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就中初二句示心境相应。次三句显因成果相。下二句释成上义。是心者即指行者观佛之心。由观佛相相现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据小身丈六为言。其功若此。若观八万四千相好心具亦尔。教令观佛其功若此。众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云是心作佛。恐谓修成佛从外得。只由此心当体是佛故使建修无不果满故云是心是佛。若不尔者生彼国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当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莲胎孕质即是此心是证菩提不从他得矣。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号之一也。出世法无不究尽。深广无际故喻如海。佛德无边略举遍知以摄余者。果人万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专勤修习功不虚矣 四结劝修因须依果德。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只由观佛功德高深故劝系想。前则通举诸佛。此则别指弥陀结归今经正意。故云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即十号中略举三号。委释如别 二正明想佛法三。初别明三像二总明三像三显益 初别明三像二。初弥陀像二二菩萨像 初弥陀像三。初见像色相二见国土庄严三诫令谛观 初见像色相。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以像表真从易至难故。若画若雕随人见熟即以为境。坐彼华者即前华座 二见国土庄严。
  见像座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 即前依报 三诫令谛观。
  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观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二二菩萨像又二。初观华座三观形像 初观花座。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 如前莲华者即佛所坐者。据菩萨身计应须减 二观形像。
  想一观世音菩萨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亦作金色者即菩萨身同前佛色 二总明三像二。初眼见胜境二耳闻说法 初眼见胜境又二。初三像放光二遍见三像。初三像放光。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三像放光光色照树 二遍见三像。
  一一树下复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遍见三像无处不有 二耳闻说法二。初众音说法二忆持不忘 初众音说法。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流水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水光树禽风鼓乐器并如前示。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故云妙法 二忆持不忘。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有合者名为粗相见极乐世界 谓所闻之法不乖教典故云合也。修多罗此翻契经。违教即妄合法犹粗。对下三昧以分粗妙 三结示。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准上经文明列三像。或谓二菩萨无像观者未知何意 三显益。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文有二。一除罪障二近三昧。即下佛观像观若成真身必见故云现身即得 第九佛观二。初蹑前起后二显所观境 初蹑前起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此与像观皆有蹑前起后次第之文。意使正修不容异彻。自昔科为真法身观。今准下结云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必应指彼弥陀果佛色相即法身耳。下二菩萨其例颇同 二显所观五。初正明二结益三劝修四结观五简辨 初正明三。初示身相二彰言略三示所证 初示身相七。初显身色二示身量三眉毫量四眼色量五毛孔量六明项光七相好 初显身色。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百千万亿夜摩天喻其大也。阎浮金言其自体也 二示身量。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佛身无量机见有殊。文中所举假以数量显非数量。欲彰佛身不可定故。即下文云如前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又云或现大身满虚空中。举此证前知无限量。蠡杯酌海丈尺量空。是可得乎。喻可见也 三眉毫量。
  眉间白毫右旋婉转如五须弥山 右旋婉转其状如珠。一须弥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高亦尔。五须弥共一千六百八百八十万里。疏引宝性论佛眉毫方圆三百六十万里。疑是误算一须弥也 四眼色量。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一大海八万四千由旬四大海共三十二万六千由旬 五毛孔光。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光即身光也。一一毛孔光如须弥。演即流也 六顶光。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百亿大千言其量也。化佛菩萨即应现也 七相好。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丈六之身则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今弥陀身相好光明三量八万四千则其数无量不可算矣。下示光明遍照摄生。即是弥陀慈悲心体。问不念佛人佛光摄否。答念与不念光无不摄。但念佛者与光相应摄取往生定无退堕。智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楞严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但子于母有忆不忆耳。又如盲人在日轮下日无不照盲者不见。不念佛人亦复如是 二彰言略。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其光相好兼上身项二光。化佛即圆光所现。言不能尽忆想方见。心眼即意思也 三示所证二。初观一佛二观佛身 初观一佛。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见多佛者法身体同。念佛三昧从此得名 二观佛身。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见佛心者身为心相故佛无一切心唯有大慈悲。慈者与乐悲即拔苦。众生无尽佛大慈悲亦无有尽。智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慈。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二法缘慈。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对治。三无缘慈。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后一据理体前二约事用。今举无缘义收三种。谓诸佛心不住有无不依三世。平等大慧常照法界。以此摄生生无不摄。不由缘起故云无缘。即前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 二结益。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舍身他世生彼土已即证无生。故知此观若成则上品上生明矣 三劝修二初劝观二教入处 初劝观。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智者即自修观之人。依前观法即是谛观。以修此观往生得忍功深利大故劝系心。故般舟经众生问佛何因缘故得生此国。弥陀答言。以修念佛三昧得生彼国也 二教入处二。初观一相二观一佛 初观一相。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多相自具者眉毫一相总诸相故。若据经文即观五须弥量故云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即知非丈六眉毫 二观一佛。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多佛授记者皆蒙印可授记作佛 四结观。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一切之言或总指所见诸佛或别在弥陀诸相。二释并通 五简辨。
