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经曰十方恒沙至诽谤正法者。述云此第二举诸佛叹令增物生去心也。诸佛说既共叹。闻名欲生必得往生故。有说此经据正定聚故除逆谤法。观经中邪定聚所生故五逆亦生非也。若如所言。下下生人生彼净土应非正定故。有说虽作五逆若修十六观即得往生。即彼经意也。若不能修十六观者虽作余善必不得生故此经除之。此亦非也。下品下生亦修十六观必违彼经故。今即此文前已释故不须更解。而前十念此言一念者最少极多互绮举故不相违。
经曰佛告阿难至有其三辈者。述云此第三申往生因令人修生有二。此初总标也。有说此中三辈皆生他受用土故。不同观经生变化土之九品也。假使不能作功德是假设故。十念亦是弥勒所问之所说故。非也。假使之言纵余功德令发菩提心故经言假使。应如余言亦是实说故。又若十念即非凡夫念。如何于上中二辈不说。唯在下辈故。今即合彼九品为此三辈故其义无异。不应难言彼经中上中中二品皆作沙门亦见真佛不发大心。中下一生不作沙门都不见佛不发大心。而此中辈非作沙门亦见化佛发菩提心。义必相违者中辈之内自有多类。二经各谈其一无违。而言当发菩提心者欲显生彼必发大心。以简定性不得生故。余相违文皆此类也。有说更有往生而非三辈。谓下文中疑五智人疑惑心中修诸功德亦信罪福少修善本愿生彼土。以信不定故非前六少修福故亦非后三。由此不入九品所摄。此亦不然。帛谦皆云中辈之人狐疑不信。虽生彼土在其城中于五百年不见佛不闻经不见圣。必不可言疑智凡夫不在九品故。有说不决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此亦不然。二经所说中下之属所止宝城既五百。应如此经疑智凡夫所在宝宫殿亦是边地故。不尔便违经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甚大远故。有说疑佛智人即此中辈观经中品。故帛谦经中辈云持戒布施饭食沙门作寺起塔后疑不信。其人暂信暂不信续结其善愿得往生。虽生彼国不得前至无量寿佛所还道见佛国界边自然宝城。于五百岁不得见佛闻法等故。不应非法护经中疑佛智人故。此亦不然。帛谦下辈亦在路城于五百年不得见佛。如何疑智唯在中辈而非下耶。若言中辈疑智修因相似故。故虽属中品而非下者。亦可下辈受果似中品故摄疑佛智。果虽相似不摄疑智因虽复同何容疑智。又彼所言九品之内属于中上理必不然。观经中中上此经疑智华开见佛闻法获利皆不同故。若言中上自有多种故无此过者岂不中下亦有多种故摄疑智。故今即疑佛五智中下下上二生所摄。由此帛谦后之二辈皆言在城于五百年不得见佛闻法见圣故。若三辈若九品皆无宽狭摄往生尽。然彼三品集善为上止恶为中造恶为下。其间委悉应如理思。此中三辈别有三义。一身心异。心即俱发菩提之心专念弥陀从多同也。身即出家为上在俗为中下。二修因异。即具修诸行为上少分修福为中称念彼佛十念一念为下。三生缘异。即弥陀观音真身来迎为上化身迎接为中梦见佛身为下。帛延三辈别有四义。一身心异。即出家发菩提心为上在俗至诚心为中下。二修行异。即备修众行梦见诸圣为上少分修善日夜不绝梦见诸圣为中唯断爱怒念佛十日十夜不绝为下。三见佛异。即同此三种也。四受果异。即生彼土作阿维越宅舍在空去佛亦近为上路止宝城舍宅在地去佛大远为中下。支谦经中从多虽同而有异者欲生彼国悬杂缯彩作佛寺起塔饭食沙门者当断爱怒。斋戒清净一心念佛十日不绝为下辈耳。将彼二经对法护本上辈虽同中下即异。彼之二品疑心在怀不发道意。此中二辈皆发道心决定信故。所以有此参差者盖彼梵本虽复备有帛谦但翻疑信往生之者法护唯译净信修因。其疑智人在后示过故。言虽鉾楯理必无异。欲释三辈行位之别还如前解故不复论。
经曰其上辈者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后别释有三。此初释上辈有二。此初正释有四。此初本有修因也。
经曰此等众生至现其人前者。述云此第二死有相显也。
经曰即随彼佛往生其国者。述云此第三中有逐佛也。
经曰便于七宝至神通自在者。述云此第四生有获益也。有说此三辈如其次第即九品中上中中上下下。故彼经云经一七日得不退转非也。有说此言住不退转即初地已上不退转位。观经所言悟无生忍得百法明皆初地故。此亦非也。彼经中生得不退已经一小劫得无生忍。必不可言不退转即初地故。今即上品三生虽有迟疾皆入十信得无生忍悟百明门故云住不退。
