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垢称经疏

  经。譬如功德(至)宝庄严土。
  赞曰。此举喻显。宝庄严佛。他受用身。宝庄严土。即无漏土。佛身不改。唯土变净。举他报土。以喻化土。或假喻显。佛举宝身。其土亦尔。
  经。一切大众(至)坐宝莲花。
  赞曰。下明众观。暂变彼心
念为平等。故见坐花。见土亦净。未久心净。故令暂见。久者必由行成。近者佛令可得。
  经。尔时世尊(至)佛土不。
  赞曰。下第四鹙子疑除有三。初指土为问。次鹙子喜答。三述理除疑。此初文也。
  经。舍利子言(至)严净悉现。
  赞曰。此鹙子喜答。
  经。告舍利子(至)杂秽土耳。
  赞曰。下述理除疑。此文有三。初总告。次喻示。后结成。此初文也。者如义。我心久净。土净如此。为愍劣生。随现劣生土。土本非我所严故。三乘众生所宜见故。
  经。舍利子(至)其食有异。
  赞曰。此喻示也。妙高山顶三十三天。四面各八。帝释居中。而为主故。旧言饭色。色见类义。
  经。如是舍利子(至)所见有异。
  赞曰。下结成也。此且总成。佛土虽同。唯释迦土。有情心异。见净秽殊。地前三乘。见土秽故。十地菩萨。恒见净故。
  经。若人心净(至)妙宝庄严。
  赞曰。下别结净。如有持髻心净。便是净故。
  经。当佛现此(至)正等觉心。
  赞曰。下品第四段利益圆满。有二。初大乘益。后小乘益。大乘益中。初明二益。后摄神足。此初也。初得无生在初地。任运无生在八地。既闻严净。明彼未知佛之净土。今得无生。故入初地。或时无生。得入八地。发心有二。一创发。始入初劫。二无漏发。在初地前。未得初地。故知发心方入初劫。
  经。时佛世尊(至)还复如故。
  赞曰。无变净方。令兴大意。大果斯得。故摄神足。虽小果亦证。不为斯现净土故。所以后说。
  经。求声闻乘(至)善解脱。
  赞曰。下明小益。知无常者。见土转变。顺无常理。违苦谛故。此文见道。远尘者无间道。断障故。离垢者解脱道。离垢证无为故。得法智故。名法眼净。永离诸漏。烦恼障尽。离所缘缚也。心善解脱。离相应缚也。此明证得阿罗汉果。旧云。不受诸法。不取我我所。不受生死果故。意解者。心解脱故。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二(末)

  天保六乙未中冬中七日昼写毕沙门游识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三(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显不思议方便善巧品第二

  于中略以四门分别。一科品次第。二诸方便摄。三释品名。四出品体。科品次第者。身下有十一品。是第二正陈本宗分。一显不思议方便善巧品。二声闻品。三菩萨品。四问疾品。五不思议品。六观有情品。七菩提分品。八不二法门品。九香台品。十菩萨行品。十一观如来品。菩萨地云。一切菩萨。当云何学。谓有三种。一所学处。二如是学。三能修学者。瑜伽十七地。摄论十殊胜。皆略为三。一境。二行。三果。并同菩萨地。谓先要知所学之处。次应依彼如是而学。然后方成能修学者。若不识知苦乐善恶。凡圣真妄一切境界。不能发起厌苦欣乐。修善断恶。舍凡就圣。证真离妄种种胜行。行既不修。果何以获。故先知境。次修妙行。后得果成。此经正宗。明大乘理。故从方便。终至香台。此九品。是菩萨境。次菩萨行一品。是菩萨行。后观如来一品。是菩萨果。菩萨地中。所学处有五。一所化处。此观有情品是。一切众生为所化故。二利行处。方便品。声闻品。菩萨品。问疾品是。利他行故。三真实义处。菩提分品不二法门品是。尽所有性。如所有情。等道理故。四威力处。不思议品是。神通威力等故。五菩提处。香台品是。明佛所有殊胜德故。菩萨地云。最先应达所化机宜。方名发起利他胜行。次知实义。可断可修。于威力门。修成自利。次于果位无上菩提。爱乐希求。精勤修证。今此不然。九品境中。菩萨所修。他利为首。故初五品明利他行。威力门中通他利故。神通威力唯他利故。恐言他利有实众生。今破执真。显皆非实。唯有情情。以为所利。故次一品明所化处。他利既周。应修自利。故次二品明真实义处。此二门中。修自利。故从于果德爱乐希求。故次一品明菩提处。他利五品中。初四品。明隐迹利他。后之一品。明显迹利他。四品隐迹利他中。初一品总叙权。后三品别叙权。声闻菩萨。别叙昔权。问疾一品。别叙今权。此方便品。总叙权也。又初九品。所学境中。分之为二。初八品。别明二利。后香台一品。总明二利行。别明二利中。初至观有情六品。明利他行。后菩提分不二法门二品。明自利行。利他六品中。初五品。明能利。后观有情一品。明所利。能利五品中。初四品。明密权能利。密为权迹。行利他故。后不思议一品。明显权能利。显为权迹。利行他故。密权四品中。初一品。总叙密权。后之三品。别叙密权。声闻菩萨。叙昔密权。问疾一品。叙今密权。今此方便。总叙密权。故为首唱。显不思议方便善巧品。诸方便摄者。依菩萨地第三十五卷。菩萨方便善巧。有十二种。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其六种。