  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文可解 第十观音观二。初结前标后。二正示观法 初结前标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复当观观世音菩萨 二正示观法四。初示境二结观三劝修四简邪正 初示境九。初观身二观光三观冠四观面五观臂六观手七观足八指同九简辨 初观身三。初身量二身色三顶髻 初身量。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二身色。
  身紫金色 三顶髻。
  顶有肉髻 二观光二。初顶光二身光 初顶光二。初光量二光中变化 初光量。
  顶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 二光中变化。
  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如释迦者丈六身也 二身光。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五道众生合修罗故。菩萨垂形五道救苦众生故于光中现其色相 三观冠二。初观体二冠中化佛 初观体。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毗楞伽即摩尼珠也 二冠中化佛。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冠中化佛以表带果而行用 四观面。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五观臂。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六观手。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七观足二。初举足相二下足相 初举足相。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 轮有千轮号千辐轮 二下足相。
  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即踏莲华金刚摩尼二宝所成 八指同。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 九简辨。
  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二结观。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真实色身即应身也 三观修四。初指前劝观二彰功力三举闻以况四教次观。初指前劝观。
  佛告阿难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 当作是者即上诸相不可异故 二彰功力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不遇诸祸除现难也。除无数劫罪破往业也 三举闻以况。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闻名获福如普门品广说 四教次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从上至下以为次第 四简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解同前 第十一势至观四。初观行相二结示色身三彰益四双结 初观行相三。初身相二行相三坐相 初身相五。初身量二观光相三观天冠四观肉髻五指余相 初身量。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 如观音者亦八十万亿那由他也 二观光相二。初顶光二身光 初顶光。
  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百二十五由旬计五千里此即光体照则倍之 二身光三。初示色量二有缘得见三因光得名 初示色量。
  举身光相照十方国作紫金色 二有缘得见。
  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修此观者即有缘人 三因光得名二。初从光立名二从威势为名 初从光立名。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因见菩萨一毛光即见十方诸佛光。从光立名 二从威势为名。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以光照众生拔苦与乐。从威势为名。无上力者即十力也 三观天冠三。初华二台三台中现土 初华。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 二台。
  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 三台中现土。
  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四观肉髻二。初色相二瓶光变现 初色相。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钵头摩此云赤莲华 二瓶光变现。
  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五指余相。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谓面臂手等 二行相二。初十方震动二动处庄严 初十方震动。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 二动处庄严。
  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他方动处宝华高显与极乐无异 三坐相二。初国土动摇二分身说法。初国土动摇。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即本国也 二分身说法。
  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具举上下含摄中间诸佛刹土。三圣化身来集填空说法化导 二结示色身。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 同前所辨 三彰益。
  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即是破障 四双结。
  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结前观音势至二观。不处胞胎等者脱娑娑苦生佛净土宝莲孕质永绝胞胎。从顶至足总摄身相故云具足。文牒二名故知双结 十二十三两观前观依报第六总观。今此普杂亦即总观三圣。普观则先观自身后见依正。杂观则唯观正报大小不同。先别后总摄机斯足。对文可见 第十二普观三。初示观相二结名义三彰感应 初示观相二。初想自身二明普见 初想自身二。初蹑前二起后 初蹑前。
  见此事时 二起后四。初起心往彼二莲中跏坐三想花开合四花开光照。初起心往彼。
  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二莲中跏坐。
  于莲华中结跏趺坐 三想花开合。
  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四花开光照。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 二明普见二。初圣众满空二依正说法 初圣众满空。
  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佛菩萨者即三圣也 二依正说法。
  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水鸟树林依报说法。及诸佛者正报说法。仍须合教以验真妄 二结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