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

  时贫穷子此下是第三明子渐还近父亦有二阶者。第一明近父缘由。第二正明近父也。时贫穷子下乃至经历国邑以来第一明子得近父之缘由。由游行不已遂得近父。内合为义由众生在五戒十善经教国邑中修行不已。有感佛出世之机也。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此是第二阶正明子近父。内合众生正有感佛说法之机也。
  父每念子此下第四明父既失子来久忧念转深。但众生失解广起烦恼。如来慈悲愍伤其义弥至。就中亦有二阶者。第一明念子之苦。第二明假设作念得子之乐也。从父每念子下竟是以殷勤每忆其子此是第一。明父念失子之苦失解之子违离如来备经六道。故言别离。五十余年。所以言余年者解有二种。一解云。实只自有五道无别有阿修罗道。阿修罗道只摄入鬼神道。鬼神道中最胜者离出詺作阿修罗道。既被出故言余也。一家所习不然。善有三品下品感阿修罗。其多谄曲求道甚难故贬之在鬼神道也。此一段众生既失大乘解。唯如来自知一应以来不向声闻辟支佛等说。故言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也。心怀悔恨者悔在于我恨在于子。何以知之。只悔我不坚偿此儿遂令失去也。恨在于子者汝不孤然而要有父母云何都不寻求。天性存父子之义内合为论。悔我昔日二万亿佛所时用大乘化。不能得令登内凡夫信首得立使不退堕。恨者汝众生神解本异乎木石。云何不堪忆我昔大乘之化而流浪生死耶。故言悔恨也。自念老朽者废大乘来久故言老朽也。财物如前解。无有子息者无有委付以弘法绍继之人故言无有子息也。一旦终没财物散失者此明众生既无机缘。如来便舍化他方故言终没。大乘经教于众生无用故义言散失无所委付也。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下是第二阶。假设作念得子之乐。内合明得众生有大机发有可化之缘。便称如来大慈悲之意。故言无复忧虑也。
  尔时穷子佣赁展转此下是第二父子相见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二长者见火譬。亦远领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等也。但上譬中唯明长者见子义不道子见父义。内合上单明佛见五浊众生有人天等小机。今此譬中委悉。先明人天小机感佛即是子见父义。后明佛见此机即是父见子义。然感应之义只感时应应时是感。然逐义为便有感故有应。不得先应后感。是故此譬中有两段。第一子见父。第二于师子座见子便识以下明父见子。就此两段中各有四阶。子见父中有四者。第一明见父缘由。第二明见父之处。第三正明见父。第四明子见父生怀畏避之心。言佣赁展转此是见父之缘由。若不佣赁何容得与长者相见。内合众生修五戒十善相资。远得助一乘机发之义也。遇到父舍住立门侧此是第二明见父之处。内合众生五戒十善小机感佛不正如立门侧也。遥见其父踞师子床此下是第三正明见父尊严。五戒十善机来窥佛故言见父也。遥者此机远窥法身地故言遥也。如来处在无畏之座如师子床也。宝机承足者有二种解。一解戒定为脚足。二谛境为宝机。一家言权实二智为脚足。二谛境为宝机如来二智常照二谛境如宝机承足也。外国言婆罗门者高良大姓八地以上如婆罗门。七地以还如刹利也。大乘内凡夫如居士也。问者言既言佛在法身地云何言有内凡夫等围绕。解释者言。此经明法身不同常住经所明法身。今此经言法身者指他方应身为法身。故如佛在无量寿国此间众生机感无量寿来应仍詺无量寿佛为法身也。真珠璎珞者解有二种。一云明诸菩萨备有功德智慧。一云佛果具有功德智慧如真珠璎珞。在辟支如吏声闻如民外凡夫如僮仆。手执白拂者三乘人用智慧手执无生之理拂烦恼尘。此乃是三乘人自拂。何故言侍佛左右即成佛。解释者言。此乃是自拂则由佛教故义言拂佛也。且净名云。众生病故我病众生病愈我病亦愈。故义言拂佛。覆以宝帐者明如来大慈大悲最高而能覆下如宝帐也。垂诸华幡者华幡本招致看者。此譬如来有四摄之德摄化众生也。香水洒地者云法师言。以禅定水洒净戒地。淹烦恼尘正以禅定资戒令止恶义强也。然佛地乃无恶可止但有定故。恒无恶可生故义言淹之也。散众名华者七净为华也。罗列宝物者如来说一乘因果万善同归。明诸功德故言罗列宝物也。教从佛出故言出。化功归佛故言内。前人受教为取。拂授记为与也。穷子见父有大力势此下是子见父中第四阶。明穷子既见长者尊贵。生畏避之心。内合众生唯有五戒十善之机感佛。此小机拟一乘圆教永无堪受之理则有怖畏之心。