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下次明其常乐我净。众生不见一处合论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言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乘前显后。是前中道能破生死为佛性故。佛性得为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乐等辩相显实。此即明其众生不见。性实非下彰实异相成前不见。喻中贫人家有宝藏喻前性体常乐我净。是人已下喻上众生不能见等。有善知识而语已下喻性实非无常苦等寄得显之。于中先喻诸佛菩萨开化令得而语化始。即以方便令见化终。以得见下喻诸众生同化得见。合中佛性合前宝藏众生不见。有知识下合前知识而语等也。上来偏就因缘理法以论中道。
自下第三偏就因缘观行说中。于中初先正辩中道。性虽常下还明不见略不宣说常乐我净。就正辩中先对凡夫以明中道。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常二断不名中道举边显中。无常断下明中异边。无常无断名中道者正辩中义。即是观照十二缘智出其中体。如是观智名佛性者结中为性。下对二乘以显中道。二乘虽观不名佛性明小非中。二乘但能见因缘相不及其实故非中道不名佛性。是中亦应明佛菩萨观行是中。义不异前故略不论。上来辩中。下明众生不见佛性故无中道。佛性虽常为无明覆不能得见明凡不见。又未能度十二缘等明小不见初先法说次以喻显。二乘观法未能及实。故如兔马不得水底。何以下释。以凡二乘不见佛性故能观智不名中道。上来三番合为第二偏解中道。
自下第三偏明种子。文还有三与前相似。于前三中从后向前次第说种。先就第三因缘观行以说种子。以是义下就前第二因缘之理以说种子。性者有因有因因下就前第一因缘理行以说种子。初中是观十二缘智即是阿耨菩提种者牒上第三因缘观智就说种也。
第二番中初先法说。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佛性者乘前显后。以前所生因缘观智得为种故能生因缘名为佛性。性犹种也。次以喻显。譬如胡瓜名为热病立喻显法。何以故下释喻显法。能与热病作因缘故名为热病。下合显法。因缘如是能生向前因缘观智故名佛性。
第三番中文别有三。一就向前理行二门说为种子。二非因果故常恒已下还明常乐我净之义三以是故我经说下还明不见。初中为分理之与行二种因别须明二果为辩因果。通对非因非果以说故有五种。一是因性犹是向前因缘之理。二因因性犹是向前因缘观智。三是果性是前观智所生之果。四果果性是前因缘中道之果。因缘之理显为果故。五非因果性前四处体。彼体从缘说为前四。废缘就实说为第五非因果性。文中初先一番广辩是因非果。如佛性下结别其相。初中前四一处辩释。非因果性在后别论。释前四中初法。次喻。后合显之。法中初先开列四门。下牒辩释。因牒初门。即十二缘斥其体相。十二缘法近生观智远为涅槃正因种子故名为因。言因因者牒第二门。即是智慧斥其体相。观因缘智依前因缘从因起因故曰因因。果牒第三。即是菩提斥其体相。此前观智所生果也。言果果者牒第四门。即大涅槃斥其体相。此前十二因缘家果。因缘之理显为此果名大涅槃。向前菩提望于前因已受果名。涅槃是彼果家之果故名果果。理实菩提及与涅槃并有性净方便之义。但今文中方便之果偏名菩提。性净之果偏号涅槃。上下多然。性净就体彰寂显故。问曰何故性净之因直名为因。方便之因名为因因。及至果中方便之果直名为果。性净之果名为果果。释言互从皆得无伤。但彼因中从本起末。因缘之理是行根本故直名因。方便之因从前起故名曰因因。至果之时摄末归本。方便菩提对前满足已受果称。德成归本故名性净以为果果。
次以喻显。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立喻显法。以是义下辩喻显法。向前法中四法相对彰其重因累果之别。今此喻中三法相对何故如是。喻取少分不可全同。又为显其所生行德。因果虽殊体无别故。以是义者。以前无明生行之义行生识义。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者两法相对。无明是彼行果家因故直名因。三法相望行支已是识果家因无明是彼行因家因故曰因因。文义且然。将喻拟法全不相似。准法论喻应说行支以为因因。从因生故。准喻谈法应因缘以为因因。因家因故。盖亦是其少分喻耳。亦可向前因缘之理非直是因亦是因因。故今宣说无明为因及与因因以况彼义。云何为因。望涅槃果直为因故。云何因因。与观智因而为因故。言识亦果亦果果者两法相对。识支是彼因家之果故直名果。三法相望行支望前已是果竟。识支是彼果家之果故名果果。文义且然。将喻拟法而不相当。准法验喻。行支亦果识支果果。准喻论法。涅槃名果果。此亦是其少分言耳。亦可于彼涅槃之上具有果义及果果义。故今宣说识支为果及与果果以况彼义。云何为果。望彼因缘直为果故。云何果果。与菩提果而为果故。佛性亦尔合以显法。上来广释前四门竟。
