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
生时诸根有具不具(至)以是义故名五阴生。
案。僧亮曰。虽无差时节各异者。时虽是一。而一生一灭。用不同也。宝亮曰。第二出缚体也。随业成早晚。生三毒因缘。业结乱起。系缚于生死也。
是人若得亲近于佛(至)以是义故名五阴灭。
案。僧亮曰。断烦恼业受生死。名解脱耳。宝亮曰。第三出解体也。系缚轮转。自非深观境界。无以除生死苦也。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云何言拔阴无系者云何系缚。
案。僧亮曰。上云。阴不断名缚。而未说系主。故设难也。宝亮曰。第四正明缚解不离众生。离缚解之外。无别有众生。但因成假名。离因无果。若以惑成人。名人为缚。以解成人。名人为解。将明此理。故难云。空本无刺可拔。阴亦无缚可解。
佛言善男子以烦恼锁(至)无烦恼故名为解脱。
案。僧亮曰。生生不断。由烦恼系也。宝亮曰。五阴法外。更无别人。束五阴作人也。若五阴有缚。名人为缚。若五阴解。名人为解。如柱持屋。无别屋外有柱也。
善男子如卷合掌系缚等三(至)无烦恼故名为解脱。
案。僧亮曰。指合成卷。而指散卷灭。合散成灭。不异于指。烦恼亦尔也。
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至)亦名众生系缚名色。
案。僧亮曰。阴长结短。容有相缚。而名色众生。无长无短。更以为譬也。宝亮曰。因成假名。更无别法起。其旨始显也。
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至)是故我言众生解脱。
案。僧亮曰。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者。合一是果。手二是因。而离手无合也。名色众生亦尔。宝亮曰。若名色异众者者。可得言缚。今名色与缚一体。如眼不自见。云何名色系缚名色耶。佛答。以二手共合。更无别合法。即手为合故。即名色为缚也。
师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至)未离名色亦应系缚。
案。僧亮曰。名色众生。二无长短。致此难也。宝亮曰。第五明子果缚异。
善男子解脱二种(至)油若尽者灭则无疑。
案。僧亮曰。名色三种。谓是因是果。非因非果。烦恼与习。互为因果。以烦恼阴是果。佛性众生亦是名色。非因果也。宝亮曰。罗汉已断子缚尽。虽有名色。非生死因。但果报数尽。非治道所除也。
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诸烦恼(至)若得断者则入涅槃。
案。僧亮曰。有或者。则处处受生。故名众生。或尽不生。不名众生。名入涅槃。宝亮曰。灯譬果缚。油譬子缚也。
师子吼言世尊灯之与油(至)云何如来喻之于灯。
案。僧亮曰。以明譬众生。后以众生譬灯。即以明为灯。油是生因。今烦恼是众生成因。竟以何为譬耳。宝亮曰。师子吼还更执明灯之与油。二物各异。若言众生即缚者。此非譬也。
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至)七先后喻八遍喻。
案。僧亮曰。欲明譬有多种。此少分譬也。此下广辨逆与不逆诸譬也。宝亮曰。引八喻。明譬法不全取。前所喻者。盖少分耳。
云何顺喻如经中说(至)更无别车众生亦尔。
案。僧亮曰。举八种之意。意在少分也。
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灯喻者(至)不为诸有之所污染。
案。僧亮曰。炎譬金刚。习尽则灭也。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五阴(至)谁有受教修集道者。
案。僧亮曰。第四修道门。从缚得解。功由众行道之义也。说修道。以积习为义也。有为主无。亦无系住。何有修道。僧宗曰。大段之第四明修道也。成前执有之难也。若因中有性。为惑所缠。从因至果。除惑说修。既有除惑之功。则修道义立。若因中无性。则唯是生灭。念念无常。当体自灭。谁有修道。至涅槃耶。就修道中。可有八段。第一明相续修道有益。第二明修之方法也。第三明道平等。第四寄处所以明道。第五寄人明道。第六遣著就无相境界。第七更举无十相。劝修其因。第八重举极果。令修十相之因。心不断者。言虽念念灭。要相续缚解不断也。宝亮曰。就辩修道之中。开为十段。第一明众生神识。虽念念灭。得有修道之义。第二明修道得法不得法。若忘怀得理。即出生死。第三明道性平等。第四明处道。第五明时道。第六明人道。第七遣执明道。第八出能修道人。第九辨定慧相资。第十广因果结句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至)勤精进心信心定心。
案。僧亮曰。三慧是道。始从闻思也。念是闻慧。慧是思慧。发心是修慧。是六次第也。
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至)相续不断故名修道。
