍离子。末萨羯离。是其自名。瞿舍利者。是其母名。末萨羯离是瞿舍离之子。以母别之。古云末伽梨拘赊梨子。即常见外道。三想吠多子。想是自名。吠多是母名。彼儿曰子。如舍利子。古云删阇夜毗罗胝子。即苦行外道。彼说众生所爱生死。皆因著乐。善修苦行。便得解脱。四无胜发褐。无胜名也。垂发被褐。故言发褐。古云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即自然外道。说一切法皆自然生。五犎迦衍那迦衍那是姓。犎者是形。顶上有犎犹如牛头。故以为名。古传云。迦罗鸠驮迦旃延。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说大自在天能生诸法。大离系亲子。此尼乾子也。执其本师修苦行。名为离系。是彼所生。故名亲子。此是宿作因外道。说一切法皆是宿世已作其因。今不作因。便吐故业。即得解脱。古云尼犍陀若提子。此之六师。有说是佛舍国出家。询所投趣。教化于佛。行苦行师。故偏说之。然郁头蓝子。教佛得想定。阿蓝迦蓝。教佛得无所有处定。此等教佛修乐行师。非此所说。不全邪故。
经。若尊者(至)离于清净。
赞曰。此下第四善恶平等。今有十一句。此中有三。空理义云。心有拘滞。善恶有二。可有离恶务善差别。善恶不二。何离何务。总意如此。更重释者。此十一句中。汝须菩提。若善恶平等。悟解空者。既无分别诸见可断。何不堕诸见趣。而不至中边二道。而今有断诸见至于中耶。若无恶道可厌。何不堕诸八难。而得无难。若无杂染可断。何不同杂染而离于净。若无圣行可证。何不同得无诤非清净田。若无善恶之因。何不施者堕诸恶道。若无邪正二师。何不共魔连手。若无烦恼恼乱。何不以彼为伴。若无善恶法别。何不烦恼性即尊者性。若无慈悲道异。何不于有情起怨害想。若无三宝良田。何不谤佛毁法不预僧数。若无生死涅槃差别。何不毕竟无涅槃时。汝既不然。未证平等诸法体空。云何虚食。若能如是。乃可取食。应理义云。诸见趣者五见。为化斯类。故常堕中。不同凡夫常断边执。不同二乘常道中。旧云。入诸邪见。不说见趣。不到彼岸。不说中边。中边者。彼此岸义故。二入八无暇。处在八难。教济众生。区区终日不得有暇。三顺化生死。同诸杂染。不住涅槃。同于清净。
经。若诸有情(至)清净福田。
赞曰。此中一句无诤有二。一理无诤。二事无诤。事无诤者。凡所举意。皆类观彼勿同见我烦恼暂生。须菩提得最第一。恒令众生不起烦恼。理无诤者。无想真如。由证理无诤。事方无诤。此二无诤。一切有情及与尊者。若时皆得。仍俱不名清净田。不见实有福田性故。三轮净故。菩萨能如是。声闻所不为。
经。诸有布施(至)作其伴侣。
赞曰。此中三句。一施食者。后得圣道。能堕恶趣。化苦众生。非田施故。而成大罪。堕恶道也。二其施食者。而以尊者共魔连手。朝夕不离。能降伏之。旧云。作诸劳侣。作诸生死劬劳伴侣。非出世友。三行住坐卧。恒断烦恼。曾不舍离。故为伴侣。菩萨恒以分别而为烦恼。故当断之。旧经无此。
经。一切烦恼(至)起怨害想。
赞曰。此中二句。一烦恼自性即是真如。同尊者性。如无异。二于有情起怨害想者。怨者对也。自修妙行利生为对。害者断也杀也。断诸众生烦恼业果生死流转。恒建是想。如摄大乘说十难行。谓诸菩萨。杀诸众生生死流转。众生不与菩萨强摄。取名不与取等。此亦如是。旧经云。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者。法性无异。
经。谤千诸佛(至)乃可取食。
赞曰。此中二句。一谤佛者。说色声佛。非是真佛。说法身理。方是如来。二乘等说色声形相以为真佛。故今谤之。名为谤佛二。毁诸法者。毁骂生死一切恶法。又说真如名为真法。四谛理法。名非真法。二乘说彼非真。说是究竟法故。名为毁法。不预僧者。剃发染衣乞食净戒羯磨等。同名为僧数。常处生死。随类化生。不拘彼相。名不预数。二毕竟无有般涅槃时。菩萨发愿度众生尽。方入涅槃。以众生界无尽期故。菩萨毕竟不入涅槃。二乘身尽即永无矣。或总为十句。此中二句。合为一故。若能具上诸所说义。是大菩萨。乃可取食。真福田故。不尔如何虚受人食。此说平等。皆是密语。如契经言览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等。颂意无别。然上义门。依计所执。真如妙理。依他虚幻。唯识无想。真如法门。二俱平等。故作此说。前解且依因缘法门。故不违也。
