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离讥嫌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四摄法身愿也。咨者赞也。嗟者叹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第五摄众生愿有二。初之四愿摄人天愿。后之九愿摄菩萨愿。初又有二。初摄往生者后摄所生报。初又有三。此摄上品愿也。有说初下品次上品后中品非也。非唯乱次第亦违观经不除五逆故。然彼经云作五逆罪得生净土。违此愿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故。从昔会释自成百家。有说亦谤正法者除唯造五逆者生。有难此言彼经亦云具诸不善。若不谤法即不可言具诸不善。如何乃言唯造五逆得生净土。此难非也。若谓彼经具诸不善故亦摄谤法者即五逆应属诸不善故。不须别说。今即应弹。随顺及言合集之义而相违释。相违释者诤头义故。罪既各别名亦别故。有说此除不悔彼之说悔此亦不然。既十念中念别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应无悔与不悔别故。若更有别忏悔法者即于下品下生文中都无故。有说对未造者言除对已造者说生。此亦不然。未造者尚除况亦已造。故若已造令进故无此失者未造应令退耶。有说正五逆者除五逆类者生此亦不然。无有圣教说五逆类名五逆故。不可彼经五逆言类。有说重心造者除轻心造者生欤。此亦不然。诽谤正法必有轻重。不可唯言除不生故。有说除即第三阶造五逆者生即第二阶造逆者。此亦不然。众生有三非圣教故。设有圣说亦违自许第三阶人不行普法有逆无逆皆不得生。若如所言应说唯除第三阶而言除逆唯有虚言故。有说除者先遮生者后开。此亦非也。先遮若实生后开实应不生故。有说未发菩提心造逆者除已发菩提心作逆者生。此亦不然。已发菩提心若退失者应如未发心不得生故。若不退心者必不作逆故。有说除即对佛说五逆罪决定故。生即对佛说五逆等皆不定故。此亦不然。不善顺生后受业等皆应例此五逆罪等便成大过故。有说若宿世中无道机者既作五逆终无生理。其先发菩提心虽复逢缘造五逆等必生深悔亦得往生。善趣之人有作五逆谤正法故。二文各谈一互不相违。此亦不然。宿世之言应无用故。现发菩提心逢缘作逆应亦生故。又彼善趣即十信故作逆谤法必无此理。前已说故。有说一念念佛者除十念念佛者生。此必非也。即违此云乃至十念故。有说除者具十不具十悉不得生故。生者唯具十声故。此亦不然。虽兼不具十声既亦申具十念。应如彼经不可除故。今即此经上三生中必无作逆故须除之。彼说下生。虽作五逆若备十念亦得生故无违可释。不应难言中品三生亦无作逆故。不须除者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即非作逆义既显故。但诽谤正法罪既深重。于无数劫受苦报故。假具十声必不得生。所以圣教更无异说。入诸不善者过难多故。有说此经十念依十法而念。非佛名故即弥勒所问十念是也此亦不然。彼经十念即非凡夫。必非上品三生所能修故。今即还同观经十念。上辈亦修十念。理无违故。欲显一二等言乃至故。傍论且止应释本文。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次摄中品也。既云发菩提心故。即知不发心圣虽不迎无违本愿之失。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摄下品也。有说摄论虽举愿言意亦说念佛是别时之意。有说彼不以念佛为别时意。往生论云念佛即生非别时故。往生论及摄论释皆天亲造理必应同。不可前后有鉾楯故。但诸众生虽闻净土之教诽谤不信自沉恶道。或信不谤欲爱所缠不敢起愿况亦修行。或有众生闻说便发誓愿欲生而逢恶友广作诸恶。命欲终时不遇善友不能念佛。虽不即生是远生因。佛叹此类生极乐土。愚人将谓更不修因而即往生。故释论云是别时之意。二俱不然。若愿若念皆于净土是远生因故。不尔即违密意说言。前已说故。若诸众生起愿念佛即生化土故。此文言系念我国者即往生之行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二愿所生报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第二摄菩萨愿有二。此初摄他国菩萨也。常伦者即凡夫之属故。诸地亦初劫之地。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摄自土菩萨愿有八。此初承力供圣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二供具随欲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曰此第三说法尽胜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四身得坚固愿也。那罗延者即真谛云天力士故。