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

  当于一切众生下是第二明修善自有四种善。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也。二于诸如来下也三于诸菩萨下也。四于一切众生下也。
  文殊此下是长行中第三则明得果安乐之想也。
  而说偈言此下六行是第二偈颂也。然上长行之中本有三段。今此六行偈颂亦分为三段。第一有两行即得通颂上第一正明离六种恶也。第二是佛子说法下有三行则通颂上第二修四种善也。第三第三法如是下有一行偈则得颂上第三安乐相也。
  次解第四安乐行。此行明以慈悲为体。就中亦有两段。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今且就长行中自有二段。第一明行体。第二文殊师利以下即明得果安乐相。又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初段中二者。第一略明大慈也。第二从于非菩萨下广明大悲。不闻即是昔日闻慧不成就。不知即是昔日思慧不成就也。不觉即是昔日修慧不成就。何以知之。下三句即释也。不闻即释上不闻句。昔日若能闻此三乘者则闻义成就。正由昔日不闻是闻义不成也。不信即释上不知句。正由昔不信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故不知同归之理也。不解即释上不觉句。若昔解同归之义者即便觉知无三之义也。
  文殊此下是第二正明安乐之相亦有二者。第一正明安乐之相。第二即释但初正明安乐相。中自有二。第一先明人爱。第二从诸天下明天护也。是则如来经法在此人怀抱之内是故人天常为法故则爱护人也。所以者此下是第二即释安乐相亦有二者。第一法说。第二譬说。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法说中二者第一先明此经是诸佛所护之秘藏。故第二文殊师利以下据难闻得者明此经应可尊重也。文殊譬如强力转轮圣王以下第二譬说。释安乐相亦有二者。即是两譬即为是两段即为上两种法说作譬也。但初譬自有开合也。文殊如转轮王见诸比丘众下第二譬亦有二者。即开合为两段也。但就合譬之中自三。第一正合第二。文殊师利下即举外譬帖。第三亦从文殊下结合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重颂。上长行之中本有二。第一正明行体。第二明安乐相。今此十四行半偈分为二。第一有四行正颂上明行体。第二十行半颂第二安乐相也。上行体中本有二。一者略明大慈。二者广明大悲。今此四行只得通颂不可分也。
  譬如强力此下十行半是第二即颂第二安乐相。上有二。一者正明安乐。其中本有二。一者人爱二者天护。今者都不颂也。第二即释明安乐之义亦有二。第一是法说。其中有二。一者诸佛密藏。二者据得法之人。今者亦不颂也。唯颂第二譬说。但上两譬各有开有合。今此十行半只宜分为二。第一有四行先牒颂两家外譬。第二如来亦尔下有六行半即牒颂两家内合。初四行之中三行颂第一外譬。如有勇健下一行即颂第二外譬也。后六行半中初如来亦尔下三行颂第一譬内合。次既知众生得其力已即有三行即颂第二譬内合也。我灭度后但佛答中有四段。此下一行半是第三总结。劝修此四安乐行也。
  读是经者此下有二十一行半。是佛答中第四段则通明得果安乐之相。然此中正明得三报安乐相。就二十一行半中自有四段。第一有一行先明现报得安乐也。第二不生贫穷下有三行半则明生报得安乐。第三若于梦中以下十六行明得后报安乐。第四一行总结三释也。就第三今据梦里。后报之相中有五种。第一一行半先明听佛说法。第二明自见自身为人说法亦有一行半。第三又见诸佛此下六行半则明得佛受记说法。第四又见自身此下一行半则明行佛果之因。第五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五言偈五行明得佛果也。然就此第五得佛果中则有二意。初一行先牒举前四梦。第二后有四行正明得佛果。第一先牒举四梦者初两句至闻法来则举上第一梦也。为人说此三字即为举上第二梦也。常有是好梦此句则总举第三第四梦也。又梦作国王下四行是第二正明得佛果。若后恶世中此下一行是第四总结三报也。