经曰是故阿难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后结劝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第二释中辈有二。此初总标也。
经曰虽不能行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后别释有四。此初本有修因也。
经曰其人临终至现其人前者。述云此第二死有相现也。
经曰即随化佛往生其国者。述云此第三中有往趣也。
经曰住不退转至如上辈者也者。述云此第四生有获利也。依观经上中下皆云弥陀自现其前不言真化故此文尽理。
经曰佛语阿难至欲生彼国者。述云第三释下辈有二。此初总摽也。
经曰假使不能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后别释有三。此初本有修因也。当发菩提心者即简定性终不向大故不违观经之文。
经曰此人临终梦见彼佛者。述云此第二死有相现也。亦得往生至如中辈者也。述云此第三生有得利也。将彼九品应别配释。恐言烦故不须备录。
经曰佛告阿难至称叹于彼者。述云第二大菩萨往生有二。初略标后广颂。初又有二。此初诸佛共叹也。
经曰东方恒沙至亦复如是者。述云此后胜圣共生也。总而言之。欲令凡小增欲生之意故须显彼国土之胜。
经曰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者。述云第二广颂有二。此初琐文也。
经曰东方诸佛国至往觐无量觉者。述云此后正颂有二。初颂胜圣共生即十五颂也。后颂诸佛皆叹即十五颂也。初又有三。初胜圣皆生有二。此初颂东方往生也。觐者见也诸侯见天子曰觐是也。
经曰南西北四维至往觐无量觉者。述云此后余方往生也。
经曰一切诸菩萨至供养无量觉者。述云此第二供敬修福有三。此初外事供养也。
经曰究达神通慧至稽首无上尊者。述云此次内业供敬也。究者究竟达者洞达若通若智究竟洞达故云神通慧。则神通究竟智慧洞达义也。傍观曰游穷原称入。深法者即智所入深门者即通所游。故即通智双也。福行圆备故具功德藏。慧行殊妙故智无等伦。福是慧资慧是福道故即福智双也。有说此之二双皆叹佛自德非也。通是化物之妙术故。又彼所言智为通本通是智用亦非也。通既世俗智必有体用故。慧日者即从喻之名。惑业苦三能覆真空及智日月即同云覆虚空日月故云生死云。佛智达真能除自他惑业苦障故云慧日。令生物解故云照世间。
经曰见彼严净土至愿我国亦然者。述云此第三见土欣求也。无量心者即四无量心也。
经曰应时无量尊至三匝从顶入者。述云此第三颂闻法生智有四。此初现相发起也。遍照者济之无二故。绕身者集德圆满故。三匝者必兼二大士故。顶入者即三尊中为上故。
经曰一切人天众踊跃皆欢喜者。述云第二众见生喜也。
经曰大士观世音至唯然愿说意者。述云此第三观音请说也。
经曰梵声犹雷震至今说仁谛听者。述云此第四如来酬请有二。此初略标许敕也。梵声者总举八音者别叹。如梵摩喻经中说。一最好声声哀妙故。二易了声言辨了故。三调和声大小得中故。四柔暖声声濡轻故。五不误声言无错失故。六不女声声雄朗故。七尊慧声言有威肃故。八深远声声远故。以此妙音酬观音故云畅妙响。
经曰十方来正士至受决当作佛者。述云此后正答所问有四。此初逐愿记成佛也。
经曰觉了一切法至必成如是刹者。述云此第二举智愿记获土也。
经曰智法如电影至受决当作佛者。述云此第三逐智行记成佛也。
经曰通达诸法性至必成如是刹者。述云此第四举智愿记成土也。智法如梦电等即世俗谛智。通达法性空即胜义谛智。
经曰诸佛告菩萨至疾得清净处者。述云第二颂诸佛叹有二。初颂余佛共叹即五颂也。后颂释迦自叹即十颂也。初又有四。此初闻法得土叹也。
经曰至彼严净国至受记成等觉者。述云此第二得通成觉叹。即前当授菩萨记是也。
经曰其佛本愿力至自致不退转者。述云此第三闻名不退叹。即前住正定聚也。
经曰菩萨兴至愿至还到安养国者。述云此第四逐愿供佛叹也。愿所得土如弥陀国故云国无异。即求净土愿也。愿作佛时德名远闻故云名显十方。即求佛身愿也。
经曰若人无善本乃获闻此经者。述云第二释迦自叹有三。初叹经难信次佛智难思后劝使发心。初又有二。此初以有善闻叹经微妙也。
经曰曾更见世尊至乐听如是教者。述云此后有恶不信闻以叹经深重也。叹微妙者令人舍恶以修善故。叹深重者令去轻谤生信乐故。
经曰声闻或菩萨至唯佛独明了者。述云第二佛智难思有二。此初对二乘智叹佛独了也。
经曰假使一切人至如是致清净者。述云此后对诸圣智叹智深净也。得道者行胜。达空者解深。亿劫者时久。穷力者说极。无边者尽十方。无际者穷三际。清净者障尽。即穷至清净障尽。道果故叹难思也。