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五光色特妙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六知见道树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七四辨无碍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此第八□□□□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第六摄佛土愿有二。此初形色功德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庄严功德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第七摄众生愿有五。此初摄他土众生有二。此初蒙光获利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闻名得益愿有四。此初法忍总持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二远离讥嫌愿也。然音声王云阿弥陀佛有父母者有说彼显秽土。佛有父母非净土故。不违此文自说魔王名曰无胜提婆达多名曰寂故。有说不然。虽有魔王而守护故。不尔即法华经中违饮光净土魔及魔民皆护佛法故。应说彼经显变化土。亦有女人自说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故。而无女人者即受用土也。存此言善顺菩萨璎珞经也。如彼经第十一释慧智造如来净土云。但男女众生不如阿弥陀国得道者故。虽有男女而无男女之欲。此必不然。既云男女众生不如弥陀土。必不言有女人故。有说彼经父母城邑等皆是功德法。如维摩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华严经中文殊师利于觉城东遇善财童子经言觉城还是功德之名故无违可释。此亦不然。自受用身必由智度及以方便应有父母故。许即必有莫大失故。今之所存自有二义。初即彼佛虽复有母而是变化唯佛孤有故。言无女者除佛之母无更化女况亦其实故不相违。后即准悲华经或有菩萨。于彼国生修菩萨行即于彼土成等正觉。或有菩萨于此世界生已修行往他方土成等正觉。法华龙女亦一类是也。本愿不同应现异故。今阿弥陀佛盖亦余国受胎生身修菩萨行。往尊音佛净土而成佛道故。音王经云有父母者说本所生之土。言有净土者即成佛世界故。皆无违略开二途学者应思。傍论且止应归本文。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三常修梵行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四作礼致敬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二摄自国众生愿有三。此初衣服应念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次受乐无失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普见佛土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三利他方众生愿有五。此初诸根貌妙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二止观俱行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三化物高贵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此第四福智双修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五不离诸佛愿也。普者即普遍义等者即齐等义。所见普广佛佛皆见故所住之定名为普等。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四利益自土愿即闻法自在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五摄他方愿有二。此初加力不退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自力不退愿也。有说第一第二第三法忍者即仁王般若五忍中如其次第伏忍信忍顺忍也。此恐不然。信忍即初二三地顺忍即四五六地。如何但闻彼佛之名得此二忍耶。若谓闻名渐次得者亦应说获五忍故。今即伏忍三位名为三法。瑜伽亦说胜解行地有下中上品三忍故。
  经曰佛告阿难至以偈颂曰者。述云第四自誓感瑞有二。此初琐文也。
  经曰我建超世愿至誓不成等觉者。述云此后立誓有二。初立誓后请瑞。初又有二。初反誓后顺誓。初又有二。此初对佛自德誓也。建者起也。即前愿佛身。土名超世愿。愿必起行故必至无上道。
