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

  而说偈言一品中有二段即是长行与偈为两。自此下有四十八行偈是第二偈颂。长行本有二十段今唯颂四段。三行半颂第五。三行颂第七。五行半颂第十一。三十六行颂第二十段也。今初有三行半颂上第五。上第五言佛答大乐说明多宝来意又我分身此下有三行颂长行中第七。第七明佛答大乐说言汝若欲见多宝如来今应集诸分身诸佛也。为坐诸佛此下有五行半偈颂长行中第十一。上第十一言时娑婆即变清净明释迦欲容诸分身佛故三过变相。但上是经家述如来神力。今此五行半还是经家说偈也。告诸大众我灭度后此下余有三十六行偈颂长行中第二十。上言以大音声普告大众正命通经之人。就三十六行中自有六段。第一言告诸大众有一行半正颂上长行。第二从其多宝佛有三行略劝时众发愿通经。第三从其有能护此经法者有四行偈。则言若能弘通此经者则是供养如来。第四从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有十八行广寄诸难奖劝弘经。第五从我为佛道下有三行半释迦自举昔日弘经以劝时众。第六从此经难持若暂持者尽品有六行举果报劝时众弘经也。

  持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种人受持弘经故言持品也。四品明别流通有三段。上来两品是第一命觅通经人。此品第二明通经者受命通经。有五种人发誓通经以为五段。第一先明药王菩萨及大乐说。颁类有二。一者诸大菩萨自誓通经。第二明众中声闻得记者有五百人自誓通经。第三明学无学人得受记者自誓通经。无学人已断三界果。云何得在净土通经。解言。无学净秽两土实无有生。但为弘经故回相似无漏业寄在三界内生。若论此报实非三界果报。第四段从尔时佛姨母以下明尼众自誓通经。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此下竟品是第五明八十万亿诸大菩萨发誓愿弘通经也。虽有五种以类相推应有三段。第一明大行菩萨秽土流通。第二中间三人明声闻人于净土流通。第三最后一人净秽二土悉皆流通此经也。

