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经曰具足成就至诸根智慧者。述云第二所成众多也。有说初习名三昧成就名总持非也。佛地应无三昧。即违诸教故。今即总持虽通定慧正是慧性故。百千三昧即总持所依。广如地经。有说诸根通即一切善法别即信精进念定非也。泛言善法皆通有为诸法。有为善中虽有名根无为必非故。又信精进等名诸根者不应别说智慧故。既说三昧即定别目。而有何因亦说定根。故今即诸根者六根清净。此诸菩萨位阶十地已。得自在六根互用故。总持虽慧慧未必持故。引导众行故须别说。
经曰广普寂定至菩萨法藏者述云此第三所证广也。法藏者即十万法蕴。简二乘藏故云菩萨。即所证深也。有说普定能证广。一切法中不起妄想故。藏所证深。于真法藏能深入故。若尔即违自许所证深广名义也。
经曰得佛华严三昧者。述云此第四所成奇胜也。佛地功德能严佛身故云佛华严。入此三昧现见诸方佛及佛土故亦言得。即华严云彼一三昧该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也。
经曰宣扬演说一切经典者。述云此第二利他之德也。助佛扬化故云宣扬。即简如来。如来目演说故。
经曰住深定门至无不周遍者。述云第三重辨起修有二。此初起自利修也。有说深定者起通所依理定。有说一念周遍者入定观众生。二俱不然。通既事德。所依之定必非理定故。睹无量佛应非一念故。如其次第今即通所依定无境不观故云深定。睹诸佛者即天眼通。一念遍者即神境通。依此深定以发天眼能见诸佛故摄行广。亦起神通一念遍至所睹佛土摄福生智故起行疾。
经曰济诸剧难至开化一切者。述云此后起利他修也。有说二乘于救生即闲菩萨即不闲。凡夫于修即闲菩萨不闲。二乘凡夫于无上道即闲菩萨即不闲。此皆不然。若如所言应说懈怠精进故。闲即闲处必非懒惰故。有说剧难有八。恶趣有三即三恶趣也。人间有四。一盲聋喑哑二世智辩聪三佛前佛后四北俱卢洲。天上有一谓无想天。故八难中三涂为剧菩萨济之。人天苦微故云诸闲。菩萨勤化故云不闲。此亦不然。天上有一。即违余经说非想天为第八难故。又人天难言诸闲者有诸人天非难所摄。应非菩萨之所化故。有说剧难者即八难也。此中阿鼻受苦无间故言不闲。余七名闲菩萨以能救名济。此亦不然。应说余七。说何名七。若说后七难名闲者即七地狱应非不闲。闲所摄故。若说七地狱名闲者即八寒狱亦非二摄。菩萨救济应非遍故。今即八难名为剧难兼非想天。更有业惑二种障者名为不闲。若非八难及无二障皆曰闲。菩萨大悲皆能拔除故亦云济。真实际者即所证也。二空真如更无过者故云实际。菩萨大慈分别其诠开示其旨令证入故云分别显示。辩才智者即发说之解。以得如来四无碍智解诸义故。入众言音者即起说之言。以得解语言三昧起诸说故。入者解也。辩才充内巧言外发无物不化故云开化一切。
经曰超过世间至度世之道者。述云第四重申所成有二。此初成自德也。过世间者申断德成过二死故。即对法云过世间者总显烦恼解脱义也。住度世道者标智德成并二智故。即唯识云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
经曰于一切万物至为重担者。述云此后成化德也。由成智断遍于万物。若变若化皆任意故名为自在。庶者凡庶类者品类即众生之总名。故有经本云众生类也。宿无道根现无信乐不知感圣故云不请。于是尚接引况亦有请者故云不请友。即经云不待时义也。群生者即胜鬘中四种众生。所谓无闻非法及求三乘者。有说于四群中初非法人无感圣善故云不请非也。后三乘种未必皆有感佛善故。初无闻人亦应有感圣世善故。华严瑜伽皆有此四。而后三种通定不定。初之一种无性有情。故人天善根应成就。菩萨荷此四群生为自重担而成就故云荷负。作不请友皆该四群也。
经曰受持如来至常使不绝者。述云第四重辨胜分修成德有二。初辨所修行后申所成德。初又有二。此初自利修也。有说甚深法藏即如来藏。暗障既除显在己心故云受持。法界诸度即佛种性。护使离障起善无间名常不绝。此恐不然。如来藏性既是真体。必不可言受持法藏故。既言法藏亦云受持。即知教法非佛性也。今既受持佛教令久住世有性之属依之殖善故常使不绝。即同上生云汝善受持莫断佛种也。
