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经曰如此诸佛皆悉已过者。述云此后总结也。
  经曰尔时次有至佛世尊者。述云此第二近胜缘也。梵云楼夷亘罗此云世自在王。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即别名也。佛德无量名必无边。故今略标自他利以立十号即通号也。虽有十号略为二例。初自德名即前五也。后利物名即后五也。自德之名亦有二对。一道圆灭极对。即如来名道圆应供名灭极故。二因满果圆对。即等正觉明行足名因满如其次第解行满故。善逝名果圆上升不还故。利物之名亦有三对。一总名别称对。即前四是别后一是总故。处物而无加名世尊故。二化智化心对。即世间解名化他智无上调御名化他心故。三化能化德对。即天人师名化他能佛名化他德故。委悉释此十号广如瑜伽论。
  经曰时有国王至正真道意者。述云此第二申胜行也。远法师云起行有二。从初尽颂辨世间行即地前所行也。法藏比丘说此颂以下辨出世行即地上所修也。此恐不然。地上菩萨念念常修利诸众生净佛国土。不应五劫专修受净土行故。今即还有二。初略说胜行后广说胜行。初又有三。此初闻法发心也。发无上道意者即增发心故。不违观音授记悲华经。
  经曰弃国捐王至与世超异者。述云此第二出俗修道也。沙门者即沙门那义如前解。帛延云昙摩迦留即法藏也。谦去留字云作菩萨道。即智论法积菩萨也。高才勇哲者即为人性行孤出于世故云超异。
  经曰诣世自在王至长跪合掌者。述云此第三叹佛起愿有三。初身礼次语叹后自誓此初也。稽者至也首者头也。至头于地以尊接足故云稽首。三匝者即标如来修三德也。
  经曰以颂赞曰者。述云第二语叹有二。此初琐文也。颂之言妙亦摄多义故以颂叹。
  经曰光颜巍巍者。述云此后正叹有四。一别叹身业二别叹口业三别叹意业四总叹三业。初又有二。此初标叹也。光巍巍者标光胜也。颜巍巍者标身胜也。
  经曰威神无极至犹若聚墨者。述云此后释叹有二。此初叹光巍巍也。威神者即光所依。无与等者者对劣叹胜。若聚墨者对事叹胜。有说耀者五星非也。即帛延云其景不可及谓光之别目故。日月等光对佛光明犹若聚墨在珂贝边故。
  经曰如来颜容超世无伦者。述云此后释颜巍巍也。伦者匹也。
  经曰正觉大音响流十方者。述云此第二叹口业也。大音者即语密之音。如来之声更无过此故云大音。响者即显了之音。逐宜而有分限发故。
  经曰戒闻精进至殊胜希有者。述云第三叹意业有二。初叹业胜即菩提品也。后叹果胜即果果断也。初又有二。此初叹涉事胜也。戒即业体以思种故。闻精进等即业眷属。余不能齐故云无侣。侣亦匹也。佛德过余故云希有。
  经曰深谛善念至穷其涯底者。述云此后叹证理胜也。谛者审察。法海者一真法界。即后得智深思谛观称真法界故云善念。无分别智穷达深真尽其奥实故云究涯底。
  经曰无明欲怒世尊永无者。述云此二叹果胜也。三毒习尽故。
  经曰人雄师子至震动大千者。此第四总叹三业也。功勋广大者叹意业果。勋亦功也。智慧深妙者叹意业用。即偏叹其胜不尽之言。略戒闻等故。光明威相者叹身业胜。震动大千者叹正觉音。既有此胜妙之德故可谓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经曰愿我作佛至靡不解脱者。述云第三自誓有二。初愿求所叹即十颂也。后请佛作证即三颂也。初又有二。初正求所叹即佛法身也。后乘祈所依即佛净土也。初又有三。此求果也。有说齐圣法王求佛自德过生死等求利他德非也。凡称佛者必备二利故。今即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者愿所获德。过度生死靡不解脱者愿所弃也。
  经曰布施调意至智慧为上者。述云此第二求因有二。此初求自利因即六度也。施治悭吝故云调意。
  经曰吾誓得佛至为作大安者。述云此后愿利他因也。举果求因故。
  经曰假令有佛至坚正不却者。述云此第三叹愿胜也。佛者即佛宝大圣者僧。有说供养斯等亦兼僧宝非也。虽复斯等而言诸佛故。即知向上之等故。今即佛者所供养大圣者能供养。无量大圣虽供多佛而有边故不如求佛心不退还以无边故。却者退也。
  经曰譬如恒沙至威神难量者。述云第二净土果有三。此初叹诸佛土也。光遍诸国者即佛施光明庄严其国。威神难量者即佛神通庄严其土。佛于彼土勤作化事故云精进。现化算表故云难量。
  经曰令我作佛至而无等双者。述云此次对求胜土也。国土者即今极乐世界。第一者即诸相庄严。奇妙者即众第一。道场者即座第一。如泥洹者即快乐第一。梵云匿缚南唐云圆寂。言泥洹者讹略也。彼土快乐可次涅槃故以譬之。而无等双者国土第一。泛言第一者即对下之称。不尔便违华严。如前已说故。
  经曰我当哀愍至快乐安隐者。述云此第三求净土之意也。度脱一切者即出秽域之利。心悦快乐者即入净土益。为此二利故求土果。
