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经曰修习善言至人我兼利者。述云此后摄善也。修善言故远离粗言。修三利故远离三害。
经曰弃国损王至教人令行者。述云此第四修善也。自既有所舍所修亦令他人有所弃所修故。
经曰无央数劫积劫累德者。述云此第三还结也。
经曰随其生处至正真之道者。述云第二叹果有三。此初叹功德报有三。此初总标也。
经曰或为长者至一切诸佛者。述云此次别叹也。有说长者即随类生。刹利等即最胜生。六欲天等即增上生。非也。长者亦应胜生诸天亦何非胜生故。
经曰如是功德不可称说者。述云后结叹也。
经曰口气香洁至相好殊妙者。述云第二叹依正报有二。此初叹正报胜也。
经曰其手常出至超诸天人者。述云此后叹依报胜也。
经曰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者。述云此第三叹智德果也。
经曰阿难白佛至成佛现在者。述云第二申所成果。即身土之果。逐誓愿而成故有二。初略申所成后广显所成。初又有四。此初辨佛既成也。即主德成故。论云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经曰西方去此至名曰安乐者。述云此第二标土已变也。帛谦皆云所居国土名须摩题。正在西方去此千亿万须弥山佛国。而今云去此十万亿刹者鉾楯之因广如前释。
经曰阿难又问至凡历十劫者。述云此第三成佛久近也。支谦经云作佛以来凡十小劫意同此也。而帛延云作佛以来凡十八劫者盖其小字阙其中点矣。
经曰其佛国土至犹如第六天宝者。述云此第四尽国严丽有二。此初显国庄严也。前成佛者即应佛身愿。此土严净即应佛土愿也。所谓种种事德成故。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恢(苦灰切)大也。赫(呼格反)切韵云赤也毛诗云赫赫师尹注云赫赫盛貌。也焜(胡本反)切韵云火光也又作煜(出鞠反)盛也曜也。杂厕入间者庄严分齐即形相德成故。论云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光赫焜耀者即妙色德成故。论云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清净者即清净德成故。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庄严者即庄严德成。所谓水地空皆庄严故。如第六天宝将彼天倍人以显净土宝胜世间而已。
经曰又其国土至常和调适者。述云此后严土无秽有二。此初总申所无也。即无难德成故。论云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溪亦作溪字。苦奚反尔雅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沟也。渠(吕居反)沟也广雅故坎也字林小渎深广各四尺也。
经曰尔时阿难至依何而住者。述云此后辨无所以有五此初问也。
经曰佛语阿难至皆依何住者。述云此第二佛反质。
经曰阿难白佛至不可思议者。述云此第三阿难答也。
经曰佛语阿难至故能尔耳者。述云此第四佛述成也。即所求德满成故。论云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经曰阿难白佛至故问斯义者。述云此第五申问意也。日月犹有故。觉经云其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复不回转运行亦无有精光也。盖虽无须弥往生之宫故有而已。以此即知彼土人天空地不同诸有异释唯劳虚言。
经曰佛告阿难至一佛刹土者。述云此第二广申所成。应对前愿别申所成但恐烦言。略显果胜有四。一叹佛身果即愿佛身之报也。二申其眷属即愿菩萨声闻之报也。三叹佛土妙即求净土之果也。四显其所作即摄生愿之果也。初又有二。初别叹后结叹。初又有二。初叹光胜妙后显寿长远。初又有四。此初释迦自叹有二。此初对劣叹胜即愿光无胜之报也。
经曰是故无量寿佛至超日月光佛者。述云此后结叹显胜也。有说长故无量广故无边。自在故无碍。余不能敌故无对。胜余光故炎王。离垢故清净。见心喜悦故欢喜。于境善照故智慧。照物无已故不断。过世间想故难思。绝言想故无称。超世诸色故超日月。虽有此解不能别光亦不郑重故。今即佛光非算数故无量。无缘不照故无边。无有人法而能障者故无碍。非诸菩萨之所及故无对。光明自在更无为上故焰王。从佛无贪善根而现亦除众生贪浊之心故清净。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欢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不断。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难思。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无称。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之辉故超日月。总而言之。即身庄严故。论云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经曰其有众生至皆蒙解脱者。述云此第二见者获利也。三垢灭者即除障利。身意欢喜即生善利。苦得休息者拔苦利。皆蒙解脱者即得乐利。皆是蒙光触体者身心柔软愿之所致也。
