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玄论
法华玄论
答。正如此也。二谛发其巧照。义名实慧发其照巧义名方便也。
问。古有此释不。
答。什师注问疾品云。观空不证涉有无著皆名方便。似此义也。有人言双照空有皆名为实。涉有化人动用之义名为方便。此肇公释也。其序云。观减照谓之实。见变动谓之权。虽是惑者之情正用此分二智。减照者同照二谛。静鉴之义故名实也。有人言观空为实。鉴有为权。此处处有文。须真天子经广出。又净名问疾品缚解章四句论之。
问。云何释经四句耶。
答。异解纷纶。今以上定林寺镜师净名玄论释之。镜师云观空之心不能严土者。此是慧无方便故缚也。观空之心即能严土者。此是慧有方便故解也。若严土之心不能观空者。此方便无慧故缚也。严土之心即能观空者。方便有慧故解也。什公大意与此似同。有人言二慧互相资。方便照有而能资空。故能观空而不取证。二乘无有中行愿资。故入空便证。是知方便资空而不证空也。空慧导有令入有不著。若无空观导有则涉有取著。如凡夫也。
问。方便资空令不证。既是巧者实慧导有令不著亦是巧。则二慧俱名方便亦并名实矣。
答。通皆例。然但不著有则易。不证空则难。方便能令不证空。故与其巧名。譬如四河合流同注海口。非大力龙莫自能变。三解脱俱流注涅槃海。非方便大力莫能不证。以方便大力有变无之巧不堕二乘。故与其巧名也。
问。方便大力能变无令不堕二乘。故名巧者实慧大力能令不堕凡夫地。亦应是巧也。
答。已如前释。离圣则难。勉凡则易。故方便力大实慧力小。又实慧但是六地方便据七地。又实慧如母方便如父有又实慧三乘共。方便独在菩萨。又方便必有实。实不必有方便。又如什公答王稚远问。方便与智同是慧性。但智浅而方便深。了实相名实慧。不证实际名方便也。
问。如是四说何者为实。
答。佛经有种种之说。随人随义用之不得定执。如须真天子波若经下卷明二慧有三十许异可寻之也。又今略示诸异。经自有但就空分二慧。如观空为实慧知空亦复空。故不证空名方便慧。自有但就有中分二慧。如净名经。以身不疾为实。身疾为方便。又云观身苦空无我为实。处生死化物为方便也。自有空有分二慧如前释。自有福慧分二慧以慧为实。以福为权自有就自他分二慧。自行为实化他为权。自有大乘为实小乘为权。皆可随文用之各有旨也。
次释法华四种二智义。
有人言法华但有二种二智。一者照三乘为权照一乘为实。二者照近为权照寿量佛复倍上数为实。今明此经要具四种二智。一者初段中有三种二智。后开近显远中复有一种二智。故成四种。初段明三种二智者。初三一二智。二乘人欲入菩萨法。要先须识三乘是权一乘为实。以破彼迷权实无明。此二智是反三之始。归一之初。故先须辨之。二者空有二智既改三信一。则须学菩萨空有二慧。观空不证离二乘地。涉有无著出凡夫境。故生在佛家种姓尊贵。又空有二慧是法身父母。欲求大觉者岂不学之。三者即此空有二慧是菩萨自行耳。复应化度众生。故以内静为实外动用为权。故有第三动静二慧也。
问。此三种二慧有何次第。
答。初二慧令生信。次二慧令生解。信解是自行。第三明化他要具此三。二乘之人方成菩萨也。又初二慧为信。次二慧为解。第三二慧即是行。一切菩萨要先有信心。次有解后有行。今寄五十二位明之。前十信次十住。十住即是十解。以解故起十行。行解成就任运趣菩萨道。可名回向。回向既顺无生流则登平真悟。故名十地。以三种二智配此位者。初二智为信即是十信。次二智为解即是十住。第三二智即是十行。解行既成则能向菩萨道。是故有十回向。回向既顺无生流故登十地。无阶级阶级论之故作此判。若阶级无阶级者一念具三种二智也。
问。何故先解后行。
答。解行未始相离。但随义理强弱故前后分之。但解之易故有前。行之则难故居后也。次就此经后段明一种二智者。此经后段辨本迹常无常二智。识本是无生灭无始终为实智。识始终生灭等用谓权智。故初段具三种二智第二段常无常二智。故此经具四种二智也。晚见论分明广说法身是常化身无常。则四种二智便成五时权实皆坏矣。
问。何故次前三种二智后辨常无常二智耶。
答。前三种二智谓菩萨解行即是因义。始于十信终至等觉。后常无常二智即是果位称妙觉地。故因果二门要具四种二智也。次论三种二谛辨二智义。自摄岭相承有三种二谛。一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次以空有皆俗非空非有为真。三者二不二为俗非二非不二为真。二谛既有三转约谛发智亦具三矣。初照有为俗照空为真。次照空有为俗照非空非有为真。三者照二不二为俗照非二非不二为真。
问。何故用三种二谛耶。