案。僧亮曰。说有修集道者。以相续为集也。
师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至)亦相似相续云何修集。
案。僧亮曰。张两关难也。称上六心。言皆念念生灭。不能除结也。第二关云。若相似者。下则常下。亦无修力也。宝亮曰。问有两意。一意。若念念灭者。体不自固。则无增长。二意。若从下生中。从中上。则非相似相续。
佛言善男子如灯虽念念灭(至)亦能增长树林草木。
案。僧亮曰。答初关难也。宝亮曰。先遣初意也。明一神解。虽念念生灭。要冥相资。故得有用也。
善男子汝言念念灭(至)则能破坏一切烦恼。
案。僧亮曰。答第二关难也。宝亮曰。次遣第二。意明心是知解之性。虽改代不常。要相续不断。理数目增进也。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至)云何而得不作恶业。
案。僧亮曰。举佛昔说修道相似不相似。譬为证也。宝亮曰。将欲重咨。先领佛昔所说。佛言心不断故。得念念增长。若尔。须陀洹人亦应无漏。无漏相次。云何。舍无漏。而生恶国耶。然须陀洹人。得见谛无漏。无三漏业。乃是三住菩萨之位。何应受边地报耶。是故一家捡理。义不应尔。如凡夫中小有福力。尚不生边地。况须陀洹人。当受此报乎。今言生恶国者。舍见谛无漏清净五阴。起思惟门烦恼。故言生恶国也。
佛言善男子须陀洹者(至)以道力故不作恶业。
案。僧亮曰。见结不起。故不失须陀洹名也。
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师子王(至)以道力故不作诸恶。
案。僧亮曰。香山。譬得初果时五阴。师子王。譬初果无漏。鸟兽见谛惑也。山譬恶国阴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至)须陀洹阴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广举诸证不失。
师子吼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云何修定云何修慧。
案。僧亮曰。此下明修义也。宝亮曰。第二段明修道得法不得法也。但自为不兼于物。名不得法。此下有三翻明义也。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至)修戒定慧是名声闻。
案。僧亮曰。第一翻直双说相对。明得法也。
善男子云何复名修集于戒(至)是则名为修集智慧。
案。僧亮曰。第二重就能破大恶。以明得法也。
善男子修集戒者为身寂静(至)为得常乐我净法故。
案。僧亮曰。广释修戒定慧相也。宝亮曰。第三明要心大果名得法也。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至)是故涅槃无因无果。
案。僧亮曰。难意承上戒定次第相生。而得称常。其义未显。故问也。若由智得灭。灭是本无今有。有即是生。生即是灭。直以不更生更灭名常者。生亦如是。即生即灭。不更生更灭。亦应常也。宝亮曰。是生虽复当体。不辩住灭。名之为常。要有始终不恒。故非涅槃也。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为悉(至)亦不应说佛性如空。
案。僧亮曰。因有三种。正因缘因则别。境界因则共也。何者。三达智。一法不知。则非佛三世因缘也。各各有则无常者。谓彼佛所知。此佛不知。不知故惑不尽。佛应无常也。宝亮曰。第三段明道性平等也。将欲广明此理。故先作问也。
佛言善男子众生佛性(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总答三因。明皆共有平等也。宝亮曰。在果之日。有六道差别。成佛之后。如是无异也。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至)而是佛性常一无变。
案。僧亮曰。广举众譬以释同修而无碍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七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八
广出俱尸城缘起 广出俱尸城涅槃缘起 广出须达缘起 广出逐外道缘起
师子吼品之第五
师子吼言世尊十六大国(至)拘尸那城入般涅槃。
案。僧亮曰。众生有待处漏尽。此下将辨处为道。故发问也。宝亮曰。修道之第四。文人寄处。所以明道也。大意有五因缘。第一为益人旷远。第二欲报地往恩。第三为欲还此中正受。第四为果彼本愿。第五为逐外道也。
善男子汝不应言拘尸那城(至)边地弊恶隘陋小城。
案。僧亮曰。先答不应谓此为隘陋也。
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恒沙劫(至)我眷属者受恩能报。
案。僧亮曰。明此是初发心处。故在此也。宝亮曰。第二报地恩也。
复次善男子往昔众生(至)娑罗树间三昧正受。