经。时我世尊(至)欲出其舍。
赞曰。自下第二显其自迷。譬如有人。在路而行。为极重暗之所拘碍。迷失诸方。我时无知。覆我心故。不识此是何之言。不知何答。便舍自钵。欲出其舍。
经。时无垢称(至)取钵勿惧。
赞曰。下第三明他慰有二。初慰。后问。此慰也。
经。于意云何(至)宁有惧不。
赞曰。此问彼也。若佛化作化人来问。宁恐惧不。我又法身如来所化。问斯何惧。
经。我言不也。
赞曰。四彰已答。化人有问。我曾不惧。
经。无垢称言(至)性相亦示。
赞曰。五述他教。于中有二。初劝勿惧。后示正理。初中复二。初合前化相。后劝勿惧。此初文也。所诠诸法。皆如幻化。本非真故。能说众生及诠言说亦尔非真。
经。诸有智者(至)亦无怖畏。
赞曰。此劝勿惧。文字如幻。智者不执以为真实。若闻文字。亦无怖畏。汝既智者。何所怖哉。
经。所以者何(至)皆离相性。
赞曰。下示正理有三。初言离相性。次文字亦离。后结成诸法。此初文也。征何所以不惧文字。空理义云。胜义性相都空。言说妄起。故离空性。不称理故。何所惧乎。应理义云。胜义性相。体有离言。假立名言。非称法性。故诸言说。皆离性相。既是虚假。何所怖也。
经。何以故(至)是别解脱。
赞曰。文字亦离也。空理义云。不但所说法空无性。离文字名字语言亦离。应理义云。不但所诠无有诸法相性离言。言亦离言。或此非唯言理离性。依之文字亦离性相。于一能诠音声之上。极略相名字。中相名名。广相名句。皆假施设。体都非真。法既非法非非法。言亦非言非非言。言既非言非非言。文亦非文非不文。遮定文字。故唯言非。一切法中。离言之事。即依他起。离言之理。即是解脱涅槃真如。空理义云。一切法及文字空。即是涅槃解脱体也。
经。解脱相者即一切法。
赞曰。结成诸法也。空理义云。解脱涅槃即一切法本空性故。应理义云。一切法中离言之理即是解脱。解脱即是诸法本体。故名为即。旧经于此唯有言说性离。不言法性于文字也。
经。世尊(至)得顺法忍。
赞曰。六成利益有二。初得小果。二万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证预流果。如论具释。后得大位。五百天子。得顺法忍者。有言初地。得顺正教法之忍故。有言八地。旧经无之。法眼净者。有言初地。此违论文。远尘离垢。说小果故。今正义解。无生法忍得在初地。今得顺彼忍。正在地前。善根忍位。有漏位忍。顺慧忍故。或五忍中第三顺忍。四五六地顺为出世道故。
经。时我默然(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吾既神气顿丧。今者何敢对扬。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五。命满慈子。初命。后词。此初命也。满者名也。慈是母姓。此满尊者慈所生故。名之为子。梵云梅呾利耶。此云慈。其母是婆罗门种。上古有仙。每习慈行。因承彼后。以慈为姓。母之无子。所在求娠。后梦宝器盛满珍玉置其腹边。欻然入腹。后向夫说。云必天与。为大宝器。果而有娠。便生此子。后相师占。因名为满。长大能诵毗伽罗论。慈行亦圆满具足之宝器故。后得出家。成阿罗汉。论议辨才最为第一。故佛命之。
经。时满慈子(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满慈说法。利诸新学。说小非大。不识心机。既被昔诃。所以词退。
经。所以者何(至)苾刍说法。
赞曰。下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此征及陈己事也。新学初机。由来智隔。故脱小法。令渐随之。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唯满慈子(至)置于宝器。