经曰无量寿佛至亦复如是者述云此第三诸圣共叹。即无量诸佛悉咨嗟称名愿之报也。
经曰若有众生至亦如今也者述云第四闻光获利。即投报体礼喜天人致敬愿之所成也。
经曰佛言我说至尚未能尽者。述云此第二结叹也。即不虚作住持庄严故。论云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经曰佛语阿难至汝宁知乎者述云第二辨所成寿有二。此初直标寿远也。
经曰假使十方至知其限极者。述云此后寄事显长也。有说梵云驮演那此云静虑。昔云禅那或云禅皆讹略也。虽知昔禅即今静虑未闻禅字复有所目。良可悲故。今即禅思者专思之别言也。
经曰声闻菩萨至所能知也者。述云第二申其眷属有四。此初例显寿量也。即天人寿无能校知愿之所成也。
经曰又声闻菩萨至不可称说者。述云此第二显众无数。即愿声闻无边之所成也。往生论名众庄严故。颂云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经曰神智洞达至一切世界者。述云此第三略叹德胜。即愿得他心智宿命说一切智智慧辩才等之所成也。
经曰佛语阿难至菩萨亦然者。述云此第四广显众多有二。此初总标也。初会者偏举不尽之言显无数故。
经曰如大目犍连至多少之数者。述云此后别释有二。此初对智叹多也。
经曰譬如大海至何所为多者。述云此后寄事显多有三。此初立喻反问也。
经曰阿难白佛至所能知也者。述云此次答其多少也。
经曰佛语阿难至如大海水者。述云此后佛述成也。释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广如前述故不再解。
经曰又其国土至砗磲树者。述云第三显土报有四。一树庄严二乐庄严三宫庄严四池庄严。初又有三。初宝树庄严次道树庄严后对之叹胜。初又有二。初宝树后音乐。初又有三。此初纯宝树也。
经曰或二宝至码瑙为实者。述云此次杂宝树也。
经曰行行相值至不可称视者。述云此后总叹也。
经曰清风时发至自然相和者。述云此第二音乐也。清风者即别本云非天之风亦非人之风也。五音者即诗云宫商角徵羽拟五行之音。今言宫商者即略举初二也。宫者粗商者细也。和者应也。不违冒音故云自然和。位法师云五音声者一谛了二易解三不散四无厌五悦耳。虽有此而无圣说不可在也。
经曰又无量寿佛至随应而现者。述云第二辨道场树有三。此初道树体相也。一里三百步故四百万里即十二万由旬。应前菩萨少功见道场愿而成也。有说随彼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佛神力故。纵小道树不相妨碍。若尔所余宫殿不应各称其形大小故。今彼经佛量既他受用身故。此道树即化土故不相违也。二十万里者六千由旬。应不称其本量故。又有本云二百万里盖是正也。
经曰微风徐动至不遭苦患者。述云此次出声利物也。即妙声德成故。论云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经曰目睹其色至无诸恼患者。述云此后见闻获利有二。此对境得利也。由昔诸根不陋愿力之所得故云六根清。而言深法忍者即达无相生性故。
经曰阿难若彼至威神力故者。述云此后智力得忍有二。此初神力得益也。有说初二三地寻声得悟声如响故云音响忍。四五六地舍诠趣实故云柔顺忍。七地以去舍相证实故云无生忍。忍者慧心安法故。此必不然。初地已上皆已证实。应无寻声趣实异故。有记有说初在十信寻声悟解故。次在三贤伏业惑故。后证实绝相故云无生忍。此亦非也。未入十信若生彼土不得法忍违本愿故。今即寻树音声从风而有。有而非实故得音响忍。柔者无乖角义顺者不违空义。悟境无性不违于有而顺空故云柔顺忍。观于诸法生绝四句故云无生忍。
经曰本愿力故至究竟愿故者。述云此后愿力获利也。本愿者即往誓愿之力。他方菩萨闻名得忍况亦自土。故愿无缺故满足。求之不虚故明了。缘不能坏故坚固。愿必遂果故究竟。由此愿力生彼土者皆得三忍。
经曰佛告阿难至千亿倍也者述云此第三对之显胜也。对第六天者欲界中胜故也。
经曰亦有自然至最为第一者。述云此第二乐庄严也。于虚空不从树风而有故云自然。所显者皆佛法故无非法音。音非唯可爱亦乃随故云哀亮。即虚空庄严故。论云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经曰又讲堂舍至覆盖其上者述云此第三宫庄严也。交露者幔也。字林幔幕泫泫似垂露故。即地庄严故。论云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经曰内外左右至各皆一等者。述云第四池庄严有二。此初池相有四。此初池量也。即水庄严故。论云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经曰八功德水至味如甘露者。述云此第二水相也。清净者即八中之初。香洁者即第二也。味如甘露者即第五也。若欲备释还同前解故不更论。