经曰兴大悲至施诸黎庶者。述云此后利他修有三。此初法也。大悲愍众生者即拔苦行。演慈辩授法眼者即与乐行。辩者即乐说之辩。以慈定心而说法故云演慈辩。如说而行必入圣地得法眼净故云授法眼。法眼者即慧眼遂体之名也。悲定说法以拔三涂之苦故云杜三趣。杜者塞也。演慈辩而令修人天业故云开善门施诸黎庶事父唯敬于母亦爱。故慈若敬父乐可尊故。悲如爱母苦可爱故。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者此后合也。若己者意在如自一子。即涅槃云视诸众生犹如一子是也。慈悲怜伤皆如己子故。
经曰一切善本至不可思议者。述云此第二所成之德也。善本者即福智之因。度者至也。福智之行皆至菩提涅槃彼岸故即因成也。获佛功德者即福德庄严。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者即智慧庄严果成是也。
经曰如是之等至一时来会者。述云此第四总结也。
经曰尔时世尊至光颜巍巍。述云此第二说经因起序也。诸根悦豫者是喜悦相。有色五根皆显喜悦以表净土快乐无间故。豫亦作悆也。姿色清净者是无忧恼。色无惨戚以表佛土无众苦故。巍巍者即高大之称。光颜者即该根色之总言。故重表彼土有乐无苦。姿者妙也。即帛谦皆云面有九色光数千百变。光色甚大明也。有说佛无有不定心。备诸根相好身相复有。何时不悦。但欲加来问故因此表所说非也。佛虽无忧喜而显欣笑。讵备诸相好无显喜悦。故今世尊显喜悦者彼佛所成行德可庆故众生获利时将至故。
经曰尊者阿难至长跪合掌者。述云第二问答广说分有六。一问佛显相二审问所以三彰问自请四叹问敕许五阿难欲闻六如来广说。初又有二。此初申请问之仪也。圣旨者即如来显相之旨。以密加威故云承旨。长跪者即双膝著地之号也。
经曰而白佛言至殊妙如今者。述云此后正问显相意有三。初申所见次唱所念后征所为此初也。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显影畅在镜内名为影裹。亦同所放之光还曜佛颜故云表裹。即举己所见也。未曾瞻者怪今异昔。瞻亦见也。
经曰唯然大圣至奇特之法者。述云此第二彰己所念也。远法师云虽有五念初即总表后四别申。故唯有四意。即后四所念在世所无故云奇特。此恐不然。佛所住法非此五念之所尽念况亦四念。故不可总五而言四。若言奇特故知总句者如来之德亦无别指故应非别念故。即今阿难略申五念各有所标。此初念也。有说唯者即专义唱己专念故非也。违诸世典应对之仪故。今即唯然者应上之言也。泛言今日者即简往来之言。依神通轮所现之相非唯异常亦无等者故云奇特。即立世尊名之所以也。
经曰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者。述云此第二念也。有说所住者即大涅槃诸佛同住故。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故云世雄非也。佛常住涅槃非今日住故。今即如来住诸佛平等三昧能制众魔雄健之天故住佛住。为世雄名之因也。
经曰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者。述云此第三念也。有说四摄法是佛导师摄化之行。佛住此行能开世人令见正路故名世眼此亦非也。四摄之行虽复化物而非眼义故。今即五眼名导师行。佛住五眼引导众生更无过者故。以导师行以释世眼之义也。
经曰今日世英住最胜道者。此第四念也。最胜道者即大菩提四智心品。佛住四智独秀无匹故从最胜道立世英之名也。
经曰今日天尊行如来德者。述云此第五念也。天尊者即第一义天以解佛性不空义故。即唯佛所有不共佛法名如来德。余圣所无故以如来德释天尊之名。虽远法师名德别解今即以德释名者观此经文顺标释义故。名者世尊世雄等。德者即奇特所住等。
经曰去来现佛至念诸佛耶者。述云第三征所为有二。此初念所为也。有说去来现佛者三世佛相念。佛佛相念者十方佛相念非也。离于三世更无十方佛亦不然故。今即举三世佛相念类此得无今如来念诸佛耶。耶者即不定之言。测此佛念诸佛未听敢专决故。
经曰何故威神光光乃尔者述云此后征所为也。光光者即显曜之状也。
经曰于是世尊至问威颜乎者。述云第二佛审问所以也。
经曰阿难白佛至问斯义耳者。述云此第三阿难唱问所以也。理实虽承如来加力而对诸天故云自问。
经曰佛言善哉至所问甚快者。述云第四叹问敕许有二。初叹其所问后举德敕许。初又有三。此初总叹也。阿难所问称机及法而合时宜故云甚快。
