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集解

  瞿昙若无我者谁作善恶(至)师子吼者名大涅槃。
  案。僧亮曰。不作无善恶也。恶是作业。必应有作者。我是作者。作者是有为无常也。
  善男子东方双者破于无常(至)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案。僧亮曰。八树拟八法也。八法于兹而显也。犹明处是耳。
  师子吼言世尊如来何故(至)我于二月入大涅槃。
  案。僧亮曰。有待时漏尽者。时节即道也。说如来真实者。就起四倒之时破说者。六时者。犹是三时各分为二也。宝亮曰。修道之第五文。次时为道也。既是众生入道之津。由遣其横计之情。令觉虚而安理也。
  师子吼言如来初生(至)而是母人实不死也。
  案。僧亮曰。以初生乃至初得道。皆方便。非圆极故。因未满而显之也。今所明理圆。寄满月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等比丘能庄严此娑罗双树。
  案。僧亮曰。修道之第六。寄人以明道。所谓待伴漏尽也。
  善男子若有比丘受持读诵(至)常住于此娑罗树木。
  案。僧亮曰。法由人弘。故问弘法之人也。宝亮曰。众生根性不同。若应以千人为缘。少一人则不悟。要须数足。今略数人。若广列者。其事亦难。具可顿显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诸法(至)汝云何言愿如来住。
  案。僧亮曰。修道之第七文。次遣著。以明道也。道者。忘怀为德。如其存住。即便背道。今就此门中有三翻。皆是遣执也。
  善男子凡言住者名为色法(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案。宝亮曰。第一释疑云。如来既入涅槃。便不得自在。今遣此执也。佛已断一切色缚。累尽而体无相。若不达于空。可存有去住也。
  善男子若有说言身口意恶(至)于拘尸城亦无是处。
  案。僧亮曰。有为相续。故住竟无实住。如来永断有为。不应请住也。宝亮曰。第二遣执。向既辨道相。但空理难安。于下愚未悟故。引譬以明。理谓必然。功夫行善。不可使得恶果。亦不可使行恶得善果。两因既不可使。回换明道。是无相无为。竟何所住耶。
  善男子如来今于此拘尸城(至)以是因缘入禅定窟。
  案。僧亮曰。上云。涅槃无生无诸有。如来即涅槃。而言。王宫之生。双树之灭。谓以出动为生。入寂为灭。应物之迹也。何故入禅定窟者。将显现灭之旨。以益当时。故发问也。宝亮曰。劝行佛所入定。为化众生。得无相涅槃也。
  师子吼言世尊无相定者(至)以是义故涅槃名常。
  案。僧亮曰。重问涅槃无相义也。明涅槃之中无十相之苦。欲令行者修因。起之为乐。知著相为失。无相为得也。说道有广有略。初从灭定。讫时方广门也。今略门有二。但说始终此定也。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比丘(至)修集舍相是名三相。
  案。僧亮曰。已说涅槃无相之利。利由因得。故问也。时时修集。至是名三相。一是修时。一是应修时也。定能除乱。慧除颠倒。舍调迟速。略问举要。此三者涅槃之要行也。宝亮曰。修道之第八文也。出能修道人。明菩萨无时不修定慧舍三法。故言时时也。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名为(至)慧舍二相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若心在缘。不散为定。念念取缘。皆不散也。心在一境。至不名三昧。若心相续。一境名定也。如其非定非一切智者。缘四则非定。所以互破者。修定慧为一切智。一切智者。无法不知。名一切智。审定名智。一体具二。不具非一切智也。非一切智云何名定者。若不余缘。不知一切。非直失一切。亦复失知下。以行为异耳。定慧亦如是者。亦以非定破慧。非慧破定也。宝亮曰。既唱此三名。时众有疑。故师子吼。于一法中。作三难也。举定为隅耳。慧舍亦然也。此第一谓。众生自有三昧。何须修耶。第二难云。定本摄心一境。佛既遍缘万境。便应非定也。第三难云。若以一行得三昧者。是则六度之中。唯一禅是。余五应非。若定不能生智。亦非定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如是余缘亦一境故。
  案。宝亮曰。先遣第二难。唯使一境中得定。则一切境悉静照。故言如是余缘亦一境也。
  行亦如是。
  案。宝亮曰。答第三难也。夫六度之行。无非是静。悉缘中解用。岂非智耶。
  又言众生先有三昧(至)云何而言不须修集。
  案。僧亮曰。答意虽分分别四谛。皆得重缘。亦定亦智。善三昧者。为涅槃修善三昧。非心住境。便是涅槃因也。宝亮曰。答第一难也。此言三昧。名善三昧。一切众生心行。虽有善恶。不取此心为定也。
  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至)见佛性者名为舍相。