五戒十善小机不应一乘大教从拟无益故言悔来也。窃作是念此是理中为论非公灼发言故言窃也。若是王王等者。说一乘教佛是王。说三乘教佛为王等也。若是一乘教佛者亦非是五戒十善机相应。只纵复说三乘教佛亦非是五戒十善机所宜。故言非我佣夫作力得物之处也。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者。人天教为贫里。于此人天教中修行。即肆力者卖也。五戒十善为因感人天果报如衣食易得也。若久住此或见逼迫者内合人天小机扣佛大教。佛或能用大乘教逼小令行。故言逼迫也。非我所为欲令为故言强也。欲背大向小故言疾走。欲去犹未去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此下是第二父见子此中亦有四阶。第一明见子之处。第二正明见子。第三明见子故欢喜。第四明长者生开畅之心念也。今于狮子座者是第一明见子之处。内合如来在法身无畏之座也。见子便识此是第二阶正明见子。内合明如来见众生便识是我昔日以大乘所化之人。即是领上火宅中云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也。亦是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也。心大欢喜者此是第三阶。明长者既知是儿故欢喜。内合明佛既见此众生小机发。用此善根资益得昔大乘之解。称大慈之意故言欢喜也。即作是念下是第四阶明长者生开畅之念。内合明如来见众生善根机发。必可以委付法化。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者。从二亿佛所众生失大乘解。恒觅众生善机不得故云无由见之。今者始见无机发故言适我愿也。我虽年朽者废大乘化来久故言年朽也。犹故贪惜者虽废化久犹欲用大乘与众生故言贪惜。此四法中第二第四正领上能见。第一第三非正领上也。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以下是第三呼子不得譬。即领火宅中言我身手有力。明长者救子不得譬。远领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场下明以大乘化众生不得也。上火宅譬中本有劝诫两段各分为三别。今此中即并领之。既并领时开为三段。第一讫何为见捉名一唤不来。即领上劝拟宜与无机。第二从使者执之逾急下讫闷绝躄地此名为再唤不来。即领上诫拟宜与无机。第三从父遥见之下名为父置儿譬。即并领诫劝两家息化也。是则领开譬中不相应。领合譬中言相应也。又就此三段中各开为二。初段中二者第一领上劝教拟宜。第二穷子惊愕以下明无机。就两段中各自有二重。领劝教拟宜有二者。第一言即遣傍人急追将还。此领上思惟作劝教。即是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所以言傍人者此就经教为义也。理是正大乘言教是傍。教乃诠于理。然教非即是理故言傍人也。

  法华经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六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信解品之余

  第二尔时使者疾走往捉此是领用大乘教拟宜。此则领上火宅中当以衣裓机案从舍出之句也。第二领劝无机有二者。穷子惊愕此是第一明有小乘人天等机。上火宅譬明无机中本有二。第一言此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明大教于其无用。今不领此唯领正明无机本有二。初明有小次明无大。今此一句领有小机即是诸子幼稚句大乘教拟。非意所期故言惊愕也。称怨大唤以下第二领无大机即是上未有所识句。我若有大乘机往犯汝大乘教。可得大乘教来见捉。我既无大何为见捉。是故称怨大唤也。
