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

  次论二慧。
  问。空有二慧何者正是乘耶。
  答。旧有二释。一云空解为正乘有解为相从。例如十地空解为能生之本。有解为地上所生。次释云地义如前。若乘取运义即两解俱能运。今所明以中道正观为乘体也。中道正观非空非有。方能出有无二见故云空有并是乘方便用也。地义亦尔。
  次论始终真似义。
  问。何等为乘始乘终真乘似乘。
  答。有人言三十心是乘正位。有人言登地是乘正位。有人言八地是乘正位。有人言初得方便失正体。第二得正体失方便。第三得并观及乘体失不并及乘方便。故具有三义。三十心为方便。登地为正体。八地为并乘。七地为不并乘也。评曰。最后释者虽得经文。而义犹未善。今当序之。问乘品云是乘无始无终。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如经广明。若欲令乘出者。是人欲令无生法忍出。欲令真谛法出。然实际无生实际不出者。乘亦无出。以乘无出故无始无终。不因不果。如此之乘乃名出耳。
  问。若无能出所出能运所运。即无有乘。云何释大乘义耶。
  答。良由得此正悟不见能出所出。乃名为出。可谓无所出而出。出而无所出。若有能出所出能运所运者。即是有所得无有出义也。
  问。云何是出无所出耶。
  答。经云不动法故。不动法者非乘。是常住名为不动。亦不言真谛。空故不动。又非乘不去故不动。此明乘出宛然而无所出。故名不动也。既无出而出亦无始而始无终而终。无始而始始自初心。无终而终终于十地。此是因门分其始终。就此始终复开二位。地前三十心此观未具成名为似乘。登地已上得此观现前。故名真乘。故论云地前名顺忍。登地名无生忍。即是真似义。
  次论并不并。
  问。有人言初地并。有人言七地并。有人言八地并。是事云何。
  评曰。各偏有执皆为失旨。所以然者经论具有三种并义。如仁王经及摄大乘论等云初地并。大品发趣品释七地名等定慧地。即七地并。仁经等及地经云八地并。以具有三文宜并用也。
  问。此三相违不应合用。
  答。不相违。言初地并者从初发心便学并观。至于地前犹是凡夫故不得并。登地名圣故云并也。又地前名顺忍登地名无生忍。是故初地并也。言七地并者此就地位。自分之初地至六地名顺忍。七地名无生忍。顺忍虽并并劣故不名并。七地并胜故称为并。
  问。何以知然。
  答。初地望前名无生忍。若望七地名为顺忍。若将初地望地前即初地为并。若形于七地则初地未并。
  问。何故七地得名并六地不名并耶。
  答。七地是功用道满故名为并六地功用。未圆故未得称并。又且六地为波若七地为方便。以七地具二慧故得称并。六地虽有波若未具方便故非并也。复言八地并者此据功用无功用判并不并。所以然者。七地虽并犹有功用。八地任运成就无复功用。是故八地得并七地非并也。故融会三经不相违背也。
  次论二经。
  问。法华胜鬘俱明一乘。一乘何异。
  答。他云胜鬘了义法华未了义。今明法华既是明佛性法身即不应有了不了释也。但大乘是同略明三异。一者法华对破三执会归一乘。若胜鬘不对三缘。但为七岁已上学一乘缘。辨出生收入之义。出生者犹如大地出四种宝藏。正法出生五乘也。收入者正法出五乘。五乘归正法。此之出入舒卷皆是平道。因缘法门无所斥夺。与法华异法华先斥三病故明一乘。然后始得非三非一三一具足耳。二者法华但明二乘未究竟佛乘已圆满。不广释其因缘。胜鬘则开五住地之因。辨二生死之果。释二乘未圆佛果已满。是故两经异。
  问。依此义即是了未了。
  答。自有须释而悟。自有不须释而悟。岂得用此判了不了耶。若一经之中皆具明一切义者。即有一教唯有一缘。何名多部。三者胜鬘具明正法出生五乘数五乘归正法。法华但明会三乘归一乘开一乘为三乘。不正会人天归一乘开一乘为三乘为人天乘。
  问。何故两经不同。
  答。法华正为三乘保执自谓究竟。更不求佛。故须辨三乘会开之义。人天二乘无自保究竟之执。故不辨会开也。胜鬘通明正法有出生一切方便用。数一切方便归正法。故通明五乘有开会也。
  问。法华亦有会人天归一乘不。
  答。亦有此义低头举手皆成佛道即其事也。
  问。三乘既是权说。实无三者人天乘亦是权也。
  答。有例不例。若言三十三天常乐我净。如杨叶之金亦是权。亦须破及会也。不例者道实无三。方便说三是究竟故三是权。而不无行生死人天之因得人天果报。故人天非权也。昔又不说人天是究竟。故人天乘非权也。
