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
经。虽为白衣(至)常乐远离。
赞曰。自下第二同类益流权。具有十八句。此中四句。一处俗持真执。二居家不染尘。三妻拏无爱情。四威里除寻意。菩萨性戒。通俗通持。出家威仪。俗多缺犯。故今处俗真轨恒持。诸在家者。三界所缚。彼虽居家。离三界染。三界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所属界。乃至无色所属界。故以为名。如胡椒饮。如金刚环。界中有欲。界唯有色。界中无色故。名为欲界等。妻子化现。梵行恒持。无爱染故。虽有眷属。而无亲里之寻。离诸寻故。
经。虽服宝饰(至)为味至等。
赞曰。此中二句。一二严恒自饰。二两食常为味。同俗外严。同真内饰。所以虽资宝营。而以相好严身。济物受食。自利居禅。二利齐修。定散双处。凡食有四。谓段触思识。静虑等法。破坏有故。实非食体。但取味证。故不名食。故佛地经云。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与出世法为食。不与世间法为食。食者资长有漏识故。如别章说。
经。虽同乐著(至)意乐不坏。
赞曰。此有二句。一纵荡利群生。二形邪心重法。博者六博。樗蒱之流。奕者棋奕。象戏之属。而于彼类。不诳不欺。不诬不诈。方便调化。名熟有情。形虽同于外道苦行禀彼轨仪。而亦修作内心。于佛法意乐不坏。得不坏信故。
经。虽明一切(至)说法上首。
赞曰。此有二句。一明外宝重内。二处会为说首。佛之正法名为内苑。而于此法乐。常宝赞玩好。或真如理。名为内苑。初地以上。得法苑乐。故虽处乡邑众会之中。证达即深。说为上首。旧云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者。由为说上首。所以一切见敬。皆供养之中为第一也。
经。为随世教(至)示有所习。
赞曰。此有二句。一顺世现礼仪。二随俗求财利。世间尊卑礼仪忠孝示无与乖。旧云。执持正法。摄诸长幼。正法者。世礼仪也。示习俗利。方便摄财。济诸贫乏。旧曰。一切治生谐偶获利之时。不生喜悦。大意同也。
经。为益含识(至)诱开童蒙。
赞曰。此有四句。一演静能益。二理断功能平。三法延训大乘。四席问教初学。市演衢静。触处济生也。西方断事。委在平直之人。故为群生理诸王家之务。恐有枉曲。以损生故。余二可知。
经。入诸淫舍(至)游诸伎乐。
赞曰。此有二句。一处欲劝超染。二游偶令念知。令彼正念正知不因伎乐业妄忆邪解故。旧云入诸酒肆。能立其志。酒肆多有弦歌。立志令正知念也。文虽有异。意会可知。
经。若在长者(至)断其贪著。
赞曰。自下第三。为尊诱下权。室富。众望权高。称为长者。故说胜法劝厌欲尘。齿下家贫。怀道自逸。名为居士。财食既不足故。能断其贪著。
经。若在刹帝利(至)除其我慢。
赞曰。此有二句。西域好种。总有四类。一婆罗门。此云净行。少持戒行。以道自居。二刹帝利。此云官族。居位自怡。化洽人庶。三吠舍。此云坐收。居贱货贵。以殉躯形。四戒达罗。此云耕。垦农治生。以供职贡。初二高胜。所以偏影。官族理务。人众轻彼。多生嗔恚。故教忍辱。净行持道。自尊卑人。故除其慢。
经。若在大臣(至)示以忠孝。
赞曰。此有二句。大臣曲浊。多枉无事。故教正法。王子憍奢。鲜克游礼。故示忠孝。
经。若在内官(至)殊胜意乐。
赞曰。官女内嫔。意多淫逸。故能化正。内官者。掌内之官。西方立此。以治后宫。如长秋监宫官之类也。庶人修习三福业事。谓施戒修。名相似福。似出世福。名相似福。殊胜意乐者。及上胜信解也。或相似福之胜意乐。或福与意乐。二种各别。不能修胜出世之福。唯修胜意。旧本无此殊胜意乐。
经。若在梵天(至)利益安乐。
赞曰。此有三句。明在天尊。梵天居在初定。谓天下而独尊。今示诸静虑差别。令知非独尊故。又在四禅。各能为主。未定差别。旧云诲以胜慧未诸定也。帝释在天。多为常想。示诸自在一切无常。护世四王。各领方域。令护一切平等利乐。
经。是无垢称(至)饶益有情。
赞曰。此即第二总结昔权。此之善巧。皆方便慧。复名门者。此能出生诸福慧故。