  使者执之此下是第二名为再呼不来段。上领诫宜与无机。就中亦有二。第一先领诫教拟宜。第二于时穷子以下领无机。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重。诫教拟宜中有二者。即是领譬说两段。使者执之逾急此是第一。领上思惟作诫教则是火宅中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大乘诫教疾故言急也。第二强牵将还正领诫教拟宜。即火宅中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明于时小机与大教不相从故言强牵也。第二于时穷子自念无罪下是领诫无机。就中亦有二。即是领譬说两段。第一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此先领无大机。即是火宅中第二正明无大机。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意下是也。我既无有大机汝强用诫教逼我。或起诽谤断善根慧命也。转更惶怖闷绝躄地此是第二追领有小机。即是火宅中第一有人天小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也。小机不堪受大教如躄地也。
  父遥见之此下是第三放舍儿譬。则并领两家息化。此则领火宅中劝息化。言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诫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也。亦远领方便品中我即自思惟下乃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句。就此息化中亦有二。第一思惟欲放舍儿内合欲息化。第二从使者语之以下正明放儿内合正明息化。又就此两段中各有二。思惟息化中有二者。第一思惟欲息化。第二从所以者何下释欲息化意。此两段各有二意。一者思惟欲息化。二者先明有小后明无大也。今先明有小父遥者。小机望大教相去殊远故言遥也。将教作使于时欲息化。如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人天机如面人天等教如冷水。人天等教称会根性。故言洒面令醒悟也。莫复与语者此明无大机。由无大机故勿复与语无大机也。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释上两种欲息化之意。只由有小无大故息化便成两段。志意下劣者此即是有小。此即释上冷水洒面句。自知豪贵为子所难此下释明无大。此即释上莫复与语句也。亦言释上勿强将来句也。审知是昔日二万亿佛大乘所化之子。只自不语诸菩萨道。是失大乘解之子故言不语他人也。使者语之下领息化中本有二段。此下是第二正明息化。就中亦有二。第一言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此是正息化。佛复不用大乘教拟宜故言放也。即是火宅中劝教息化言恋著戏处或当堕落等。诫教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即是方便品中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义也。第二言穷子欢喜此明息化得宜。含有二义。故喜一者少机既不为大教所逼故言欢喜。二从地而起者向被大乘教拟宜之时如躄地。今既不复被大乘教所拟宜故如从地而起。人天教如贫里。其中人天果报如衣食。则是人天小教称会人天小机故喜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自此下是第四唤子得譬。此则是第四譬及第五譬共领上第四譬也。今此第四譬领上第四譬中前两段拟宜与见三乘机。就此譬中自有二段。第一明父唤子。第二从既已得之以下明见子受唤也。内合为论。先领佛用三乘教拟宜后见三乘人能受。就此两段中各有四阶。第一父唤子中有四阶者。且就外譬为语。第一先觅可使之人。第二即得可使之人。第三与使之人语。第四使人受命唤之也。今言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者此是第一觅可使之人。内合明如来觅三乘教。此则领火宅中我今当设方便也。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此是第二得可使之人。内合明如来得二乘教在法身之地。于时未说二乘教只是法身地拟宜故言密遣。形色憔悴者以理来名教。若用大乘教诠大乘理名形色晖华。今二乘教不能诠大乘因果之理故言憔悴也。无威德者二乘教不说声闻辟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无畏等德。故言无威德也。向者言三乘方便今何故言二乘也。解释者言。今止道声闻辟支二人领解故仍道二乘也。汝可诣彼此下是第三与使人语。内合明佛作二乘教方法也。四谛如此十二因缘如彼也。二乘教非正直化物入大乘解义奢故言徐语也。倍与汝直者。