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
经。时无垢称(至)不复退转。
赞曰。自下第三。令得胜位。不退转者。令至十住第七住中位不退也。永更不退作二乘故。五戒优婆塞戒经。舍利子。修大乘道。六十劫已。因施眼故。退作二乘。所以法华经名化退菩提心声闻令至不退。故知至于第七住也。非信不退。久已信故。亦非证行二种不退。名初学故。
经。时我世尊(至)为他说法。
赞曰。下显词由卑躬请退。于中有三。初彰智弱。次释所由。后总结之。此初文也。一切声闻。不识根性。若不白佛。不应说佛。错逗根机。无利益故。
经。所以者何(至)如佛世尊。
赞曰。此释所由。诸声闻人。非常在定如佛世尊。故不能识诸根胜劣。显佛恒在定故能识根。识根要由他心智故。他心智起。必由定故。
经。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赞曰。此总结也。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六命大剪剃男。初命。后词。此命也。摩诃大也。迦多衍者。此云剪剃。婆罗门法。讳为剃剪。时为不净。以显垢腻污净行故。昔有多仙。久居山野。发鬓繁长。无人为剪。时有一仙。旧有二子。俱未睹父。大者耻污。不肯为剪。小者慈孝。为父剪发须。而乃为法仙剃之。多仙因此还得剪剃。为剪剃者。诸仙护念。初大富贵。后亦成仙。因以为姓。今是彼种。故言剪剃。具足威神。简余小者。故立大名。那者男声。其父及身。俱是彼种。以男声诠。简别云也。西方亦有取母姓故。如满慈子母婆罗门姓弥勒故。随其父母好性便取。
经。迦多衍那(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词有三。此总陈道屈。其随佛后。说安立谛不契非安立谛。便被彼诃。智辨既卑。故词道屈。
经。所以何(至)便入静住。
赞曰。下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已事。后显他词。陈已事中。初显所随。后显他随。此征及显所随也。便入静住者。凡住有三。一圣住。谓三解脱门及灭定。佛住空及灭定。二天住。谓四静虑。佛多住第四静虑。三梵住。谓慈悲喜舍。佛多住大悲。今言静住。谓住空或灭定。依第四定而住。故言静住。
经。我即于后(至)寂灭义。
赞曰。此显能随。能随佛后说妙法故。今说安立谛理之中。初四苦谛理。后一灭谛理。欲令厌苦欣于灭故。决择者。决了简择。解释之义。五蕴生灭。名无常事。生灭之理。名无常义。义是义理。下皆准知。蕴性逼迫。名为苦事。逼迫之理。名为苦义。蕴非实有。名为空事。非实有理名为空义。蕴中无我。名无我事。无我之理。名无义义。诸行寂无所显之灭。名灭谛事。此寂灭理。名寂灭义。此等五相。皆随于心之所变作。名为安立。胜鬘经说有作四谛也。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唯大尊者(至)说实相法。
赞曰。下正陈词有三。初总非。次别非。后明益。此初文也。空理义云。此五实义。本性皆无。性离言诠。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不苦。非空非不空。非我非无我。非寂非不寂。为遮执常等故。说无常等。非真胜义中有实无常等。故圣教言。诸佛或说我。或时说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今者定说有无常义。故今诃以。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应理义云。此五实义。性即真如。缘此之心。无分别智。缘不生不灭真如为境。今以缘生灭有作谛理。分别心行。说于实相真如之法。甚不契当。故言无以。
经。所以者何(至)是无常义。
赞曰。下别非之五非为五此非无常。空理义云。俗谛有相。有过去故。有已生已灭。有现在故。有今生今灭。有未来也故。有当生当灭。以解无常胜义无相。一切都空。三世本无。何有生等。达解此理。常见自己。故是世俗无常胜义之真理也。应理义云。诸佛毕竟胜义道理。真如之中。本无三世。何处得有过去已生现在今生未来当生过去已灭现在今灭未来当灭。故无生等是真无常之胜义理。不同安立有生灭理以为无常义。今以真如常理而为能诠诠生灭无常之所诠义。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真如体常。遮常执故。无常显故。名无常家义。涅槃经云。有苦有谛有实。苦谓苦事。谛谓苦理。实谓真如。声闻有苦谛。而无有实。不达真如非安立故。唯达安立事与理故。由此真如依诠所显。为无常义。
