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经义记
法华经义记
从在所游方勿妄宣传此下六十四行是第二正示其弘经益物之方奖劝行因之意。此中自有三段。初有半行据总略劝弘经益物。第二若有闻者下有十行偈据别略劝弘经之方。第三若有不信毁谤此经下有五十三行半偈广示弘经方法表行行因之相。
今言在所游方勿妄宣传者是第一。然勿妄之言其意难了。今且作四句明之。一言恶人莫为说此亦是勿妄。二者恶人亦为说善人亦为说此亦是勿妄。三者恶人应为说善人莫为说。四者善人应为说恶者莫为说。今不同前三句。何故前三句太甚通漫故。的取第四句正恶人莫为说善人应为说。问者言如来慈父等视如子且又放光普照有识皆蒙。今复言善人应为说恶人莫为说非唯生分别之心。亦违慈父之意。解者言放光普照表慈悲平等。今明善人应为说恶人莫为说。此则示身子弘经益物之方。善人应为说即是劝善恶人莫为说即是诫恶。且又强为恶人说者非唯直生不信之心。亦复增长诽谤之罪。是故涅槃言诸佛圣人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又欲斥彼恶人令改恶行善也。
若有闻者此下十行偈是第二据别略劝弘经之方。此第二段望上总则成别。望下广故称略也。今就此十行偈中自有两段。第一有四行先劝善人应为说。第二斯法华经下有六行偈诫令莫为恶人说也。此两段中各有三。今且就前四行善人应为说中自有三种善人。初一行先明不退转人应为说。阿者言无鞞跋致言退。无退之人应为说也。第二若有信受下一行半明过去久种善根之人应为此人说也。第三若人有能下有一行半偈。则明未来世中常值善知识人应为此人说也。此三种人即成三世初明不退之人。即是现在次明久种善根人。即是过去后明常值善知识人。即明过去久种善根人即此人未来世中当得相值。但互举一边为义也。斯法华经此下有六行是第二诫令莫为恶人说。此六行中亦有三种者。初一行先明浅识之人莫为说。第二一切声闻下三行举有信之人。况出不信之人。及取即得不信之人也。第三又舍利弗下两行更出恶人总结莫为说。初偈明我见之人不应说。后偈多爱染之人勿为说。问者言。上言宿习强者虽有三种五浊不能为障。今何故言莫为此人说耶。解释者言。此有二意。一者正为劝奖中根人弘经方法。二者亦为斥即时众中有懈怠之者也。
若人不信毁谤此下五十三行半偈是第三广示弘经益物行因之方。今就此五十三行半偈中大分为两段。第一有三十四行半广示恶人莫为说。此即广上第二六行略明恶人莫为说。第二从若有利根以下尽品有十九行偈。广明善人应为说。此则广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应为说。为广之意其意如此。今且前明恶人中自有三。第一有四行半偈据行恶因明恶人。第二从其人命终下有二十八行偈据得恶果明恶人。第三佛告舍利弗谤斯经者下二行。第三总结恶人之相也。今且就前四行半明行恶因中自有三种恶因。初一行偈先明谤法之人莫为说。第二一行有疑惑人莫为说。第三两行半谤弘经人莫为说也。今第一一行偈明谤法人。既谤毁此经云何可说。即断一切世间佛种者。今此经说众生有佛种然诸听法之人既毁谤此经不得宣说。故言断佛种也。或复频蹙一行是第二明疑惑之人莫为说也。若佛在世下有两行半第三明谤弘经之人者亦不应为说也。其人命终此下二十八行是第二据得恶果明恶人。即是向者三种行恶因之人得此恶果。就中有二重。初二十二行偈正明恶果报。第二常处地狱下六行偈总结恶果之相也。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别。今且就正明恶果中有二者。初有十二行据正报明恶果。第二若得为人下十行偈据余残报明恶果也。死被瓦石者此是世流布语。正言祗此人死后斩截之相。亦可是此人死后得宿命智见。人取其死尸屠割。于时缘此即生苦受即自知由谤经之罪也。
又释此人死时终不好死死必为刀杖所加也。若得为人此下有十行是第二据余残报明得恶果。即是向者是正报者今得残报也。常处地狱此下六行是第二总结恶果之相亦有二者即结上两段。初有两行总结上第一据正报明得恶果也。第二从若得为人下有四行总结上第二据余报名得恶果也。告舍利弗谤斯经者向言三十四行半广示恶人莫为说中本有三。初有四行偈据行恶因明恶人。第二二十八行据得恶果明恶人也。已竟此下两行是第三总结恶人之相也。
若有利根此下有十九行是第二广明善人应为说广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应为说也。就中有二。第一有十七行偈正明善人应为说。第二又舍利弗我说是相下有两行总结劝善人应为说也。就前十七行偈中凡有十种乃可为说。今以义相对以为五双。第一双明现在明聪明利智过去则深种功德。此是功德智慧相对也。第二双言俯则慈愍下流仰则恭敬尊长。此是俯仰相对也。第三双言外则舍远恶缘内则奉戒清净。此是内外相对也。第四双言自行则质直柔和化他则清净说法。此是自行化他相对也。第五双言始得专念求经终则纯心顶戴。此是始终相对也。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此下两行是第二总结劝善人应为说。
信解品第四
