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经义记
法华经义记
世尊大恩此下十三行偈是正领解中第二解。从佛来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前。正领解中有三。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有六行半偈正叹佛恩深难报。第二诸佛希有有六行半叙出佛恩之相。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初段中二者。初有一行先明佛恩即是开三显一也。从无量亿劫下五行半明无能报者。就此第二自有三。初半行总明无能报者。第二手足供给下四行别明世间供养无能报。第三如斯等事下一行总结无能报也。诸佛希有此下有六行半明叙佛恩之相。亦有二者。第一有两行明身业利益。第二有四行半明口业利益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义也。
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借三草两木为喻。但从多受名故言药草喻品。第二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段。第一譬喻一品正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第二信解品是中根人领解。今此药草喻品是第三明如来述成中根人得解之义。第四授记也。但四段之中例开为二正譬说中有二者。第一是舍利弗请。第二如来答。领解有二者。第一经家叙四大声闻得解之相。第二正是四大声闻领解之辞。今此品述成中根人得领解之义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但上四大声闻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三段。一者略领解二者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三者广领解。今如来唯述成广领解略不述前二段也。然第三广领解中本有二。第一从譬若有人下入偈尽七十三行半偈作九譬。领如来明开三显一同归之义。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今就此长行亦分为两段即述成向者两段。第一从品初讫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以来。先超述成第二佛恩深难报。第二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长行。追述成第一正作九譬领如来七意开三显一之义。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三段。述成叹佛恩深难报中有三者。第一正述成。第二明说所未尽。第三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也。何者从品初讫诚如所言此是第一正述成已上叹佛恩深难报。汝上言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于恒沙劫犹自难报此实自如汝所叹也。但物情起疑见如来述成四大声闻叹佛恩深难报。谓言如来德行深恩体尽如四大声闻浅智所叹。是故第二从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下讫说不能尽詺为出说所未尽。但汝上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正叹小分一方所说直言如来有权实之智益物之恩。自汝所不叹者复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数深恩重德无方益物。此即释疑情也。但物情于此第二重中仍复起疑。疑言如来体尽只自有权智无方益物。实智说理度人。佛虽备有众德若以权实往收则不出此两途。云何复言更有无量阿僧祇功德。此则前后自相鉾鍎难可取信。既有此疑是故第三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下竟皆不虚也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不自在人有所畏惧吐言陈教率多不实。王之为体居宗体极住自在之地。何容有虚唱之敕。欲明如来是法中之王吐言陈教无有虚唱之说。
是故有此第三段。但第一正是述成已叹佛恩深难报。后两段释疑也。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阶。第一正述叹佛恩深难报有二者。第一从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以下竟真实功德此述赞四大声闻。理上之言巧善哉之言甚善甚善。及诸大弟子者即是须菩提大目犍连迦栴延等。第二诚如所言。此则述已言下之理实。前明理上之言巧。后明言下理实。此一双合是第一正述四大声闻以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也。第二明说所未尽中有二者。第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此正出说所未尽之法。只言自汝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之外更有无量功德不可说不可数。第二言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此明说不尽。此一双合是第二明已说所未尽。亦是释物疑情。疑如前释也。第三明不虚中有二者。第一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王。此先举法王以为不虚之端。第二言若有所说皆不虚也。此正明不虚此一双合。是第三明不虚亦释疑情疑如前述。