  从地涌出品第十四

  此品名未应在此。只应在一问答后。文句少故寄在品初。从后得名故言涌出品也。凡有十四品半经是第二正说。自分为两段。前有十二品经开三显一以明因义。自此下入分别功德品中半品以来有两品半经。是正说中第二段开近显远以辨果义。明因辨果。一段之中各开为四。今此中有四者。第一从此品初竟当精进一心偈以来寿量家别序。第二从尔时世尊说此偈以下竟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第三尔时弥勒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下尽品明大众怀疑致请。第四从寿量品初入分别功德品一品半以来广明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今就此四段之中前一后一各开为三。中间两段别开为二。今者第一别序中有三者。第一又减两纸许詺为开发序。第二弥勒菩萨以下有一纸余名疑问序。第三佛告弥勒以下名为述劝序。今先就开发序中有二。第一是开发所由。第二佛说是时下正明开发。所以言开发缘由者由他方分身佛侍者菩萨请求流通。佛只言。我娑婆自有菩萨能流通。不须汝等。因此发踊出所由。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阶。就开发缘由有二者。第一先明他方菩萨请求流通第二佛答也。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此下是第二正明开发。就中亦有二者。第一经家序菩萨踊出之相。第二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下明踊出菩萨与佛往复问答。今就经家序踊出之相中自有八阶。第一叙列踊出之相。第二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以下叙菩萨形相也。第三先尽在此下叙菩萨从来之处也。第四是菩萨闻释迦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下经家叙踊来所由。由释迦语他方菩萨道不须汝等我娑婆自有菩萨能流通此经。既闻此语所以踊出来。第五一一菩萨下是经家叙踊出菩萨眷属。第六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中下明踊出菩萨既出之后三业供养也。第七是诸菩萨从初踊出下经家叙踊出之时经劫数。第八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下经家叙四众遍见诸菩萨也。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下正开发叙中本有二。从此下是第二明踊出菩萨与佛问答有四。即成四段可解也。
  尔时弥勒菩萨此下是第二疑问序。就此疑问序中亦有二。第一明弥勒菩萨自问释迦。第二问他方分身佛下明菩萨自问分身佛。就弥勒问中自有二。第一经家叙弥勒欲问之意。第二正明说偈问。就此十九行半偈正问中自有三段。初一行偈未正问先逆请佛答。第二是从何所来下有十三偈正问。第三余有五行半结请也。第二十三偈正问中有二。第一两偈问踊出菩萨人身。第二十一偈问踊出菩萨师也。就两偈问人身中有二意四文。第一是从何所来一句问其从来处。第二以何因缘集一句问何所以聚在一处同时而出。第三巨身大神通下一行一句赞叹此菩萨结第二问也。第四为从何所来一句结第一问也。一一诸菩萨下十一行第二问此菩萨师为是谁。就中有二者。先有九偈牒菩萨眷属多少。从六万恒河沙至但已无眷属。第二是诸大威德下有两行正问觅踊出菩萨之师也。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此下有五行半偈是正问中第三结请也。
  尔时释迦佛分身诸佛以下疑问序。中有二。此下是第二问。分身佛下菩萨自问分身。此中即答问为两阶也。
  第三述劝序中有二。第一释迦告弥勒善哉以下正述弥勒能问。第二劝信劝信中长行偈为二。就长行中自有二。初汝等当共一心下正劝信只言不受外邪名被精进铠。自守善道名发坚固意也。第二出所信之理自有二。初有两句欲明开近显远之义。次有三句欲显三世神通益物也。如来今欲显发者此明开近。明八十年佛非是实佛。宣示诸佛智慧者明显远义。即是复倍上数也。后三句者诸佛自在神通之力此明如来过去神力益物。诸佛师子奋迅之力此明如来现在益物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此明如来未来益物之力。此中密明此三种义端至寿量中方显此义。
  尔时世尊以下劝信中第二偈颂有四行便为四意。初偈劝精进。第二偈劝信。第三偈诫莫生疑。第四偈诫一心听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此偈第二略说寿命长远动执生疑。就此段中有二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二。就长行中自有二段。上弥勒问有三阶。初一偈逆请说。第二十三行正问。第三五行半结请也。今唯答第二阶正问。就正问中本有二。第一两行偈问踊出菩萨人身。第二十一行问其师为是谁。今先答第二问。问中本有二。初问眷属多少。第二正问师。今不答第一唯答第二师为是谁。佛今答言。只我是其师也。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以下追答第一问。问其人身上本有二意四文。今不答下二阶。娑婆世界之下答第一问。上问言是从何所来也。阿逸多此下即答上第二问。上问言此诸菩萨以何因缘集在一处同时踊出。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但上长行中本有二段。今此八行半颂上二段而文成三段。一行三句颂第一我是其师。次二行三句颂第二答人身。次志念力坚固下四行通颂前两段也。就第二二行三句中有四。与弥勒相应也。依止是世界一句答第一是从何所来也。常行头陀事下一行答第二以何因缘集也。如是诸子等下一行答第三赞叹诸菩萨。在娑婆世界下半行颂答第四为从何所来句也。
  尔时弥勒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下是第三明大众怀疑致请。就此段中有二者。第一经家叙大众有疑。即白佛言此下是第二正请自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为二。就长行之中自有二。第一明疑第二正请。又就此两段中各开为二。明疑中有二者。第一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下先法说明疑。第二作父少子老譬譬说明疑也。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此下是第二正请。亦有二者。第一弥勒自述已解。第二然诸新发意此下正明为未解者请。
  而说偈言此下十四行偈颂上正怀疑请来。上本有二。一者明疑二者正请。今就此十四行偈亦分为二。初有十一行偈颂上疑。第二我等从佛闻此下三行颂上正请。但上疑中有二。一者法说明疑。二者譬说明疑。今十一行偈中亦分为二。初有五行颂法说。后余有六行颂譬说。我等从佛闻此下三行是偈中第二即颂上长行中第二正请。但上正请中本有二。一者明弥勒自述已解。第二正为未解者请。今此三行亦分为二。初有半行偈颂第一明弥勒述已解。第二余有两行半颂上第二正为未解者请。