但解有两种。一者自以智慧明见法相此则法行人呼为见解。二者不自见理凭师谓尔此则是信行人名为信解也。今此品中明四大声闻领开三显一之义信同归莫二之理。从信得解仍詺为信解品。问只有此四人领。更有余人。解释者言但使是中根之徒得解者亦无量。但略举四人为端首耳。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本有四品即为四段。此一品是第二明中根人领解。又言四段之中各开为二。今此领解中有二者。第一是经家序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从而白佛言以下竟品正是中根人领解之辞。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经家序中有二者。第一从尔时慧命须菩提下讫欢喜踊跃是经家序中根人内心欢喜。第二列外形恭敬也。就第一明内心欢喜中有三。初列出欢喜人名须菩提等四人。二者明欢喜所由由闻未曾有法故。三者正明欢喜也。
第一所以言慧命须菩提者凡有二种解。一者言昔日未解开三显一同归之理。愚痴之人心相续为命。今日既得解权实之宗慧心相续为命。若尔亦应言慧命迦旃延乃至慧命目犍连。所以单道须菩提者此则互举为论。二者须菩提解空第一空慧为命。大品座席之时已为诸菩萨转说般若。以此呼为慧命须菩提。此即从本受名。问者言。从解空得名亦应言论义迦旃延乃至言神通目连耶。解释者言。此亦互举。若必也相兼时亦应言摩诃须菩提。何以故下三人皆有摩诃之名。而须菩提独无。故知此互举两义双明。就第二明欢喜所由中有二。初明闻未曾有法者正由闻譬说开三显一解一义故。二者明得解之资。由为上根人法说开三显一。与舍利弗授记故也。
从发希有心下第三正明欢喜也。即从座起讫瞻仰尊颜是第二经家列外形恭敬。第二正领之辞中有二。第一从而白佛言以下尽七十三行半偈正领解上火宅乃至方便品中开三显一之义。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明此解由佛来。是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且置叹佛恩深难报至彼更分。
今就第一正领解中有二。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今就长行之中自有三段。第一先略领解。第二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第三从譬若有人讫长行广领解。又就第一第三各开为二。中间咨审止一不开。
略领解中有二者。第一法说领解。第二言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明譬说。广领解中有二者。第一是开譬。第二是合譬。今就略领解两段中各有二。第是开譬。第二是合譬。今就略领解两段中各有二。第一法说中二者第一先明昔日不求。第二从我等今于佛前下明今日自得。譬说亦尔。何者昔日大品座席之时我亲为诸菩萨转教说般若。明大乘因如彼说大乘果。如此而我于时于此大乘因亦不求。于大乘果亦不求。而我于时自知大乘因果是好法。只是不求。何以故口言若佛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菩提心。而今日值法华座席即会三成一。明声闻小行皆成佛果。此则是自得之义。只就第一明昔日不求中自有二。第一列三种不求章门。第二从无所堪任以下释上三章门。三章门者一言居僧之首故不求。二者言年朽迈故不求。三者言自谓已得涅槃故不求。此皆道昔日大品座席时事。所言居僧之首不求者。须菩提等昔日既是上座。作小乘学执教定宗位阶次第。何故尔。若学菩萨不问道俗先受戒者便为大故。我等于时有弟子皆随于我学小乘之法。我忽移心改造非谓众首之人。为此义故于大乘因果不生求心。第二上云年朽迈故不求者。菩萨之怀不惜身命无方益物。我等年时已谢何能为之。前言居僧首者明法腊已大。后复言年已朽迈者明俗年复高。但俗年虽高法腊未必大。今者法腊既大俗年又高。第三自谓已得涅槃不求者。佛昔语道有声闻缘觉菩萨。我于时既得声闻缘觉涅槃以为究竟。又闻佛言。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菩提心。即是高原陆地不生莲华之义有此三义。是故不求也。无所堪任此下是第二释上三种不求章门。先释第三自谓已得涅槃章门也。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此下释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也。说法既久者不言佛坐已久。只立指波若坐席故言久。于大乘因果中不作心故言疲懈。于小乘三三时中故是精进也。又今我等年已朽迈此下释上第二年并朽迈故不求章门也。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菩提记此下是第二明今日自得义也。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下是第二譬说。就此譬说中亦有二即为上两段作譬。今言无量珍宝不求此六字即为上第一昔日三种不求作譬也。次自得此两字即为上第三明今日自得作譬也。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者长行正领解中本有三。一者略领解竟。此是第二将欲广领解故先咨审如来也。
