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经义记
法华经义记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以下是第二段明如来现在世神通益物。就此中亦有三阶。第一减四行。先明王宫不生而现生。仍道第二如是我成佛来甚大久远以下明双树不灭而现灭。中间第三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以下明现生之后应灭之前神通益物。又就此三阶之中各有四重。第一明不生现生中有四者。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第二明如来现生。第三明而实不生。第四释所以不生而现生意也。
今者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此是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只由机乐小法德薄垢重。众生感佛出世。从为是人说我小出家得三菩提此第二明如来现生。从然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此是第三明而实不生义。从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下此是第四。释所以不生而现生者只为教化众生故也。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此下是第二明释迦如来现生之后应灭之前中间神通益物。就此中亦有四者。初一行半明教益物。第二或示己身以下明形益物。第三诸所言说下一句结教益物不虚。第四所以者何下通释形教两益物。又就此四阶之中第一第二第四各自有两阶。第三不开也。第一教益有两阶者。第一言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此总门明教益物。吐言陈教皆是利益于物。第二言或说己身此下二句据别门明教益物。或说己身者说己身为他身。或说他身者即说他身为己身。何者今言或说己身即说己为他。故知我此丈六之体是燃灯如来家之分身。故此身非是我有。或说他身者即说他身为己身。故知宝塔品所明十方分身诸佛皆是我有也。第二形益中有两阶者第一或示己身等两句明事家之身即是正报。第二或示己事等两句明身家之事即是依报也。今者第一或示己身者或示自己身为他身。故如此国土人物八部大众然皆释迦所化众生。法主应是释迦。而法座上者遂是无量寿佛此即示己身为他身。或示他身者即是示他身为己。故如西方国土人物四众皆是无量寿佛所化之众。但法座上应是无量寿佛。而法座上者遂是释迦形容。此则是示他身为己身。皆明变他为己变己为他也。或示己事此下两句是形益中第二明身家之事。或示己事者此则示己事为他事形。故如西方无量寿佛自应有西方天龙八部听法。而彼佛眷属皆是释迦眷属弟子。或示他事者释迦自应有眷属。而眷属皆是无量寿佛眷属。此则是示他事为己事也。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此是第三别结明教益不虚。唯此第三不开。
所以者何自此下是第四通释形教两益。就此释中自有二。一者先释形益。二者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下释教益。就释形益中自有三阶。一者明如来见众生有感形机。二者明所以见机之意。第三正释形益不虚也。言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此先明如来见三界众生有感形之机相。从无有生死此下有二句是第二阶明如来所以能见机之意。以无人法过患故分为二。前有一句明人家生灭法不可得。后有一句明生灭法家人亦不可得也。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是第一如来久已断于生因。云何有生。若必有生可应有死。生既无有云何有死。此就一世为论。若退若出者死即是退生即是出。既无有死云何更生。此两句就隔世为谈也。前一无有句皆冠在四字上也。亦无在世及灭度者此一句明生灭法家人亦不可得。者者只是行人也。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此四句是第三阶。正释形益不虚。非实者既应有生灭。云何是实。非虚者为物生灭实有利益云何是虚。非如者如是实际既应有生灭云何是如。非异者生灭得益云何是异也。
不如三界此下是第二释教益不虚亦有三阶。第一有二句明如来能见应有感教之机。第二出众生机相不同。第三明说教利益亦异也。第一二句者初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此则将明如来见机无异以三界不见机人形如来。次言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此句正明如来能见机。以诸众生有种种性以下第二出众生机有性有欲有行有忆想。皆是感教机不同。从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以下。是第三正明说教利益亦异也。如是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就现在世明如来神通益物本有三。此下第三明不灭而现灭亦有四重。第一言如是我成佛以来竟常住不灭此明王宫生非实生。久以成佛以来云何是实生。第二从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就寿命今犹未尽此下明不灭。第三言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下竟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正明现灭。