  如来寿量品第十五

  此品明如来寿命以尘沙为量故言寿量品也。自此下竟入分别功德品半品以来是第四段。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就此第四段中亦有三段者。第一即此一品正广明寿命长远。第二分别功德品初一段长行总为时众授记。第三弥勒说偈颂佛长行示同领解。又就此三段之中增一明义。第一段中有二。第二段中有三。第三段中有四。今且就第一正广说中有二者。第一明缘起第二是正广说。今就缘起中自有三阶一者汝等当信如来诚谛之语下明如来先作三过诫敕。第二尔时菩萨大众下明弥勒等四过奉受如来之命唯愿说之。第三尔时世尊下明如来又重诫敕也。
  一切世间此下竟品是第二正广说寿命长远。就中自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为二段。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二。第一是法说明长远相益物。第二譬如良医以下讫长行是譬说。今且就法说之中应有四段。但文略唯有三段。今玄出第三段。故为四段。何以知此。下譬中及偈中尽有是故得知。长行中应有第三段也。四段名字者第一明释迦如来过去世中神通益物。此即是上述劝序中言诸佛自在神通之力。第二从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以下明如来现在中神通益物。此则是上诸佛师子奋迅之力。第三应明如来未来世中神通益物。此则是上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此是法说中所无者今者玄出应下譬中及偈中有。第四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下通三世隐显。明益物不虚妄止物诽谤之心。就此四段中各有三文。今且就明过去世神通益物中有三者。第一明应身成佛寿长久但惑者谓言近。即是开近义也。第二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下明应家之本身寿命长远之相。即是显远义。第三自从是来下正明过去世中神通益物。就此三段中增一明义。第一有一。第二有二。第三有三也。今者言一切世间皆谓今释迦出释氏宫此下是第一明成佛实久但惑者谓近。此第一段唯一不开也。
  然善男子此下是第二明应家之本已自成佛以来久远之相。就此第二自有二。第一先法说明寿命长远。第二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以下明为寿命长远作譬。就此譬中有三。一者先开长远之譬问弥勒。第二弥勒即答佛是长远。第三佛结合长远之譬也。自从是来我常在此此下是第三正明过去世中神通益物。就此第三段自有三重。第一明过去益物之处。第二于是中间以下明过去益物之名不同。第三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以下正明益物。又就此三重各有三阶。第一明益之处中有二者。第一言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此别的出益物之处。第二言亦于余处百千万亿下讫导利众生此下总出余处益物。第二过去益物之名不同中有二阶。一者言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正出过去益物之名不同。则言然灯定光只是释迦。第二言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此则释所以名字不同意。正以方便利益众生。是故有名字不同耳。从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以下第三正明益物。就中有二者。四意合为两双即作二。初明感应相关。后正明形教益物也。今初双中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此明即是感应之机。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者此明即是照机之智也。第二双者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下先明形益物。此明现生益物。亦复现言当入涅槃。此明现灭利益也。从又以种种方便说下明教益物。初正明说法不同。次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者明得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