譬若有人自此下讫长行是第三广领解。就此广领解之中亦有二。第一开譬。第二合譬。就开譬之中凡作九譬。领上火宅十譬。亦远领方便品中十譬之本。不尽领十譬。上火宅中本有十譬。此中唯领七譬不领三譬。不领第六父欢喜。亦不领第七诸子索车。亦不领第十不虚也。所以不领第六者只解第五免难譬第六父欢喜之义自彰。所以不领第七者。上诸子索车此即是迷惑之心是故隐而不领。所以不领第十者。上第十是不虚妄。今日既得解何假领上不虚妄。若使领者如似言不解之时。昔日有虚妄今日既无虚妄。是故不领也。上既有十譬今唯领七譬只应有七。所以有九譬者此中第四第五两譬共领上火宅中第四长者救子得譬。此中第六付财物譬不领上开三显一之意。此乃远领大品座席时意。但穷子今日深取佛意则言昔日大品时佛已令我为菩萨转教说般若。但佛于时众中令我说此大乘因果。则始终会令汝得此因果。须菩提今日既得解。是故深取此意也。九譬者第一明父子相失譬。第二明父子相见譬。第三明呼子不得譬。第四明呼子得譬。第五明教作人譬。第六明付财物譬。第七明见子长大譬。第八明付家业譬。第九明得家业故欢喜譬也。今者第一譬若有人下讫无复忧虑詺为父子相失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一宅主譬亦名总譬。亦远领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下明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化五浊众生之主。第二从佣赁展转下讫我虽年朽犹故贪惜是名父子相见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三长者见火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二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下明佛见众生为五浊所惛也。第三从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以下讫往至贫里以求衣食詺为呼子不得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亦远领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场下明佛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也。第四从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下讫愍而怪之名呼子得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四长者救子得譬。譬本有四阶。今此第四譬先领前两阶三车拟宜见子宿好。亦远领方便品中第四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下。明佛用三乘化得众生亦有四阶。今亦先领前两阶以三乘拟宜及见三乘人机也。第五从又以他日于窗牖中以下讫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詺为教作人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四救子得譬中后两阶为说三车及诸子受行。亦远领方便品中化得众生中后两阶为说三乘三乘人受行。是故言第四第五共领上一譬。所以尔者。法说之中偏就应身上明故合而不离。今明四大声闻领解深取佛意。就真应二身上明之故宜分为二也。第六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竟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名为付财物譬。是则不领上开三显一之意。此远领昔日大品座席之时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转教说波若之意也。第七从复经少时父知子心渐已通泰以下名为见子长大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五见诸子等安稳得出下明见子出难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一偈。明如来见三乘人有大乘机发。第八从临欲终时而命其子以下名付家业譬。则领上火宅中第八长者赐大车譬。亦远领上方便品中第八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下。明佛为时众说法华授记得佛。第九从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名为子得家业故欢喜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九诸子得大车欢喜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九言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明于时时众闻说法华皆授记作佛故得欢喜三乘人受行也。
