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却合将吼相中圣梵天行合岩穴也。约喻名法说为窟宅。地持说此以为三住。与此窟宅其义相似。圣梵二行广如上辩。天行犹是八禅定也。上有五行。今以何义但说三行。良以此三是摄善行。余二离过。善正所依故偏论之。频申而出牒举前喻。为破憍慢约之显法。现胜神通故能破慢。欠呿牒喻。为生善者约之显法。如上文中举疑劝问许为解释为生物善。四顾牒喻。为令众生得四无碍约之显法。观众堪受四辩之机为说令成四无碍智。
第五重合能吼德中四足据地牒举前喻。令生安住尸波罗蜜显其化意。自住净戒故令他具师子吼者牒上喻中若具如是能师子吼名决定说总约显法。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别约显法。
上来合佛。下就菩萨合师子子。声闻缘觉虽逐如来不能吼者合前野干不能吼也。十地修三能师子吼合师子子始满三年即能哮吼。三行犹是圣梵天行。
上来释劝。是师子下结劝供养。
世尊告下是第三段如来听问。
师子白下是第四段师子正问。问中八句。前四问其所证之性。后四问其能证之行。就前四中云何为性问其性体。云何许法是其佛性。以何义故名佛性者问性名义。何故复名常乐我净问性体义。何故一切众生不见就人征责。此言即是问性有无。若实有性一切众生何故不见。众生不见当应无性。就后四中十住住何佛住何法问证性行。十住何眼。佛以何眼。问证性智。亦可前二问福德行。后二问其智慧行也。
自下第五如来赞问。于中有三。一佛叹师子具二庄严能知能问。二师子言云何慧下辩二严相。三师子言若有二严不应问下辩所问法就初段中善哉总叹。若人下别。别中初明为法咨启必具二严。次列两名。下叹其能。具二严者能知向前所问八义。
第二段中师子初问云何福慧。下佛为释。二庄严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文中先辩二庄严相。汝今具下叹其二能。
前中三番。一约十地体德分别。证体是慧。余德名福。故今说言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福庄严者檀至波若非波若波罗蜜。是义云何。檀等六行各有二种。一随事造修。非波罗蜜不能到于诸法实性非是自性清净度故。令理成者是波罗蜜到法实性是其自性清净度故。然今文中分取波若。是波罗蜜为慧庄严见法实故。前之五度及波若中非波罗蜜悉判为福。不能见法如实性故。良以波若波罗蜜多行成在十地。是十地体。故就位论。谓从一地乃至十地。余非地体。当相以辩故言谓檀乃至波若。于波若中有非福德者宜须简别。故复说言非是波若波罗蜜矣。二就人分别。慧庄严者谓佛及与十地菩萨。文中略故直言菩萨不言十地。良以十地与佛同能眼见佛性。故合为慧。声闻缘觉乃至九地皆悉不能眼见佛性。同判为福。三体用分别。诸佛菩萨有二种行一是德体性实离相。二是德用起化随物。今言福者有为有漏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是其德用。用有起作故曰有为。示起染过名为有漏。现六道身名有果报。随化起灭是故非常。所作似凡名凡夫法。此犹是前常与无常。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有果等是其德体。体无起作故非有为。出障清净名为无漏。六道身断故无果报。生灭永夷称曰常住。此犹是前无常共常。
上来直辩。二庄严相。下叹其能。汝具此二能问深义。我具此二能答深义。是中不欲明已能答。为显二种庄严功能。准下此中文少不足。若具应言汝具二严能问甚深一二之义。我具二严能答甚深一二之义。故下师子乘之为问不知何因。文中略无一二之言。
第三段中师子先问。问意如何。明一与二相粗易识不假二严方能问答。而佛说具方能问答。所以问之。文中有二。一乘言正难。二所以下释。前中菩萨具二庄严则不应问一种二种。难前菩萨具二能问。具二庄严应当解法无一无二。何缘正能问一问二。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难前我具二严能答。然此问中言有隐显。准后类前前应有二。一自立道理。具二庄严不应问于一种二种。二征破佛语。云何说言具二庄严能问一二。准前类后后亦应二。一自立道理。具二庄严不应答于一种二种。二征破佛语。云何说言具二庄严能答一二。今前句中偏举道理略无征辞。后句之中偏举征辞略不立理。准此验前必知向者有其一种二种之言。亦可此言准义为问。向前问中导言佛性众生不见即是其二。佛菩萨见即是其一。如来就之说为深义故。今师子取以为难。就下释中先自征责。我有何以为此征问。释中诸法无一无二举深形浅。一种二种是凡夫相明浅非深。一二既是凡夫之相。何假具严方能问答下佛答之。文还有二。一翻答初段明具二严方能问答一种二种。于中偏就菩萨答之。若有菩萨无二庄严不知一二反答前问。具二能知顺答前问。二翻答后段明其一二深而非浅。于中先翻无一无二。后翻一二是凡夫相。前中若言无一无二是义不然牒以直非。何以下释。先征非意。下对释之。若无一二云何得说无一无二。由有一二故得就之说无一二。若全无者对何宣说无一无二。下翻一二是凡相中若言一二是凡夫相牒其难辞。是乃十住非凡夫相翻其难辞。何以下释。先征后解。于中先出一二法体。一谓涅槃。二谓生死。次释其义。涅槃体常不变故一。生常爱无明等前后分异是故言二。皆初征问。后释可知。下就人定。明一与二并非凡相。凡夫例惑不能解知生死无常涅槃常故。以是下结。以非凡夫所知义故具二庄严方能问答。
