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双结依正故得普名 三彰感应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三圣常来安慰印可 第十三杂观三。初拣机二示观法三结示 初拣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若欲者则拣非欲不预此法也 二示观法二。初观佛一观二菩萨 初观佛五。初先观小身二后观大身三举像况真四身量不定五指余诸相 初先观小身。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顺此方机故观丈六。不言坐立应是立像 二后现大身。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愿力故有忆持者必得成就。
  先所说者指前佛观。凡夫心劣虽不能观。仗佛愿力有想必成 三举像况真。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想像获福观真可知 四身量不定。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 佛无大小随机有异 五指余诸相。
  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金色圆光如前佛观。宝莲即花座观 二观二菩萨二。初示同异教令辨识二明随侍以显须观 初示同异教令辨识。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身同众生即彼徒众中下二辈形相全乖。诸大菩萨则有相滥。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等。但观首相可辨二圣。观音冠有立佛势至髻有宝瓶 二明随侍以显须观。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助佛行化即影响众由常随侍故必观之 三结示。
  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三圣不同大小有异故云杂想也 十四已下三种观彼徒众。三辈九品并所观境。因明生相人多惑之。今谓文中所叙并是已生彼国之人。当本修因感果之相以为三种近观之境。又云为令识位有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今谓大本三品皆标发菩提心。可对今经上三品耳。中下二品则非所对。况复因行与今全别。寻经校之方知不尔。今明上三品即彼菩萨众也。中三品即彼声闻众也。下三品即彼人民众也。三辈九品摄尽彼方圣凡之众。又复三辈各分高下如后具明。第十四上辈有五。一发菩提心大乘心也。二解第一义大乘解也。三修行诸行大乘行也。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五回向往生大乘愿也。如此五法上三品中出没互见。上品上生具五。经明三心三行是也。上品中生有四。唯缺大行。经云善解义趣是也。上品下生有三。缺于解行。经云但发无上道心是也。若无第一不为上品。若无四五即不往生。故上三品即摄补处不退初心诸大菩萨也 第十四上辈三。初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初上品上生三。初标二释三结 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二释四。初修因二感胜缘三见已得生四生后益 初修因二。初发三心二修三行 初发三心。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发三心者菩提心也。亦名无上道心。一至诚者。求佛菩提决定坚固至佛不移也。二深心者。于大乘法闻思修习至佛不已也。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云深也。三回向发愿所修功德普施众生至佛无尽。若对三聚初即摄律仪无恶不断故必至诚。二即摄善法无善不修故必渐深。三摄众生无生不度故必回施。若对三佛初是断德法身佛也。二即智德报身佛也。三即恩德应身佛也。果有三佛因必三心。不可缺一。余广如别 二修三行二初列行相二示时限 初列行相。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发上三心必修三行。然有径修三行义具三心故云复有三种众生等。一不杀是诸戒之首故别标之。具诸戒行此上品中须纳大乘菩萨戒。依善戒经先受五十具后受菩萨戒故云诸戒此即对上至诚心也。二读诵经典不唯读诵必须学解发生智慧。此即对深心也。三回向发愿对上可知。仍加六念即念三宝及戒施天名大乘六念也 二示时限。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少至一日多至七日举少况多欲彰功胜。则知菩萨大行一念能行犹为佛种。况一日七日宁不往生耶 二感胜缘三。初众圣来迎二弥陀光照三众圣同音 初众圣来迎。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数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精进勇猛即能感也。精进不懈勇猛不退。阿弥下彰圣应。佛与大众共集其前。七宝宫殿即佛居处。金刚台即莲华座。下云此紫金台如大宝华是也。但此金刚与下为异。二圣共执付与乘之 二弥陀光照与众接引。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三众圣同音赞叹劝进。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三见已得生。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得生所感圣境故必欢喜。形留神往有如蝉蜕。十万亿土刹那即至彼佛威神众生业力。易躯换报如反掌耳 四生后益五。初见佛菩萨二闻法得悟三游历十方四获记还国五证总持门 初见佛菩萨。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 生彼即见与下为异 二闻法得悟。
  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说妙法者大乘法也。得无生忍即断证也 三游历十方。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 承事诸佛习学方便 四获记还国。
  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到本国 即佛观云诸佛现前授记是也 五证总持门。
  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陀罗尼此翻总持。一能持善二能遮恶。即于无量法门无不通达 三结。
  是名上品上生者 二上品中生三。初标二释三结 初标。
  上品中生者 二释四。初修因二感缘三得往生四生后益 初修因二初行业二发愿 初行业。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上二句示缺行也。善下彰有解也。第一义者了达诸法毕竟空寂。由从缘起无自性故出过诸法故云第一。心不惊者不狐疑也。信因果者诸法虽空善恶因果无毫差也。如此信解方契大乘岂有谤耶 二发愿。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回此功德向彼庄严故云回向。若无愿求纵有信解不出轮回 二感缘三。初众圣来迎二赞叹安慰三授手接引 初众圣来迎。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紫金台亦即莲花 二赞叹安慰。
  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 从法化生故名法子 三授手接引。
  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三得往生。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弹指一念经文互举 四生后益九。初经宿花开二身变金色三宝华承足四众圣光照五开悟深法六下台礼赞七不退菩提八游行十方九得忍获记。
