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

  问。会有几种。
  答。自有融会称会。自有会归称会。若会归称会如向所明也。融会称会者。既会三归一竟。缘即疑云。三若归一何故说三。是故释言。昔以方便故说三。今以如实故说一。此是融会今昔三一之义亦名会也。若是会归之义正就三行也。融会之义宜就教门。所以然者。若会三因同归作佛。如此之义会行为正不用教门。作佛故教非会归也。若取设教之意。为显一乘此名会归之会也。破三归一者昔说三乘本为表一。而众生遂保执三不受一教。故须破其执情名破三归一也。是故文云今为汝等说实。汝所得非灭也。
  问。但破执情亦破教耶。
  答。三教于佛恒是一教。故大经云。常行一乘众生见三。若尔于佛即不破也。但破众生执教生迷不破教也。开三显一者开昔三是方便。显今一是真实。废三立一者昔为不堪闻一故权说三教耳。今大缘已熟堪闻一教。即宜废昔三立今一教也。方便品云正直舍方便即是废义也。
  次论乘体。
  问。何以为乘体。
  答。乘通因果。果乘以万德为体。因乘以万行为体。
  问。何以知通因果耶。
  答。后当广说。今略取二文。十二门论以六义释乘。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为大。谓果乘也。观世音等之所乘故故名为大。谓因乘也。此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以此度众生。为果乘也。是诸子等乘是宝车直至道场。谓因乘也。法华论具明乘通因果。后当出之。唯识论亦然也。
  问。释论云六度为乘体。云何乘通因果耶。
  答。此说因乘耳。广乘品中具明万德万行也。
  问。因乘之中云何本末。
  答。六度虽是大乘体要须波若正观。由波若正观万行方成。即波若为本余行为未。此就乘体中自开本末。
  问。同是无得六度皆是正体。有何本末。
  答。若六度同是无得者。要须波若方成无得。故波若为本五度为末。大品云鸟集须弥同一金色。虽同金色而须弥为本。要由须弥色乃同耳。
  问。因中之乘以波若为主。果地万德用何为宗耶。
  答。论云因中名波若果中名萨婆若。即果乘以萨婆若为主也。是故此经始末皆叹佛慧。如云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于世。乃至多宝所叹平等大慧。即其事也。摄大乘论亦言智慧为乘体也。此是不二二开本末耳。因缘无碍一一行摄一切行。皆得为因乘本。一一德摄一切德皆果乘本也。
  问。法华具明因乘果乘。何者为正。
  答。辨宗之中以说斯义明正法。为乘者此乘非因非果始是正也。今就方便用者以果乘为正。所以然者果是妙极因未妙极。经题秤为妙法故宜以果乘为正也。以标此妙极之果令三乘人及一切众生皆修妙因。趣此妙极之果。然后始得明因乘耳。若发趾即明因乘为正者。竟末标所期知何所趣耶。如人先知宝所然后修行趣之耳。以此而推果为正也。此义文已广明寻之自见。后见法华论释尚无二何况三耶。明无有二乘涅槃唯有如来大涅槃名为佛果。故知二乘亦取果乘为正。大乘亦取果乘为正。是以论但举涅槃也。
  问。乘有广狭义不。
  答。五乘相望自辨广狭今不明之也。就一乘中自论广狭者。果乘无累不尽无德不圆故称广也。因行不尔故称为狭。就因中自论者。初地得百法明门故狭。二地得千法明门故广。如是可知也。
  问。云何一体乘异体乘耶。
  答。与波若相应无依无得不二观现前。如一念品说。菩萨一念具万行。此是一体乘。未得此观现前名异体乘。然从初发心则学不二观。故从初发心时是一体乘。则一念具足万行。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但约此观明晦故开一体异体耳。约位明者得无生忍为一体乘。未得无生忍者为异体乘。
  问。何以然。
  答。大品云但燃灯佛以得无生忍即不离六度等无得万行。
  问。云何是近乘远乘。
  答。以波若心所起。如不住法住波若中。无所舍具足檀等六度。不生故具足道品。亦如广乘品列一切德行。后皆结言无所得故。如此之乘名为近乘。若说低头举手皆成佛者。此是有所得善名为远乘。何以知然。法华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此岂是人天有所得善耶。今菩萨所行从初发心即行无所得观。此是近乘无有远乘。但就无所得中自有明晦故分近远耳。