经。洞达五蕴(至)是苦义。
赞曰。空理义云。俗谛有苦。以有相故。胜义无相。本性非有。遮执乐故。说之为苦。故能洞达五蕴理空本无从起是真苦义。应理义云。五蕴性空。即是真如。遍计所执空之性故。性非空也。洞达此理。知此本真。无所由起。依诠显实。名苦之义。苦之实故。
经。诸法究竟(至)是空义。
赞曰。空理义云。世俗谛有。胜义谛空。究竟道中。都无所有。此是空义。空者无故。应理义云。诸法之中。究竟真如。无如所执。诸法有故。因空所显。说为空义。
经。知我无我(至)无我义。
赞曰。空理义云。知胜义谛本相皆无。我无我体。由来不二。为遮我倒。故说无我。是无我义。应理义云。知于真如本离言说分别之相。我与无我。由来不二。为遮我故。因无我显。名无我义。
经。无有自性(至)是寂灭义。
赞曰。空理义云。其一切法。胜义谛中。无自作用。故无自性。无他作用。故无他性。因缘生法。皆说空故。由此说无炽燃生死。生死既无。亦无涅槃。今时无息灭。涅槃既无。故无寂静之体。亦无烦恼。毕竟寂静所显之灭既尔都无。究竟寂静之事故。圣教云。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故。此空理是寂灭义。无有实涅槃得。由此中百论有破涅槃品。应理义云。胜义谛中。有为诸法。不自生故。无自实性。不从他生故。无他实性。不从其生故。无二实性。虽无于此作用之缘。唯有功能缘可得故。由此故无炽然生死。生死既无。亦无实灭。真理本灭。非今始灭。亦无有实寂静自体。烦恼毕竟寂静之位。能令行者究竟寂静。此方名为实灭义。名大涅槃。非如小乘假涅槃也。
经。说是法时(至)心得解脱。
赞曰。此明益也。得阿罗汉。义如前释。
经。时我世尊(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显结词由卑躬请退。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七。命大无灭。初命。后词。此初命也。梵云阿泥律陀。此云无灭。相传释云。八万劫前。曾为供养一辟支佛。所得善根。于今不灭。故名无灭。又譬喻经云。毗婆尸佛入涅槃后。阿泥律陀。曾入佛堂。以为劫贼。见灯将灭。遂抽一箭。挑灯便明。见佛威光。面色毛竖。念言他尚施物求福。我云何盗。遂舍而去。以此善根。九十一劫。常生善处。今得值我。得是天眼。所获福果。曾无灭尽。故言无灭。是佛当弟。又传经云。世尊父叔。总有四人。一名净饭王。有二子。大名萨缚曷剌他志陀。此名一切义成。即是佛也。二者难陀。二名斛饭王。亦有二子。大名天授。即是提婆达多。小名阿难陀。三名白饭王。亦有一子。大名阿泥律陀。小名摩诃。果。四名甘露饭王。亦有二子。大名拔提。小名提沙。此之八子。皆悉出家。彼阿泥律陀。仙处听法。坐下睡眠。如来呵责。咄咄何为睡眠。螺蚌之类。无灭惭愧。闻法悲泪。多日不睡。遂便丧眼。后问耆婆。耆婆问其初患因缘。彼便具报。耆婆答言。眠是眼食。多时不睡。眼便饿死。求差甚难。遂修天眼。得见大千。人得天眼。应成二眼。人眼虽无。天眼见物。半见半无。因有说言半头天眼。今命之也。
经。时大无灭(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其得天眼。有漏无记。有相非真。既被双征。便不能报。故初辞也。
经。所以者何(至)一处经行。
赞曰。下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已事。后显他词。陈已事中。有三。初明已经行。次梵天来问。后申其正答。此征及明已经行也。西方地湿。所食难消。叠砖为道。拟行消食。来而复往。如世经物。故言经行。因此亦得说法诵经。诸学禅者。亦修光明。及举等相。
经。时有梵王(至)能见几何。
赞曰。下梵天来问。天眼居禅。梵王皆得。见无灭之克证。谓顺已而来询。然地有上下。修有弱强。故得天眼能见几何。旧文颠倒。
经。时我答言(至)阿摩洛果。
赞曰。此申其正答。一佛所化三千大千。无灭声闻。故唯见此。西方果味。众色不同。阿摩洛果。人多爱重。故以为喻。显见分明。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尊者无灭(至)为无行相。
赞曰。下正陈词有五。初征诘。二默然。三梵问。四彼答。五利益。初征复三。初总征。次别征诘。后结难。此初文也。为有行相者。空理义云。所得天眼。为是体有差别行相。为是体无差别行相。初问世谛。后问真谛。应理义云。为有虚妄分别之行解相状。为无虚妄分别之行解相状。此中论者。乍似浪。无心缘境而无行相。若无行相。如何缘境。如唯识说。今问虚妄。故无有失。
经。若有行相(至)不应有见。