第四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以下此释所以不灭而现灭之意。只为利益众生。就此释中自有四阶。一者正释所以现灭之意。由众生见如来久住于世不种善根。贪著五尘六欲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为此义故所以现灭。第二阶从是故如来以方便说下讫如来难可得见叹佛世难值之意。第三斯众生等闻如是语此下是明现灭得利益之相。第四从是故如来虽不实灭下总结现灭之意也。就此四中第一有二重。第二有三重。第三第四阶不开也。第一有二重者初所以者何下二行明若佛久住。明不生善生恶。第二若见如来常住不灭下明生慢不生敬也。就第二叹佛世难值中三者。初是故如来以方便说下一行正明佛世难值。第二所以者何下一行半举恶人不值佛来释难值义。第三以此事故下结难值也。下二阶不开可解也。明众生见如来久住于世不种善根。此下应有未来神通益物。文句略无今且玄推。作第三未来一段为下譬作本。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下法说中本有四。此下是第四明如来通三世隐显益物不虚妄。亦有三段者。第一诸佛如来法皆如是者先会诸佛道同。第二为度众生此一句明诸佛施教意。正明诸佛三世言教皆为度脱众生故。第三言皆实不虚此一句正明不虚也。
譬如良医此下是第二譬说也。就中自有二。第一开譬第二合譬也。今先明开譬之中有四即为上法说四段作譬。但文句阙略而已。第一二行半为过去神通益物作譬。第二诸子于后以下二十一行为第二现在神通益物作譬。第三其父闻子以下一行为第三未来神通益物作譬。第四善男子于意云何下一行半为第四通三世益物不虚妄作譬也。
就上过去神通益物中本有三。今不为前二阶作譬。唯为第三阶作譬。上第三阶中自有三重。今亦不为前二重作譬。唯为第三重作譬也。何者第一明应成佛实久而惑者谓近。今者不为此作譬也。第二即明真实成佛来久相其中自有二。一者法说二者譬说。明成佛来久自有三阶。一者作譬问弥勒。二者弥勒。答三者如来结答。亦不为作譬故前两阶不为作譬。唯为第三阶明过去世神通益物作譬。上自有三段。第一自从是来先明过去益物之处。其中自有二阶。一别二总。今者亦不为此作譬也。第二出过去时益物之名不同。其中自有二阶者。正明益物之名。二者释所以名字不同利众生故。此二阶今者亦不为作譬。故前重皆两不为作譬也。第三从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下正明利益。今者有两行许正为此作譬。又上文中本有四意合作二双。今者作四段作譬。譬如良医智慧聪达者为第二照机智作譬。上云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也。明练方药善治众病者超为第四教利益作譬。上云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令其发欢喜心。今言明练方药者。明如来妙达十二部经文。即是明练方义也。又洞识十二部经下之理即练药也。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者追为第一感机作譬。上言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也。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者为第三形利益作譬。上有二句先云随其所应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此明现生利益。今不为此作譬也。二言亦复现言当入涅槃此明现灭利益。今言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者正为此作譬也。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此下为上第二段现在神通益物作譬。上本有三段。初先明不生而现生。次中间明神通益物。此明不灭而现灭。今为三阶作譬。第一一行半为第一作譬。第二诸子饮毒以下为第二作譬。第三余失心者以下为第三作譬也。上不生现生中本有四义。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第二明如来现生。第三明而实不生。第四释不生而现生意也。今唯为前二阶作譬。今言诸子于后饮他毒药下为第一见感生机作譬。上言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今言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者。明众生昔日已迳受如来正化。弃背之后遇恶知识受邪见教。各饮他毒药广起烦恼业如药发也。后轮转三途如宛转于地也。是时其父还来归家即此为上第二阶现生作譬。上言为是人说言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也。不为第三第四作譬也。
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此下为现在中第二明现生之后应灭之前中间神通益物作譬。上本有四段一者明教益。二者明形益。三者结明教益不虚。四者释形教两益。今唯为前三段作譬。不为第四释形教两益作释。今者不次第也。初二行半为第二形益作譬。从父见子等苦恼如是已下追为第一教利益作譬。从其诸子中不失心者下为第三结教利益不虚作譬也。今先为第二形利益作譬。但上本有二阶。第一明或示己身等两句明事家之身。次或示己事等两句明身家之事。此中自有三文。第一诸子饮毒或失本心下明意业欢喜。第二拜跪问讯下明身业致敬。第三我等愚痴下明口业请也今通为上二阶作譬也。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以下倒为第二教利益作譬。但上本有二。初言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此总用教益。今先为此作譬竟皆悉具足也。然法相有名譬如色也。有体相即如香也。此有义理则如美味也。故如苦集灭道等名为名。三苦为苦业。烦恼为集。三心灭处名为灭。戒定慧等名道。如是等名为体。逼恼故名苦。招集故名集。本有法还无名灭。通物故名道。如是等名为义也。捣筛和合此下即为上教益中第二阶作譬。上言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是苦是集等即捣也。苦应知等如蓰也。苦我已知等如和合也。其诸子中不失心者此下为上第三结教益不虚作譬。上言诸所言说皆实不虚也。