  问。释论解无生品中云。有近道远道。近道者谓三十七品。远道者谓六波罗蜜。然道品与六度俱皆是乘。何故分近远耶。
  答。数论师地论师法华等师无有此义。故不释也。今明此义可有四列。一者六度道品是无所得故俱近。二俱是有所得故俱远。三无所得六度为近。有所得道品为远。四无得道品为近。有得六度为远。今明六度为远道品为近者。为释无生品经文。经文云有世间六度出世间六度。道品但明出世。不明世间。论主解此一义故明六度为远道品为近。
  问。六度何故远道品何故近。
  答。六度杂有世出世故远。道品纯是出世间故近。
  问。六度何故杂道品何故不杂耶。
  答。六度中明通浅深。如布施持戒忍辱等通于浅深。可得有杂义。道品中明定慧。定慧深于施戒。就此一义故六度为远道品为近。
  问。此义约大小乘分近远以不。
  答。若就大小乘一往分者。道品是小乘行故为远。六度正是乘体故为近。若就菩萨具一切行。皆是无得。悉是正行。六度道品俱是近乘也。
  次论运出义。
  问。运出明乘者。因乘果乘何者为正耶。
  答。就因门正明运出。释论云是乘从三界中出至佛果。即住变成萨婆若。故因乘为正也。若以能运出众生者。即佛乘为正。唯佛能具运出一切众生。而因乘不及果也。
  问。云何是自运运他。
  答。就运出为义者。言因乘者有自运运他。果乘但有运他之义。佛即已出无劳更运。若纵任自在明运者果德具有此运也。
  次论乘具。
  问。世间乘有能乘之人及所乘之法及乘行具。一乘亦有此不耶。
  答。有也。大品云是乘及所乘因法释论云六度正是乘体。慈悲与方便此二为大乘挟具。所以然者。以有慈悲故能广运众生。有巧方便故能出生死。又有慈悲故不随二乘地。有方便故不随凡夫地。出此二地故能至佛也。故此二种名乘行具也。犹属一乘摄。但义分之故成二也。小乘法中无此行具也。次中边分别论明乘有五。一乘本谓真如佛性。二乘行即福慧等。三乘摄谓慈悲心。引一切众生悉共出生死。四乘障谓烦恼障及智障。三界内烦恼名烦恼障。余障一切行解名为智障。五者乘果即佛果也。唯识论解乘有三体六义。三体同前。一自性二空所显真如是也。二随流随顺自性流。福慧十地等法是也。三至果即随流所出无上菩提。及一切不共法也。六义者一体是如如空出离四谤。二者因谓福慧三者摄摄一切众生四境界了真俗修二谛。五障即皮肉心三障。六果谓无上菩提。此六义次第者正以真如为根本。以有如此故起福慧二行。起福慧二行故能摄一切众生。摄一切众生由照真俗迷境。故成惑则失乘理见境故能除惑。除惑故得佛果也。
  问。乘是何义。
  答。彼论释云。乘是显载义由真如佛性故出福慧等行。由福慧等行故出佛果。佛果载出众生。摄大乘论有三。谓乘因乘缘乘得。乘因者谓真如佛性。第一义空为乘因。乘缘谓万行。乘得即佛果也。
  问。真如佛性云何为乘体也。
  答。唯有真如佛性为真实。修万行为欲显此佛性。佛性显故名为法身。此三要相须。以佛性是本故名为因。虽有因复须缘因。因缘具故得果。今不违此说也。法华论亦明三种。一乘体。谓如来平等法身即是佛性为乘体。又云佛乘者谓如来大般涅槃。此即明佛果为乘体。此隐显为异实无两也。又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及低头举手之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即是了因乃为乘缘也。此犹是三种佛性义耳。乘缘谓引出佛性即了因也。乘体谓因佛性。乘果谓果佛性。不说果果性者。果果性还属果门。不说境界性者属因门故也。又广说有五。略即唯三也。又望于十二门论乘具四事。一者乘本。谓诸法实相。由实相生波若故实相为本。即是乘境义。二者乘主。由波若故万行得成故波若为主。即智慧。三者乘助。除波若外余一切行资成波若。四者乘果乘此乘故得萨婆若也。又此经明乘有三事。一车二牛三宾从。车通因果万德万行。牛亦通因果。中道正观离断常之垢为白。由此观故引万行出生死如牛。此即波若导众行义也。
  问。波若即是车云何复喻牛耶。
  答。一法二义分之。导引如牛运义名车。余行但有资成运出。唯有车义而无引导之能故无牛义也。此是因地牛义也。果地牛者内德则取真慧为牛。外用宜取六通无垢为白牛。驾之而游五道运众生也。宾从者果德为车。则因为宾从因行为车。则界外众行为车界。内行为宾从。如索车中释之。又大品明乘具五事。一者乘出即是乘始。谓从三界出。二者乘终到萨婆若。三者乘住谓万行无所住为住。四所乘法即六度。五能乘之人谓菩萨也。