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种。依内修证有六种者。一于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二于诸行。如实通知。三于无上菩提妙智。深心欣乐。四顾恋有情不舍生死。五知诸行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六欣佛智故炽然精进。依外成熟有六种者。一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劝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二麨团示。施鄙秽田。乃至蠢动傍生之类。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施善根。物田虽下。由回向力。感无量果二令有情以少功力引大善根。若信耶斋戒。为说八支圣斋戒法。乃至为他宣示佛教。令生净信。彼但由此一念善信。尚能摄爱广大善根。况其相续。能以供具及劝。他以供具供。养亦能遍喜十方一切诸供养事。常修六念。想归礼十方一切佛法僧宝。愿以自身。普代受苦。有所违犯。想对诸佛。发露悔性。如是自作。亦观他为。又得菩萨胜神通者。化作种种诸变化事。往于十方佛僧所摄大福聚。常修无量。亦劝他为。三于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四处中住者。令其趣入。五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已成就者。令得解脱。为欲成辨后四种故。复修六种方便善巧。一随顺会通。二共立要契。三异分意乐。四逼迫所生。五施恩报恩。六究竟清净。随顺会通。为通经义。共立要契。勤行善事。后以资什。方施彼等。彼若不能速疾修道。后时于彼皆不施与。唯为利彼。非余意乐。有不施等。若有家立。应告家属。有不知恩犯戒者等。当断常赐衣服等物。或当摇打。由是彼怖所为治罚。便勤断恶。勤修诸善。彼虽不乐。强逼令修。若于有情随力施恩。彼希报德。劝令修善。受报恩者。语言世事。非以相酬。要当知父母恩。乃至受持净戒。乃名大报我之恩德。若住第一地。生睹史多天。令诸有情念其菩萨当得菩提。愿在所生。常得值遇。令诸有情起此乐故。乃至广说。是名六种方便善巧。今此即是后之六种。依外成熟一切有情方便善巧。上下文中。随义皆有。不能繁引。又方便有四。一进趣方便。如七方便。二施为方便。即方便善巧波罗密多。三集成方便。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如说真如具恒沙德智为门等摄一切法。故十地云总同成别异坏等。四种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施为。谓三业化等。此中即是第二第四方便。又解有三。一接下方便。唯为下人。二显上方便。唯显胜妙。三通彰方便。遍在上下。此乃接下名方便也。现身疾等。因说法故。亦可显上。叙其德故。赞叹如来功德胜故。亦通第三通彰方便。此意本是接下方便。为大居士现身疾等。因缘妙法。令发心故。又有二种。一回向。二拔济。此拔济也。释品名者。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顺理益生为善。智用殊妙为巧。然有方便。下位可知。今显非彼言境超下位之情。说名不思议。今明此事。故复名显。其不思议方便。乃为所显。教为能显。旧经文阙。如初已陈。出品体者。用后得智为体。诸教云。十度之中。后五皆以择法为性。品下亦言。善于智度。通达方便。相以身语。而为自体。为大居士现身有疾。是身方便。因说妙法。劝彼发心。是语方便。下文自显。故不引之。发身语本。即是方便。意相难彰。故经不说。
  经。尔时(至)名无垢称。
  赞曰。此一品中。大文有三。初标能为善方便者。次已曾供养下。谈其实德。后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以善方便下。彰其权迹。此即初也。于中有四。一住处。广严城。二行位。大菩萨。三种姓。离咕毗。四名字。无垢称。旧经少者。对寻可知。非宗义处。恐厌繁文。更不对辨。
  经。已曾供养(至)深殖善根。
  赞曰。下谈实德。有二十句。分之为二。初十八句。谈内实德。后之二句。诸佛咨嗟等谈外实德。旧经虽复前后不同。句义同此。此中二德。一久值良缘德。供养诸佛。二先修本行德。深殖善根。此二总摄四亲近行。
  经。得妙辨才(至)游戏神通。
  赞曰。此有四德。一获七种辨才德。二成三无生忍德。三得四总持德。四纵任六通德。如文次第。理义可知。七辨者。一捷辨。二退辨。三应辨。四疏谬辨。五无断尽辨。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辨。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三无生忍等。如前已说。若准仁王经。有五忍位。一伏忍。在地前。二信忍。初二三地。三顺忍。四五六地。四无生忍。七八九地。五寂灭忍。十地及佛地。彼约粗位。今约成满。不相违也。