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以下是第二追述成第一正领解如来开三显一之义。就此第二段中有三者。第一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将欲述成。先出已上所领之法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之义也。第二从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智慧以来将明今日得解。先道四大声闻昔日不解三一之义。执三乘定别迷同归之理。如草木禀乎天泽增长。各不自知得润增长差别之相。此即明昔日不解成今日得解之相。第三从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下竟长行。正述成已今日得解开三显一义也。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第一出所领之法中有二者。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双广两章门。两章门者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此是权智章门。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此是实智章门也。今释权智章门义。于一切法者是佛果佛智知一切法即是一切种智万善是一切智家因以智方便而演说之者。此明如来于一切智家因法上以善巧智持作三乘之法。故言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也。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此是释实智章门。其所说者其权智昔所说万善之法也。此万善理中能感得一切智故言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
如来观知此下是第二广上两章门。先广权智章门自有二。一者识药。二者知病。今言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此是第一明如来识法药之义。即是权智所照之境。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是知病之义。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者明如来知三乘人根性所宜。故如声闻根性宜行四谛。缘觉根性宜行十二因缘。菩萨根性宜行六度也。通达者通是无壅义。达是到义。明三乘人根性所宜行必断烦恼无壅。是通义也。明三乘人根性所宜行必到三界外尽无生智。是达义也。无碍者明如来知三乘人根性尽。是无碍也。今者举所宜行通达表明如来知三乘根性尽。故云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也。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下是第二广上实智章门。就中亦有二。一者识药。二者知病。今言又于诸法诸法究尽明了此是第一识法药之义。此明识实智所照之境。如来实智于一因一果中悉知故言究尽明了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此是第二知病。知病之义只知众生有大乘机。即为受记未来皆得佛故言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也。是则识药如前。知病如后。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此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是第二将欲述已今日得解。先道已昔日不解三一之义。如草木无情禀天泽。增长而不自知增长差别。此中亦有两段者。第一是开譬。第二是合譬。此两段各有二。开譬中有二者。第一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讫华果敷实以来。詺为禀泽增长譬。第二从虽一地众生下讫各有差别。詺为不自知譬。明三草两木终日禀乎天泽。增长各不自知增长差别之相。内合明四大声闻昔日亲禀受三乘之教。修行而不自知所行只是一乘始终同归得一佛果。又就第一禀泽增长譬中自开为三譬。第一从譬如三千大千以下讫名色各异以来先出能禀。能禀即是草木。第二从密云弥布以下讫其泽普洽以来又出所禀。所禀者是密云。第三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以下讫华果数实正明禀泽增长也。前明能禀是草木。次明所禀是云雨。后正明禀泽增长也。内合能禀受教者是四大声闻。所禀之者是如来形声利益也。正明禀泽增长者正明四大声闻禀教修行也。就此三譬之中各有二阶。能禀譬中有二者。即是有本有末。但正明草木是其末。此草木应有本。本是土地也。从譬如三千讫山川溪谷土地以来此五种是第一能禀家之本也。第二从所生卉木丛林讫名色各异正出能禀。即是三草二木也。内合为论。能禀家本即是众生过去习因善根。能禀之草木即是今日善习果所成众生。今者欲取草木不取其本。是故下合譬中唯合草木不合其本也。问者言众生有多种自有恶习因所成众生。自有恶报因所成众生。自有善习因所成众生。自有善报因所成众生。今者为取何因所成众生。解释者言。不取两恶因所成众生以为能禀。但两种善因所成众生中唯善习因所成众生为能禀。不取善报因所成众生为能禀也。何以故尔。善报因无有增长之义故不取也。善习因所成众生有增长义是故取为能禀也。问者又言。今取善习因所成众生以为能禀。为当止取善习因有增长义耶。所成众生亦有增长义。解释又言。众生是假名假名无别体以法为体。今习因善是实法。此法成众生。但习因善有增长。众生是假名不当增长。不增长但有名用而已也。问者又言。众生无别体只用习因善为体。习因既增长众生那得不增长。若言众生不增长则不应言以习因为体。解释又言言。我本言假名法无体以习因善为体。若责今众生别增长者便应假名法别有体。