  案。僧亮曰。此下广说善不善相也。宝亮曰。此下凡有三翻。明此三法也。第一直总明定慧舍相。第二从奢摩他。名为能灭。以去别解。此三法也。第三从奢摩他有二种。世间出世间以下。偏释定慧二法也。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者。若摄心在境。不驰荡外缘。目之为定。十住菩萨未居极位。不免企上之心。故义言智多定少耳。此非了义言也。
  奢摩他者名为能灭(至)亦名不行是名为舍。
  案。宝亮曰。第二释也。奢摩他。此名为定。此中以五种义释定也毗婆舍那。此言智慧。此文中有六义释也。忧毕叉者。此言舍。据空解为目。文中有四义释也。
  善男子奢摩他者有二种(至)善男子是名三昧相。
  案。僧亮曰。上总说。今别三相之能也。宝亮曰。第三别释定慧深浅之相。舍无别体。故不分门也。此中自有二意。一正各辨定慧深浅之相。第二明修定慧有所为。定中深浅相者。世间曰有相定。出世间名无相定也。此先辨定深浅相也。
  善男子慧有二种(至)复有四种所谓观四真谛。
  案。僧亮曰。下别说定慧二体。舍无别体。不说也。宝亮曰。辨慧之深浅相也。
  善男子为三事故修奢摩他(至)为破一切诸烦恼故。
  案。僧亮曰。上说三相多能。今说为能中要者。故修也。宝亮曰。第二重。次明修定慧有所为也。先有三句明定。后有三句明慧。合定慧二门。凡成六句释义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九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

   犹明奢摩他毗婆舍那 辨断烦恼义显二种灭谓性灭毕竟灭 以三空三昧配定慧舍相 明成就十法见无相涅槃 辨施畜生得百倍报及施阐提千倍报 广辨轻重业定不定业及报定时不定等 广辨菩萨无三涂业见受报事 出调达与佛为商主缘起 出迦罗富王刑婆罗门缘起 释修道力转重业为轻业

  师子吼品之第七

  师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至)何故复修奢摩他耶。
  案。僧亮曰。上品末慧能破结。今明非直慧功。要须三法合用。故先说定耳。宝亮曰。修道之第九也。明定慧相资。上既出能修道之人。今次辨定慧合用。故先问也。若智慧能治惑。何须修定。凡夫谓智慧能断惑故。谓烦恼如事像。为智慧所除也。佛今就五门中。释无断义。若不修定。则不达见。五门者。第一就实法。第二就空门。第三就到不到。第四明伴非伴。第五推性灭。此五门中捡。并无破义。
  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至)明能破闇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能知诸法自生自灭。慧不能破。非定心见也。宝亮曰。第一门。智慧生时。三相所迁。当体自灭。实法道中。有何能破所破者耶。
  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至)如其无者则无所破。
  案。僧亮曰。第二门。辨破与不破。无主故空也。宝亮曰。第二门体性俱空。故无能破也。
  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至)而能破者是义不然。
  案。僧亮曰。第三门有无也。智起则有。故名到则无。故不到也。初念应破者。一念破一切结。是则不到者。如明闇相违。明起闇以过去。明不及闇不到。则同凡夫也。宝亮曰。第三门语势。如以智到烦恼时破。不到时不破。义意不尔也。谓能破者。为当智到行人心时能破。为当未到破耶若未到而破。则凡夫应破。若到故破者。则初念应破。而今行人有无量念。若初念不破。则不须后念。若果初到便破。是则不到也。智慧念念生灭。初不相及。有何到不到义。若言到不到合故能破。亦无此义。
  复次毗婆舍那破烦恼者(至)毗婆舍那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第四门明伴非伴门也。宝亮曰。第四门辨八正道中。为一道能破。共故能破。若一能破。则不须具修于八。若一不能。八亦不能。乃举盲者为譬。以晓之也。
  善男子如地坚性火热性(至)决定不能破诸烦恼。
  案。僧亮曰。第五门辨灭不灭也。烦恼性灭。智不能灭。若性不灭。智亦不能灭。先以五大为譬。坚他作亦应尔也。宝亮曰。第五门。开此中为三意。明亦无断义。初以四大为况。各当自性。谁使之然耶。次意云。若言如盐性咸强。令异物咸。智慧强令烦恼灭者。亦不然也。后意云。烦恼与智慧。俱念念灭。而言智慧能断。亦不然也。
  善男子如盐性咸令异物咸(至)智慧之性不破烦恼。
  案。僧亮曰。明结性非灭智不能灭。若以咸能令淡。譬智能灭结也。是义不然。何故者。咸淡不俱。咸生之时。淡已过去也。过去自灭。非咸灭也。若法无灭。云何智慧强令灭者。若过去法灭。非自灭者。云何强令耶。云何而言能灭惑。他法者为外家生。意通上强难也。谓智明力强。惑闇性弱。智能灭惑者。亦不然。何者。二法皆生时即灭。生死强弱。何能灭他也。
