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次明近友。先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先明菩萨善友。次明佛友。我身即是就已总指。是故能断富伽罗下举其性昔十二种事显已真友。以是义下总叹友益令人亲近。何故阿难说半梵行不知性因。从支生故。佛知今善及与往因皆从友生故说具行。是名下结。
次明多闻。先问次辩。六番简要令人量分而听受之。是名下结。
上来广释。自下第四叹其行能。于中初明依前五种能起自利。如父母下明能利他。前自利中先开三门。难作能作是精进行。难忍能忍是忍辱行。难施能施是其檀行。次辩其相。后明离著虽复能作不念我作就初离著。忍施如是类后两门。
下利他中初起慈行。若子遇下明起悲行。于诸众生不嗔喜下明喜舍行。慈中先喻后合可知。悲中先喻。喻中初明有病为治。后不计恩。下合显法。先合为治。终不念下合不计恩。于中初先不念自己为生除恼。先顺后反。唯作念下无念众生可为说法令断烦恼。下明喜舍。于诸众生不嗔是喜不喜是舍。初先正辩。德王白下问答重显。前正辩中初先法说。菩萨于生不嗔不喜略举喜舍。何以下释。以善修集空三昧故不生嗔喜。次以喻显。林喻菩萨。火等喻于能恼之人。而是林下喻无嗔喜。下合可知。
下重显之。显前善修空三昧义。德王先问。如来次答。答中不尽下重显之。就初问中先为两定。法性自空是一定也。空空故空是二定也。法体不空以其空观强破使空名空空故空。下就设难。若性自空不应修空然后见空就初设难。云何如来言修见空结非圣言。若性不空虽复修空不能令空就后设难。法体不空何观能空。
下佛答之。于中初明法体自空翻答后难。以相似下明由菩萨修空见空翻答初难。前中初言法性本空总立空义。何以下释。先征后解。一切诸法不可得故总释法空。色性已下随法别解。先就色论。后类余法。色不可得总明色空。下广释之。云何色性征问起发。下对辩释。明非有无为色体性。文别有四。一约四大明非有无。二约青等明非有无。三牒正破邪。四结成空义。初中约就地水火风破遣色相。破之云何。色非地等明色非有。不离地等彰色非无。是义云何。色者是其四大家相如镜中像。大是色体如即像镜。就大别分色相不立故非地等四大和合。色相存立故说不离。第二段中约就青等破遣色性。破之云何。非青黄等明色非有。不离青等彰色非无。是义云何。色者正以质碍为性。青黄赤等是色之相。相别碍通。彼青黄等虚幻不真。如阳炎水相有性无。性既不有。知复说何以为定碍故非青等。即就青等义说为碍故言不离。自下第三牒正破邪。非有非无是牒正也。非有牒前非地水等非青黄等。非无牒前不离地等不离青等。云何当言色有自性是破邪也。既非有无云何有性。自下第四结成空义。以性叵得故说为空。此明色空。一切如是类显余法。
上来广明法性自空翻答后难。
下明菩萨修空见空翻答前难。由凡计有故须菩萨修空见空。文别有四。一明凡夫见有所由。由见诸法续相似相。二明菩萨见空所以。以修向前信等五事故能见空。三若沙门下就前凡夫明有见过。若沙门等举有见人。此等乖理故偏举之。见法不空举有见情。下彰其过。非沙门等明其人非。不得修等彰其行非。谓不能得涅槃因果违圣顺魔。四一切法本自空下明前菩萨修空见空。于中有二。一以法显心。由法性空故令菩萨修空见空。二如盐下以心显法。由习空想故令诸法不空作空。前据真谛故说性空令菩萨见。后就世谛故说菩萨修空三昧不空使空。前中初言法本性空。亦因菩萨修空见空当法正辩。由法性空故令菩萨修而见空。理虽常空。人迷不见。故因修空方始见空。下以喻显。于中先举无常力为喻。如一切法性无常故灭能灭之分段无常。先顺后反。有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灭相故灭能灭之是念无常。以色心体有可生可灭义故。法外四相能生能灭。下复举其苦义为喻。良以诸法性是苦故苦能苦之。第二以心显法之中先举八喻。如盐性醎喻修空想。心醎异物喻能空法。余亦如是。下合可知。