案。僧亮曰。明此是往昔出家修道之处也。宝亮曰。第三欲还此中。三昧正受故也。
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无量劫(至)敷扬演说大涅槃经。
案。僧亮曰。明此是发愿之处也。宝亮曰。四果本愿也。
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至)我时默然已受彼请。
案。僧亮曰。为洴沙王有请。故所以来此也。
善男子我初得阿耨多罗(至)我即往彼受王供养。
案。僧亮曰。此下皆为逐外道故。次第至此。外道于此。必受化故。故来此也。宝亮曰。第五为逐外道。兼先受此受故也。
外道六师相与集聚(至)我时受已即住其中。
案。僧亮曰。因出须达所起祇洹精舍事也。
是时六师心生嫉妒悉共集诣波斯匿王。
案。僧亮曰。此下广说外道之辞也。
作如是言大王当知(至)六师之徒欢喜而出。
案。僧亮曰。王知有益。是故许之。
时波斯匿王即敕严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亮曰。外道虽复未降。而所益已多也。
是时六师各相谓言(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亮曰。随其所至。略已遍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八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九
广出与六师论我无我义 广释娑罗双树缘起 广释二月十五日缘起 广释一切法性无住住义 广释涅槃无相义 广释定慧舍相奢摩他等相
师子吼品之第六
尔时六师周遍六城(至)唯说如来常乐我净。
案。僧亮曰。师子吼能令眠者觉悟也。佛说中道。能悟偏执之眠也。宝亮曰。外道既穷于此处。故求欲论义也。
尔时六师复作是言(至)向喻于眼见者喻我。
案。僧亮曰。根机不同。俱是执著。而憍陈如。闻无常以受道。六师因我乐。以反真也。闻我则欣同。故说已解以自多。而此说非色为我。谓与佛解不同也。宝亮曰。此中往复。不异下先尼中。但自犹有徒众。未有所称。至于徒党都尽。十师方现受降伏。归还正道也。
佛告六师若言见者(至)闻见六尘当知无我。
案。僧亮曰。此下有三开。难所执我。此即第一难。谓根非我。应如人向之异。一向之中。具见闻也。
所引向喻虽经百年(至)年迈根熟亦应无异。
案。僧亮曰。第三难。向辨无用。知见非向。今明根熟则昧。故知见色根非是我也。
人向异故见内见外(至)若不见者云何有我。
案。僧亮曰。第三难。若不内外俱见。岂是于我耶。
六师复言瞿昙若无我者(至)有我者即常乐净。
案。僧亮曰。明见属众缘。无别见者也。
六师言瞿昙色亦非我(至)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案。僧亮曰。然色等以因缘故。具有四过。我所以说。我相同虚空。不以因缘成遍一切处。难以分数分也。湛然常住。不可生灭。而能知能见。常御诸情也。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至)若无常者云何云遍。
案。僧亮曰。有两开。此第一难。言汝我既是见者。今物若遍。见亦应遍。遍则无物。物则不遍也。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至)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若遍五道。则一时合者。不得舍人受天也。
汝言遍者一耶多耶我若一者则无父子怨亲中人。
案。僧亮曰。第三难也。既言是一。云何有尊卑之异耶。
我若多者一切众生(至)善业恶业愚智差别。
案。僧亮曰。第四难也。若各有自在之生。岂有愚智之别耶。造业亦理然是同也。
瞿昙众生我者无有边际(至)众生业果不得无差。
案。僧亮曰。外道救义但救多我之切也。我有遍常。不遍常法。非法不遍也。常我虽遍。然行法则智。行非法则愚。不得无差也。
佛言六师法与非法(至)若不尔者云何言遍。
案。僧亮曰。我若遍者。应各各具二。具二者。业根应等。若不尔。云何言遍耶。
瞿昙譬如一室灯百千灯(至)修善行恶不相杂合。
案。僧亮曰。救义意。如灯之小大。皆遍一室。不容以小故不遍也。
汝等若言我如灯者(至)众生我者则不如是。
案。僧亮曰。破此执有三开。此第一从缘生故。缘大灯大。所以能有异也。我不从缘。不应异也。宝亮曰。灯之与明。悉从缘有。我既不尔。云何为喻灯明。要有本有末。在主之炎为本。譬上之明为末。成我不从身出。出住在异处。故无我也。
明从灯出住在异处(至)从身而出住在异处。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灯与明异。我与法非法不异。若异者。我则不遍也。
彼灯光明与闇共住(至)当知初明与闇共住。
案。僧亮曰。第三难也。初灯小故。不能破于大闇。与闇共住。闇处无明。明则不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