余失心者此下为上现在益物中第三不灭现灭作譬。上本有四阶。第一明王宫生不生。第二明灭不灭。第三明而现灭。第四释所以不灭而现灭之意。今不为前三阶作譬。唯为第四阶作譬也。上释中本自有四。第一见佛在世时不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第二叹佛世难值。第三明现灭有利益仍生恭敬然种善根。第四总结现灭之意。今唯为前三阶作譬不为第四总结作譬也。今第一减三行为第一作譬。从父作是念以下五行余为第二叹佛世难值作譬。第三是时诸子闻父背丧以下四行为第三仍生恭敬生善作譬也。今者增一明义。第一有二。第二譬有三。第三有四也。第一譬有二者初余失心者见其父来下一行半正为见佛在世不生恭敬不生善作譬。第二所以者何下一行余释不生善意也。就第二譬中有三。第一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以下二行余正为佛世难值作譬。第二即作是言下二行为方便唱灭作譬。第三言作是教已复至他国下一行正明双林入于涅槃作譬。而诸弟子由未决定生涅槃之想者无异诸子见父至他国犹生未死之想。亦至闻使来方生死想。无异诸弟子见焚身之后分身舍利决定生于涅槃之想。遣使还者相传解言。只用如来灭后八斛四斗舍利为使也。就第三仍生恭敬生善譬中有四者。第一是时诸子闻父背丧下一句总明苦恼。第二而作是念若父在者下一行明忆父在时利益。内合可解。第三今者舍我远丧他国以下一行别明失父故忧恼。第四心遂醒悟下一行余正为生善作譬也。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此下即是第三义为未来世中神通益物作譬。上所无玄出者也。此中亦有三段。第一先明如来见未来世中众生有感佛出世之机也。第二即明如来应生则言寻便来归是也。第三咸使见之此正明未来世中利益之相作譬也。
诸善男子于汝意云何以下是第四段。即为上第四明如来三世隐显益物不虚作譬也。
佛言我亦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此中略不合第三譬唯合余三也。今先合第一譬上开譬本有四。我亦如是一句合第一譬如良医智慧聪达也。从成佛以来无量无边以下合第四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譬。不合第二第三譬也。上第二言明练方药善治众病第三言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也。为众生故以下合第二现在神通益物譬。譬本有三。今不合第一第二譬。唯合第三譬不灭而现灭也。就此第三譬中自有三。第一明见佛时不生恭敬。第二明佛世难值。第三明现灭仍生恭敬。今唯合第二佛世难值譬。就中自有三阶。第一父作是念以下明佛世难值。第二即作是言下明唱灭。第三作是教已下正明入涅槃也。今唯合第二唱入涅槃阶不合第一第三阶也。亦无有能此下即合上第四益物不虚妄譬也。
而说偈言此下有二十五行半。第二偈颂亦分为二。初有二十行半颂上法说。次如医善方便下有五行颂上譬说也。但上法说之中文有二段义作四段。今二十行半亦分为四段。初有两行颂上过去世中益物。次有三行颂上现在世中益物。次有十四行半义颂上未来益物。次一行颂上通三世益物不虚妄也。但上过去中本有三。今不颂第一惑者谓近也。今初一行即颂第二正明成佛来久相。次一行颂第三正明神通益物也。但上第二长远相中有法说譬说。今此一行唯颂法说。次一行颂上第三正明神通益物。上有三。一者明化物处不颂也。二名字不同亦不颂也。唯颂第三正明利益。上本有二。一者感应相关今不颂。唯颂第二正明利益。正明利益中本亦有二。一者形益今不颂也。唯颂教益。但上教益之中本自有二。一者正明教益言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今上半行颂此也。二明教称众生言能令众生发欢喜心。今下半行颂也。为度众生故此下三行颂上现在益物。上有三段今不颂第一不生而现生四阶。不颂第二正明神通益物之相四阶。今唯颂第三不灭现灭段也。但上本有四阶。第一明王宫生非实生。第二明灭非实灭。第三明而现唱灭。第四释所以不灭而现灭意。今不颂第一第二唯颂后二阶。为度众生故下两行颂第三现唱灭度。从众见我灭度下一行颂第四释。上本有四今唯颂第三众生见灭度乃至恭敬之心也。众生既信伏此下有十四行半即义颂未来也。今判有四段。初有五行半先明如来未来三过出世。第二一行出未来益人之处。第三七行释疑。第四一行举如来寿命长远结也。第一三过出世者初行两行半。一过出世余国有众生下一行半又明一过出世。从我见诸众生此下一行半复明一过出世也。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下一行第二即出未来益人之处也。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下七行是第三释疑。疑无净土就中自有四。第一两行正明劫尽而净土不灭。第二诸天击天鼓下一行明三宝常在。第三我净土不毁下二行明罪人不见。第四诸有修功德下二行明有福人常见也。我智力如是下一行第四举如来寿命长远结也。汝等有智者此下一行颂上第四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