  经曰我于无量劫至誓不成等觉者。述云此后对佛化德。誓有二。此初财施化利誓也。经本不定或云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或云不为大施主终莫济贫苦初本应正。有人释此言法施化益非也。欲济贫苦必施财物故。
  经曰我至成佛道至誓不成等觉者。述云后对法施作誓也。虽举名声意在言教故。
  经曰离欲深正念至为诸天人师者。述云第二顺誓有二。此初略誓也。离欲正念净慧梵行者誓因。求无上尊天人师者誓果。
  经曰神力演大光至通达善趣门者。述云此后广誓有二。初广叹佛德后总结立誓。初又有四。此初叹化德也。演光普照者即身业化所余六句皆口业化。除三垢济众难者小乘化也。三垢者即贪嗔痴也。开智眼灭盲闇者大乘化也。闭恶道通善趣者人天化也。
  经曰功祚成满足至一切隐不现者。述云此第二叹自德也。祚(之河反)助也福也戢(堕六反)集也摄也。陆法言切韵云止也。功祚成满者即德体果福皆成满也。威曜十方者光广大也。天光不现者光奇胜也。或有本云日月诸光明一切隐不现。其义无违。佛光映蔽日月摄光不能外照故云戢重辉。
  经曰为众开法藏至说法师子吼者。述云此第三重叹化德也。
  经曰供养一切佛至通达靡不照者。述云此第四重叹自德也。
  经曰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者。述云此第二结誓也。
  经曰斯愿若克果至当雨珍妙华者。述云此第二请瑞也。
  经曰佛语阿难至以散其上者。述云第五遂请现瑞有二。此初应誓现瑞也。
  经曰自然音乐至无上正觉者。述云后出声叹记也。
  经曰于是法藏至深乐寂灭者。述云此第六总以结叹也。
  经曰阿难时彼至建此愿已者。述云第二申修胜行有二。此初结胜愿也。有说发斯弘誓即四十八愿。建此愿者即立誓之愿非也。经称前名愿后言誓故。今即弘誓者结反顺之誓。此愿者结四十八愿。从后以向前结故无过。
  经曰一向专志庄严土者。述云此后正申胜行有二。初修土行后修身行。初又有二。此初修因也。
  经曰所修佛国至无衰无变者述云此后彰果也。恢廓广大者即无量德成故。论云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廓(古恶反)尔雅大也。超胜独妙者即土胜也。非诸菩萨境故。建立常然者因满果立无改异故。无衰无变者不为三灾之所坏故。
  经曰于不可思议至无量德行者。述云第二修身行有二。初修因后叹果。初又有三。初总标次别释后还结。此初也。黄帝算有三品且举其一十千亿为兆十千兆为京十千京为垓十千垓为秭十千秭为匹十千匹为载故。有人言兆载者远年非也。
  不生欲觉至香味触法者。述云第二别释有四。一离染二修善三离业四修善。初又有二。初自离烦恼后教化令离。初又有四。此初离染因缘也。不生欲嗔害觉者即偏举过重不尽之言。觉者寻也。有说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觉。对缘生心名想故。不生三觉者离始。不起三想者离终非也。正对境界不生三觉无别所以故。今即三觉之因如次三想。取境分齐方生欲等故。然即不贪名利故不生欲觉。不恼众生故不生嗔觉。不损物命故不生害觉。三觉不生必绝三想故亦兼之。内因既离外缘斯止故云不著色等。
  经云忍力成就至少欲知足者。述云此第二修对治也。忍力者即安受苦耐怨害察法忍也。以此忍力能忍损恼故离三觉三想。少欲当利知足现利故不著色等。
  经曰无染恚痴者。述云此第三正离烦恼也。染者贪也。
  经曰三昧常寂智慧无碍者。述云此第四正修对治也。三昧常寂者即定深也。智慧无碍者即智胜也。
  经曰无有虚伪至先意承问者。述云此第二利他离染也。无虚谄心者即离意过。和颜者即离身过。爱语先问者即离口过。有说先意承问是意业非也。虽言先意遂言问故。
  经曰勇猛精进至惠利群生者。述云第二修言有三。此初无间修也。勇猛精进者即初精进。誓不怯敌故云勇猛。志愿无惓者即第二加行精进。加修以进故。求清白法者即第三无足精进。修不已故。即自利修也。惠利群生者即利他修也。
  经曰恭敬三宝至功德成就者。述云此第二恭敬修也。恭敬三宝者即福方便。奉事师长者即智方便。以大庄严者即福智二庄严已成就故备施等众圣行也。以己所修利众生故令功德成。
  经曰住空无相至观法如化者。述云此第三行成证修也。有说住贪嗔痴故意业不调。今住空无相无愿故能调意业。贪是皮故入空调伏。嗔是肉故无愿调伏。痴是心故无相调伏。诸法相中皆无此理谁劳弹斥。故今即我法实无故云空。假相亦无故名无相。于二中此无可希愿故云无愿。有说即于此三无果可作故云无作。无因可生故云无起。良恐非也。作既作用讵不名因。起亦生起可名果故。今即因无实用故云无作。即维摩云虽行无作也。果无真体故云无起。即彼经云虽行无起也。既无实体用故观之如化。总而言之无作无起故非有。观法如化故非无。非无非有即中道之理所谓证会也。
  经曰远离粗言至彼此俱害者。述云第三离恶业有二。此初离过。离粗言者离口业过。自害害彼彼此俱害者离身业过。彼者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