前问次答。于前义中有难解者下重显之。德王先问。后佛为释。问中两门。一对上后段以心显法执法性有难定是倒。二若空三昧唯见空下对向初段以法显心执法定无难定无见。前中德王复作是言若盐能令非醎作醎牒举前喻。修空三昧若如是者牒举前合。后征显过当如是定非善非妙。性是颠倒是乖法理所以非善。定不称法故曰非妙。观有作空故生颠倒。就后难中若空三昧唯见空者牒上菩萨修空见空。下就设难。空是无法为何所见。下佛答中先解初难。汝言空无为何见下释去后难。前中有三。二翻前难辞明空三昧见空非倒。三住九地下翻前难辞明空三昧见空是善。三有二说下翻前难辞明空三昧具空是妙。初中有二。一正翻前难明空三昧是空非倒。二以世间人见有女下遮防外难明圣随俗说有非倒。就前见空非颠倒中是空三昧见不空法能令空寂述成上义即为一门。然非颠倒翻答前难复为一门。如盐作醎三昧如是不空作空显上初门。贪是有下显向后门。于中先明贪与色境皆是倒有。以是义下翻对倒有辩明菩萨见空非倒。前中先明贪是倒有。后明色境亦是倒有。贪中直明是有便罢。略不论。倒贪是有性非是空性正明贪有。贪若空下破无成有。贪如是空不应随狱是破无也。若随地狱云何是空显成有也。下次明其色是倒有。句别有四。一明色是有。二何等下明色其倒。先征后辩。三以颠倒下显色是倒。约贪显之。倒故生贪正明是倒。若色非倒云何生贪难破非倒。四以生贪下显色是有约贪显之。以生贪故非不是有下次翻前辩明菩萨见空非倒。以是义故修空非倒总明非倒。以前色贪倒有义故。修空翻之不名颠倒。一切凡下别明非倒。凡夫见女即生女相举凡显圣。菩萨不下辩圣异凡。菩萨虽见不生女相翻前色有以明不倒。以不生等翻前贪有以明不倒。上来正明见空非倒。自下第二遮防外难明圣随俗说有非倒。何因道此。向者宣说凡生女相。圣人不生名非颠倒。若尔圣人亦说有女应是颠倒为遮此难故今释之。圣随俗说故非颠倒。文中初明菩萨随世亦说为女。若见男下明其非倒。见男说女是则颠倒反显不倒。是故我下引说证成。
自下第二翻前难辞明空三昧是空是善。以修空者见佛性故。于中先明取有迷性彰有不善。若见性下明空见性彰空见善。前中初言住九地者举有见人。谓从欢喜乃至善慧。见法有性举有见心。破相未穷故见有性。以是见故不见佛性彰有不善。有见覆真不见性故名为不善。问曰。凡夫二乘人等亦见有性。何故偏举九地菩萨。九地高胜尚不见空不见佛性。余则亡言故略不举。明空善中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悟实舍相。以修空相不见法性则见佛性舍相证实。修空见性故名为善。谁能如是。十地及佛。
自下第三翻前难辞明空三昧见空是妙。说有为凡空为圣故。先举二说。有无列名。下就人论。为生说有明有是粗。为圣说无明空是妙。为圣说无总以标举。次别显之。为不空者修空见空为前九地令入空也。无法性者亦修空故为第十地证穷空也。以是下结。以前两义故亦宣说修空见空。
上来三段释初难意下次释其第二句难。汝言空无为何所见牒其难辞。下为辩释无见为见。文中有二。一述前难辞明无所见。二是故菩萨见一切下即就无见以说其见。前中初言如是如是实无所见总述其言以明不见。无所见者即无有下略辩不见。修涅槃下辩明菩萨不见所由。以修涅槃故无所见。初先正辩。若有见下举有见过成前不见下明见中初先明其菩萨见空。是故我下明佛见空。诸佛菩萨修如是下总结修益。就初段中是故菩萨见一切无乘前总显。是前有见不见佛性乃至不得入涅槃故。菩萨见法悉无所有。菩萨不但因见已下历法别显。是故下结。后二可知。
是名第九总以结之。
第十德中先问次辩。三十七品得入涅槃是自利德。为众生说涅槃佛性是利他德。
上来辩德。若须陀下品中第二叹经令学。于中有三。一明信谤损益。二德王白下问答广辩信谤之相。三德王领解。初中须陀乃至菩萨信是语者得入涅槃彰信有益。若不信者轮回生死明谤有损。第二段中德王先问。但问谤人略不问信。下佛答中先广明谤。下略论信。谤中初言我灭度后声闻弟子正出其人。下明不信。文别有四。一略明不信。愚痴无解。破戒无行。喜生诤讼毁正立邪。舍十二部诵外道典显前愚痴。受畜不净显前破戒。言是佛听显前净讼。二呵以显过。先开五门。后广辩之。三以如是恶比丘下广明不信。于中初明害持法人欲立制度遮他习学。何以故下说是为非。初先总非。所以下释。释中五句。
四是人下结答前问。若有众生信此经下明其信人。解半句者或常或住。
下领解中解一句者解常及住。是名第十远结前德。