经曰寿命甚难得至若闻精勤求者。述云第三劝令求愿有三。此初劝闻勤求也。既离三难不容空过故。寿是道依佛为胜缘信即行本故偏说之。
经曰闻法能不忘至是故当发意者。述云此次正劝发心也。即不忘弥陀所说。亦见彼佛心生敬重以为大喜。行顺释迦释迦所摄故云我善友。
经曰设满世界火至广度生死流者。述云此后劝心不退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一切众生者。述云第三褒贬得失以劝凡小有三。初叹彼土胜妙令物欣求。次申此方秽恶使人厌舍。后双彰得失令有修舍。初又有二。初广叹胜乐后劝令往生。初又有八。此初寿命长远也。一生者即五生之中最后生。权实不定。实即摩醯首罗智处之生。权亦有二别。若在秽土即阎浮提生名为一生。若生净土即成佛之生名为一生。今欲简实故亦云补处。或有疑言彼土菩萨若皆补处不应游化故。释除本愿皆无中夭。
经曰阿难彼国至大千世界者述云此第二光明殊妙有二。此初标光参差也。玉篇云一寻八尺也。又云七尺此似非也。应同刃故。
经曰阿难白佛至化生彼国者述云此后逐难更申也。既言于此土修菩萨行。即知无诤王在于此方。宝海亦然。
经曰阿难其有至三十二相者。述云此第三身相备足也。随好不定故不说之。
经曰智慧成满至无生法忍者。述云此第四智德胜妙也。有说证会法性故云深入诸法。穷达妙诠故云究畅要妙。此必不然。众生生彼得此二智应无凡小故。今即入诸法者悟所诠故。畅要妙者闲能诠故也。有说诸根即信等五非也。信等即钝根故今即六根也。有说二忍者即生法二忍又五忍中之初二种。无生忍者即第四忍。此恐不然。无生法忍即生法忍故。超于顺忍忽说无生无别所以故。今即中下之人唯得音响柔顺二忍。上品之属于不可数法得无生忍故云不可计。既有利钝必是凡地故。而非根性利钝也。
经曰又彼菩萨至如我国也者。述云此第如是四反积地四寸也。凞怡说文和悦也方言怡喜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无违无失者。述云此第八行德圆备有二。初别叹后总结。初又有七。此初行修离过有三。此初化行离过。即顺弥陀佛智慧故也。
经曰于其国土至无染著心者。述曰此第二自行无失有二。此初修自行有六。此初修施行也。离见故无我所心离爱故无染著心。
经曰去来进止至无竞无讼者。述云此第二修戒行也离身过故。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离意过故。无所适莫无彼无我位法师云适者往也。莫者止也。若尔应同去止离身过。今唯论语于天下无所适莫也。适亲也莫疏也。离口过故。无竞无讼彼我俱已故无有竞讼。
经曰于诸众生至离盖清净者。述云此第三修忍行也。无嗔恚故柔濡无憍慢故调伏。嗔恚既不起忿恨斯止。由此亦离五盖清净。
经曰无有厌怠至胜心深心者。述云此第四修勤行也。求善不息故无懈怠心。无行不修故云等心。无下足故云胜心。无退屈故云深心。
经曰定心者。述云此第五修定行也。离诸散乱故云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者。述云此第六修慧行也。有说爱是欲乐是信喜是贪。有说爱是终成乐是闻时喜是求时。二俱不然。欲信等即施戒等眷属行故。以终向始无别所以。如其次第故。今即闻慧爱乐故云爱法。思慧味著故云乐法。修慧润神故云喜心。
经曰灭诸烦恼离恶趣心者。述云此第二离过。有说因尽故灭烦恼果尽故离恶趣心非也。果非唯心故。今即离惑故离烦恼业尽故离恶趣心。
经曰究竟一切菩萨所行者。述云此第三总结也。
经曰具足成就无量功德者。述云此第二成德圆备有二。此初总叹也。
经曰得深禅定至觉了法性者。述云此后别叹有二。此初成自德也。禅定通明慧七觉者既成之德。禅者四禅定者四空通者六通明者三明慧者三慧。七觉亦在见道位故进求佛德故修心佛法所求之德。德虽无量略举五眼。肉天二眼皆以净色为体。彼土肉眼通见无数世界诸色故云清彻。所见审实故无不了。有说肉眼见障内色非也。违清彻明了故。今即照瞩现在色像名为肉眼。依定所发眼能见众生死此生彼故名天眼。所见广多故云无量。亦长远故云无限。法眼即以有智为体能见众生根欲性心及诸佛法故名法眼。普知三乘道法差别故云究竟诸道。慧眼即以空智为体照真空理故。云见真。穷真理之源故云度彼岸。度者至也。佛眼自有二所谓总别。别即一切种智为体无法不照故云具足。亦见佛性故云觉法性。总即前四眼佛之所得。观境同尽故云具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