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经义记
法华经义记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此下二句合上第八付家业譬。上譬中本有四段。第一付家业时今者不合。第二集证明之众今者亦不合。第三明会父子天性今亦不合。唯合第四正付家业。上正付言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但此中有正合有释合也。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竟长行合上第九诸子得家业故欢喜。上言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等也。
重宣其意而说偈言第二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二段。第一从而白佛言下讫七十三行半偈。是正领解开三显一同归之义。此解不空来来必有所由。是故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行。前又解言。两段之中各开为二。正领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自此下有七十三行半偈。是第二偈颂。但长行正领解中本有三。一者略领解。第二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第三正广领。今者唯颂第一略领解。复颂第三广领解不颂第二咨审如来。今就此七十三行半偈自分为二。初有两行偈颂上第一略领解。第二余有七十一行半偈颂上第三广领解也。又上略领解中本有二。一者法说二者譬说。今两行亦分为二。初一行半颂法说余半行颂譬说。但上法说中本有二段。一者明昔日不求二者明今日自得。此一行半偈不颂不求唯颂自得。上自得言闻未曾有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也。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半偈颂上第二譬说。颂上譬说中本有二段。一者言无上宝聚不求为昔日不求作譬。二者言自得为今日自得作譬。今此半行具颂此两阶。初言无量珍宝不求此颂上不求譬。自得两字即颂上今日自得作譬。但言语还与上相似故知颂也。
譬如童子此下有七十一行半是第二颂上第三广领解。但上广领解中本有二段。第一开譬第二合譬。今者七十一行半偈亦分为二。初有四十一行偈颂开譬。第二佛亦如是下有三十行半偈颂合譬也。上开譬中本有九譬。今就四十一行偈亦分为九段。初有十三行偈颂第一父子相失譬。第二佣赁展转下有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第三即敕使者下有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第四即以方便下有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第五长者于牖下五行半偈颂第五教作儿譬。第六示其金银下有两行偈即颂第六付财物譬。第七父知子心渐已广大下半行偈颂第七见子志大譬。第八欲与财物下有四行半偈颂第八付家业譬。第九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两行偈颂第九子欢喜也。今更道十三行颂第一。七行半颂第二。三行颂第三。复有三行颂第四。五行偈半颂第五。两行颂第六。半行颂第七。四行半颂第八。两行颂第九也。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本有四。一者子离父二者父觅子三者子还近父四者父忧念转深。今者十三行亦具足颂此四段但不次第复有阙略。今者一行半颂第一。次有六行半颂第二。次有两行半超颂第四。次有两行半追颂第三也。譬如童子幼稚无识一行半先颂第一子离父。但上子离父中本有二段。一者言背父而去。二者言向国而归。今此一行半唯颂背父而去不颂向国而归也。其父忧念此下六行半颂上第二父觅子。上父觅子中本有二阶。一者觅子不得。二者言不以失一子之苦废于家业大事。今者具足颂。言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此半行颂觅子不得。上言其父先来求之不得也。求之既疲以下有六行正颂上第二段不失家业大事也。豪贵如是有大力势此下有两行半偈。超颂第四父忧念转深。上本有二阶。一者失子之苦。二者假使作念得子之乐。今不颂假使作念得子之乐。唯颂念失子之苦。上言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也。尔时穷子求索衣食此下两行半偈追颂上第三子近父。上子近父亦有二段。一者近父之缘由。二者正明近父。今者亦具足颂初两行颂近父之由。次半行颂正明近父也。上近父缘由言时贫穷子游诸聚落迳历国邑等。从五戒至五戒故言从邑至邑。从十善至十善故言从国至国也。或有所得或无所得者今身修五戒十善迁此身得报名有所得。感生后报者名无所得也。又一解云。成就业感一期名有所得。不成就者感于寄受名无所得也。善法资身恒不足故言羸瘦。非唯无善法亦备有九十八使。故言体生疮癣也。渐次经历到父住城。此半行颂上正明近父。上言遇到其父所止之城也。佣赁展转遂至父舍此下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上譬中本有二段。第一明子见父第二明父见子。今初有六行半颂第一子见父。长者是时下一行颂父见子也。上子见父中本有四阶。一者见父缘由。二者见父处。三者正明见父。四者生畏避之心。今者亦具足颂。初一句颂第一。次一句颂第二。次两行半颂第三。次三行半颂第四也。佣赁展转此一句颂第一见父之缘由也。遂至父舍此一句颂第二见父之处。上言遂至父舍住立门侧。今者唯道父舍不道门侧义自显也。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此下两行半颂第三正见父。上言遥见其父踞师子床等。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者有广说有略说故言计算。说与前人故言出化功归已故言内。注记券疏者明因辨果。受记之事故故言注记券疏也。穷子见父豪贵尊严以下三行半颂上第四阶生畏避之心。上言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也。长者是时此一偈颂上父见子中有四段。今唯颂第一第二。上半行颂第一阶见子处。上言时富长者于师子座也。遥见其子默而识之此半行颂第二正明见子。上言见子便识。略不颂第三心大欢喜。亦略不颂第四开畅之念也。