赞曰。此别诘也。空理义言。若是体有之行相者。即与外道五通无别。云何名内。等者相似无别之义。以执为有世俗谛故。若体是无之行相者。即是无为。无为真谛。性皆空故。如何有见。应理义云。若有虚妄分别之行相者。即与外道五通无别。彼从虚妄分别生故。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故。若无虚妄分别之行相者。即是无为真如之类。不应有见。真如虽有。无行相故。不能有见。观其此问。且问声闻佛之天眼亦应双问。佛天眼通心心所故。非无行相。非是虚妄分别心故。非有行相。不同前问。故无有失。
经。云何尊者(至)能有见耶。
赞曰。此结难也。此理皆非。云何有见。
经。时世尊默无能对。
赞曰。二默然也。词理无加。故默无对。
经。然彼诸梵(至)真大根者。
赞曰。三梵问也。孰者谁也。梵闻希法。便得未曾。屈已尊人。便问世间谁得最胜真天眼者。
经。无垢称言(至)及种种相。
赞曰。四彼答也。有佛释迦。久修善本。得真天眼。空理义云。释迦真智。内契真空。不舍寂定。不是有为。外随世俗。见诸佛国。不是无为。名真天眼。不同外道见于二相及种种相。二相者。总有空相。种种相者。别有空相。应理义云。无灭天眼。用而不寂。先入本定。后起天眼。天眼散心有漏无记。名非真眼。唯见大千。如来天眼。无分别智。正观真如。不舍寂定。后得智中。起于无漏。善性天眼。见诸佛国。广尽十方。能无二相及种种相。二者有行无行。总差别相共相之类。种种相者。别差别相自相之类。此虚妄分别相也。
经。时彼梵王(至)歘然不现。
赞曰。五利益也。闻希妙法。便发胜心。听问既周。歘然不现。
经。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八。命优婆离。初命。后辞。此命也。梵云优婆离。此云近执。佛为太子。彼为近臣。执治故事。故云近执。即守库藏之官僚也。诸释出家。留所著衣宝冠及象。而皆与之。后便思念。释子豪贵。尚舍出家。我何人也。而犹安住。以冠挂树。象系树间。愿言取者我当奉施。往释子所。具述来情。释子咸喜。便来白佛。请先度之。为我上座。自舍慢心。我当敬事。佛便许之。释子致敬。礼拜波离。大地震动。空声遥赞。是诸王子。我慢山崩。屈己先尊。今礼卑足。为持律之上首故今命之。
经。时优婆离(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初总陈道屈也。我依律行。教彼息愆。彼说证真。罪种方灭。我谓由身语而得罪除。彼说会心源而方垢尽。理既堕矣。词亦负焉。故总词也。
经。所以者何(至)不敢诸佛。
赞曰。下显理穷有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己事有二。初陈二人来请出罪。后说己为如法息除。初陈二人来请出罪中。有三。初明至由。次明至轨。后请出罪。此初文也。佛为法主。威德特尊。小事轻尘。诚为不可。故怀愧。耻不敢诣佛。
经。来至我所(至)而谓我言。
赞曰。此明至轨也。
经。唯优婆离(至)得免斯咎。
赞曰。此请出罪。微小罪中。生大怖畏。既违律行。诚以为耻。愿为解除。我心所忧。我心所悔。得免罪咎。既罪可出。明非初篇。
经。我即为其(至)得请所化。
赞曰。下说已为如法息除。言如法者。如其律法。世尊轻事或重制。重事或轻制。然出罪时。但是作法。道理应尔。非是依业道灭罪彼之法。如其律法。解说道理。令除忧悔。得清肃其所犯之过。
经。示现劝道赞励庆慰。
赞曰。显如法相。一示现。二劝导。三赞励。四庆慰。余经说亦加令离欲。瑜伽八十一云。令离欲者。诃责六种黑品诸行。示其过患。令离爱染。即是所说。令除忧悔。示现者。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其四种真实道理。劝导者。谓已示现得信解者。安置学处。令正受行。由已于彼得自在故。彼便请言。我于今者。当何所作。唯愿教。因告之曰。汝等今者于如如是事。应作应学。赞励者。谓彼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之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赞。策励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势力。庆慰者。谓若于法及随法中。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说庆悦。令其欢喜。更有一释。并如彼论。此中即是令离罪染。示其白品。劝其正行。赞令勿退。庆其所作。令生欢喜。名如法说。旧经阙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