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异小中有八复次。一明菩萨报得眼根不修从习常能见己微妙色身悉是骨相不同二乘。
  二虽见他下明能远见心无取著。先辩后结。辩中虽见恒河沙世界能远见也。不作色等无取著也。无取有四。一于色中不取有相。二作因缘相知非有无。三不作见下于见及眼不取有相。四唯见缘下于眼见中知非有无。为明眼见非定有无。约色显示。唯见缘者见色是其眼见家缘。若无此色眼则不见故名为缘。非因缘者见色空寂。无法可为眼见家缘。下广显之。云何因缘牒问初门。色是眼缘当义正解。色是眼家生见缘也。若色非下难破非缘以成缘义。以是义下结色为缘。非因缘者牒向后门。菩萨虽见不生色想故曰非缘。以是义下结异二乘。此第二竟。
  三以是义故一时遍下明能顿见不同二乘。顿见十方一切佛故。
  四以是义故能见尘下所见微细不同二乘。
  五以是异故虽见自下能见自眼不同二乘。
  六见色无常不同二乘。
  七见众生三十六物不净充满不同二乘。
  八见色知相不同二乘。于中乘明触衣知根。此一复次义有两兼。从前犹明不见能见。从后即显不知能知。文别有四。一明眼见色知根大小。二明触衣知根善恶。三以是义下结成知义。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知者结前触衣知根为知。以一见故昔所不知而今知者结前见色知根为知。简触衣知根故言一见。四以此知下结成见义。良以见色知根义故昔所不见而今见也。
  下次解释不知能知。于此门中义分有二。一知他心。二知宿命。文别有三。一知他心性。二知宿命。三知他心相。
  初中先问。下释有二。一破情显理知有常无。二云何知下破空显实知无常有。前中初言虽知贪等是知有也。辩有兼无是以言虽。心法无量且举烦恼。初不作下是知无也。于中有二。一离有相。不取心王名不作心。不取想等名不作数。不见有人能起彼心名不作众生。亦不见心攀缘境界名不作物。二修空相。修第一义毕竟空相正明修空。何以下释。以常修集性相空故名毕竟空。于因缘中无有定实名为空性。因缘亦无故曰空相。以修下结。
  就后破空显实门中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是知无也。知诸众生皆有性下是知有也。知生有性正明知有。以佛性下约果显有。如此皆下就人辩异。以是下结。准验斯文以空为穷判知不了。
  次论宿命。先问次辩。菩萨修经念过去等修通方便。于一念下明其所成异于二乘。得殊异智异声闻等总明其异。云何下别。别有多门。然今且明缘心不同。声闻缘觉念过去世而作种性至怨憎相明小异大。彼知性空未能空于因缘之相。缘相不泯人相还立故有种性怨憎等相。菩萨不下明大异小。法相既无人相安寄。故无种性至怨憎相。于中初先明离有相后修空相。是名下结。
  下次明知他心之相。先问次辩。菩萨修经得他心智异声闻等总显其异。下别显之。别中初约凡心辩异。二乘别知。菩萨能顿。于中初问次辩后结。下约圣心。初举次辩。菩萨一念知须陀洹十六心别。二乘不能。依成实论。亦约须陀十六圣心明知差别。与此少异。彼中乃就迟速辩异。菩萨之人欲知初心即能知之。余心亦尔。缘觉之人欲知第三至第七心方乃知之。何故偏言欲知第三。第三心者是苦比忍。其他心通依上禅起。欲知他人无漏心时还缘观上无漏之心同地易知。于彼观上无漏心中苦比为首故偏言之。以何义故至第七心方乃知乎。第七心者是集此忍。缘觉欲知苦比忍心拟意观察。彼心已谢起苦比智。缘觉寻观追而不及。即于上界集上伺之。彼须陀洹已舍上苦。缘欲界集起集法忍及集法智。从比智后复缘上集起集比忍及集比智。彼缘觉人由前集上伺求之力集比忍生即便觉知。是故偏言至第七心方能知矣。声闻之人欲知第三次第急寻。至第十六道比智心方始得知。有此不同是为第二是总结也。
  第三德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宣说慈无量心以为德体。四无量心皆是此德且就初举。又复诸行有分相门有摄相门。若据分别四行各别。若据摄相举一为首余皆入中。今就摄相故举一慈统收余三。文中初言舍慈得慈得慈不从缘略以标举。谓舍一切攀缘之慈得彼平等无缘大慈。此无缘慈证实以成。据实反望由来无缘知从何生。故说得时不从因缘。下别显之。别中有四。初番约法舍相得实。后三约人舍伪会真。就初番中先问后辩。辩中约境舍世谛慈得真谛慈。若约心识舍妄识慈得真识慈。若据行修舍缘观慈得无缘慈。后三何别。初舍凡夫善法之慈得菩萨慈。第二舍彼凡夫之人不善之慈得如来慈。彼阐提等何处有慈而言舍乎。解云。此等同类同行亦相亲爱名为慈矣。问曰菩萨云何已得如来之慈。于佛深慈随分克证故名为得。问曰。所得如来之慈与前句中菩萨之慈有何差别。解言顺化巧益之义是菩萨慈。行非通道名如来慈。故维摩中菩萨行非名通佛道。第三舍彼凡夫二乘取相之慈得无缘慈。先问后辩。凡夫取著众生之相。二乘取著诸法之相。故须舍之。彼黄门等云何名慈。黄门无根二根女人淫情相爱名之为慈。屠脍猎师养猪鸡等爱好所杀亦名为慈。明所得中初辩后释。是名下结。