  经。护无所畏(至)通达方便。
  赞曰。此有四德。一能摧外道德。获无畏故。二近佛十力德。摧魔怨故。三内融真境德。深入法故。四巧济群生德。善于智度达方便故。智度者。第十智波罗密多。成就有情智。所以通达利益方便。方便善巧波罗密也。
  经。大愿成满(至)诸根胜劣。
  赞曰。此有三德。一欲解皆圆德。大愿成满故。菩萨地说。初发心时。唯发一愿。愿得菩提。利乐一切。胜鬘一愿。摄受正法。唯识二愿。求菩提愿。利乐他愿。胜鬘三愿。弥勒上生四弘正愿。初地十愿。又复菩萨恒沙别愿。有经说是金栗如来故愿皆漏。二善达机器德。善知意乐。意业也。及行者。身语也。知其心愿及其所行。善逗益故。三善逗机宜德。知根胜劣。说五乘故。此第三德。旧名心趣。三业是所趣意。亦圆也。
  经。智度成办(至)决定修习。
  赞曰。此中二德。一导利无带德。由智度说法成就故。二所作无碍德。于一切大乘教理行果决定作故。然诸菩萨。有四种修作。一决定修作。二委悉修作。三恒常修作。四无罪修作。菩萨地中第四十九说。具四修作故。得三十二相。今举一修。余三影显。亦皆具矣。旧经云决定大乘。义意难解。
  经。于所作业(至)入心慧海。
  赞曰。此有三德。一三乘智先德。三业所作。由智前导。首思量故。二果业圆满德。住佛威仪故。若牛王行如象王步等。三妙证深广德。入心慧海故。心谓真理。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慧者菩提智。此二深广。犹如大海。善能证达。名之为入。旧曰心大如海。便阙此义。
  经。诸佛咨嗟(至)常所礼敬。
  赞曰。上十八句。别叹内德。此之二句。别叹外德。外德有二。一诸圣护赞德。诸佛咨嗟称扬说故。欣其道远。所以咨嗟。赞其利弘。由斯称说。二众凡归仰德。释梵护世常礼敬故。此中举胜。且说佛叹。诸菩萨等亦称扬故。欲叹智者。众圣识故。举释梵等。类余可知。
  经。为欲成熟(至)居广严城。
  赞曰。自下第三彰其权迹。于中有二。初票权意。后显权事。此初文也。成就者利乐义。故为有情。以智善巧。居广严城。机法相符。故发扬此。
  经。具无尽财(至)暴嫉楚毒。
  赞曰。下显权事。文复有二。初显昔权。未疾前之权迹故。后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下。显其今权。显昔权中。初别显昔权。后是无垢称以如是等不思议下。总结昔权。别显昔权中有三。初以有摄无权。次虽为白衣下。同类益流权。后若在长者下。为尊诱下权。初以自有六度妙行。摄他六障无妙行者。次为同类。益彼时流。后为尊大。广诱卑下。此以三度摄无三者。一切无财名贫穷。无所归趣名无依。无父母等之类是也。无势可恃名无怙。受戒而破曰犯。不受为恶名越。又破性戒名犯。破遮戒名越。暴者凶暴。急性之流。[女*剌]者嫉妒。楚谓苦楚。捶打之类。毒谓毒害。鸩毒之辈。如其次第。三度别摄。
  经。以大精进(至)妄见恶慧。
  赞曰。懈怠者。心无所进。懒堕者。身语无进。初善不进。后恶唯增。静虑者。色界四定。正念者。七种念等。如前已说。亲能引定。故此合说。解脱。八解脱。以十门分别。一列名字。二显行相。三出体。四释名。五所缘境。六凡圣得。七离障别。八依身起。九二得巽。十有无漏。今辨初四门。余如章中说。列名者。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摄事分第二。对法十三。显扬第四第二及第二十。菩萨藏经第四等说。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显行相者。俱舍第二十九说。内有色想观外色。名初解脱。内未伏除见者色想。观外诸色。以为不净。名观外色。今则不然。准对法文。初修业者。身在欲界。已离欲界欲。未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未离色界欲故。若久习业。已离色欲见者色想。安立现前。而观欲界一切所有内外诸色。作光明想。由前三解脱。引发胜处遍处等故。即观胜处所摄少多等色。作光明想。由除变化障故。作光明想。不除贪欲故。不作净想。瑜伽唯云未得无色定。未离色界染。观外诸色。是初解脱者。唯依初业说故。第三解脱。俱舍论说。内已伏除见者色想。唯观外境。而为不净。名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大乘不然。准对法云。初习业者。已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久习业者。或见者无色想。安立现前。而观外色。作少多等想。不同于初观内外色皆作光明。未自在故。此唯观彼已离欲色。作少多等。名观外色。已离除故。立以外名。观心渐胜。故稍略观。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即观少多不作光明等。若于是处。已得离欲。悦彼为外。故唯观彼已离染色。名之为外。又由初解脱观色不言外其内有色不言内。