即敕使者此下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上譬中本有三段。第一领劝拟宜与无机。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第三两息化。今此三行亦颂三段。初三句颂第一。次一行一句颂第二。次一行颂第三也。今三句颂第一劝拟宜无机者半行颂劝拟宜。次一句领无机。上拟宜中有二段。一者领作劝教。二者正领拟宜。今此半行唯颂领作劝教。上言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也。不颂正领拟宜上言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唤此一句颂第二领劝无机。上无机中有二者。一有小二无大。今言穷子惊三字此即颂上有小机。上言穷子惊愕也。唤此一字颂无大机。上言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明无大机也。迷闷躄地此下一行一句颂上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上诫拟宜与无机中有二。一者正明拟宜。二者无机。今不颂领拟宜。唯颂领诫之无机。上无机中有二段。一者无大二者有小。今者先颂有小后颂无大。迷闷躄地此一句颂有小机。上言转更惶怖闷绝躄地也。是人执我必当见杀此一行正颂上无大机。上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长者知子愚痴狭劣此一行颂第三并领息化。上息化中本有二。一者欲息化。二者正息化。今不颂第二正息化唯颂第一欲息化。上欲息化中亦有二阶。一者明欲息化。二者释欲息化。上言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下思惟欲息化。今不颂也。唯颂第二释欲息化之意。上言所以者何父知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也。
即以方便此下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上譬中有二。第一父唤子第二子受唤。初两行颂第一父唤子。后一行颂子受唤。但上父唤中本有四段。今者尽颂一句颂第一。三句颂第二。次三句颂第三。次一句颂第四也。即以方便此一句颂觅可使之人。即是觅方便教。上言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也。更遣余人此下三句颂第二得可使之人。即是得方便教。上言密遣二人也。眇目者不正之相。欲明二乘教非是真正之教故名眇目。二乘教不备说威德相好故言无威德也。汝可语之此下三句即颂第三与使人之语即是作方便教方法。上言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也。倍与汝价此一句即颂第四使人正奉命唤子。正明如来用方便拟宜众生。上言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也。穷子闻之此一行颂第二子受唤。上受唤中亦有四阶。今不颂三阶唯颂第三阶。上第一既已得之有堪闻之机。第二具陈上事能受之机。第四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不颂也。上第三阶言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净诸房舍。今唯颂此。言净诸房舍者六尘如房。于此六尘中无染故云净诸房舍也。
长者于牖此下有五行半偈颂上第五教作人譬。上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作人。就作称可长者之意。初两行颂教作缘由。次两行半颂正教作。后余一行颂作人称可长者意也。上教作缘由中本有三段。一者明长者见子。二者舍贵人服饰。三者著贱人衣服。今此两行只颂第一第三不颂第二舍贵人服饰舍法身之义。初偈颂第一见子后偈颂第三著贱人衣服。但上父见子中本复有三段。今者不颂第一唯颂二阶。上第一句又以他日明见子之时今不颂也。二者言于窗牖中明见子之处。今者初句正颂此第二阶。下有三句颂第三阶正见子也。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此一偈颂上第三受贱人之服。上受贱人服中自有三阶。今不颂第二。唯颂两阶。上半偈颂上第一明无有相好。下半行颂上第三无智也。方便附近以下有两行半颂上第二正教作。上正教作中本有四段。今具足颂。半行颂第一。一句颂第二。一行一句颂第三。半行颂第四。方便附近语令勤作今此初半行即颂第一阶领第三劝取三车。则是劝精进也。上言语诸作人汝等勤作也。既益汝价此一句即是颂第二领第二示三车处。上言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也。并涂足油此一行一句颂上第三叹作具领第一赞叹三车。上言汝等所须瓮器米面今以涂足油以代上老弊使人。老弊使人者只是神通。今涂足油代者外国用涂足油能履水如地饮以代上面食以代上米。是故论文言揣食有二者。一粗二细。饭等名粗饮等名细。荐席以代上瓮器盛物明或如荐席。又以软语若如我子此半行颂上第四领上第四必与不虚。上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即是保与不虚之义。长者有智渐令入出此一行是第三即是颂上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上称可中本有四段。即领上三乘受行中四段。今唯颂第三段。余者皆不颂也。一者汝常作时无有五种之恶即譬领心各勇锐义。今者不颂也。二者自今已后如所生子领内凡相似圣人。今者亦不颂。唯颂第三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见谛思惟治道修行故言二十年。不颂第四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得阿罗汉果也。
示其金银此下两行颂上第六付财物譬。上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三阶。今者悉不颂也。唯颂子受。子受中又有三。唯颂第二第三不颂第一一往奉命也。示其金银此一行即颂第二正受。上言领知众物也。犹处门外一行即颂第三而无悕取一餐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也。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此半行是第七即颂上第七见子志大譬也。