自下第六如来答问。于中经文粗判有二。一略显证义。二佛性者非内非外然非失下广显证义。细分有四。一对前八问略显证法。二若男女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下约对前法劝修趣入略明证行。三性非内外然非失下广显证法。四师子言无相定者名涅槃下约对前法劝修趣入广明证行。就初段中先答前四问明所证法。师子吼言菩萨具几见不了下答后四问明能证法。佛性是其所证之法。诸佛菩萨证性之行。为他施习为能证法。此二须记答前四中初就众生现性答问。师子白佛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下就诸众生当性答问。性非当现约缘言耳。就现性中文别有二。一对上初问辩出性体。即约此体明其佛性常乐我净众生不见。此一分中答上三问。正答第一兼第四。二如汝言以何义故名佛性下对第二问解性名义。即约此义明其佛性常乐我净众生不见。此一分中亦答三问。正答第二兼第四。
就初段中先对初问辩出性体以是义故佛性常下超答第三明其佛性常乐我净。无明覆下超对第四明诸众生不见所由。
初中汝言云何为性牒举前问谛听许说。下正答之。就中宣说三义为性。一第一义空以为佛性。二智慧为性。三中道为性。
性者名为第一义空是初门也。佛性门中旷备法界一切种义。今此且就一空门说。就染说性喜同情取故说为空。性云何空略有二义。一离相名空。体虽真有而无一相。如净醍醐而无青黄赤白等相。亦如一切众生心识体虽是有而无大小长短等相。又如佛身体实妙有而无一相。无何等相。如马鸣说谓非有相。亦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亦非一相。亦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亦非自相。亦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如是一切妄心分别悉不相应唯证境界。二离性名空众生佛性即如来藏。如来藏中广备法界恒沙佛法。是诸佛法同一体性互相集成。无有一法别守自性故说为空。空义如是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明空与慧更无别。体离相义边故说是空。觉照义边是故慧门。故无别体而第二门。良以说空喜同断灭故说为慧。既言是空云何名慧。解有四义。一空是慧境故名智慧。故龙树言说智智处皆名波若。二依此空理出生佛慧。因中说果故名智慧。其犹世人说食为命。三就体说。此之佛性虽名为空体是真心。心是觉性故名智慧。故华严云一切众生心微尘中有无师智无碍智广大智等。马鸣论中说为本觉。问曰。凡时未有智解。以何义故得名为觉。论自释言从本以来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一切法界义故。自性清净识知义故名之为觉。是义云何。真心体中具过恒沙一切佛法心于彼法同体照明。由来无障名照法界故名智慧。四约人分别。凡佛虽殊体性无别。体无别故将凡取性性名为因。据佛取性性即佛果。故上宣说苦集等实即是如来。是佛果故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下是第三门中道为性。于中约就愚智显之。文别有四。一明愚人偏见。二智。者下明智人正见。三见一切下明前愚人所见非中。四中道者名佛性下明前智人所见是中就初段中所言空者标别愚人。愚谓二乘。二乘唯见生死法空。故言空者亦得说言若无常者及无我者。就始言耳。下言不见空与不空彰其所迷。二乘之人但能见空不能见空及与不空。故言不见空与不空。非全不见。此言略少。若具应言不见苦乐乃至不见我及无我。类初可知略不具论。人言空者牒前理空。云言水见空不空者导前空理非智慧故不能见空及与不空。粗看似是。细穷则非。空理不见何待言论。第二段中初言智者标别解人。人谓菩萨人言智者牒前智慧。乍看似是。审思则非。前空与慧并是所显中道之性。今言智者标举解人约之辩中。非牒前智。见空不空乃至无我彰其所解。空者一切生死已下辩其所解。自下第三明前愚人所见非中。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者约空不空以显非中。二乘唯见生死法空不能见于涅槃不空。偏故非中。乃至见于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约我无我以显非中。超苦无常故言乃至。义同前解。