其所观色。亦不言外。通缘内外根尘等诸色。作光明想故。今此第二内有色。有根等色故。其观外色。唯观外尘。作少多等。不缘根等作少多等故。瑜伽又云。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者。此说观外色。不依无色定。无色定不能缘外色故。上二解脱。初作光明想。后作少多等想。初后宽狭。两观有殊。显扬二十说。此二解脱。除变化障。为于变化得自在故。变化既通四静虑有故。初二解脱。通依四静虑。但在根本。非近分地。彼欣趣修。都无通果。此容预修。有通果故。不同俱舍初二静虑。能除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作不净观。第三静虑。俱舍论说。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唯第四静虑离八灾患。心证净故。余地虽有相似解脱。而不建立。非增上故。今者大乘。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净白。以此为依。修净请圣行圆满。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是第三解脱行相。谓待诸净色。于余色中。谓为不净。非不相待。若唯见一类。净与不净。二觉无故。是名初想。又于净中不净性所随入。于不净中净性所随入。由于薄皮所[雨/復]共谓为净之中。现有三十六种不净物故。是第二想。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解。是第三想。乃名成就。唯在第四静虑地。有舍念净故。论说超遇诸苦乐故。一切动乱已寂静故。善磨莹故。余地不然。故唯第四。此亦内无色想。而观外色。由前已说。故略不论。而立异称。次四无色解脱。俱舍论说。以四无色定名为性。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无间不然。所缘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脱故。多说根本者。近分非全故。今者大乘。皆已离自地欲。依自根本地。重观自境。思惟胜解。令障更远。引生胜德。谓如有一。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惟胜解。是名空处解脱行相。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是识。思惟胜解。是名识处解脱行相。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于识无边处。思惟胜解。是名无所有处解脱行相。空识二名自地所缘行相为称。无所有处。以识无有。为自地名。故于识处。思惟胜解。于有顶地。已得离染。更不于余而作胜解。乃至遍于想可生处。即于是处应作胜解。无所有处。名想生处。今缘此无所有心心所。名非想非非想。故遍于此思惟胜解。至下当知。上说离染。依无学说。故瑜伽言。前七解脱。于已解脱。而生胜解身证者得。若依唯识。有二师说。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灭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灭定。无所有处已下染可有伏义。令障转远。引生胜德。有顶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一。空识二解脱。有说离自地染。言上之二地。无说离自地染。字有学无学影略说故。虽在根本。亦非近分。灭尽解脱。大小乘俱说。即灭尽定。而无行相。弃想受故。然将入时。有二行相。谓依非想非非想处想及无想界想。初修久熟。二入别故出体性者。俱舍说论。前三无贪性。眷属五蕴性。次四无色定善为性。第八灭定性。大乘之中。七十三卷。解五法中云。世间出世间正智为体。有漏者。以分别中世间正智为体。无漏者。即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唯慧为性。缘色非色及真如境。离诸定障。引生胜德。非余能故。若相应体。初七以四蕴为性。眷属五蕴性故。对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无色界中。许有定道。无表色。第八解脱。以二十二法厌心种子为体。即不相应行蕴所摄。释名者。初释总名。后释别名。总名者。瑜伽云。前七解脱。于已解脱。而生胜解。七所观法。多分要伏。要断彼地烦恼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脱。既今观已解脱境。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胜解。故名解脱。其身证者。于有顶染定未能离。但除彼地所有定障。起无诤等诸功德故。故成解脱。由此前言多分已离。不尔多言便为无用。