  第四德中初问起发。次释。后结。有难解者问答重显。释中宣说十事为体。先初举数。次列其名。根深难拔明能立始。不放逸心能为佛本故名为根。与实相俱增长不坏名深难拔。二于自身生定想者彰能趣终。自念己身定得菩提名生定想。下八具行。前五摄福。后三摄智。福中初二修净土行。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修施净土。心有分别得土不净故不观田及与非田。平等心施能净佛土。修净土者修戒净土。以修戒故得土严净。后三是其起法身行。灭除有余断除业缘离秽身行。除断残苦名灭有余。断离残集名除业缘。业是正因。烦恼为缘。下文释中此之二门通名有余。有余有三。一烦恼余犹此缘也。二是余业犹此业也。三是余苦犹此有余。修净身者摄净身行。精修十善故能净身。后摄智中了知。诸缘明摄对治。下二离障。离诸怨敌。除障道过。断业烦恼及破八魔名离怨敌。断除二过离生死过。亡因绝果名除二边。
  下广释之。解初门中初问次辩。根名不放正出根体。谨摄之心是不放逸。次解根义。先问后辩。谓菩提根对果正论。诸佛善本皆不放逸重复显之。不放逸故余善增下解深难拔。拔则不增。增故不拔。于中初举余善转增正明难拔。以能增下叹以显胜。此二为门。如诸迹下显向后门最胜之义。十二复次。皆初立喻后合可知。以是义下显向初门令善增长。于中初先乘前显后。以前门中不放逸法令余善增故深难拔。云何下释。先问次辩。以增长下结成难拔。以是义下总结初行。
  第二行中初问次辩。辩中于身生决定等明起定心。不作狭等离不定心。先开三门。不狭一门。不小第二。不变第三。下重显之。不作声闻辟支佛心释前不小。不作魔心及自乐心乐生死心释前不变。常为众生求慈悲心释前不狭。是名下结。初先略结。我于来下牒以重结。
  第三门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有二。一举劣显胜。先辩福田。若有念下明偏执过。偏执此等为福田故。福田至少名为狭劣。
  二辩胜过劣。于中初明菩萨观生无非福田。常观诸佛所说已下观一切施齐得净报。前中初言观一切生无非福田总翻前过。何以下释。先问后解。以善修集。异念处故对问略释。平等法性是众生体。菩萨独观余人不见名异念处。菩萨修此故观一切无非福田。下重显之。修异念故见诸众生本性皆净故无持戒毁禁之别观一切施得净报中。说施虽四后得净故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先明四施。初问次列。下广释之。解初问中初门次辩。施者具有戒闻智慧有世谛行。知施及果有世谛解。受者破戒入第一义坏世谛行。专著邪见证第一义坏世谛解。是名下结。余门类尔。下次明其俱得净报。于此四中持戒正见得世净报。破戒邪见得出世间离相净报。持戒正见得世净报相显易知不劳解释。破戒邪见得净福报义隐难识今偏释之。文中初言若如是者云何复言得净果报征前起后。若如向来施及受者破戒邪见是为极恶。云何说言俱得净报。下释有四。初言无施无报故净对问略释。坏世谛相证第一义故名为净。二若不见下翻犯为持成得净报见第一义。无施报者行无罪过解不远理。是故此人不名破戒专著邪见。三若依声闻言不见下释通向前持犯二言。以何义故不见施等前说以为破戒邪见。今复说为不名破戒专著邪见。故今释之。依声闻法不见施等名为破戒名为邪见。若依是经名持正见。四有异念下释大异小。何故依此大涅槃经偏得名为持戒正见。依小不尔故今须释。有异念处菩萨修集是故不见持戒破戒施及报等名持名正。
  以是义下总结此行。
  第四行中初问次辩。辩中菩萨自离十恶愿益众生故能净土。是名下结。
  次解第五及第六门。前分二门。今此通合名为有余。于中初问次辩后结。辩中初举。次列三名。烦恼余报是生死缘。余业是因。此二犹前所断业缘。余有是其生死之果。此犹是前所灭有余。