第四段中中道名性。言少不足。若具应言见空不空乃至见我及与无我是名中道如是中道名为佛性。翻前可知故不具论。由见空等知法非有。见不空等知法非无故名为中。说此中道为佛性矣。上来一段对上初问辩出性体以是义下超答第三明性是其常乐我净乘前显后。以是第一义空为性。智慧中道为佛性故常恒不变。亦应宣说我乐及净类常可知。略不具辩。
无明覆下答第四问明诸众生不见所由。无明覆故令生不见别明凡夫不见所由。声闻已下别明二乘不见所由。于中初明声闻缘觉但见空等不见不空乃至于我。次明不得第一义空。后明不能行于中道。下明不能见于佛性。中有三下总明凡夫二乘不见。见中有三略以标举。此于中道正见邪见通名见中。次列三名。下辩其相。解定乐中菩萨邻生虽处阿鼻如三禅者为物甘处。如似世人乐三禅乐。非谓在中乐如三禅。言定苦行谓凡夫者。凡夫唯有生死之苦故名定苦。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者有变易苦。以离分段得小涅槃名之为乐。二乘住此作中道想。以是义下双结后二不见佛性。
下次答上第二句问解性名义。即就明其常乐我净众生不见。如汝所言以何义故名佛性者牒举前问。下释有三。一总明佛性是其菩提。中道有三下别明佛性是其中道。三十二缘智即是阿耨菩提种下别明佛性是其种子。初中即是中道种者性是中道而与菩提作种子也。
第二段中三番辩中一通就理行以辩中道。二生死本际凡有二下偏就十二因缘之理以说中道。三众生起见凡有二下偏就十二因缘观行以显中道。是中举行为约显理。就初段中道有三种略以标举。次列三名。正辩中道余二显之。此上中下异于余处。余处所辩下法为下。中法为中。上法为上。今此所论下劣之法名上名下。据此下法向上望之有上可趣名为上道。向下望之下有三涂可以趣向说名下道。胜上之法说以为中。据此胜法向上望之无上可趣不名上道。向下望之不退趣入凡夫心中不名下道。不上不下故说为中。下释其相。下牒初门。梵天无常谬见常者此上求心。下有三涂可以趣向故名下道。上牒第二。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计无常者。此是例惑求下之心。上有菩提终可趣向故曰上道。何以下释。先问起发。能得最上阿耨菩萨对问辩释。不将此心得上菩提。有此心者终得菩提故曰能得。中牒第三。下释其相。先辩后结。辩中四句。第一宣说第一义空理法为中。二从无常见无常下说行为中。三第一义空不名已下释前第一理法为中。第一义空不名为下非下故中。何以下释。凡夫不得故不名下。不名为上非上故中。何以下释。先征后解。体即是上更无上法可与为道故不名上。四诸佛菩萨所修已下释前第二行法为中。不上不下。义同前解。上来别释。以是下结。
上来通就理行说中。
自下第二偏就因缘理法明中。于中先明因缘中道。是故佛性常乐我下明性是其常乐我净众生不见。前中先辩因缘之相。生死本际凡有二种无明与爱举生死因。无明是其现苦家本。本亦有行略而不彰。有爱是其当苦家本。此名爱结以之为有。爱三有故。现在亦有取及有支略而不辩。是二中间有生老病死举生死果。此举缘相下就说中是名中道就缘辩中。问曰因缘云何为中。解有六义。一就破离断常分别于事分齐十二因缘次第相生。后藉前起是故非常。前能生后所以非断非常非断故名为中。二破我分别。因缘法中无我无人。以无我故因缘之法亦非我所则为非有。因缘相生故复非无。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三破性分别。十二缘法但集从缘无有自性所以非有。因缘相生是故非无。非有非无故名为中。四破相分别。因缘之法诳相而有穷理本无。不但无性。相亦叵得。如阳炎水近观之时非直无于水性而已水相亦无。穷理本无名为非有。诳相似有说为非无。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五破想分别。十二缘法更细推求心外无法。但是妄想自心所见。如梦所见皆是心起。以心起故于理本无名为非有。妄心自现说为非无。非有非无名为中道。六就实分别。十二因缘穷其本性真心所起如梦所作皆报心起。故地经说十二因缘皆真心作。真心即是如来藏性。古今常湛清净不变。何有因缘起作可得所以非有。随妄流转集起生死说为非无。非有非无故名中道。又彼真离性名为非有。体具法界恒沙佛法说为非无。非有非无名为中道。六中前五虚妄不真生灭流转。非是常乐我净之法。不能究竟为佛真种。今此不论。第六一门体真常乐我净之法能为佛种今名中道。与经中说生死二法是如来藏其言相似。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中道释为中义。中道即是因缘实性。是实性中无因缘相故破生死。生死之有著边故起。故破生死名为中道。以是中道名佛性者结中为性。以是中道能破生死成佛义故得名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