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花合即生亦一念顷 四生后益三。初见佛二闻法三获证 初见佛。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 文叙赞叹理合先见 二闻法。
  闻法欢喜 闻法亦即四谛苦空无常等下品同然 三获证。
  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须陀洹此翻逆流谓逆生死流即初果也 三结。
  是名中品中生者 三中品下生三初标二释三总结 初标。
  中品下生者 二释四。初修因二。遇缘三得生四生后益 初修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执劳侍奉顺色承志故名孝养父母。儒教以为百行之本。推爱及物博施济众故云行世仁慈。儒宗以为君子之德由生前积善故临终遇缘 二遇缘。
  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以善化人众所知识。知其道德识其仪貌。法华妙庄严王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即指妻儿为善知识。故知但能开导不局僧俗。国土乐事如上依报及大小弥陀经所说。法藏比丘者弥陀因名。昔为国王遇世自在王佛弃国出家。即于佛前发四十八愿具如大本 三得生。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中合有临终持花接引等事文略不叙。壮士屈伸顷亦即少时前后语变 四生后益三。初花开二闻法三得道 初花开。
  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 经文但云七日不说花开 二闻法。
  闻法欢喜 二圣说法未及见佛 三得道。
  得须陀洹经一小劫成阿罗汉 三总结。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前二品临终见佛蒙光闻法。下品并无前二。生已见佛闻法。下品但见观音势至。上二并叙乘花而去到彼花开。下品不明义须合有但文略耳。上生应时即得四果。中生半劫下生一劫寻对可了 第十六下辈三品并无修因。皆是平生作恶临终遇善。准十疑论若无宿善今亦不遇故。此三品不无远因。上生但泛尔作过不知惭愧。中生所叙多是出家五众希贪名利毁破戒律。下生即造十恶五逆诸极重罪。罪有轻重故分三等 第十六下辈三。初下品上生二下品中生三下品下生 初下品上生三。初标二释三结 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 二释四。初生来造恶二临终遇缘三见相得生四生后利益 初生来造恶。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作众恶业明非极重不谤经典尚有正信 二临终遇缘二。初知识开导二化佛来赞 初知识开导二。初闻法除业二称名灭罪 初闻法除业。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二称名灭罪。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经题佛号功力难思。灭罪劫数文中趣举 二化佛来赞二。初化众来迎二赞叹接引 初化众来迎。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 二赞叹接引。
  赞言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三见相得生。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四生后利益三。初花开二观音说法三闻法入证 初花开。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二观音说法。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一切诸佛所说经法。总大小乘有十二类亦名十二分教。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讽诵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生九本事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部即类也 三闻法入证。
  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此下三品生彼闻法皆发大心。前中三品但明小果。以其先发大心故不明耳。百法明门义同前释 三结。
  是名下品上生者 二下品中生三。初标二释三结 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 二释四。初造恶因二遇知识三得往生四生后益 初造因三。初别列四过二总结四过三示来报 初别列四过四。初毁戒过二犯盗过三说法过四无惭过 初毁戒过。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文略沙弥戒 二犯盗过。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 僧物最重故特标之。僧祇此翻大众。即常住物有二。一常住常住即寺宇米谷等。二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饮等。现前僧物亦二。一现前现前谓据数即分者。二十方现前谓作相普施者。四种僧物盗皆结犯。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斯极诫也 三说法过。
  不净说法 言不净者假托佛法希求利养 四无惭过。
  无有惭愧 公然造作内无羞耻 二总结四过。
  以诸恶业而自庄严 恶迹盈满故云庄严 三示来报。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应堕狱者应犹合也 二遇知识三。初业相现前二知识开导三闻法灭罪 初业相现前。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地狱众火即镬汤炉炭镕铜铁丸等。天台云火车相现即火轮也。因中果相自心中业 二知识开导。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说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说佛功德有三。一十力二光明三五分法身。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佛知说法因缘果报从是因不生是果佛悉遍知)。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因缘果报)。三定力(佛知一切诸佛三昧)。四根力(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五欲力(佛知众生种种乐欲)。六性力(佛知世间种种性)。七至处道力(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力(佛知种种宿命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九天眼(佛天眼净见众生生死业报等相)。十漏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五分中上三可解。修因感果名解脱。五住二死究竟永尽果后起用名解脱知见 三闻法灭罪。
  此人闻已除八十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感圣来迎以闻佛德一念信受转恶为善。火化清风境随心变其速若此 三得往生。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四生后益三。初花开二二圣说法三闻法获益。初花开。
  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二二圣说法。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 三闻法获益。
  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三结。