赞曰。下正陈词有二。初责彼不当。后令其进益。时无垢称便以如是胜三摩地下是。初中复二。初责不识今。后责不识昔。尊者满慈是诸苾刍皆于往昔下是。初责不识今中。有三。初责不识心。次责不识意乐。后赞不识根。三轮化中。第二记心轮。已入法者。以他心智。先观其心。后为化说。观心是总。十力智中。亦种种胜解智力。故先责不识心。即为说法。前目连中。已言应知根性差别赞说大乘故。言满慈先自入定。观彼之心。彼心行大。犹如宝器。为说小乘。如置秽食。
经。应先了知(至)贱水精疏。
赞曰。此劝知意乐。意乐信解大乘法故。大乘意乐。如琉璃宝。小乘意乐。如水精珠。今将大机。谓是小器。故以琉璃同水精也。前以小法投大心故。如以秽食置于宝器。今以大心同于小心。故以琉璃同水精珠。旧言心念。即意乐也。
经。尊者满慈(至)根所受。
赞曰。下责不识根有三。初责不识根。次显责所以。后显大小二乘由来悬别。此初文也。勿者莫也。莫不观根而授小乘。小乘是彼少分根性所受之法。自利非他。小行非大故。旧文稍殊。义亦无别。
经。彼自无疮(至)莫尔小径。
赞曰。此显责所以。所以有二。一发小乘心。如疮如疣。败坏丧名不济他难。他无此意。授小乘故。彼无疮勿伤之也。二彼根利大。求行大乘之道。故莫示以小乘之经。令其错学。一损他。二误他。由此二共。责不知根。
经。无以日光(至)同野干鸣。
赞曰。此显大小由来悬别。此有四喻。古有二喻。大乘如日遍照群生。小乘如萤自照不足。大乘法如海深广无边。小根如牛迹[土*幻]塘浅小。大乘如山王巍巍迥出。小根如芥子褊促卑物。大乘如师子吼决定无畏。小乘如野干鸣为人惊怪。一喻益大。二喻深广。三喻高显故。四喻无畏故。为四也。或初及第四。喻大胜小。有大机者。勿授小法。第二第三。喻大胜小。有小机者。勿授大法。应契其机而授法也。
经。尊者满慈(至)声闻乘法。
赞曰。下责不识昔有二。初明所不识。后明能不识。此初文也。祈有求也。此新学者。往趣大乘心求大菩提。未至不退位。中忘是意。如何今者示以小乘。故上经言。勿以秽食置于宝器。
经。我观声闻(至)过于生盲。
赞曰。下明能不识。初明所有。后明所无。此明有也。声闻智浅。过于生盲。问曰。胜鬘经曰。凡夫如生盲。不见众色。声闻如七日婴儿。不见日轮。如何今说声闻过生盲也。若见谛理。凡夫不能。故彼经说犹如生盲。声闻分得。故彼说如七日婴儿不见日轮。今说声闻不识根性。故过生盲。声闻于事不能了达。过生盲故。非谛理也。
经。无有大乘根之利钝。
赞曰。下明所无。大乘之士。能有观于根性妙智。故能分别前根利钝。声闻无此观根妙智。故不知根利之与钝。如舍利弗教二弟子。金师之子。教以白骨。浣衣之子。教以数息。亦如观于最下乞儿。八万劫前所修善根都不识故。旧文但有不识之言。无大乘智。
经。时无垢称(至)宿住著别。
赞曰。下令进益有三。初令忆往事。次教发大心。后令得胜位。初中复二。初总明忆。后别明忆。此初文也。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即禅定也。以禅定者。显是神通。宿住智力。令诸苾刍随忆住劫。亦有解云。宿世之中。虽通成坏空住四劫。空劫无事。成坏乃是住之初后。唯有住劫。善恶事明。故偏举之。但名宿住。以摄成坏。今实义者。住非住劫。住于往有宿世之事。故名宿住。成坏住劫。皆在其中。不须释妨。旧云。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何尝不入。今始入也。示相今入。二亦无妨难。
经。曾于过去(至)正等觉心。
赞曰。下别明忆有四。一值良缘。五百佛所。二发大因。种诸善根。三修大行。积习胜德。四希求大果。回向菩提。旧文但三。合第二第三为一故。
经。随忆如是(至)彼大士足。
赞曰。此第二文。教发大心。说诸前事。今踵前心。故能发大。心初入佛法。不解轨仪。创闻妙理。回惶失错。故舍出家之正轨。而礼大士之卑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