  问。三不及一在三既权。二劣于三二亦应权也。
  答。胜劣乃通权实义异故不例也。人天乘得人天实报。二乘人不得究竟报故不例也。
  次论三假。
  问。乘具三假不。
  答。释论云五阴法是法假人是受假。人法之名是名假。所乘之法及以行具谓法假。能乘之人是受假。能乘所乘及乘具皆有名字是名假也。
  问。乘是因成.相续.待.三假中何假耶。
  答。由来四释今不具足。一释云若论因成假者宜两望之。若望以法成人人即是假。万善成人即是实法。若望总众善为一乘。一乘则是假万行为实。
  问。相续假云何。
  答。有二释。初云一念实法生而即灭。尚自不固何能运出。必须相续方有运义。如智断惑如明除闇。次释云若解断惑必须两念。排他为难故也。今善体能运一念有力。如一念智即能知境。一念善即能感乐不假相续也。
  今又问。若一念无力多念方有力者。一糸不能制象多糸则能制。一渧不能满多集则能满。百论破外道盛有此说。览之自见。又问云一不能多遂能者。一沙无油一盲不见。多集则能耶。
  答。他云盲沙分分无力。緌渧分分有力。故非问也。今明百论中外道亦有此释。如论破之。
  次论相续假。
  问。两念相续者。前念灭故后起续。前不灭故后起续。前若灭者后何所续。不灭则常何劳后续。具如论破。又问实法则灭前。而两相续则转变。今请问之。如乳变为酪复有乳灭义者。为是一乳耶为二乳。若一乳者实法灭则无。复乳何所变。若言变者复何得灭耶。若一体者灭则不得变。变则不得灭。若一灭一变则成二乳也。
  问曰。只是一乳而乳两义。举体实灭举体转变。
  难曰。实法灭者但是乳义灭而乳体亦灭耶。若但义灭则乳体不灭。则乳义无常而体应是常。若言体义皆灭则无复体义。复何所转。欲见此意中论广明。以此推之则无相续。既无相续则无至佛理。有何一乘。当知有所得义无有乘义。
  次问一念力能运者。此一念为即灭为不灭。若生而即灭何能运耶。若不灭即常复何所运耶。若亦灭亦不灭者。既是一念云何具两法耶。问今释云何。
  答。此病若销自见经意也。
  次论四一。
  问。旧云有四一义。谓一教一因一果一人。此事云何。
  答。此亦无失欲广论之。有无量一。谓教一理一人一法一机一境一智一。如前释名说也。
  问。诸一有何次第。
  答。如来见有一机故前有机一。说一教故次有教一。众生禀悟一教名为人一。次行一因故有因一。复得一果故名果一也。
  次序权实二智义论权实名。
  问。此经既言开权显实。以何义故名权实义耶。
  答。有人言权是权尔之名。实是审实为义。有人言实名智慧权名方便。方便是善巧之名。智慧是解知之义。
  评曰。今具详之请问。初说若妙以待粗为名。粗以形妙受称。若尔实以待权得名。权以形实为称。若权实不相待释名者。粗妙亦应然也。又难曰。若权是权尔之义以权释权。亦应实是实尔为义以实释实耶。若尔者则应苦以苦义乐以乐义。不应别有余释也。
  次问智慧与方便二名。然二智俱是巧妙。何故方便独受善巧之名耶。旧释云通则皆例别则不齐方便。于无三中说三善巧义彰。实智于一上说一巧义不显。故与其智慧之目也。
  难曰。于一上说一不与巧名。于一上说一不应与其妙称。而下文叹实智则云甚深微妙。此则实智正是微妙善巧也。
  又问若实智没其功名当其妙称。权智应没其妙名当其巧称。若尔实智妙而无巧。无巧应是拙。权智巧而非妙。非妙应是粗。
  今所释义依诸大乘经论略有四种。一依名释。谓权是权巧实为审谛。二相资释。权是实权实是权实。实不碍权权不碍实。虽实而权虽权而实。故权得以实为义。实得以权为义也。三显道释。权以不权为义。实以不实为义。故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亦一切权实法了达非权实。四无方释。华严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若尔一权得有无量义。无量法得是一权义也。
  问。非权非实为是真谛为是智耶。
  答。肇师云惑者睹减照谓之实。见变动谓之权。既言惑者谓之权实。则知圣心未曾权实。此正语圣心非关真谛。次别论权义。有人言权是譬名。如称锤名权。将此诠量诸物轻重。前之则轻却之则重处中则平。此譬佛智照察根缘有三乘差别。有人言权是假义。故假三车于门外。有人言权是权尔一时之用。故云权化城于中道。有人言权是耳尔。谓随宜说法名之为权也。
