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 四华幢乐器。
  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华幢乐器四面围绕。风动出声说法警众。风生八方故云八种。彼无时节。且对此方故云八耳。苦空等法即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此四法对破四倒。文中空字且对观身。知倒计亡非空何谓 二结示。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结文可知 第三地观 所观之境备在前文故。第三但有蹑前结劝而已 文有四节。初思惟二正受三彰益四辨邪正 初思惟。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 一一观者指前总别相也。除食时者开暂间也。有依别本改为睡时。寻诸古本并作食时。且凡人睡时任运自息岂待除耶。或云大小两乘各有食观故此除之。此局道众亦非通论。今谓余诸观法不择时处。此观圣境理合虔恭。对食起想义乖尊敬故。观佛三昧经观像法云想念成已唯除食时除便转时一切时中恒见佛像等。斯为明据不须改作。初心渐想未成定相故云粗见言其未明也 二正受。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三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或云等持。想成见地不待作意任运契合见境分明。如人学射初生后熟发无不中。言思叵及唯证方知故云不可具说 三彰益二。初重嘱转教二正彰利益 初重嘱转教。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敕阿难者以前二观止是此方之物以为发观之端。及观宝地心达彼方定能脱苦破障除疑。重嘱转教意见于此。
  二正彰利益二初破障二除疑 初破障。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或云五万或云五十亿劫随宜不定非凡所测 二除疑。
  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此观若成往生已决。如唐高僧大行于泰山结庵修净业。未三七日见琉璃地心眼洞明。至后得疾其地复现。乃曰吾无观想宝地复现。岂于安养无缘哉。即日终于所居 四辨邪正二。初显正二简邪 初显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言作是者指前观相。心境相称教行无违故 二简邪。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乖前境量名为他观。不正曰邪。虽是佛教大小观法若非往生净土之观。并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见之邪。余皆例此 第四树观三。初结前生后二。正明观行三结示 初结前生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告敕之语或标不标译人之变 二正明中二初举所观二示能观 初所观二。初示体量二明庄严 初示体量三初教遍观二示行数三明高量 初教遍观。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 树相多种故云一一 二示行数。
  作七重行树想 周回七重匝绕彼国。或云处处皆有七重 三明高量。
  一一树高八千由旬 由旬亦云由延亦云逾善那。西竺驿亭之量。经律所出远近不定。诸家多取四十里为准 二明庄严二。初光明庄严二花果庄严。初光明庄严又三。初示叶具二明色光三明珠网 初叶具。
  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叶具足者无凋落故 二光明庄严。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码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宝色与光五色相间。琉璃碧色出黄光。颇梨青色出红光。码瑙赤色出白色。车渠白色出绿光。若准大本。琥珀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银琉璃颇梨珊瑚玛瑙车渠等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广如彼说。即是众宝为映饰 三珠网四 初示重数二网间宫殿三殿中童子四珠缨光明 初示重数。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 每树七层每层一重其形如塔 二网间宫殿。
  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网间宫殿如色界天梵王居处 三殿中童子。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 一一下天童严饰。释迦毗楞伽此云能圣。摩尼亦云离垢亦云如意 四珠缨光明。
  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众宝间者不独珠也。色中上者异于常也 二华果庄严又二。初总举二别示 初总举。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行相当者当犹对也。叶相次者如鳞接也。花果如下释 二别示三。初明树叶二明树花。三明树果 初明树叶。
  一一树华纵广正当二十五由旬 三句示量。二十五由旬计一千里。
  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 三句明色。百种画即叶上痕脉。如天璎者状其文也 二明树花。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婉转叶间 阎浮檀如上已释。洲边有树海底出金光色无比。置于暗中其暗即灭。华色同焉。其花旋转犹世风车 三明树果又二。初体相二光变幢盖 初体相。
  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帝释瓶谓帝释殿前有瓶莫测其量。以叶度果其大可知 二光变幢盖。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映现有二。大千佛事一也。十方佛国二也。示生唱灭说法度生皆名佛事 第二示能观。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茎华果皆令分明 恐其参乱故令次观。茎等五种即是次第。茎谓根干必兼枝条 三结示。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结文可解 第五池观四。初示体相二明池莲三明池光四结示 初示体相四。初举数二明水色三明流渠四明渠底 初举数。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一国八池渠道相通 二明水色。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玉生 上二句明色相。池塘阶岸众宝合成。池中泉水色亦如然故云七宝成也。下二句示出处。每一池心各有珠玉。泉从玉出流落池中常时盈满 三明流渠。
  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磲 十四支即是渠道 四明渠底。
  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杂色金刚金有五色又精刚者 二池莲三。初示数二明量三明水流花间 初示数。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 一一水中即上八池各六十亿。小本经中四色四光。今言七宝故知多别 二明量。
  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十二由旬计四百八十里。小本经但云大如车轮。举其极小者耳 三明水流花间。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从如意珠出故云摩尼水。华梵互举也。寻树上下寻犹循也。树即茎也。言水循华茎上入花中旋转发声却从茎下。演说有三。四念处一也六度二也赞佛相好三也 三池光二。初从珠涌光二光化灵禽 初从珠涌光。
  如意珠玉涌出金色微妙光明 二光化灵禽。
  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即小本中白鹄孔雀。今经下文凫雁鸳鸯等。即知珍禽非止一类。今此但举毛色以通收耳。赞叹三宝令归向故 四结示。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八功德一轻二清三冷四软五美六不臭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不出色香味触四尘而已。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之中(终)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