  问。诸大乘经所明及中百大乘论等所辨此可信受。如唯识摄大乘及法华论等必可信耶。
  答。此论同是婆薮所造。付法藏中天亲有其人。是故可信。又观其义意。与大乘经论语言虽异而意不相违。是故可信也。
  问。三论学者恒弹破有所得义。云何今并用众家异说耶。
  答。兴皇大师制释论序云。领括群妙申众家之美。使异执冰销同归一致。以此旨详之。无执不破无义不摄。巧用无非甘露拙服皆成毒药。若专守破斥之言斯人未体三论意也。
  问。云何巧用云何拙服。
  答。若能心无所得言无所住。如空中种树虚里织罗。如幻如化。随病随人者。设行产业之事无非大般涅槃。并应正法波若名巧服矣。与此相违即名拙服。此意已如辨宗中释之。又龙树出世制作大意者。要先破洗一切有所得病。令毕竟无遗。莫问大乘小乘内道外道。有文作义及无文构造。凡心有一豪依得言有一句定相。皆悉洗之令毕竟净。然不净既去净亦无留也。如是五句令言穷虑息。然后始得于无名相中强名相说。虽强名相说说不动无说。故宝积叹云。能善巧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又经云善哉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若能于一切义皆如此用之。始是龙树大乘论耳。不尔者还同旧执。若留一豪心住著者。退无损于烦恼进不弘于佛法也。又破洗一切有所得大小病然后于一一义中宜用四悉檀贯之。今[堂-土+((口@〡)/┴)]略举一意。十二部经八万法藏皆是随顺俗。故有此言说。若不随俗则一无言无不言。故有所言皆随俗说。谓世界悉檀。十二部八万法藏言并相违。或三或一或无常或常。或佛出二谛外或二谛内。或三世有或一世有。如大经三十余诤论门。无智之者各执一意互相是非。现世起诤论增长烦恼。乃至断善根堕坠恶趣。似僧地狱正拟斯人。欲勉斯过者须用第二悉檀。所以八万法藏及尘沙法门并相违者。此是如来各各为人悉檀。故不相违背。如大经云。以此众生非一根性。非一善友非一国土。是故如来不得一向定说。以此义观之。于一切法门无所违诤。不起烦恼勉于似僧也。第三名为对治悉檀。如来所以说各各为人。说八万法藏及尘沙法门。皆为对治众生烦恼故也。如大经云。譬如大地诸山药草能为众生病之良药。我法亦尔能令众生烦恼病药。是故一切教门无有定性。但令病息。病息故无非药。病不息无是药也。既为息病病息药废。不应复执著之也。第四名为第一义悉檀者。前来三门皆是为众生故有如此方便。若论正道即不曾有一言。况有八万耶。尚非有言况是无言耶。故过一切言语灭一切戏论。如大炎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用此四门可通贯一切义及文。以得此四门故一切经可构。一切病可治。不得四门一句经不可寻。一烦恼不可破也。
  问。何故就一乘义中释此意耶。
  答。一乘是三世诸佛正宗。就此中释之也。又如此了悟方是能动能出。故是乘耳。若作一句定执不动不出。何名乘耶。大经云。若有定相是生死相是魔王相。非佛法相。是故一切诸法无定无相。
  问曰。恒作无定相破定相者。如此即是定相。
  答。破定言无定耳。云何复更执无定耶。
  问。若都无所执者即是执乃不执于执。而执于无执故还是执也。
  答。今言无执者以执无故。言无执耳既言不执于执。岂执无执耶。
  问。执无复无无执即是断见人也。
  答。断一切见故名断见此可然也。大品云断一切见故名摩诃萨。正恐诸见不能断耳。又若有诸见可言断见耳。诸见本不有何所断耶。经云动心是魔网不动即法印。
  次论动出。
  问。大品云是乘能动能出是何位耶。
  答。论云动是顺忍出为无生忍。一者地前为顺忍登地为无生忍。二六地为顺忍七地为无生忍。若凡夫为三界者则地前为顺忍。发地入圣位出三界也。此则初地为出地前为动。若六地犹受肉身名为三界。即七地舍肉身出三界。故六地为动。七地为出。然二义之中先义为正也。
  问。小乘动出其义云何耶。
  答。准前可知。苦忍前名动苦忍名出。二者三果未勉三界为动。无学断三界惑尽为出。又有余名动无余名出。但就人而明者。小乘人唯有心出无有身出。异大乘也。
  次论乘障。
  问。乘以何物为障。
  答。释论既以六度为大乘体。六[卄/幣]即是障也。若取乘出生死义即著生死以为障。若取乘广大义即以狭劣以为障。若以出世六度无所得故能出。即以有所得六度为障。六[卄/幣]即是别障有所得即是通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