下释第五非因果性。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等者。以前因缘中道之理体是常乐我净义故。常住不动不出不灭乃至非果。此不出等释有两门。一依世谛缘相解释。如中论说因缘假集无有一法自性可生名为不出。亦无一法自性可尽说为不灭。分分尽谢称曰不常。运运新生故曰不断。前后分异名为不一。从前起后非余处来故言不二。缘集始生非本至今故曰不来。因谢果兴非前到后所以不去。前无自性所以非因。后无自性是故非果。二就真谛缘实解释。因缘实性不从缘生是故不出。不从缘尽故曰不灭。体无定性所以非常。不可断灭是故非断。体备法界恒沙佛性故曰非一。诸法同体不离不异故曰非二。不从缘变故无去来。亦无隐显故非因果。良以就实以论其体。体外无缘是故不可约缘说出乃至因果。此后一义与圣行中辩性相似。今此所论义当后门。云何得知。此中辩释非因果性。即是真谛常乐我净不变之法。故上说言因缘中道常乐我净。前问所辩乃是世谛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三乘同知。故非此义。上来一番广辩五义。
自下重复结别其相。是因非果如佛性者结前第一。指法名如。因缘之理能为佛因故名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结前第四。如同前释。即前佛性显名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缘所生法者结前第二及第三门。因缘观智从因缘生名十二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佛性者结第五门。此乃诸佛离缘平等法身之体故名佛性。
上来第一广明向前理行二门为种子义。非因果故常恒无变是第二段明其常乐我净之义。文但辩常余略不论。就前五中非因非果不随缘变正是常义。故偏牒之就明常矣。
自下第三明其不见。先举昔说明缘甚深众生不见。以何义下释显不见。前中初言以是义者。以是因缘从缘转变为因为果。体性常恒非因果故。我经中说甚深甚深无知无见。于中四句。十二因缘甚深甚深为第一句。直叹法深明凡二乘不见所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为第二句明凡不见。乃是诸佛菩萨境界为第三句寄人显深。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为第四句明小不见。此举昔说。下释显之。前四句中初句别解。后之三句一处释之。解初句中何义甚深问以起发。不断常等对问正解。是中直就缘相辩深。因缘实性即是向前非因果性。若更辩深不异于前故略不论。良以缘实非定有无非断常故。依之起相相亦如是。故举缘相以显其实。文中六句摄为三对。初二一对当法分别。众生业行不断不常而得果者明非无果。业行若常亦不得果常不变故。断亦不得不生后故。不断不常方乃得果。虽念念灭而无所失明不失因。因体虽复念念尽灭能生之力常不失也。次二一对约人分别。虽无作者而有作业明其无有造业之人而有行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明其无有受报之人而得有果。无作无受即明非有。而有业果即显非无。下二一对约人就法而为分别。受者虽灭果不败亡约人分别。受人虽灭得果不亡。无有虑知知合而有就法分别。根尘识等三事别分知不可得名无虑知。此三和合便有知生名和合有。又一念心四相分别知不可得亦名无知。前后和合假名知生名和合有。问曰。何不即用此义以为缘实。而言此中就相辩深。释言此等若即是实即是佛性。二乘知此应知佛性。何故上言声闻缘觉虽观因缘不名佛性。又此所辩唯是世谛空无常苦无我之理若是佛性。佛性便非常乐我净。云何上言因缘中道名为佛性如是佛性常乐我净。又上文言从缘生法悉是无常。佛性常故不从缘生。明此所说但是缘相非是性体。上来解释初句甚深。下次解释后之三句。于中分二。一解向前无知见等明凡不见。即举向前佛菩萨境对以显之。二观缘智凡有四下解释向前二乘不及。还举向前佛菩萨境对以显之。前中有四。一明凡不见。二十住下明佛菩萨见。三一切众生不能见下明前凡夫不见之损。四是故我下明佛菩萨知见之益。初中众生虽与共行而不见者明不能解。不见知故无始终者明不能灭。起始未有尽时名为无终。第二段中十住见终不见始者。见已生死至佛当尽名为见终。不知根本起之所由名不见始。诸佛世尊见始终者。见因缘法原起所由亦见尽时名见始终。以是了了得见性者。佛性是其因缘之本。故佛如来见始终名见佛性。第三段中一切众生不见因缘是故转轮法说明损。次喻后合。下复喻显。第四益中言是故者乘前显后。是凡不见有大损故。我经中说知见有益。若人见缘即见法者见法实也。因缘之体是法性故。即见佛者见佛实也。因缘实性据佛望之由来清净毕竟无染。即是诸佛法身之体。是故见之名为见佛佛。即性者彼佛法身据凡望之为惑隐覆。与后显时净德为本故名佛性。何以下释。一切诸佛同用此理以为自性故名佛性。佛性是佛自体性故。