答。略明六义是故说之。一者谓各各为人悉檀。自有闻初得道自有闻后受悟。是已根性不同二谛非一。二者为释如来常依二谛说法。若言如来常依二谛说法者。若说空说有应依二谛。今说非空非有乃至非二非不二。应不依二谛。是故释云二谛三门说。此三门皆依二谛也。若说有为俗说空为真。依初门二谛说法。乃至说二不二为俗。非二非不二为真。依后门二谛说法也。三者为释佛教不同。经辨二谛虽多不出三也。如经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释论云为著有众生说空。为著空者说有。此说初门二谛也。又云若有若无皆是世谛。故说非第一义。华严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如此等经是第二重二谛也。又华严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此第三重二谛也。用此三门于一切经无所违诤。是故说此三种二谛。四者欲渐引众生示阶级方便。无始已来有此形心及以外物等。谓是实有。是故诸佛出世而为说之。此是世俗实耳非圣实也。若诸法本性空者乃名真谛。故中论云凡夫颠倒为有。于世人是实名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人是实名为谛也。而众生便谓有非实谛空是真实。则舍有取空。是故云空之与有此是二边皆是俗谛。非空非有中道之法乃为真谛。或者虽舍二边复滞中道。是故第三次明远离二边不著中道乃是真谛。二边中道皆俗谛耳。五者为五乘众生说此三种二谛。初为引凡夫令舍有入空。故明有是俗空为真。次为引二乘人欲令悟中道。故说空有皆俗中道为真。三为菩萨令中偏俱舍故。若偏若中并皆是俗。非中非偏此乃为真。所以然者。菩萨之人谓凡夫二乘滞于二边。而菩萨心游中道。为破此见故明远离二边不著中道也。第六即世学者明三假有为世谛三假空为真谛。唯有此义但初门意耳。是故引之明三假空有皆俗非空有为真。彼即云我自有二谛。复有非真俗为中道。是故今云二谛与中道亦是俗谛耳。非二非不二乃为真也。
法华玄论卷第四
法华玄论卷第五
胡吉藏撰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问。云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耶。
答。开二种方便示二种真实。二种方便者一教方便二身方便。二种真实者一教真实二身真实。
问。何故唯开此二相耶。
答。三世诸佛唯有形之与教。于此二中有权有实。故须开示。开示此二则十二部经八万法藏焕然可了。所言开方便门示真实者。有人言昔在鹿苑人机犹杂。盛说三乘未明一理。尔时以权隐于真实。故一乘之理为权教所闭。今王城赴感乃应大机显于真实。真实既显则废除昔教。昔教被废故方便门开。一理既彰则真实相显。故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光宅解也。
评曰。以三覆一显一除三非无此义。但经云开方便门不云除方便门。此非解也。如世人开门非是除门。详经文旨正是开覆非关废立。
有人言直詺三为方便即是开方便门。所以然者昔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门闭。今詺三为方便故方便门开也。示真实相者既詺三为方便。即示一为真实。此河西道朗释也。
评曰。得经旨也。所以然者。昔说三乘是真实即以真实闭于方便。故方便门不开。今明三乘是方便故方便门开。此乃是废于三实开三方便。故云开方便门。
问。此亦是废立云何言非。
答。此乃废三实立三是方便耳。前明废除三方便是故异也。又开义在前废义在后。要先开三是方便然后始得废之。不尔无因缘故不得废也。
问。方便当体是门为是通实相故为门耶。
答。具有二义。一者法门秤门则方便当体是门。如华严中诸善知识种种法门。或弄砂或相戏等皆法门也。今亦尔。如来有二种门。一方便门二者真实门。但此二门各有开闭。昔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扉掩。今说三是方便故方便门开。昔不说一是真实故真实门闭。今说一是真实故真实门开也。二者此方便法门复通实相。故三乘方便为一乘门。实相亦有二义故名门。一者当体虚通故名为门。如净名不二法门华严法界法门等。二者能通方便故为方便作门。
有人言通相之功乃由乎一极。故一为方便之门。级引之功显彰于三故三为真实之相。言非三则方便之门得开。悟唯一则真实之相可示。此注解也。