  下广释之。烦恼余报就凡夫说。余业就彼小乘人中学人宣说。余有就彼小乘人中无学人说。盖隐显耳。烦恼余中先问次辩。烦恼无量。今且就其贪嗔痴慢四使说之。以此四使缘事而起受恶果故。一一之中皆初习起。次堕三涂。后生人中受其余报。皆有在家出家之别。下明菩萨对治修断。
  余业之中。先问次辩。凡夫所作名凡夫业。声闻所受名声闻业。下就声闻差别论之。须陀洹人七有业者总相论之。依智度论。须陀洹人天上人中七返往来受十四生。今就往来总言七有。斯陀二有细别论之。彼于欲界天上人中一往一来便般涅槃故说二有。阿那含人受色有者。那含亦受无色有业。就下论之。下明菩萨对治修断。
  明余有中。初问次辩。言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辟支佛得辟支果者标别其人。余有在于无学果处所以举之。无业无结而转二果正辩其相。分段结业无学已尽故无结业。而彼结业二家残果无学犹有。更须转灭名转二果。是名下结。如是三下总牒结断。
  修净身中先问后释。释中有三。一明修习三十二相。于一一相百福修之。言百福者。五品心中修行十善即为五十。始修五十终成五十合为百福。用此成满三十二相名修净身。此明共因。下师子中说不共因。左右言耳。二明修习八十种好。先问后辩。今此但明修之所为不辩修法。诸经例无。文中初先明世众生事八十神。次明菩萨为之修好。何以下释。以是下结。三总明其修身所为。有四复次。明为菩提故修相好。皆初立喻后合可知。以是下结。
  了知缘中先问次解。解中先就色法明知。不见相者不见青黄赤白等相。不见缘者不见生色之因缘也。又亦不见四大以为造色因缘。不见体者不见质碍以为色体。不见出者不见色法初生出也。不见法。灭者不见色法终尽灭也。不见一者不取总相。不见异者不取别相。不见见者不见有人能见色也。不见相者不见能见之相貌也。不见受者不见有人领受色也。何以下释。知法但是因缘虚集。如色一切亦如是者以色类余一切法也。是名下结。
  离怨敌中初牒次解。解中先明离烦恼怨。次离业怨。后离魔怨。离烦恼中先明是怨。后明非怨。前就自行烦恼是怨。后就化他烦恼非怨。此怨非怨义通上下。大位分之。初至四住行修求出烦恼为怨。五地已上起化。随物烦恼非怨。今随位别。离业怨中先问后辩。辩中先出业怨之体。谓谤方等。下明菩萨畏而舍离。离魔怨中先举八魔。下明菩萨修治舍离。八魔如前恶漏中说。
  离二边中先问次辩。二十五有是其果边。及爱因边。菩萨常离。是名下结。是名第四总结此德。
  有难解者下重显之。德王先问。问意如何。如来向说修净佛土自居秽国事与言乖故今问之。如来何故但修九事不修净土。下佛答之。先明自己往修十事有净土因。若使已下明已现明净土之果。前中先明已修十事。一切已下举他类己。
  明有果中句别有六。一明此非秽。若使世界不净充满佛于中出无有是处正明非秽。汝莫谓等诫舍秽想。二汝当知下明已他方更有净土。言我不出阎浮提界明更有也。三如有人下显向初句明此非秽。先喻后合。喻中假举愚人为说。日月喻净。有人宣说此有日月他方无者无有义理。若有宣说他方有净此方无者亦无义理。将此日月况他有净。乍读迷人。准义可知。四西方下显前第二明已他方更有净土。五为化众生故于此下明阎浮提之秽为化众生诸佛共俱。六慈氏已下明阎浮提之净诸佛同处。
  第五德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五事。报果为体。先举五数。次列五名。前四福德。后一智慧。福中初二。自报具足。后之二种为他敬养。以是下结。德王言下问答料简。问相可知。下佛先叹后正答之。各有异义。当为汝说总标许说。下以六番广辩可知。
  第六德中初问次辩。辩中金刚三昧为体义如别章。此应具论。文中初言菩萨修得金刚三昧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别中二十四复次文辩广其相。前二十一正辩其相。后三释名。前正辩中相从为四。初三复次明能破义。次七复次明最胜义。次四复次明能照义。后七复次明无分别义。
  能破义中初一破法。第二破人。第三破障。就破法中安住是中悉。破诸法。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别中见法无常动相以无常义破坏诸法。恐怖因等以苦破法。恐怖因缘是苦因也。病苦劫盗是苦果也。念念灭坏无有真实无我破法。一切魔境无可见相以空破法。次破人相。于中约就六度破之。先顺后反。明破障中初先立喻。譬如金刚拟无不碎明能破障。金刚无损障。不能坏。下合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