师子品者上明随缘造修之行。下明舍相入证之行。因师子吼启请宣说故就请人以题章自名师子吼品。此人内证师子吼定能吼所问故名其人为师子吼。此品答上一切法中悉有乐性唯愿世尊为我分别。然上问中单问所证。今此品中具以显之。下说佛性是其所证。下明见行是其能证。故外国人名此以为离诸放逸入证分矣。
此品有二。一问答辩法。二若有众生欲得了了见佛性下叹经劝学。三品末偈文师子闻法荷恩赞叹。前中有六。一如来劝问。二师子许问。此二一对。三如来听问。四师子正问。此二一对。五如来赞问。六如来答问。此第三对。
初中如来先泛举疑以劝其问。下许酬答。初中法门差别无量。今此且举十门劝之。一三宝门。二四谛门。谓实不实。实是真谛。不实世谛。四八修门。观生死法为无我等。观涅槃法以为我等。五三乘门。权有三乘。实无三乘。六佛性门。众生有性。外法无性。七假实门。假有众生实无众生。八有无门。有无多含。九真妄门佛性是真。妄情不真。十因果门。有因无因有果无果出世因果。有作无作有业无业有报无报世间因果。亦可前对性净因果后对方便。今恣汝者总劝令问。吾当为下许为酬答。我不见等明已能答。
自下第二师子许问。于中师子先许咨问。会有菩萨名师子吼标列其人。从坐起等启请方便。白佛已下彰已欲问庆蒙佛听。下佛对之。劝人供养。先劝供养。者何以下释劝供养。是故应下结劝供养。前中汝等深敬尊重劝意供养。言赞叹者劝口供养。以种种等劝身供养释中所以征劝所由。下明其人欲师子吼故应供养。于中有二。一明其人宿善今成欲师子吼故今供养。二如师子王下明吼同佛故应供养。先喻后合喻中先举师子之王喻佛如来。野干下举师子之子喻此菩萨。是中为明师子菩萨欲吼应供何故明佛。彰此菩萨吼同佛故。亦即明佛能酬答故。
前中有四。一能吼德。二晨朝下明将吼相。三为十一下明吼所为。四水性下明吼势力。初中师子喻佛如来。无畏自在故说为王。圣慧内照名为自知。六度行体说以为身。十力雄猛说之为力。破邪之智名为牙齿。明利难敌故曰锋芒。四如意定智德所依故说为足。又能进趣故说为足。定依净戒故曰据地。宁心四禅名安岩穴。振大悲尾出妙法声。若有下结。
第二相中启化之初名为晨朝。从德现化称言出穴。现通摧慢名曰频申。许说进善义称欠呿。照察物机名四顾望。初陈法化名为发声。法响逾盛故曰振吼。
就所为中为十一事总以标举下别显之。
下吼势中要分为二。一益正众。二摧邪人。细分有四。水性潜没。合正学中出家之众深入正法。陆行藏伏合正学中在家之众安住正法。飞者堕落合邪学中诸魔颠堕。香象失粪合邪学中外道退散。
上来喻佛。下喻菩萨。如彼野干百年不能举劣显胜。明二乘人不能吼也。若师子子三年能吼辩胜过劣。喻明菩萨能师子吼。
下合显法。先就如来合师子王。文别有五。一合初段能吼之德。二摧破下超合第三吼之所为。三为令正见四部众下合第四段吼之势力。四从圣行下却合第二将吼之相。五四足据下重合初段能吼之德。
就初段中如来合前师子王也。正觉合前自知言也。智慧牙爪合牙齿也。喻中无爪。合中有之。四如意足合前四足。欲进念慧是其四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合前身也。果德圆备故云满足。十力合力。大悲合尾。安住四禅合安岩穴。为诸众生而师子吼合前出声。
第二超合吼所为中摧破魔军合坏实非师子言也。示众十力合试自力。开佛行处合令处净。为邪作归令为诸子知处所也。安抚生死合为群辈无怖心也。觉悟无明合为眠者得觉悟也。行恶作悔合放逸兽不放逸也。开示邪见令知六师非师子者合为诸兽来依附也。破富兰等合为调伏大香象也。令二乘悔合教子息。为教五住诸菩萨等合为庄严自眷属也。五住之名经文不列。准义论之进退不定。一义分别种性为一。解行为二。净心为三。二地已上行迹为四。八地已上合第二义者。地前为一名为信地。净心为二。行迹为三。八地九地决定为四。十地毕竟以为第五。第三依彼五忍永别。地前伏忍合以为一。初二三地信忍为二。四五六地顺忍为三。七八九地无生忍四。十地寂灭以为第五。皆得无伤第三超合吼势力中令正四众于邪四部不生畏者合初水性潜没深渊陆行藏伏。出家二众合其水性。在家二众合彼陆行。飞堕象走略而不合。若合不异吼所为中第一及与第九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