  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三初标二释三总结 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 标中上中两辈止于上品标佛告等。独下三品一一别标者以作恶往生反常骇众易惑难信故频标示。意令听受 二释四。初造恶因二遇缘三得生四生后益 初造恶因二。初叙现业二示来报 初叙现业。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违负恩德故名五逆。生报即随阿鼻名五无间业。十恶者即身三口四意三一切恶业皆十摄之。既作极重余无不为故云具诸不善。问大本云下至十念不生我国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今经五逆亦得生者。今解若据弥陀愿力岂遮造逆之徒。方便赴机言乖趣合。彼则显乐邦殊妙欲进于善人。此明净业功深不遗于极恶。但使持名回愿无不灭罪往生故。观佛三昧经云四部弟子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等。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系念观佛一相好者。诸恶罪障皆悉消灭。引彼证此罪灭何疑 二示来报。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随犯一逆阿鼻一劫何况多犯故经多劫 二遇缘二。初知识开导二胜相现前 初知识开导四。初说妙法二病苦不能三教修十念四灭罪数 初说妙法。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说妙法者赞净土也。令念佛者作观想也 二病苦不能。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遑暇也 三教修十念。
  善友告曰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心观为念口诵为称十念谓十声也 四灭罪数。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念念即约佛声 二胜相现前。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花如日轮者喻其量也。若准俱舍日面径五十一由旬。今此但取地居仰望。大小未必如论 三得生。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四生后益三。初花开二二圣说法三闻法获益。初花开。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二二圣说法。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罪从缘生无有自性。诸法皆尔故名实相。普贤行法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也 三闻法获益。
  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三总结。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第三显示利益二。初众见彼土依正庄严二随机获益 初众见彼土依正庄严。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前但韦提独见今此大众皆睹 二随机获益三。初夫人入证二五百侍女发心获记三诸天发心 初夫人入证。
  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豁然大悟破无明也。逮无生忍证法性也 二五百侍女发心获记。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得诸佛现前三昧 问往生论女人根缺皆不得生今何违者。答非谓此土女及根缺不得生彼。盖言生彼国者不受女人及根缺报耳。以弥陀发愿若有女人未生我国复受女像不取正觉。又云国中人天不具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是知彼无女人及根缺也。余如十疑论说 三诸天发心。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佛在幽宫说此观法。阿难目连侍佛左右。止有夫人侍女诸天以为听众余无闻者。后还灵山阿难重述。菩萨大众始得同闻 第三流通分二 初至皆大欢喜幽宫即座付属流通。二尔时世尊下还归崛山转说流通。由此二处众闻信受展转传授流注无究 初幽宫付属四。初立名教持二劝修获益三付属忆持四众闻欢喜 初立名教持二。初双问名持二别答 初双问名持。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一问经名二问持法故云双问 二别答二。初示名二教持 初示名二。初从能观所观为名二约功用为名 初从能观所观为名。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总包依正但缺徒众。首题避烦但摘五字包摄亦备 二约功用为名。
  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灭罪往生是经力用 二教持。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智论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既受且持则无忘失 二劝修获益五。初见境胜二灭罪胜三自身胜四伴侣胜五果报胜 初见境胜。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势至圆通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二灭罪胜。
  若善男子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举闻况念其胜可知 三自身胜。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分陀利此云白莲花一人间奇瑞二性洁无染故以比焉 四伴侣胜。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补处为友无宜自轻 五果报胜。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坐道场者谓成佛也。得道之场故名道场。一切诸佛皆于菩提树下趺坐断惑破魔成道。法身一体诸佛同证。故是佛家。势至章云去佛不远。小本经云皆得不退阿耨菩提。并同此意 三付属忆持。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意令对说持名功大持经亦然 四众闻欢喜。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欢喜者一所未曾闻今得闻故。二清净国土得往生故。三展转开示利生无穷故。具斯诸义故怀大喜 二转说流通三。初佛还本处二阿难转说三众闻礼散 初佛还本处。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据佛王宫说经时久。或众不散待佛还来。或是再集。皆不可测 二阿难转说。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 累嘱忆持意见于此 三众闻礼散。
  无量诸天及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照前列众文略龙天。阿难亲闻代传佛语故云闻佛说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终)

  观无量寿经者。净业之正因。除障之胜行。超凡入圣之妙术。长生不死之神方也。是以。受持代盛疏钞人伙。如吾祖灵芝律师义疏。综括众说芟除繁琐。文词简古义理精明。可谓得治经之旨矣。师正思念常处五浊。提诱群有令入佛道也。及读高僧传。慧布法师曰。方土虽净非吾愿。若使十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途苦处救众生也。既符所见。愈轻净业。而后染重病色力痿羸。心识迷茫总失趣向。且知志虽洪大力未堪忍。忽觉前非深自感伤。因见天台十疑论云。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不离佛。又引智度论曰。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离母弱羽可传枝矣。于是弃掷平生之所业。博寻西方教二十余年。作疏为赞勉诱来者。此疏其一也。师讳元照。字湛如。自号安忍子。若其道德高辉敷映。僧史唯欣净之一门。未尽其致。得之师之礼忏仪序中。卒撮梗概以告于兹矣。此疏始科与疏不接。本经言亘两端起尽易惑。一览之次。分科于文前。入疏于经间。缮写成一本。密助捡阅之费功。或人曰。寿诸梓广于世可乎。岂止非便初学。抑又西资之益不少也。余以是于或者之言也。今经疏者佛祖经疏。纵令刊行流布得非狂简乎。遂投书肆以充其需。非敢进之先达。只与同志人俱之。浅识所窥。错谬定多。聊俟英俊之订正。庶翻看之辈。观解顿发。共游唯心之净土。愿行速就。各见本性之弥陀矣。时宽文十二岁次壬子四月八日释湛慧书于洛东山戒光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