云何言以他为体。此中大意片对四大声闻。今涅槃及五乘故借三草二木以譬能禀。草有三种上中下也。木有二种有大木有小木。下经又言大树小树。但草木自有众多今唯取堪为药者。内合众生虽复凡圣众多。止取五乘之人堪修行者为药之用。人乘天乘此二人以譬小药草。声闻缘觉此二人以譬中药草。三乘中菩萨以譬上药草。今大乘中明内凡夫菩萨以譬小树。初地以上菩萨以譬大树。所以人天二乘合譬小草声闻缘觉复合譬中草者。今欲偏片对此人。道其昔日虽禀如来经教不知权实之用同归之理。是故合人天二乘取譬小草如胜鬘所明名为无闻非法众生。此则鄙其昔日不知之义也。复合声闻缘觉者义亦如是也。问者言菩萨等自知如来权实之教同归之义。何故言鄙之。释者言。已如前释但止片对四大声闻缘觉等涅槃及菩萨。若同取闻佛说法增长善根之义。大乘人与小乘人皆有增长。取喻三草二木皆禀天泽增长。若取知与不知之义大意止片四大声闻故涅槃及余人也。问者又言。汝若使菩萨有增长之义以譬二木者。我声闻亦有增长之义以譬药草不言不知之义以譬药草也。解者复言。此品本为述成四大声闻今日得解先道其昔日不解。故以草为譬。道其禀泽不知故。声闻等存不知之边。菩萨存增长之边。第二所禀譬之中有二。一者是所禀家之本。二者正出所禀也。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此是第一所禀家之本。本是云也。内合用如来身形及声教譬云。一时等澍其泽普洽此是第二正出所禀。所禀者是雨以譬如来声教所宣之法。即是雨等被众生如天等雨草木。但明此草木同禀天雨生长有升降。如众生同听佛说法增长善根有升降之殊也。
卉木丛林此下是第三正明禀泽增长譬亦有二者。第一从卉木丛林下讫各有所受以来名为受润譬。第二从一云所雨下讫华果敷实名为增长譬。前明受润后明增长。内合明众生初始闻佛说法皆欢喜领受。如草木禀天雨一往受润。后明增长者。明众生昔日闻佛说法后相与增长善根。下合譬虽道后生善处以道受乐。此明报因得报果。非不有报因。但今日辨增长之义止取习因习果。明其增长之义。此两譬中各有二阶。受润譬中有二者。第一从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下讫随上中下以下此牒受润之法。即是三草二木根茎枝叶者喻前所述五种人信戒定慧也。第二言各有所受此一句正明受润之义。内合明众生昔日闻佛说教各各受持。故言各有所受也。第二增长譬中有二阶者。第一言一云所雨先牒增长所由。所由者是云雨。内合众生所以得习善增长者由有如来形声。第二言称其种姓下三句正明增长。此三句亦次第相生。初言称其种性此先举增长之类。喻五乘人根性各有种类而得生长。此正明增长。华果敷实此释成增长之相。若不增长云何言有华果之实也。
虽一地所生此下是第二明不自知譬。三草二木终日禀乎天泽不知增长差别之相。明四大声闻昔日亲自禀受如来三乘教执三乘定别。迷同归之理而不自知三乘所行始终只是一乘同趣一果。又就不自知譬中亦有二阶者。第一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者。先举不自知所由。第二言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此正明不自知。虽复有差别之相而不自知。所以有此差别内合四大声闻昔日禀如来三乘别教各得别果。于时三乘自言彼此各异而自不知始终同归俱至极果也。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自此下是第二合譬。但上开譬中本有二。一者是禀泽增长譬。二者不自知譬。今此合譬中亦有二段者。第一从如来亦复如是下竟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合禀泽增长譬。第二从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以下合不自知譬也。就第一段中有二。第一历别正合。第二举外譬帖合也。历别合者但上禀泽譬本有三。三中各有二。今者合之为体。宜开为五。所以不六者上开能禀譬中有二。一者本二者末。今但合末不合其本。所以成五段。又不次第。今先合云。二合草木。三合雨。四合受润。五合增长。但上草木本是第一。今者在第二。上作次第者先有草木然后兴云注雨则受润增长。今此中则先兴云荫草木然后注雨令草木受润增长也。就合云譬中有二重。一者举佛形合云。二者举如来声教合云。佛形声普周皆譬于云。但第一举如来形合云中自有二阶。第一正举如来形合。第二言如大云起举外譬帖合也。以大音声此下是第二举如来声教合云亦有二重。第一举总合云。第二举别合云。此两段各有二。举总合云二者。第一言以大音声普遍天人阿修罗此正举总声教合云。第二言如彼大云下竟大千国土此举外譬帖合。从于大众中而唱是言以下第二举别声教合云。就此第二亦有二亦有二者。第一正举别声教合。第二奖劝时众来听法也。就第一举别声教合中自有六种别声教。第一从于大众中而唱是言以下先明如来有十号之德。第二从未度者令度下明四弘誓之德。第三从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此明三达之德。今世即是现在世后世即是过去世。亦是未来世。若据现在追望过去此即后世。若背未来向过去此未来即是后世之义也。第四言我是一切知者此明种智。知一切法故言一切智。此即举境目智也。第五言一切见者此则明五眼之德也。第六言知道者下明有导师之德。开导者开三乘是方便说三乘法只是一乘法故言有导师德也。汝等天人阿修罗此下是第二奖劝来听法也。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下竟来听法此是第二合上草木。上言所生卉木。来至佛所而听法上开譬所无。今日义出也。如来于时观是众生此下是第三合上雨。上言一时等注也。种种无量此下是第四合上受润。此合中自有二。即合上二。上言随上中下。今言种种无量。正合随上中下也。皆令欢喜快得善利即合上各有所受也。是诸众生闻是法已此下是第五即合上增长。上言一云所雨称其种性。今就此合譬中自有二。一者明报果即是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稳后生善处也。亦得闻法此下是第二明得习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