  初经宿花开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二身变金色。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准大本中彼土众生身皆金色。此中特标必应殊异 三宝华承足。
  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四众圣光照。
  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 五开悟深法。
  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六下台礼赞。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七不退菩提。
  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即七日已得不退转 八游行十方。
  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 具六神通故能飞行 九得忍获记。
  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 一小劫者亦据此土一增减为言 三结。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三上品下生三初标二释三总结 初标。
  上品下生者 二释四初修因二感缘三得生四生后益 初修因二。初有信发心二回向愿求 初有信发心。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显无解行 二回向愿求。
  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 义同前释 二感缘。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金莲花亦即台座赞言清净者既发大心必离诸恶故 三得生。
  见此事时即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不言时限同前一念 四生后益五。初华开二见佛三闻法四游历五入位 初华开。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二见佛。
  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 三闻法。
  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四游历。
  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 五入位。
  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百法明门者华严云初地菩萨于刹那顷得百三昧见百诸佛。神通能过百佛国能动百佛世界。光明遍照百佛世界能成就百众生能知过去未来百劫能入百法门能现百身。复为一身以百菩萨庄严眷属。若仁王经有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等。欢喜地即初地。初登圣果多欢喜故 三总结。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三品行相如上已明。今更重分。浅深有异。一临终接引异。上生佛菩萨接中生与千化佛接下品下生五百化佛接。二所乘华座异。上生金刚台中生紫金台下生金莲花。三见佛闻法异。上生到即见闻中生经宿下生七日至三七日。四花开异。上生已开中生经宿下生一日一夜。五证入异。上生到彼即证中生一小劫下生三小劫寻文可见 第十五中辈三品此摄四果声闻众。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等。问彼国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何有小乘声闻耶。答此土声闻则有二种。一者定性谓沈空滞寂取灭度者。往生论云二乘种不生即此类也。二不定性谓中间回向。已经开显知常获记。虽是声闻不住小果。法华真阿罗汉涅槃出家菩萨净土声闻即同此类。已闻大教发菩提心。但先学小乘闻说苦空无常无我发其本习先证小果终归大乘。此三品中上生常持五八十具四种戒行。中生亦持四戒但一日一夜。下生孝养仁慈。上二专持佛戒并有回向愿求。下一止依世教故但临终遇善。三阶行别故分高下 第十五中辈三初中品上生二中品中生三中品下生 初中品上生三初标二释三结 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 二释四。初修因二感缘三得生四生后益 初修因二。初明行业二示愿求 初明行业。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五八在家二众戒。诸戒即包十具出家五众戒。五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加三。六不著花鬘缨络香油涂身七不坐高床及不歌舞倡伎八不过中食。淫断邪正名加净行。齐一其心故名八齐。禁闭诸根亦名八关。广如律中。然此四戒或道或俗各持。或出家兼具。既持净戒必离众过。五逆过中之大故特标之 二示愿求。
  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善根为因生彼是果 二感缘三。初众圣现前二光明照触三说法开悟 初众圣现前。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 二光明照触。
  放金色光至其人所 三说法开悟。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赞叹出家即明此品。多收道众。离苦者近离尘缘远清烦惑 三得生。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往生极乐世界 坐莲礼佛识神即脱 四生后益三。初花开二闻法三得道 初花开。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 合有见佛文略不明 二闻法。
  闻众音声赞叹四谛 赞四谛者顺所习故。苦集二谛世间因果是所断。灭道二谛出世因果是所证。四法皆实故并名谛 三得道。
  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阿即翻无罗汉为生。结惑已尽不受后有故言无生亦云应供杀贼。如别所明。三明者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末来天眼明。三皆洞彻独得称明。六通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尽。六皆无壅故总名通。八解脱亦名八背舍。一内有色相外观也(不怀内身骨人而观外色不净此位在初禅)。二内无相外观也(怀灭内骨人观外不净得入二禅)。三缘净背舍身作证(除外不净定心清洁名缘净以无著心受三禅乐名身证)。四虚空处背舍(灭四禅色心缘无边空而入定知无常苦空心厌背故)。五识处背舍(舍空缘识入定知无常生厌背)。六无所有处背舍(舍识缘无所有入定知无常生厌背)。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舍无所有缘非非想入定知无常生厌背)。八灭受想背舍(背灭受舍诸心心数法入定休息名背舍)。余如法界次第 三结 是名中品上生者 二中品中生三。初标二释三结 初标。
  中品中生者 二释四。初修因二感缘三得生四生后益 初修因二。初行业二愿求 初行业。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 文略五戒前略十具。前后互见必具四戒。沙弥戒即十戒。前八戒中分七为二。加不捉金银钱宝。具足戒即大僧大尼所受戒。七支具发遍该生境故云具足 二愿求。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 持戒净业以求净报。持戒成德名称远闻。故喻如香 二感缘二。初见佛众圣二闻空赞叹 初见佛众圣。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放光照触持花迎取 二闻空赞叹。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三世诸佛并劝持戒断恶修善。故今持戒即是随顺 三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