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前无间道。虽灭想受障。至灭尽定位。方得解脱名。由入灭定时。暂弃背想受障。所求今满足故。立解脱名。非时方始解脱定障。先已离故。亦解亦脱。八者。是数释也。次释别名。初有色观诸色解脱者。瑜伽云。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谓生欲界得色界定故。又于有光明而生胜解故。此观欲界于胜处所制步多好恶劣胜等色。作光明想故。但名有色观诸色。不言内有色观外色。其有色非唯内故。诸所观非唯外故。即外之色观及有色之观外色。皆依主释也。内无色想观外色者。由二因缘。名内无色想。一者谓已证得无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先依空处定。已离色界染故。显扬云。内无色想者。依无色定。意解思惟故。二者不思惟内光明想故。名内无色。此言意显已得空处内离色染。又自内心。不作光明相。名内无色。此已离染色。名之为外故。瑜伽云。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出于染故。即观此色。作少多等解。名观外诸色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此说不作光明色观。但作少多好恶等解。初四胜处。有色无色。各别观色。若少若多。此总观外少多好恶等故。与胜处别。外诸色之观及内无色之观外色。亦皆依主。内无色时。必须得空处等定。正观外色。作胜解时。唯依色定。不依无色。无色不能观于诸色少多等故。故瑜伽云。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瑜伽云。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白圣行圆满。名净解脱。此说第四静虑中。离寻伺喜乐三地障故。舍念圆满。清白名净故。瑜伽云。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一切乱动已寂静故。善摩莹故。离净不净变化障故。名为解脱。此亦内无色而观外色。作净不净相待相入一味净想。由前已说内无色言。所以今略。既略于内。故亦略于观外色等。但言净解脱。显扬论说。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者。随转理门。或依彼观成满之时。展转一味。唯观净想。故作是说。身作证者。于此住中。一切贤圣。多所住故。身者意身。作证者由于智断得作证故。诸根得境。唯身根亲。今胜余根故。独得证名。故此亦如是。前二解脱。意解思惟。尚疏远故。与其观名。今此解脱。除障最胜。圣意亲取。名身作证。由此圣者多住于此。及第八解脱。此二胜故。于二界中。各在边故。世尊经中说。身作证于色无色障断无余。证得转依胜余六故。具足住者。第四静虑根本圆满。第八亦尔。九次第定。得圆满故。空无边处解脱者。显扬云。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空其色故无边者。十方诸相不可分别。名空无边。处者。谓彼地中定等诸所依法能依行者。所缘虚空所依之处。名为处也。欲色二界。相状易知。彼界难了。独与处名。空无边是境。处是能缘。空无边之处。依主释也。下皆准知。识无边处者。谓缘无边虚空之识。今缘此识。而为境界。十方诸想不可知故。名识无边。处即能缘。义如前说。无所有处者。谓于识上境界。推求之时。无少所得。除无所有。无别境界。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无所有此细超前观。以上境无少所有少亦无故。余义如前。非想非非想处者。非想者。谓超过无所有想。无所有处。犹有粗想故。非非想者。谓于无所有处上境界。推求之时。唯得缘无所有极细心心所。由唯见此极寂静故。前无处有处。唯缘识处已上诸境少分亦无。此有顶地。唯缘无所有处能缘心心所。不同彼地有粗想故。名为非想。仍由有唯无此极寂静心在故。名非非想。非者无也。非全无想故。余义同前。想受灭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由想受二强胜于余之心行故。厌患劳虑暂求止息。止息此时。要断障得名为解脱。为灭想受之解脱。依主释也。上七解脱。皆持业释。谓有色观诸色即解脱。解脱障故。乃至非想非非想即解脱。亦可以别简通得依主释。谓有色观诸色之解脱。经等持者。九等持。平等持心至境名等持。即定也。此有九种。如前说。等至者。九等至。色四。无色四。及灭盖等至。由定前心折伏沉掉心不高下。名等。所以今至途中安和之位。故名等至。或由定心折伏沉掉。至此平等安和之位。故名等至。此中等持等至二法。摄一切尽。更举胜定。显皆安住。故复说言静虑念等。正决择者无漏慧也。妄见者。一切不正见。恶慧者。一切邪推求。及不正知。如其次第。配后三度。唯识等说六唯自利。今利他者。多分自利。回即利他。不相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