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
世尊经中复说若人重心(至)云何复得见于佛性。
案。僧宗曰。第二难。以心重故。果应无尽也。
世尊经中复说施三种人(至)二父母三如来。
案。僧宗曰。第三举三种病人。起慈悲之重。父母以恩养边重。如来以四中最胜。施此三。其福则等。引此为证也。
世尊经中复说佛告阿难(至)色无色业亦复如是。
案。僧宗曰。第四举昔成说。如其无三业者。必成菩提。是则众生未曾无此之业。则感报无穷。何时当成菩提耶。
世尊如法句偈非空非海中(至)脱之不受业。
案。僧宗曰。第五举必报不可免也。
又阿尼楼驮言世尊(至)具足成就檀波罗蜜。
案。僧宗曰。第六举一食之施。尚得八万劫果。以浅况深也。
世尊若善果报不可尽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此明心胜也。僧宗曰。第七以善业。类不善业。乃至阐提受报无穷。则无佛性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佛十力中业力最深。
案。僧亮曰。业已久灭。果在后生。此理难见。喜生疑谤。故言深心也。僧宗曰。将答所问。故先致叹也。
善男子有诸众生(至)为度彼故作如是说。
案。僧亮曰。开昔定说门也。僧宗曰。昔说重报。不可转移。为人不信。故作定说。若穷捡于理。则不如是。夫业乃非不得果。但更有余缘。脱其前果。故言可转也。宝亮曰。本为下愚无智者说也。众生于中。不信得果。故唱言是定也。
善男子一切作业有轻有重(至)一决定二不决定。
案。僧亮曰。开今不定门。是为一切不定也。宝亮曰。此下一往先开三门。第一辨不定。第二出愚智。第三出二人所行之法。
善男子或有人言恶业无果(至)一切作业无不得果。
案。僧亮曰。释昔定说门也。
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至)虽不定得亦非不得。
案。僧亮曰。从作业有轻有重。此第一翻。明业皆不定。
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二种(至)现也轻业地狱重受。
案。僧亮曰。释不定门也。唯有愚智者。释所以不定者由人也。重恶轻受。非都不受也。僧宗曰。此正释转义也。言愚人造业。乃应得轻苦。以其不知惭愧修善之方。则罪障日夜增长。回此轻报。地狱重受。若是智人。昔曾造恶种此业势。既感三途。亦感轻苦。以其有修身戒心慧之缘。遂使重苦之报。不复受也。但受头痛等苦故。义唱为转也。宝亮曰。此第二出愚智二人也。
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至)清净梵行及解脱果。
案。僧亮曰。难意若定受者。可修梵行。求解脱不定。何用求离耶。僧宗曰。业既不定。会当转恶生善也。宝亮曰。此下第三出愚智二人所行之法也。将欲明义。故师子吼先作此难云。若必不定。则自得去。何用修道耶。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业(至)则修梵行及解脱果。
案。僧亮曰。答意若以决定。云何可脱。缘不定故。所以须修梵行。以求解脱耳。僧宗曰。正以法相不定故。可得修有转义也。若使定不可转者。恶家常应为恶。乃至少时作业。应少时受。
善男子若能远离一切恶业(至)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案。僧亮曰。重举诸业。谓若定者。则有如是失也。宝亮曰。正以不定故须修道。若必定者。修道何益耶。
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不定。
案。僧亮曰。此下广前三门。后又重举愚智二人。总结句。并合前后凡七门。
定业有二一报定二时定(至)所谓现受生受后受。
案。僧亮曰。释上定不定业也。优婆塞戒说。业有四种。一报定时定。二报定时不定。三时定报不定。四时不定报不定也。今说二者。以初二报定。合为一也。僧宗曰。向已明有转。今广出报定世定。为彰可转之义。言报之为理。不出世定报定。若世报俱之。此家为重。若报定世不定。此为第二。若世定报不定。此为第三。若报世俱不定。此为第四。宝亮曰。此下竟三报业。悉为证初第一门业性不定意业有二种。定以不定。今开四句明业体。第一时定报不定。此人作业之时。莫问轻重。但是猛利心中作也。作业成后。更经营运誓心来逐此业。名为业定。若此时差。则永不复受也。报定时不定者。此人作业之时。心极殷重。未必决断。复无誓心。故或现受生受后受也。俱不定者。作时不重。又不决断也。二俱定者。与上相违。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至)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案。僧亮曰。释定业也。宝亮曰。此四句。第一。第二。第四。于愚人悉定也。若智人者。四句皆不定。愚人无身戒心慧故。所以皆成定报也。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至)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案。僧亮曰。释不定业也。