就第一父子相失譬领上宅主譬亦名总譬。譬中本有六义今唯领二义。领第一有大长者化主之义。复领第六三十子义。此二义是要者。亦是方便品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化众生之主。今就父子相失譬领上二义不得作二段父子相简为四重。第一明子背父而去。第二明父觅子不得。第三明子还近父。第四明父失子忧念转深。内合四重者。第一先明众生昔日二万亿佛时曾禀大乘。自尔之后失解舍如来流转六道。第二明如来从众生失大乘解之后。恒觅可化之机不得。第三内合众生从失大乘以来。在五戒十善教中。学则有机感佛出世。此则是渐近父义。第四众生既为五浊所惛如来慈恻弥深。是父忧念转深义也。又就此四重之中各有两阶。子离父中有二者。一者明子背父而去。二者明子向国而还。今言譬若有人者只明四大弟子自譬故言若有人。年既幼稚者内合明众生昔日二万亿佛所于时已曾禀受如来大乘化。但于时禀大乘化不久故言幼稚。不道大乘解小。若言解小是幼稚者。下言年既长大便应是解大。故知不名解小是幼稚。后解言只是解小故幼稚。何以知之。只是幼稚故舍父。若不幼稚云何舍父。内明为论众生于二万佛所禀如来大乘化。于时只得外凡夫解。而此解怯弱故言幼稚。舍父逃逝者隐密而去。非公灼故言逃也。逝者言去。内合众生即失大乘解理中密有背佛之义也。问者言。佛明知众生必失此大乘解。于时何故用此大乘化之。解释者言。佛于时实知众生得解之后必失但于时大乘机感佛佛仍为说大乘。若有感不应则有差机之失。既得此解如来更化他方众生遂起烦恼失此大乘解也。问者言。若佛更复教化他方众生。于后复起烦恼失解者。此则是父自离子。何关子舍父也。若是众生远佛然后起烦恼者乃可是子离父。父自往他方众生自失解故是父离子义也。解释者言。取事即然理则不然。何以知之。若是众生有机感佛。佛则住世可化之机亦尽。故佛舍此化彼正由众生感机尽故佛去不得言佛去故感机尽。既是众生感机先尽。此即是子离父义也。问者又言如来既知必失解者。昔日不应用大乘化之。解释者言。实知必失解犹用大乘化者此则为后化之资。后亦有大乘机发之时。佛言我昔日已曾为汝说此大乘。汝等于时不能坚固受持。广起烦恼遂失此解。今复为汝说而尚不坚固受持。时众既闻曾得遂失仍发决定之心。故言前失得为后资。既有资力是故如来为说。问者又言。若言失者今云何还生耶。解释者言。此失非是永断善根成一阐提。只言烦恼五浊既多于时解心不现前名之为失。夫善生必以信心为本。于时虽失大解由有信心。于五戒十善教中修行能令大乘智愿善根不断。是故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若言永断者云何言忆也。问者又言。若言信心犹存者不应名作失。解释者言。乃无大乘之解何妨有小乘之信也。久住他国者大乘教己国。五戒十善经教为他国。失解之后久在五戒十善教中修行。故久住他国也。失解之后备在五道故言至五十岁也。此则释成上久住他国之义。所以言若十二十者此意明未必尽备经五道。亦可失大乘解之后经人道。仍更值如来得大乘解者。故言若十。亦可失大乘之后经畜生道或经人道。仍更值佛得大乘解者故言二十。亦可备经五道然后得大乘解者故言至五十岁也。年既长大者不道解心大。只道失解来久故言长大也。加复穷困者殆尽曰穷。复为寒苦所逼故言困。外譬为论此人年既长大复穷亦困故如即时人。昔日幼小之时率尔一丈一尺以为衣裳一斗一升可为饮食。今日人身既长大正须多衣足多食之时云何犹用昔日幼小之时衣食。充今日长大之躯理自不足。内合为义众生既离经五道。应须多功德智愿善根自资。犹用昔日微解自资者又盖无所利益故言穷困。备经卵胎湿化受生故言四方。虽然恒位心不无觅理故言求衣食也。又解五戒十善教宣辨人天因果以为四方。渐渐游行此下是第二阶明子向国而还。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此人于时不作心言是向本国之行。理数尔然故云遇。但背诸国未必远向国未必近故。如始出南刹北道一步此亦是背国。若使涉北万里亦是背国。而归未必近者故如涉北万里。始回南向作意还向。始举一步此亦是向国而归。故知背国未必远向国未必近。但背国虽近有日远义。向国虽远有日近义。内合为义假设过去佛为众生说法。过去佛既灭后中间且作经一劫。释迦方出教化众生。于时背过去佛已经半劫。此是背国日远。若使后半劫去释迦出转近此则是向国而还义。故言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下是第二明父觅子不得亦有二阶。第一正明觅子不得。第二明虽失一子之苦不废家业大事。今言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是第一阶。正明觅子不得。内合明佛从二万亿佛所大乘化众失解之后。恒觅众生大乘根机都不得矣。中止一城此下是第二阶。明父虽失一子之苦不废家业大事。内合如来于此一方众生无机感可为说法。余方教化终自不废中止一城。城者防非拒难为义。如来教法为城。若言教一坐能使正理恒存。外道即隐故詺教法。为城。教明佛果备有众德故言财宝无量等。其诸仓库。仓者养命库者养身。明如来法身慧命养育众生之义也。多有僮仆者内外凡夫受学弟子如僮仆。八地以上菩萨如臣。七地以下初地以上菩萨如佐。缘觉如吏声闻如民。大乘如象。自余三乘等如马牛羊。出入息利者教。从佛宣名出化功归己如入息利也。商估贾客者商估之徒本买贱求贵。此明诸菩萨从佛受教广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