  安乐品第十三

  此品中明弘经菩萨具四种行。则能离危得安远苦得乐。是故出经者仍为品目也。前解言。第四段别流通开三显一之义有四品经而判为三段。第一法师品及见宝塔两品经先明通经者勋深受持者报命觅通经之人。第二持品一品则明会福乐善之徒相与佛前发誓受命通经。皆言不爱身命惜无上道。但上持品未通经之时有毁谤之咎身命之忧。是则下品菩萨本欲发誓通经。既见恶世多难便起退转之心罢通经之意。是故此品是第三如来则用安乐行故接下品退堕之人。则言若能具此四行者天魔不能忤。则于恶世中亡身济物没命度人。是则下品之人因此起弘经之心。更起渡人之意也。前又解言此三段前一后一各有二。中间自有五别。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文殊问第二如来答也。今且就问中自有二阶。第一先赞上能通经者。第二从世尊以下正作问也。
  佛告以下是品之第二明如来答。就中自有四段。第一唱四行之数。第二此一者安住下出四行体。第三我灭度后下一行半总劝修此四行。第四临品末二十一行半通明四行得果安乐相也。
  释四安乐义凡有四阶。第一正出体。第二明智慧功德为行。第三明自行外化为行。第四明其四行之位。第一正出体。四安乐者第一以智慧为体第二以说法为体第三以离过为体第四以慈悲心为行体。第二明智慧功德往判者。第二同是智慧欲智在说故。第二亦是智慧。第三第四同是功德故智慧门中离出说法。功德门中离出慈悲故有四行也。第三自行外化判者第一第三是自行。第四同是外化凡通经之法。不过自行外化。所以有此四行者自行外化各分为二。自行分为二者有两义。故一者第一是照假实二空之解。此是智门第三明离过此是断门所以自行须明二也。第二义者智慧语其照境。自是行善取其离过边。即是止善既有止行之别故分为二。外化所以分为二者。若语慈悲则谈其本若语其说法则论其末。若使但有知说法无有慈悲者是则如无记语。若使但有慈悲无有说法者是则与乐拔苦之行终不能成。故以外化须明此二也。第四明判此四行位始则四念之初未至世第一法也。何意判位。但在此处者。解释者言此之四行本为接外凡夫菩萨不得过深也。今当安住四法此是第一总唱数也。
  一者安住此下是第二出四安乐行体相即成四段。又就此四行之中文句不同。但解前两行之中各有三段解。后两行之中各有二文也。今且明初行中有三者。第一从此下竟二十三偈以来正解初行体相。第二若有比丘有四行半偈明得果安乐之相也。第三文殊师利是菩萨有一行一句结此初行也。今且就第一正解初体相中行自有二。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今且就长行中自有两段。第一有一行许文。先据行作两章门。次明后恶世中能流通此经义。文殊师利云何菩萨下第二正释两章门。不释能流通义也。两章门者行体章门方便章门也。安住菩萨行处是行体章门。此行然解假名实法空为体。今假实二空为解。心所缘之境故言行处也。亲近处是第二章门即是而二空解方便道。次能为众生说是经者。正明始行菩萨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流通此经。时要须解心安住假实二空及方便道。怨亲平等善恶齐劝者。则能天魔外道不能伤害离危得安离苦得乐也。
  文殊师利云何菩萨以下是第二正释两章门。先解二空解行处章门。后解两家亲近处章门也。今且就解行处之中自有三段。第一总章门。第二别释两行。第三总结也。今言云何菩萨行处此是第一总章门也。若菩萨此下是第二别解。今就此中自有二。一者先解假名空行处。第二解法空行处也。今解假名空行处有二种。一解云。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此一句明得假名空故口无四过也。而不卒暴第二句得假名空。故身无三不善业也。心亦不惊。第三句明得假名空故意无三不善业也。此三句皆就用以明假名空相。若以此文检假空实自难见。故以下法空行处得知。前是假空也。下明法空行处言又复于法。故知前是假名空也。下偈颂中广颂法空。后复言亦复不见是男是女。故知是假名空也。又解三句解假名空行处。此则就人表假名空相。初句据外恶来时我不起恶也。后句据善境来时我心不惊也。何以知之。闻圣人说无我空之时我心不惊。中间而无卒暴句正据我内心也。若不得假空者则不如此也。又复于法无所行此下三句明法空行处。此句明解法有智。不作实心行境也。而观诸法如实相第二句明解法空智也。亦不行亦不分别是第三句则明得法空之时无有分别彼此之义。昔日未得法空之时作意言我只能行彼不能行此有彼此分别之意。今日既得法空。唯一相无相无彼此之殊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是第三总结二行处也。
  从云何名亲近处此下是第二则解两家亲近处。此中有二。第一云何名亲近处提章门。第二正释。中自有二。第一先解释假名空亲近处。第二解释法空亲近处。此则是两家方便道也。今日就解假名空亲近处中自有三段。第一先明所不亲近处。第二明所亲近处。第三总结也。若论方便体者以实法过假名未得真观以来正是方便体。今者且就外缘作方便故如此说也。就解所不亲近处中自有八种。第一先明离力势缘也。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下是第二明离邪见缘。从不亲近诸外道下是也。第三明离恶业缘。从亦不亲近下是也。第四明离小乘缘。从又不亲近求声闻下是也。第五明离爱染之缘。文殊下是也。第六明离无志之缘。五种不男是也。第七明离讥呵之缘。从不独入下是也。第八明离散乱之缘。从乐畜年少下是也。常好坐禅此下是第二正明所亲近处也。文殊下是第三总结也。