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至)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案。僧亮曰。已断定业不定业。不定业愿受之证。一切业不定。令地狱空者。说生之益也。宝亮曰。智人有此四德故。皆不定也。所以菩萨恒在地狱。开悟众生。若其业定。何能使物离苦。升人天进德也。
复次善男子是贤劫中(至)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案。僧亮曰。前说无地狱业。此说无业而现受。宝亮曰。明诸菩萨化生其中。以证业之不定。
复次善男子是贤劫中(至)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案。僧亮曰。次说无饿鬼业亦现受也。
善男子我于贤劫生屠脍家(至)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案。僧亮曰。次说无十六恶律仪。亦现受也。
善男子是贤劫中复生边地(至)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案。僧亮曰。次说无八难等执障。
善男子我念往昔(至)是名菩萨摩诃萨说现世报。
案。僧亮曰。广出提婆达多。往昔缘起事耳。
善男子我念往昔(至)是名菩萨摩诃萨说现世报。
案。僧亮曰。又广举缘起。重证久来无也。
善男子善业生报后报(至)一切诸业悉得现报。
案。僧亮曰。向明现报。今举生后亦如是。皆是慈善愿力。亦现受也。
不善恶业得现报者(至)是名恶业现受果报。
案。僧亮曰。向明以善业愿受。今明以恶受也。
生报者如一阐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
案。僧亮曰。此三人皆重。故生报也。唯人能起此业。而人身小。受苦少故。不得现受也。
后报者如持戒人深发誓愿(至)转轮圣王教化众生。
案。僧亮曰。净戒身报。得净戒身。及转轮王。非一身可集。故后报受也。
善男子若业定得现世报者(至)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案。僧亮曰。现报业轻。不能得后报。后报业重。故现生正报也。宝亮曰。凡有十二譬。广上第二门出愚智二人事也。盖欲显智者之解。愚者之蔽。可不诫哉。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一
广辨转障义 广释修身义举四蛇一箧为喻 广释修戒义 广释修心义 广释修慧义 重明修身戒心慧义 重明转重为轻转轻为重义 师子吼重举六事为难谓不须修道 佛举恒河七人譬明应须修道广答前难 明佛性常故不在因中如十二因缘无定住处
师子吼品之第八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地狱重报现世轻受。
案。僧亮曰。上说愚智二譬。未说二人所行。今说身戒心慧。是智者所行。以证道能转障也。僧宗曰。此下广明二种善恶业相也。谓人用如此业则转。用如此业。则不转也。宝亮曰。此下第三广上二人所行之法也。将明所行法故。一往先举二人也。就此中。明清净梵行。凡有三种也。若依今日经教。修身戒心慧。一切业悉不定。修身者。作四念处观。修戒者净身口意。得正语正业戒。修身者。得释定。修慧者。入无漏解。若修此四法。则转重业而轻受。论此义实难解。若修相善。遏重用轻。理亦可然。而今修此四法。乃是无漏。初无漏力。自能治重者。余轻业非已家之力。自人天中受。何转之有。理实无轻。今有此言。为于愚人。愚人既闻此之说。便欲勤修。若修此四成就。则重者先遣也。余业在人天中受者。本是向者。重家之眷属。凡作此重业。要有方便。非忽然顿重。若使无向四法。莫问轻重。并受地狱报。今既修四力。所余轻者。不能独得重报。于人天轻受。故云转重为轻。转轻为重义亦然。轻业本应得人天。既无心戒力。遂将此业。在三涂中受。亦非轻业得重处也。
佛言一切众生凡有二种(至)身戒心慧是名愚痴。
案。僧亮曰。下有复次。明此四法寄一深浅广略为辞耳。此且总判愚智二途也。辨修不修也。
云何名为不修身(至)不修圣行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一翻。五根是身业。亦是烦恼。导首故说也。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至)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
案。僧亮曰。第二翻。戒以防身。戒不具足。谓不修身也。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至)不善护心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三翻。就观门为义。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观(至)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案。僧亮曰。第四翻。就无常门。为义也。
复次不修身者贪著我身(至)不能分别善恶等法。
案。僧亮曰。第五翻。重明上不观为果也。
复次不修身者不断我见(至)不修慧者不断痴心。
案。僧亮曰。第六翻。不断身见。故不名修也。宝亮曰。上来至此就相涉之义以明四法。若能行此四法。必得其所者。则成智人也。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至)往日供给衣食之恩。