  经曰幸佛信明至力精所欲者。述云第二请佛作证有二。此初请世王佛证愿不虚也。幸者愿也信者诚也。愿佛诚明所求不虚必得果故。所欲者功德法身快乐净土。于彼二果力励精勤而修习故云于彼力精。
  经曰十方世尊至忍终不悔者。述云此后请十方佛证行不悔也。对佛结誓。身止诸苦勤忍不悔故。
  经曰佛告阿难至广宣经法者。述云第二广说胜行有二。初正辨修行后乘显所修。初又有五。一法藏请说二如来抑止三法藏重请四如来许说五辨修胜行。初又有二。此初乘前正请也。发无上觉心者即前愿佛法身净土之心也。
  经曰我当修行至勤苦之本者。述云此后申请说之意也。当修行者即修行身土之因。摄妙土者即欲得土果故。令成正觉者即欲证身土果故。拔生死苦者即欲利众生故。生死者果。勤苦本者即因也。由因数受生死之苦故云勤苦本。化诸众生令生净土永绝生死因果之苦故亦云拔。即如其次第所修所得所化之也。
  经曰佛语阿难至汝自当知者。述云此第二佛不许也。饶者即释自在之言。既发大愿故。汝亦能知即违请之言也。
  经曰比丘白佛至成满所愿者述云此第三法藏重请也。弘者广大也。即地上圣行其义广深非自境界故须请之。而佛止言汝自知者即地前所修故不相违。有说此中唯求净土行身因略无非也。如来净土即相违释。如其次第身土行故。
  经曰尔时世自在王佛至而说经言者。述云第四如来为说有二。此初总标许说也。
  经曰譬如大海至何愿不得者述云此别申所说有二。此初寄喻劝修也。会亦必也克者遂也得也。
  经曰于是世自在王佛至悉现与之者。述云此后正答所请也。二百一十亿佛土者即通说净秽诸佛之土故。天人善恶即诸土之因。国土粗妙即诸土之果。粗者粗也。故有本云国土之粗妙。摄身从土故不别说。所以不唯说净土因果而兼秽土者欲令舍其恶粗而修其善妙故。非唯为说亦使现见故应心现与。即帛谦云楼夷亘罗佛说竟昙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也。又此诸土非邻次有。选择何土应机所欲而令见故。不尔便违帛谦经中其佛即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故。不应难言夫人所见光中诸土既无秽土如何为法藏亦现恶粗者。机欲既异圣应非一故。若不尔者夫人既厌秽国以求净处故。唯现所祈净土之相而令摄受。
  经曰时彼比丘至殊胜之愿者。述云第五正修胜行有三。此初睹相发愿也。既见所求净土之相。摄净土愿更转深故云超发胜愿。
  经曰其心寂静至清净之行者。述云此第二依愿修行也。有说证智离相故云寂静。超过地前故无能及者非也。无分别智不可为事土因缘故。亦无可理而言地上行故。有说净土之行虽复众多唯有二类。一缘事行称名念佛故。二依理行息攀缘故。初即称弥陀名故是极乐别行。后即通诸佛土行。所谓心寂无著是也。此亦不然。违即选心所欲愿便结得是二十四愿经即奉行故。心所欲愿既极乐土。必不可言是诸土通行故。今即欲现净土必定为本故。其心寂静慧导其定故云无所著。所谓心观名净土之业。即胜出世间善根方便故。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是无分别品之所由也。五劫思摄佛国行者即后所得智之方便。有说虽五劫而唯修一行。所谓其心寂静志无所著非也。愿既四十八行必非一故。即经于五劫修习彼土种种行也。此中有说法藏即十住中之第六心折法空位是也。有难此云若第六既修净土因。西方土中应无化主。皆不然也。若在第六心应说摄取何位所修净土行耶。又修土因便现净土。诸佛化土无时不有故。如其次第释难非也。有说法藏是八地已上菩萨也。发诸大愿修净土因是变易故。亦有难言还成彼土无主之过此亦皆非。八地菩萨念念普见无量佛土。必不可言见二百一十亿土故。今即法藏盖是十向满位菩萨故。五劫修行净土之因初劫行满故云摄取。不应难言初地菩萨见百佛世界如何法藏见尔许土。不相违者加力所见亦过上位故。初地菩萨若作加行所见过此故。
  经曰阿难白佛至清净之行者述云此第三逐难重解也。佛寿若短不应五劫清净行故。显彼佛寿四十二劫以释此疑。有说彼寿多劫。劫尽之时众生虽见劫尽所烧其土安稳故。法积菩萨五劫修行清净之因。即同法华云众生见所烧我土安稳天人常满。此恐不然。法华所说论自释云报佛如来真实净土。即知彼土是他受用。他受用佛寿必无量不可言四十二劫故。今即四十二劫者盖岁数劫。故经五劫摄净土行非劫尽也。大通佛寿不可数劫尚非净土。如何四十二劫可言净土。
  经曰如是修已至清净之行者。述云第二申所修行有二。初申所修行后申修胜行。初又有六。一法藏喟喟行二如来令说三誓法宣愿四立誓自契五遂契现瑞六总以结叹。此初也。
  经曰佛告比丘至无量大愿者。述云此第二佛劝说也。一切大众者即凡夫二乘。法藏若说己所发愿大众皆同愿生彼土故云发起悦可。菩萨闻说亦同发愿故云修行。修行此愿因缘故致满大愿也。
  经曰比丘白佛至当具说之者。述云第三自宣发愿有二。此初逐劝许说也。