上来四段合为第一。自下第二释前声闻缘觉不及辩。举诸佛菩萨对显。是观缘智凡有四种总以标举。次列四名。下中二门解非声闻缘觉所及。上及上上释前诸佛菩萨境界。次解后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佛性者。以上上智观十二缘得菩提故十二缘法得名佛性。下以佛性历即余义性理精上名第一义。离相名空。出离断常即名中道。即是诸佛法身自体故名为佛。离此之外无别佛故。据佛望之即是诸佛大涅槃果。离此更无别涅槃故。故经说言佛知众生涅槃相不复更灭。
上来就彼众生现性答前四问。自下就彼众生当性答前四问。总相虽然。于中细求唯答第一。云何为性辩答第四众生不见。第二第三略而不答。易解故尔。说彼当来佛果为性。名义显了何须更释。云何名性。佛是常等理在灼然何劳更解常乐我净。就所释中师子白佛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重难起发。由佛前说佛性即佛故为此难。下佛释之。释意如何。明诸众生虽有佛性显用在当当果未有故须修道。文中初言汝问不然牒以总非。下广辩释。文别有六。一说菩提为性明凡未有。二说一乘为性明凡未有。三说首楞严定以为佛性明凡未有。四说我为性明凡未有。五说十力四无畏等以为佛性明凡未有。六说一切佛性为性明凡未有。
初中有三。一直明佛性当有现无。二举偈证成。三释偈显成。前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言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牒其难辞。现性与彼当果体同故曰无差。辩同兼异是以言虽。然诸众生悉未具者翻其难辞。众生未证故曰未具。凡皆未具是以言悉。以未具故必须修道。喻中四句。一立喻显法。二何以下释。三是故我下引证成喻。四何以下释。初中如人恶心害母喻有性因。害母之罪定入地狱如彼佛性定得菩提故取为喻。害已生悔喻有惑障。以善况恶。三业虽善故名狱人喻诸众生三业虽恶定得菩提。第二释中何故问也。定当堕故对问略释。是人虽无地狱阴等犹名狱人对问广释。第三列经第四释经。文显可知。下合显法。一切众生定得菩提故说有性明其当有。一切众生真未有下彰其现无。上来一段直明佛性当有现无。
以是义下举偈证成。先标说处。下列偈文。前之半偈自立道理明惑与性两法不并。下之半偈遮他异说明惑与性有无非恒。下释偈文。显成当有现无之义。于中初言有者三种泛举有义。次列三名。下就人辩辩中有三。一约三世明有不同。二以是义下举说证成一切有性。三乃至下别释罪人有佛性义。初中先明未来世有该通上下。一切众生未来皆当定得菩提故悉有性。次明现有唯论下人。下人现在唯有烦恼。是故现在无其相好果德佛性。下明过有偏论上人。上人过去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虽举三世为就前二明诸众生当有现无。
第二举说证皆有中。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有者释有通别。通则以前未来有故说一切生悉有佛性。
第三偏释罪人有中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言一阐提等亦有性者直明其有。前已宣说一切有性何须别说阐提等有。阐提谤法及五逆等有性难知故须别论。下重辩之。现无当有。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明其现无。举一阐提等余罪人。彼现无善果性亦善。故彼现在无有佛性。以未来有。故阐提等悉有性者明其当有。何以下释。以定得故说未来有。上来法说。
下次喻显人喻向前一阐提等。家有乳酪喻现有因。有人问下明当有果。酪实非下辩其有义。
下合显法。众生亦尔合前人也。悉皆有心合有乳酪。凡有心者定得菩提。合有人问汝有苏耶答言我有。以是义故我说一切悉有佛性合以定得故言有苏。凡有心者皆有真识觉知性故定得菩提。外草木等无真心故终无得义。此乃宣说能知之性。若论所知境界之性一切皆有不局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