经。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赞曰。此下第二。显其今权。于中复二。一现身权。身有疾故。二现语权。语说法故。此身权也。问。欲现身权。方便多种。何故今现其身疾也。答。现疾之意。略有十种。一来问疾者因说化故。二希望世尊令问疾故。三显无始来身皆疾故。四明慈悲心随生疾故。五为识凡圣病之因故。六令有疾者调伏心故。七令余下位知非类故。八妙详高德方能对故。九因与对扬为大利故。十显如来身威德大故。如下经文。不繁具显。
经。以其疾故(至)皆经因疾。
赞曰。下显语权。于中有二。初明所化。后正明权。此初文也。诸问疾者。皆所化故。
经。时无垢称(至)广为说法。
赞曰。下正明权。有二。初票。后显。此票也。
经。言诸仁者(至)不可保信。
赞曰。此显语权。有三。初教厌离。次劝欣求。下诸仁者于如来身应生厌离。于如来身应起欣乐等是。诸修行门不过二故。后明利益。是无垢称为诸集会来问疾者如应说法下是。初文有五。教生五种厌坏观故。一观生灭无常义。二为苦所恼下。观逼迫。是苦义。三是身如聚沫下。观非实有。是空义。四是身无主下。叹不自在。是无我义。五是身不净下。叹其可污。是不净义。夫入观法。初观无常。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便入真谛。今加不净。令深厌故。此叹生灭无常者。无彼常有。常无相故。总标无常。亦别显生为无常之根本。故得无常名。真如常有。神我常无。此有为身。本无今有。有非常有。不同真如。本有还无。无非常无。不同神我。无二常相。故言无常。余三别显。无强者老死相。坏命力故。此上总显一期无常。朽故速疾。念念生灭。刹那百二十是名呾刹那。咀刹那六十名腊缚。腊缚三十名一牟呼粟多牟呼粟多十八名一时。时十二名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如是一生。乃为无量生灭。或无常者是总句。此无常。无强盛之灭坚牢之势刚健之力。衰朽还故。念念迅速。诳惑人故。不可保任信之为常住也。又欲界身无强。色界身无坚。无色界身无力。皆是朽故迅速。不可保信之法。
经。为苦所恼(至)变坏之法。
赞曰。下观逼迫。文中有二。初释苦相。后劝自恃。此初文也。苦乃八苦三苦之所恼故。八苦者。一生苦。此有二种。一众苦所逼故。二余苦所依故。于母胎中生熟藏间。具受种种极不净物所逼迫故。正出胎时。受支体逼切大苦。自后复有老病死等众苦随遂。二老苦。时分变坏苦故。三病苦。大种变易苦故。四死苦。寿命变坏苦故。五怨憎会苦。合会生苦故。六爱别离苦。别离生苦故。七求不得苦。所希不果生苦故。如有颂言。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诸欲若不随。恼坏如箭中。八略摄一切五取蕴苦。粗重不安生苦故。为此八苦之所恼乱。与烦恼病为所依器。多诸过患。一百五苦所随逐故。变坏之法。不久停故。无常故苦。生分无常为缘故苦苦性可了知。灭分无常为缘故坏苦性可了知。俱分无常为缘故行苦性可了知。故以变坏。而释苦义。
经。诸仁者(至)所不为怙。
赞曰。劝其不恃也。勿恃恶身而生惑业。诸有智人。名听慧者。所不恃故。俱恃皆是愚痴众生。
经。是身如聚法(至)徒颠倒起。
赞曰。次下十句。观非实有。所执实法。五蕴为性。非实故空。此中五句。身如聚法者。瑜伽八十四云。速增灭故。水界生故。思饮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团可令转变造作余物故。此经言不可撮摩。撮摩者揉捼义。又实非聚。似聚现故。乃能发起有情解故。如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坚住。相似法故。内迷真境。次有业缘。有烦恼润。所生起故。又速谢起不坚住故。言不久立。如阳炎者。飙动性故。无量种相变异生故。令于所缘颠倒转故。故从烦恼汤爱所生。如春阳炎。遥看似水。诸热渴恼鹿。多奔趣之。非水水想。名渴爱生。诸有为身。从诸烦恼渴爱所生。亦复如是。如芭蕉者。中贞本不坚实故。枝叶广大速即坏故。如明眼人持利刀入于林。取端直芭蕉柱。断其根枝叶。都无所获。何况有实。如幻事者。譬如幻士。住四衢道。幻作四种诸幻化事。都非实有。颠倒起故。
经。是身如梦(至)念念不住。
赞曰。下别五喻。如梦。意说如梦所见。此境非真。虚妄见故。由业感身。业为本质。身如影故。谷静响声。都非实有。此声属本发处因缘。此身亦尔。属本因缘。非今别有。如云如电。如文可知。然摄大乘八喻依他。般若九喻。此中十喻。依他不实。所以成空。依义异故。各据一门。不可和会。
经。是身无主(至)四大为家。