  经曰说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正申己愿也。然法藏发愿三代经本头数开合次第不同故。今将彼帛谦二十四对此法护四十八愿略制以释名。弘誓之文帛谦两本经皆二十四其意各异。帛延选此经中前二十四愿足宝钵愿为二十四愿。支谦亦抄四十八中二十五愿更加宝钵彼佛眼耳神境三通及以智辨为二十四故。又彼二经既抄出于四十八愿故次第亦异。此经第七第十四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九第二十二第二十五。如次帛延第九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四。故开合亦不同。合此二十三四为第二十二。七宝钵愿为第二十三。略无此第十八。彼第二十愿此中无故。支谦二十四次第亦异。此经三十五三十八二十七二十十八十九三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五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三十三。如其次第即彼前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五第六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故开合亦异。合此二十三二十四为第十三。合五六七为第二十二故有无亦异。彼第十四宝钵第十七三通第十八智辨此经中无。此第二愿彼中无故。所以有此参差者盖梵本有备阙故传译逐而脱落也。义推言之。即法护经应为指南。问诸佛本誓为同为异。异即违华严云一切诸佛悉具一切愿满方得成佛故。若同者亦违药师十二本愿弥陀四十八愿故。答无有一佛少一愿行而成道者故悉同也。然以对所化之机缘熟不同故。药师佛于此土众生十二大愿救现在苦。缘既熟故不说有四十八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与未来乐。缘熟故不说有十二愿。由此诸佛所有誓愿虽有未必遂果而法藏菩萨所发之愿皆有成办故。四十八愿略有三意。一求佛身愿也。二求佛土愿即三十一第三十二愿也。三利众生愿即余四十三也。以此三意释四十八愿之文有七。一初十一愿愿摄众生。二次二愿愿摄佛身。三次三愿愿摄众生。四次一愿愿摄佛身。五次十三愿愿摄众生。六次二愿愿摄佛土。七后十六愿愿摄众生。初又有二。初之二愿愿离苦。后之九愿愿得乐。初又有二。此初愿无苦苦也。泛言愿者即悕求义。所谓设我得佛等。又言誓者即邀制义。不取正觉是也。诸愿若不满终不成佛故。假使愿不满而得成者誓终不取故。所余诸愿皆有此二。应如理思。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愿无坏苦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第二得乐愿有二。此初二愿愿得身乐。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七愿愿得心乐有六。此初愿得宿命乐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二愿得天眼乐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三愿得天耳乐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五愿得神通乐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第六愿得漏尽乐有二。此初漏尽体也。想念者即所知障。贪身者即烦恼障。尽二障漏故。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漏尽位也。十信以去皆名正定聚故。言住者通正当之言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第二愿摄佛身有二。此初愿光色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愿长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第三愿摄众生有三。此初摄眷属愿也。
  经曰设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次得长寿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