经曰黄金池者至弥覆水上者。述云此第三池庄严也。前堂舍及此池皆由第三十三愿之所成也。
经曰彼诸菩萨及声闻至不迟不疾者。述云第四资用任意也。心垢者即烦恼之名唯慧所除。而水除者触水为缘发慧荡除故。
经曰波扬无量至欢喜无量者。述云第二叹声有三。此初随类异闻也。
经曰随顺清净至所行之道者。述云此第二闻之修善也。真实义者即涅槃也。不共法者即菩提也。所行道者即彼二果之因也。
经曰无有三途至名曰安乐者。述云此第三所诠唯乐也。
经曰阿难彼佛至神通功德者。述云第四显其所摄有二。初生之报胜即摄他方愿力所成也。后住之报妙即摄自土愿之所成。初又有二。此初正报微妙也。色身者即此真金愿之报。妙意者即说一切智愿之所成。神通者即供养他方佛愿果也。功德者即受持讽诵梵行总持三昧等愿之遂果也。
经曰所处宫殿至涅槃之道者。述云此后依报殊胜。即万物严丽衣服随念等愿力所成也。帛谦皆言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欲食时自然七宝机劫波育罽叠以为坐。欲得甜酢在所欲得。而今无者盖略无也。唯言见色闻香。即知彼土味触非食不吞咽故。有说色不离食故云见色。体即三尘非也。既不受用如何味触。所味名食故。次者近也。无苦可因故。即乐如漏尽愿之报也。
经曰其诸声闻至无极之体者。述云第二。旧住报胜有二。初正报胜后依报妙。初又有二。此初直显报胜也。同一类者即应第四愿之报也。虚无无极者无障故希有故。如其次第即求那罗延力愿之报也。有说既言非天非人故生彼土虽复凡夫非人天趣。若人趣者即应四天下故有越单曰。若非四天下者即四洲外别有人趣耶。若有北洲者应有长寿天。故净土中必有难处。由此净土非人天趣故非三界。即智论云无欲故居地故有色故。如其次第非欲色。此恐不然。本誓唯云有三途者不言善趣故。若非善趣者必应言有五趣者故。又若非佛而非三界者即违经云三界外有众生即非七佛说故。而智论云非三界者且简秽界故义亦无过。虽有人天人天无别。但逐秽土业以别人天。故云因顺余方有人天之名。由比诸天皆在虚空。帛延云第一四天第二忉利天皆自然在虚空中住止无所依因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宁可类乎者。述云此后寄事显胜有五。此初以贫人对粟散王有三。此初寄事反问也。
经曰阿难白佛至因能致此者。述云此次阿难答胜也。底者最也。厮下者陋下之义。殆(徒改反)近也几也。坐者罪也苍颉篇坐辜也。盐铁论曰什伍相连亲戚相坐也。怙(胡古反)福也。厮极者尽疲之义。享者尔雅福厚也。
经曰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者。述云此后佛述成也。
经曰计如帝王至帝王边也者。述云此第二以帝王对轮王也。
经曰转轮圣王至万亿倍也者。述云第三以轮王对帝释也。
经曰假令天帝至不相类也者。述云此第四以帝释对魔王也。
经曰设第六天王至不可计倍者。述云此第五以魔天对西方众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高下大小者。述云第二辨依妙有六。此初资具称形也。
经曰或一宝至应念即至者。述云此第二诸宝任意也。
经曰又以众宝至践之而行者。述云此第三宝衣布地也。
经曰无量宝网至尽极严丽者。述云此第四宝网罗覆也。
经曰自然德风至如是六反者。述云此第五德风吹鼓也。过雅者得中之状。芬者方言芬和谓芬香和调。裂者宜作烈光也美也。裂非字体。帛谦皆云如是四反。即供圣之华故于六反无复妨也。
经曰又众宝莲华至百千亿光者述云此第六宝化充满有二。此初华严世界也。暐(于鬼反)说文盛明藐也。晔(为韶反)华光盛也。又晔(王辄反)草木华貌。焕者明也。烂者文章鲜明也。
经曰一一光中至于佛正道者。述云此后华光利物也。即宫庄严故。论云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释璟兴撰
经曰佛告阿难至及不定聚者。述云第二辨众生往生因果。即遂摄众生愿而申往生。往生有四。一凡小往生二大圣往生三双以得失劝凡小生四叹彼土胜令大圣求。初又有三。此初彰正定令物仰求也。有说有涅槃法名正定聚无涅槃法名邪定聚。离此二者名不定聚非也。离有种姓无种姓外更无众生聚。应唯二故。有说善趣已前名为邪定。善趣位中数退数进名为不定。习种已去分位不退名为正定。如其二乘外凡常没名为邪定。前六方便名为不定。忍法以上名为正定。故生彼国者勿问三乘皆住正定更无余聚故。此亦不然。彼三聚义违诸教理。应如理思。善趣已前既名邪定。若生彼土即住正定者应越十信即入习种。必无此义故。若生彼土不即入习种位故无此咎者还有彼土不定聚故。有说依中边论正位习起既在初地故。此中菩萨往生者唯是初地已上者非也。若唯菩萨者即违经云皆悉故亦应有不定聚故。有说住正定聚者即同小经中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即不退故。依本业等。十解第七心已去诸位是也。虽有下位从胜言皆是故。此亦不然。既第七心已上名不退者即诸下位非不退位。应有不定故。今即余教所说三乘皆是秽土。有此三乘故。若生净土不问凡圣定向涅槃定趣善行定生善道定行六度定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