案。僧亮曰。第七翻。不能观身。五种过患。此有五阶。明五门也。此总明五门过患也。宝亮曰。此下讫金翅鸟。第二历别明四法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至)若一大嗔则能坏身。
案。僧亮曰。譬苦门也。
善男子如人久病应当至心(至)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案。僧亮曰。譬无常门。
善男子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案。僧亮曰。譬空无性门也。
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至)众生四大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譬不自在门也。
善男子譬如鹅王不乐冢墓(至)作如是观不名修身。
案。僧亮曰。凡七譬。不净门也。七种者。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出门不净。四体性不净。五九孔不净。六诸虫不净。七污净物衣服。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观(至)如是观者名不修戒。
案。僧亮曰。恶者不见其过。善者能识其罪。身应观其过。戒慧应识其能也。
不修心者不能观心(至)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心。
案。僧亮曰。著相之心。众患之主。
不修慧者不观智慧(至)不能如是观者不名修慧。
案。僧亮曰。真慧佛菩萨母。有能修习名种子也。
善男子第一义中(至)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七翻。此最深也。身是假也。戒心慧亦如是。宝亮曰。此下正明修。此四法得所之意也。谓若妄修者。则此四速成。如其有存。虽行无益。此第一义。非空之第一也。但明凡夫有执实之计心。据此为第一耳。若见身是实。不从因缘作如斯。修身非谓修也。余亦如此也。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至)若似地狱有何苦事。
案。僧亮曰。谓不修四法。定取罪相。言是我有。虽闻智说。不生恐怖也。
譬如苍蝇为唾所粘(至)是人罪业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重显愚人。[雨/復]藏不悔。遂长小成大。举三譬以为喻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现轻报转地狱受。
案。僧亮曰。上说不修四事。未说所以不修。欲明具下诸恶。故登问也。宝亮曰。上已广略六门。此四法竟。今此下第七更举二人结句。广辨愚人之恶。略明智人之善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至)现世轻报地狱重受。
案。僧亮曰。举两翻五事。释所以不修四事。而能转轻为重。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
案。僧亮曰。向明愚者之失。今明智者之得。是以次有咨也。
善男子若有修集身戒心慧(至)地狱果报现世轻受。
案。僧亮曰。解空故罪。所以不除者。以其人心不著故。
是人设作极重恶业(至)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
案。僧亮曰。罪恶以横生故。无根空解。以从理故力大。是以真金虽少。犹胜积华。
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至)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案。僧亮曰。总结上旨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悉不得是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第六劝修也。以道能转障。故劝修也。有两难。此第一若言业不定障而性是定因者定胜不定。何故不以性故得耶。僧宗曰。犹成前无性七执。谓若有性。则自然成佛。何须劝修。正以劝修方得。故知得佛之时。始有性也。凡有四段。第一五难。令因中无性。若必有者。自然至佛。佛以七种人总答也。第二明如来所见。真实明了。不同凡夫。凡夫如盲人问象。如来则会中道。故不须劝也。第三出佛性体。以验不谬也。第四正劝令修也。宝亮曰。若欲近离重障。远取佛果。莫过修道。所以劝也。
世尊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至)何须修集八圣道耶。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性是定因。因力则强。强故不须修道相助也。宝亮曰。下去凡五翻。上来至此。第一翻。师子吼难。若众生有正因佛性。何不率尔而得涅槃。而方修虚假之缘因耶。
世尊如此经中说有病人(至)何以故以佛性故。
案。僧亮曰。此下有六事。证不修道。以成第二难。此第一事举经也。宝亮曰。第二翻。若众生有正因。正因之力。应自然成佛。何用修道。下举五事。以证成此难。明不假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