欲与财物此下四行半偈是第八即颂第八付家业譬。上譬中本有四段。唯不颂第一临欲终时付家业之时。自余三段皆颂。欲与财物一行颂第二集证明之众。于此大众说是我子此两行半颂第三会父子天性。二十年者人天受道器也。凡我所有一行颂上第四正付家业也。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此下两行颂上第九诸子欢喜譬也。
佛亦如是自此下有三十行半偈是第二。颂上合九譬而成八段。佛亦如是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次知我乐小法有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譬。次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下半行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次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下半行颂合第四唤子得譬。次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下半行颂合第五教作人譬。次佛敕我等下有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次如富长者下有三行并颂合第七第八两譬。次我等今日得未曾有下有七行颂合第九子欢喜譬也。更道八阶。一句颂第一。一句颂第二。半行颂第三。半行颂第四。半行颂第五。十八行半颂第六。三行并颂第七第八。次七行颂第九子欢喜譬也。今言佛亦如是此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就中本有二句。今只得颂大富长者即是如来。略不颂我等皆似佛子也。知我乐小此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上合譬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是始终为语。今言知我乐小者当照机时为论也。未曾说言汝等作佛此半行即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上合譬中本有二。无有大机有小机今者唯颂无大机也。上言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既无大机故言未曾说言汝等作佛。略不颂乐于小法小机之义也。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此半行即是颂合第四唤子得譬。上得譬中本有二段。一者父唤二者子受唤。就父唤子中自有四段。上合譬中唯合第四阶时二使人即求穷子句。上合譬言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今者不颂也。子受唤中本有四段唯合第三段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上合譬文言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今者只颂此句故言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也。成就小乘声闻弟子半行即是颂合第五教作人譬。前开譬中本有三。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明作人称可长者意。三段上合譬中皆合阙略而已。今者唯颂第三段中第四阶余者不颂。何者上教作缘由中有三。上合譬唯合第三不合余二。上合第三阶言先知我等深著蔽欲下讫不为分别宝藏之分。今者都不颂也。第二正教作譬中有四段。合中唯合第二第三阶。上合文言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即是合当加汝价亦得合诸有所须。今者亦都不颂也。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中有四段。上唯合第四阶言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罗汉果。上合譬文言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今言成就小乘声闻弟子正颂合此也。佛敕我等自此下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上开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三段。上不合今亦不颂。合子受中亦有三段上备合三段。故今此颂合中亦备颂合子受三段。今十八行半偈中一行颂合第一。次五行颂合第二。次十二行半颂合。第三也。初一行言佛敕我等此颂子受。开譬中第一言尔时穷子即受教敕合譬言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也。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下五行颂合第二正转教领知众物金银珍宝也。即是上合譬中言为大菩萨开示宣说也。从如彼穷子下有十二行半偈颂合第三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明不求之义。但上有正合有释合。今此十二行半分为二。初十一行半颂正合不求。二言导师见舍一偈颂上释句。就十一行半偈中自有三段。第一言如彼穷子一偈先牒不求外譬。第二言我等虽说佛法宝藏一偈内合不求之义。第三从我等内灭下有九行半偈正颂不求。即广上品初三不求即自成三段。初我等内灭有四行广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第二我等长夜有四行偈广上第二自谓已得涅槃故不求。第三言我等虽为诸佛子等一偈半广上第三年朽迈故不求。导师见舍此一行是第二颂上释不求之句。言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下是也。如富长者此下三行是第七并颂合第七见子志大譬。亦并颂合第八付家业譬。就中自分为二。第一一行半牒四种外譬。第二一行半帖合譬也。如富长者知子志劣此牒第四唤子得譬。以方便力此牒第五教作人譬。柔伏其心此牒第七志大譬。然后乃付一切财宝此牒第八付家业譬。来佛亦如是此一行半是第二帖合四种外譬。初二句帖合第四。知乐小者下二句帖合第五。调伏其心即帖合第七。乃教大智即帖合第八也。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此下七行偈是第八颂合第九子欢喜。就中有三。第一一得正明欢喜。第二半行举外譬帖合。第三五行半广明欢喜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