  评曰。具此四义可合用之。如来之智实有照缘。不差如称诠量轻重也。如经云我初得道时空拳度一切。又云实无三车假设三车。实无有城权作化城故假也。三乘谓一时之说。若久后则说真实。如经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故是权尔义也。必有随机宜则宜尔之义。
  问。权与方便何异耶。
  答。通犹一耳。但权宜当一时之目。据三乘义。方便是善巧通于一三。如巧说一乘亦名方便。故方便名通于一三也。
  问。权亦应有二。一者实权。如菩萨权巧。二者方便权。如说三乘。
  答。例也。
  问。方便与权既有二种。实亦有二不。
  答。亦有二种。一者权实。昔说三乘为实者权作此实耳。二者非权实者今教明佛乘实也。
  次论二智体义。众师皆云二智以心为体也。
  详曰。今请问之。心为解惑体者。心与惑为一为异。若一断惑则应断心。心若不断惑亦不断。又若一而断惑留心。何不断心而留惑耶。若惑断心不断。则心与惑异。若异者惑便非心。心是识虑惑应非情。又惑若异心。惑自是惑心。应不惑。若尔自是智知。心终不知。如此求心竟不可得。是则无心以何为二智体。即是故论云。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烦恼于垢心五种求亦不得。
  问。今明二智以何为体耶。
  答。正由谓情言。心与惑一异故无有二智。诸佛菩萨了此心惑不见一异。既无一异则非心非惑。不智不愚亦不权不实。如是五句皆不可得。但于不二而二。为众生故开于二智。故二智以不二为体也。
  次论四种二智。
  问。有人言照空为实鉴有为权。此波若教二智也。内静鉴为实外动用为权。净名教二智也。照一为实照三为权谓法华二智也。照常住为实鉴无常为权。谓涅槃二智也。
  评曰。不然。照空为实鉴有为权。盖是契中道之妙观。离断常之要术。法身之父母菩萨之本行。从波若已上涅槃已还。乃至华严诸方等教皆通用之。不得偏属大品。次动静分二智者。一切方等教辨菩萨行。皆以内静鉴为实。外动用为权。贯通众经亦非属净名也。
  问。何以知静动分二智通诸经耶。
  答。一切菩萨皆有自行化他。今内静鉴为实是自行。外动用为权是化他义。故知通一切教也。
  问。何以知鉴空为实照有为权。亦通贯众经耶。
  答。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智度即是波若方便即权义。龙树释大品分为二道。一波若道二方便道。若尔净名二慧即是大品二慧。而净名既云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即知此二慧贯通众经也。
  问。前明空有分二智。后以动静明权实。皆通贯众经有何异耶。
  答。约菩萨一人义论两种二慧取其鉴空照有义多是自行。具如前也。若明动静义则具自行化他则如后也。次云照三为权鉴一为实。此偏约法华。是亦不然。波若后分已明与法华齐。若尔则大品亦有此义。不应偏系法华也。
  又问设云法华以照三为权。鉴一为实者。此三一为并是世谛。为通二谛耶。旧解云。照四种一为实。谓因一果一教一人一皆是世谛也。照三种三为权。谓机三教三人三。无有理三亦是俗谛也。
  评曰。不然。四一但是俗谛则一乘义局。一乘之中若境若智俗之与真皆入一乘。云何但取世谛耶。
  问。乘是万行故境非乘也。
  答。十二门论初唱略明大乘。次后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通达空则具万行。若然者空为乘本。云何不取为乘耶。今所明者照一乘中。若境智空有皆属一乘。三乘亦尔。依经详之。不如旧说也。
  次论空有二智。有人言照空有二境审实不虚。故名实智。观空不证涉有无著名为方便。
  问。此出何文。
  答。大品云菩萨于空不著故不证空。即知不证空是方便也。又云菩萨以方便力故为众生受五欲。而无所染。故知涉有不著亦是方便。
  问。若以二照为实两巧为权。二照应无两巧两巧应无二照。
  答。二照两巧更无别体。虽照而巧故名方便。虽巧而照目之为实。如释论第百卷云。譬如金为妙物。物不离金金不离物。但妙物义如方便。全义如实慧也。
  问。本以二谛境发生二慧。今照二境为实慧。则二谛境应俱发实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