  善男子一切诸法有二种灭(至)生异灭异无造作者。
  案。僧亮曰。物有强令他灭。理不可然。引而破之。一念念如水。灭已续生。即上性灭也。如火焚薪。更不复续。毕竟灭也。应有余烬者。色非虑解。不待方便。任运应起是有也。火缘横夺。故有余烬存。可言强灭。心待方便。未来未有。非强灭也。宝亮曰。上五门说法。明无所断。今从性灭究竟灭下去。定于法相。烦恼亦起即谢。不假治道。故言性灭。究竟灭者。就得解作语。从起一念痴后。则于万境上不识。若修道得解。于万境上悉明。迷用永不起。名为究竟灭。夫道生之时。亦无烦恼可断。若解无断而断。名为正义也。本无解时常痴。若一刹那明起。于境悉达。第二运去。方受断名。前一念无所形。故不得名也。若至第二念去。云向痴今解。本不断今断也。
  善男子若修集定(至)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由心不教慧。得见空定之用。能大利益者。断烦恼利也。宝亮曰。劝行人。若不修定。则不得正智正见。亦不体上五门破不破之义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至)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第三舍用。舍无别法为体也。执急则断者。草缓则失。急则断也。专空著断。譬定多也。舍空著有。譬慧少也。于空不空。于有不有。定慧等舍之用也。宝亮曰。此下正辨定慧相资合用之意。
  善男子譬如工匠甘鐹盛金(至)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案。僧亮曰。甘鐹譬定。挠搅譬慧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是则名为大涅槃乐。
  案。僧亮曰。上说断结。下说一切德。皆由三法所成也。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至)是名菩萨行菩提道。
  案。僧亮曰。有相观生死也。无相观涅槃也。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知时非时。
  案。僧亮曰。将释上时非时之义故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是名菩萨知时非时。
  案。僧亮曰。不宜修智者。智增则慢甚。
  若有菩萨勤修积集(至)是名菩萨知时非时。
  案。僧亮曰。不宜修定者。是人根钝。烦恼势盛。自疑犯戒。皆由著定。所以宜修空慧也。
  善男子若有菩萨定慧二法(至)以是因缘得相涅槃。
  案。僧亮曰。二法虽等。烦恼提起。应更两修。能制烦恼。然后舍也。
  师子吼言世尊无十相故(至)即得明了见于佛性。
  案。僧亮曰。将为始行之人。更问涅槃十有余名。显无相之利。令始行修之信也。宝亮曰。此下修道之第十文也。广因果以结句。若具此十法。则能见佛性。得无相涅槃也。
  师子吼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至)是名菩萨信心具足。
  案。僧亮曰。信心具足者。信为行始故居十法之初也。
  二戒具足云何名为(至)则能明见涅槃无相。
  案。僧亮曰。释备十行也。可断者谓生死。不可断者涅槃。从缘生者有为。从缘见者无为也。果亦如之。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先告(至)三菩提是义云何。
  案。僧亮曰。第五转障门。修道转业次道说也。纯陀受报。未有尽期。云何得成三菩提耶。僧宗曰。上缚解修道。成因中已有之难。今转障劝修。成前无性七执。所以尔者。其云下至畜生。上穷诸佛。皆为福田。若施之者。则福报无尽。岂不以因中无性。永在三有耶。就转障中。有五段文。初明善恶业转障体。第二明菩萨以愿力。生地狱中。非为实生。简出此也。第三还正业体。上言业可转。人情谓。业报浑乱。故更辨。虽复有转。然业报之义。岂可彰耶。第四明上虽言转。今出其人。第五明人行何行。故能转耶。明以如此行故转。即出转业之行也。宝亮曰。将明业不定。故先引昔教定业作难。非唯恶业障道。善业亦能障。如昔说。若重心作业。必受果报。若尔纯陀今者。重心施佛。受人天果报无尽。何当入圣耶。
  世尊如佛经中若施畜生(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此明地胜报不可尽业障也。僧宗曰。施畜生者。举偏教为难也。施阐提者。取其人类也。下极畜生。上穷诸佛。善恶同然。其报无尽。都不明转义。是以牵此为难。依如昔教。世尊受纯陀之供。则护报无量。何有见佛性成佛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