经曰发深智慧至问斯慧义者。述云此次别叹其问也。发深智慧者叹问之智。真妙辩才者叹问之言。愍念众生者叹问之意。有说念佛五德故发深智慧。叹佛住于五德故云真妙辩才。此恐不然。念佛五德叹佛五住义无别故。念若不叹叹若不念皆非正理故。今即称佛之五号故发深智慧。将五住之德叹五号之义故真妙辩才。虽问五德五德皆以智为主故云问慧义。
经曰如来以无盖大悲矜哀三界者。述云此后别叹问利有四。此初彰佛悲怜也。有经本云无尽大悲。有人释此依内无尽法而生故。今即佛之大悲更无覆盖故名无盖。无盖是正不可须治。矜亦怜也。
经曰所以出兴至真实之利者。述云此第二彰佛利物也。光阐道教欲拯群萌者辨教利物。光者广也阐者申也。慧以真实之利者即理利物。慧者施也。有别本云普令群萌获真法利义亦无违。如来所以出于世者欲以教理利众生故。
经曰无量亿劫至时时乃出者。述云此第三辨佛难值也。帛谦皆云如世间有优昙树但有实无有华也。天下有佛乃有华出耳。今言灵瑞华者即存震旦之名。时时者即希出之义。以善时出故。
经曰今所问者至诸天人民者。述云此第四正申问益也。即帛谦云若问佛者胜于供养一天阿罗汉辟支佛布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累劫百千万亿倍矣。
经曰阿难当知至无能遏绝者。述云第二举德敕许有二。初举佛德以述成后敕许以答所问。初又有二。初直述果胜后将因显胜。初又有二。此初述阿难所念也。如来正觉者即奇特之法。其智难量者即平等三昧。发胜妙智故以智难量述住佛住。多所导御者即述导师行。有说慧见无碍即如来德非也。越述天尊之德却成最胜道无别所以故。今即慧见无碍者述最胜之道。无能遏绝者即如来德。遏(阿达反)壅也绝也。佛德既胜妙不为余圣之抑遏故云无遏绝。
经曰以一餐之力至光颜无异者。述云此后述阿难所见也。一餐之力者即施食之因。能住寿命乃至复过于此者乘叹寿命。诸根悦豫乃至光颜无异者正述所见。诸根悦豫者即前所见。不以毁损者辨其悦豫义。姿色不变者即前姿色清净。清净即不变义故。光颜无异者即前光颜巍巍。巍巍即无异义故。施食虽有五果而唯述命色者色是所现故命是所依故。有说不以毁损不变无异皆辨常然非也。若常然者阿难不应言未曾睹妙如今故。
经曰所以者何至而得自在者。述云此第二以因显胜也。定止也慧观也。究畅者即究竟通畅之义。无极者即广远无边之名。所以如来得慧五德身三相者即慧究竟故得所念五德。定究竟故得所现三相。因虽众多止观二行是净土路故。万行所依导众行故。说此二行余者兼也。二因既满无德不圆故于诸果法而得自在。即安慧云证得一切法自在也。有说定慧究竟无极即心自在行。得诸法自在即法自在行。善入一切法界门无所不现故非也。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若非果者必非自在故。前解为善。
经曰阿难谛听今为汝说者。述云此第二敕许以答所问也。谛听者即敕其后心。为说者即许其前请。
经曰对曰唯然愿乐欲闻者。述云此第五阿难欲闻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无央数劫者述云第六如来广说有二。初广说如来净土因果即所行所成也。后广显众生往生因果即所摄所益也。初又有二。初说往净土之因后说今佛土之果。初又有二。初总标胜缘后别申胜行。初又有二。初标远缘后舒近缘。初又有三。此初标时也。有说至不可数名劫。西域数法至六十转即不可数故非也。虽复可数亦名劫故。亦违华严一百二十转故。今即劫者是时之总名故。梵云阿僧祇此云无央数。王逸云央尽也。说文鞅颈靻也。非此字体也。又鞅所以制牛马也。宜从央也。
经曰锭光如来至次名处世者。述云此次叙佛也。帛延经略举三十六佛多存此方之名。第三十二佛即印度名。故支谦经唯叙三十二佛皆存梵音之号。今此法护备标五十三佛。盖翻译之家意存广略不可致怪。锭光者即谦云提和竭罗也。有说有足曰锭无足曰灯。锭光燃灯一也。释迦获道记之主故在初也。有弹此言若尔释迦既先得授记何在弥陀后而成道耶。若非后者便违弥陀成佛已来十小劫故。遂申自意言名之虽同佛即异也。二俱不尽。若定一者燃灯既出第二劫满。必不能会弥陀成佛既十劫文故。若唯异者亦违诸佛出世同名之属故。今即锭光燃灯亦同亦异。异即锭光虽复燃灯非释迦授记佛故。同即本释迦前亦有燃灯可锭光故。不应难言锭光若非释迦获道记佛有何因缘锭光为初。而非余佛者从彼佛已来五十四佛频兴世故云尔。从锭光来渐有摄受净土行故。由此锭光亦名燃灯。义亦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