  复次此下是第二明法空亲近处亦有三。第一先明所亲近处。第二正明能亲近体。第三总结也。所亲近处者即是二谛境也。能亲近者是能观之智也。明所亲近中有二。第一明真谛第二但以因缘故有下明俗谛也。就此明真谛之中自有三。第一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一句正明真谛理。第二从不颠倒以下六句明心行处灭。第三一切言语道断下十一句明言语道断也。但以因缘故有下二句是第二明俗谛也。从常乐观如是法相者是法空中第二明能观智也。是名近处是第三结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但上长行中本有二。第一先据行作两章门。次明于后恶世中能流通此经。第二正释两章门。不释能流通义也。今此二十三行偈亦分为二。初有一行半偈颂第一举行作两章门。常离国王以下二十一行半颂第二正解释也。第一段有二先作两章门。次明能流通此经。今倒颂一行先颂第二明能流通。次半行追颂第一两章门也。上第二释中先明行处。后明亲近处为二。今此偈中不得依上直判为三段。第一有十三行半先颂假名空亲近处。次有两行半追颂两行处。第三有五行半颂法空亲近处也。上释二亲近处有二。初提章门今不颂之。唯颂第二正释。但假名空亲近处中本有三。第一先明所不亲近处。第二正明所亲近处。第三总结。今不颂第二所亲近处。十三行半偈中初十二行半颂第一所不亲近一行颂第三总结也。但上所不亲近处有八种。今此十二行半唯得通颂之不可分也。是则名为此一行颂总结也。但本论近处。此中何故举行处结耶。解释言。此举行处近处故前行也。此二处者此近处是第二。前行处是第一。故道二也。
  又复不行此下两行半是第二段则颂上两行处。上本有三。一者提章门。二者正释。第三总结。今不颂第一唯颂后两段。初两行颂正解。次半行颂结也。但上先解假名空行处。次法空行处也。此二行则倒颂。初一行先颂法空行处也。次一行追颂假名空行处也。是则名为此半行颂上第三结也。
  一切诸法下此五行半第三颂上法空亲近处。上本有三。第一明所亲近处。第二明能亲近。第三结也。今此五行半直分六段。第一有一行半先略颂上第一所亲近处也。第二颠倒分别诸法有无下有一行则举非形是。上长行所无。则明此人不能作法空亲近观也。第三在于闲处下有半行正颂上第二能亲近处。即是上常乐观如是法相也。第四安住不动下半行则广颂所亲近处也。第五者观一切法皆无所有下有一行三句。倒颂上法空行处也。第六有一句则上第三法空亲近处结句也。
  若有比丘但解初行中有三段。此下有四行半。是第二明得果安乐之相。就中自有二。第一一行半明离危苦。第二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下三行明得安乐也。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下一行一句是第三结初行也。
  第二安乐行正以说法为体。然说法本是口业今者正取动口善心为此行体也。前解言初两行中各有二段。今此第二行中有三者。第一先总劝人修此安乐行。第二若口宣说下十一行半偈正明行体相。第三最后我灭度后下五行偈则明得果安乐相也。
  从又文殊师利如来灭下是第一总劝人。末世通经应住安乐行也。
  若口宣说以下竟十一行半偈是第二段正解释此行体。今就此第二中自有二。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二将欲明此行体。是故第一先明离恶。第二诸有听者以下正明此行体相。但下第三行亦明离恶。今此中复明离恶与下何殊耶。解释者言。凡有三意初意言。此中所以明离恶者。夫说法必清净化物没命度人。是故将明清净说法先明离诸过恶也。第二意此中先明离恶后正明说法。下第三行发初正明离恶也第三意言下偈颂之中则先颂说法后颂离恶。是故验知正以说法为体也。今且明离恶之中有三段。若口宣说下两句明说法时节。第二不乐说人以下正明离恶。第三善修如是安乐心故一句结句也。就第二离恶中凡离六种。一者言不乐说人此明不说出经人过也。二者言及经典过者此明不谛经文辞句也。三者离言彼通经是此通经之非从亦不轻慢下是也。四者从不说他人好恶长短可言不说他人之短。何故言不说他人之长耶。解释者本言。此中道长者本欲为显其短也。五者从于声闻人下则明不说小乘之过。此中但明不称小乘之名也。若有乐小乘者亦可慢称有名也。六者言亦不生怨嫌之心也。
  诸有听者下此是第二正明此行体相。此中自有二。一者明默来听者不逆其意也。二者从有所难问下明有咨问不逆其意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凡有十一行半偈。今判为两段。初有六行半先颂上长行中第二正明行体。次有五行倒颂上第一离恶也。但上长行第二之中本有二。初明默听后明问难。今此六行半宜分为三段。第一有两行半先明说法之方此是上长行所无也。第二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下有两行则颂上第一默来者听也。第三若有难问下有两行即颂上第二难问者除懒堕意。此下有五行则颂上第一离恶然上本有三有今此五行之中不颂第一与第三。唯颂第二上第二中本有六。今正宜分为二。初有两行半先明离懈怠之恶也。次衣服卧具下有两行半则明离贪欲希望之恶也。我灭度后此下有五行是第三段则明得果安乐之相自有二。初三行明离危苦义也第二智者如是下有两行正明所得安乐相也。

  法华义记卷第七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八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安乐行品之余

  次明第三行。此行以离恶为体。有两段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两段也。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三段。第一正明离恶。第二当于一切众生以下则明修善。若不修善无容离恶也。第三文殊师利以下明得果安乐之相也。今明离恶之中凡离六种恶。一嫉妒也。二谄也。此人实能修善只自所悦人情也。三诳也此人内心无有实行也。四亦勿轻骂学佛道者也。五若比丘比丘尼下五行是不轻小乘学也。六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