二乘教拟宜为说二乘家尽无生智胜天等果故倍直也。将来使作者二乘人若受教应令修行。故言将来使作也。雇汝除粪者二乘人若受教之后望见修治道断九十八使烦恼。如雇汝除粪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此二乘教有为众生诠理。作修道外缘即是共作义也。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此是父唤子中第四阶。正明使人奉命唤子。内合如来正用二乘教拟宜也。此则领火宅中令诸子等得免斯害。亦则领方便品中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也。
  从既已得之此下是第二明见子受唤也。内合众生有二乘机可受二乘之教。此则领火宅中第二父知其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亦即是方便品中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见三乘人机也。就此见子受唤中亦有四阶者。今言既已得之此是第一明众生有堪闻之机。后亦为说必生外凡夫善根。即是心各勇锐义也。具陈上事者此是第二阶。明众生有能堪受之机。后亦为说必生内凡善根。互相推排也。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此是第三阶。见众生有能行之机。后亦为说必生无相行已上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之能即是竞共驰走义也。所以言先取其价者。即是三界外尽无生智。二乘人要先标心三界外有尽无生智。然后只修行断烦恼。即此是取其价义也。其父见子愍而怪之者此是第四阶。明长者起愍伤之念。内合如来见众生只有修行得罗汉果之机。起慈愍之心念其取小不取大意。此是即诤出火宅义亦犹在法身地也。
  又以他日此下是第五教作人譬。此则领火宅第四譬中后两阶。初如此羊鹿牛车今在门外句。又领诸子闻所说心各勇锐等句。亦远领方便品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捺说三乘教乃至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今就此譬中大分为三段。第一从又以他日下讫状有所畏名教作缘由也。第二从语诸作人以下正教作也。第三从汝常作时以下竟犹在本处名为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内合为义则如来将欲说三乘教。先舍法身受应身。此则是教作缘由义也。既受应身然后造鹿苑转三乘教化呴邻等。即是正教作义也。既说三乘教三人受行即是称可长者意也。后两阶正是领上譬。前一阶但四大声闻今深取佛意探明未说教之前舍本现迹。是故名长者教作缘由也。只就第一教作缘由中自有三段。第一从又以他日讫污秽不净明长者见穷子。内合明如来以道眼见众生为五浊所壅。二从即脱璎珞以下即明长者舍贵人服饰。内合明如来舍法身智慧功德相好也。第三从更著粗弊以下讫状有所畏。即明长者受贱人之服。内合明如来示受应身同凡夫之体。作太子之形。又就此三段中各有三阶。第一有三者。一者明见子时。二者明见子之处。三者正明见子之相。又以他日此是第一明长者见子之时。内合佛临说三乘教照机之时。所以言他日者。上已明见者则是领用三乘拟宜之时见机也。此中言见者即是说教时见。欲别此见异于前见故言他日。然两见只是一时义得作前后也。于窗牖中此是第二见子之处。所以不道于户中而道窗牖者。表明如来方便智中见众生。此机非是实智如牖也。遥见子身此是第三正明见子之相。内合明如来正照小乘机。自有二。第一明有善。第二明有恶表明纯善不感圣也。今者第一小乘机无善自资如羸瘦也。无威德故言憔悴也。第二明有恶者备有九十八使故言粪土尘坌污秽不净也。即脱璎珞下是第二明舍贵人服饰。内合舍法身。就中亦有三。此一句是第一先明如来舍种智也。细软上服此一句是第二明如来又除功德也。严身之具此一句是第三明如来又舍相好也。此中明法身即是他方净土分身诸佛以为法身也。更著粗弊此下是第三明如来受应身。亦有三阶。更著粗弊垢腻之衣此一句对第三严身之具示无有相好。悉达太子凡夫之体。尘土坌身是第二对第二除细软上服。右手执持以下是第三明如来示无智慧。此即对第一即脱璎珞句。此明如来示修智慧。用智慧之手执二谛境。断除烦恼示同厌生死。故言状有所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