    刘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第六总观四。初正明二结示三彰益四显邪正 初正明二。初别观宝楼二总观四种 初别观宝楼四。初示数二诸天作乐三天乐悬空四乐音说法 初示数。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阁 众宝国者总召彼土也。一一界者准小本即池岸上。经云四边阶道上有楼阁等 二诸天作乐。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伎即乐人 三天乐悬空。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如宝幢者言其量也 四乐音说法。
  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即赞三宝 二总观四种。
  此想成已名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承前楼观兼牒前三即为总观。若别若总各逗机缘。此观依报收无不尽。言粗见者即思惟也。下文若见此者即正受也 二结示。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三彰益。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破障除疑 四显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并如前释 次就后十观正报中四。初如来劝嘱二三圣现身三夫人为未来申请四如来广明 初如来劝嘱三。初劝听二许说三重嘱 初劝听。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如上观依意在观正故重劝嘱 二许说。
  佛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娑婆众苦非观佛三昧无由可脱名脱苦法。三界为苦器六道是苦报 三重嘱。
  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二三身现身。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前文光台现土令韦提见以为依报发请之端故云以佛力故见彼国等。今三圣共临以为正报发请之由故云因佛力故得见佛等。佛立空中二圣侍立。三圣立像斯为明据。阎浮金色犹不可比。则知其光不可尽见 三夫人为未来申请二。初见佛设礼二白佛申请。初见佛设礼。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二白佛申请。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即白释迦也。菩萨存心不专为己。虽令我见意在未来 四如来广明 就下十观大分为四。如上已明今依次释 第七华座观二。初正明观行二总劝谛观 华座观者欲瞻尊境先观坐处。如对君上目视阶陛 初正明观行三。初总示依处二别列庄严三结示 初总示依处。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华依于地。显是台座非池莲也 二别列庄严二。初华叶二华台 初华叶六。初色二脉三光四示量五显数六明珠光 初色。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 二脉。
  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 其文工巧故如天画 三光。
  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四示量。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二百五十由旬讨有万里 五显数。
  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六明现光。
  一一叶间各有百亿摩尼殊玉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明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光形如盖下覆其地 二华台三。初明台体二台外校饰三台上宝幢 初明台体。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台 即莲心也。释迦毗楞即如意珠。出生无尽皆如人意故云能生 二台外校饰。
  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文列四宝。甄叔迦此云赤色宝。梵即翻净 三台上宝幢三。初明幢体二明宝幔三珠光 初明幢体。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 即上台面四向立柱。上擎网幔以覆佛顶 二明宝幔。
  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官 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彼天华光庄严最胜故多取为比 三殊光四。初示数二珠光三光色四其色变现 初示数。
  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二珠光。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 三色光。
  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四其色变现。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其色变现为三。金台珠网华云也。更有别相故云随意等 三结示。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结文可知 二总劝谛观五。初推本因二明由渐三教纯一离杂想四示益五简邪正 初推本因。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阿弥陀佛昔为国王遇世自在王佛弃国出家。法名法藏。发四十八愿。彼国依报境界身寿光明种种庄严一切果相皆愿所成。岂唯华座。寄此点示使知净土即佛愿体。愿由心发即佛心体。故知愿力理绝言思矣 二明由渐。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不先华座则观佛不成 三教纯一离杂观。
  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一一观之贯下五种。花叶及幢皆有珠光。台不明光在文少略。镜中见面喻其无差 四示益。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灭罪除疑此是观佛最初方便灭罪犹少。次至像观灭罪乃多。后至佛观得无生忍即破无明 五简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解同前 第八像观二。初结前标后二正示观法 初结前标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观佛 众生无始未识真佛多见形像故使先观。以像表真观佛易就 二正示观法三。初通示想佛之意二正明想佛之法三结示 初通示想佛之意四。初明佛身普遍能应物心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体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而结劝修因须依果德 此一段经我佛如来欲明佛观故于像观之首先叙观佛之功。即是开示众生成佛要道。一经妙旨唯在此文。后学讨论宜须精究。此而不了余竟何言 初明佛身普遍二。初征二示。初征。
  所以者何 观佛其利安在 二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此中正说弥陀以法身体同故言诸佛。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明诸佛果证法身无所不遍。则与众生因地法身无二无别故。众生作想佛身随应。疏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能入众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故。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如势至圆通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明佛常念众生。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此明众生不念有应无感也。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明众生念佛感应道交也。此实弥陀世尊同体大慈悲善根力随缘赴感应物垂形。不思议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