赞曰。下第四观不自在。合有九句。初六句。正显空故无我。后三句。复显无我故空。此初也。主者总名。次四是别名。后一句总显无我。主谓主宰。我之总名故。地无常定主故以为喻。我是自在。缘三世故。有情者。在过去世。至于今故。命者。现寿可存活故。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数数流转取五趣故。从今现在取未来故。此凡夫外道计执三世总别之我。今举四大虚空为喻。期体皆无。总身以四大为家。假合所成。由来不实。故无我也。我必常一。非假他故。蕴界处法。非常一故。旧经五句。无此数取趣。仍非次第。此四别我。与金刚般若天亲论同。
经。是身为空(至)风力所转。
赞曰。下之三句。无我故空。二行随一。得入真故。以离我及我所故空。无实知故无我。无我故空。更无有因能作于身。但为风所动故。无我所无我所故空。若是我所。必我作故。以彼空行空我我所故。对法论言。蕴界处中。我我所非有。所以成空。
经。是身不净(至)必归磨灭。
赞曰。下观可厌污。合有七句。此中有二。不净有五。一种子不净。感业所招。父母精血所共成故。二住所不净。于其母胎生熟藏间。所依位故。三自相不净。三十六物所集成故。四共相不净。九孔常流清秽恶故。五毕竟不净。身坏以后成粪成灰等故。故言不净秽恶充满。虽复种种涂香洗浴。终必归于不净臭秽。是身虚危。谁非不净。不净之物。必是虚伪。归磨灭故。
经。是身多患(至)之所逼迫。
赞曰。此中二句。多过患者。多病患故。四百四病者。一大不调。一百一病生。四大不调。故有尔病。一大为本。所起为百。此据总数。上多至百。下至一故。或由十十恶业道因。感此四大所起果身。故各成百。十十恶业道者。返其百福庄严身故。一自作十恶。二教他作。三赞难作。四庆慰作。五少分作。六多分作。七全分作。八少时作。九长时作。十尽形作十恶业道。故得果时。有此四大。及四大所生。各一百病。合名四百四病。如水坠级者。西方水井。如此古人旁穿其井。以为近道。近道名坠。级谓阶道。以木为蹬级。扱况坑入出。亭中取水。年深日久。自致朽烂。身亦如是。或级谓级索。日久自朽。身亦如是。旧云丘井。乃意难知。
经。是身无定(至)所共合成。
赞曰。此有三句。不定常主。彼要常死。烦恼如怨贼。四大如毒蛇。遍体充满。如腐草为积。名为空聚。蕴处界聚身空无有实。其义亦尔。旧亦少异。智者当知。
经。诸仁者(至)应起欣乐。
赞曰。下次劝求。于中有三。初总票劝。所以者何下。次示相劝。诸仁者如来之身功德如是下。后结成劝。此初文也。结前生后。标劝相故。
经。所以者何。
赞曰。下示相劝。初征后显。此征词也。有何所以。厌如是身。欣如来身。
经。如来身者(至)共所集成。
赞曰。下显示相有三。初示法身相。后示报化相。此初文也。诸佛法身。真如。恒沙万德。性共集成。现隐难知。但可总说。故言无量善法成也。
经。从修无量(至)智慧所生。
赞曰。下显报化二身功德。金刚般若云。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一切如来。从此经生。法身显故。报身实德。化体化成。实假虽殊。因无别故。初总德因。后别德因。此总德因也。恒沙万德。福智摄故。佛身功德。皆唯无漏。此下说因。亦皆无漏。
经。修无量(至)智见所生。
赞曰。下显别德因。有十五句。此中一因。从五蕴生。一戒蕴。一切无漏戒为性。二定蕴。一切无漏定为性。三慧蕴。一切无漏缘有为慧为性。四解脱蕴。一切无漏胜解数为性。五解脱智见蕴。缘一切无为解脱无漏智为性。此五胜故。积聚多故。偏立为蕴。小乘旧名五分法身。
经。从修慈悲(至)愿力智生。
赞曰。此有二句。初四无量。佛为实观。次十婆罗密多。调伏寂静。皆唯净戒。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皆唯是定。余如自名。前已说故。
经。从修一切(至)修止观生。
赞曰。此有五句。从修一切到彼岸生者。菩萨所修二利方行。皆令行者能到彼岸。皆名波罗蜜多。十六胜故。偏得其名。今显通义。故余万行。皆名到彼岸。旧云方便。六通方便六通之义。如威力中已略分别。三明者。一宿命明。二生死智明。三漏尽明。此即三通。除摧障故。妙用难测。作用弘广。立以通名。此除三际愚。照深远故。复立为明。菩提分法。止观定慧。并如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