评曰。文似不然但意不失旨。所以然者。既由一通三岂非一为三门。说三为通一则三为一门。但一为三门此从实赴权谓出门也。说三通一从权入实谓入门也。门既有二相亦应宜然。说三表一故三为一相。说实令识权故一为三相。以理详之具此意也。但注经偏用一为三门三为一相。意犹未圆。若如前用义无失也。但上来三种皆一往方言。未究环中之极。若具论者可有三义。一者以三为方便。一为真实。二者三一皆方便。非三一为真实。三者明三一为二。非三一为不二。二不二皆为权。非二非不二为实。此之三种互得为门。如以三为一门。此以权通实。若以一为三门以实赴权。乃至二不二亦尔。既互得为门。亦互得为相。但不得互为权实耳。
问。方便实相既互得为门。亦得实相为实相门乃至方便为方便门不。
答。具有四句。一者方便为实相门。二实相为方便门。此二如前。三实相为实相门。四方便为方便门。如名为义门义为名门。由方便名显方便义故名为义门。由方便义显方便名故义为名门。实相亦尔。中论序云实不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即其事也。
问。今得以三显三以一显一以不。
答。亦有四句。一者以三显一。二以一显三。三者以三显三。四以一显一。初两句如前。以三显三以一显一者言。昔三异今一此三在一外。今一异昔三此一在三外。故一非三一三非一三。如此一三皆是执见。今破此病故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三是一三。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一是三一。以三是一三。三岂异一。一是三一。一岂异三。故名三一因缘之义。以今因缘三一显自性三一。亦以自性三一显因缘三一。故云以三显三以一显一。
问。云何名方便复有几门耶。
答。方便品初具详方便得失事现彼文。今当说门义。此经始终略有十五门。方便品有二门。譬喻品有六门。信解品有三门。化城品有二门。法师品有一门。普门品有一门。合十五门也。方便品二门者。第一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故权智为实智门也。生法师云言教为门。言教为门者说实智。言教即是实智门也。法华论如生公释。次云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此用大乘教为门也。譬喻品六门者。一云其家广大唯有一门。还以大乘教为门也。二云于此所烧之门安稳得出者。此约三界限域为门。如詺家为门也。三者云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还以大乘教为门也。四者如是三车今在门外。还以三界为门也。五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此用小乘教为门。六云尔时长者在门外立。依大乘义此即是用二死之限域为门。小乘义明佛出一切烦恼外。故三界正使及习气无知三藏佛皆断已尽。故在门外立也。又信解品三门者一云遇到父舍住立门侧。此以大乘理教为门。二云犹在门外止宿草庵。亦通大乘理教为门。三云尔时长者于其门内。亦通以大乘理教为门也。化城品二门者。一梵王请佛愿开甘露门。通大小教为门也。二云重门高楼阁用小乘三空之解为门也。法师品一门者即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文中已辨。普门品为一门者以大乘为门也。此门有二种。一神通普二说法普。此之二轮皆是菩萨虚通无碍故名为门。又此二普令众生悟入故名为门。
问。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云何。是能开所开能示所示能闭所闭耶。
答。昔权说三乘教不言三是方便。即三方便闭。佛权智为能闭。三方便门为所闭。今实智说三是方便则三方便门开。佛实智为能开。方便门为所开也。能示所示者。虽开三是方便门。则示一乘为真实。实智即是能示。一乘即是所示。故实智有二能。一能开二能示也。如人手能开门又示门内之物。是门内之物即是所示手是能示也。
问。云何今昔门非门也。
答。望昔三佛有二义。一就教为言。直道三乘不言三是方便复为实相作门。此是佛自闭义。二者就佛本为通一说三教。三于佛即是一乘门。就缘为论亦有二义。因三悟一故三于缘是门。不悟一者三于缘非门也。
问。为是智示为教示耶。
答。智说教示也开亦尔也。
问。云何是当体门从他门耶。
答。如权智能通实智实智为所通。从所通为名故言其智慧门。智慧即是实智。门即是权智。詺此权智为实智家门。例如三解脱门从所通为名。解脱是所通涅槃之果。三空能通行人得涅槃故名解脱门也。又世人言佛门人门等皆从所通为门也。当体得名者方便当体虚通故名为门。实相亦尔。如言竹门板门也。当门体是竹板故以当体得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