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次七复次明最胜中。初一复次体精故胜。如宝立喻。下合可知。第二复次行主故胜。初先法说。何以故者征前起后。何故最胜。下对释之。修是三昧一切来属。次喻后合。下五复次明其其破障摄善力胜。初二破障。前破四住。后破无明。破四住中先立其喻。如人喻于四住烦恼。违害众善名国怨仇。众善违背名人厌患。此定能断名有人杀。众行归仰名无不赞。下合可知。破无明中亦先立喻。如人喻于无明住地。无明力大故云盛壮。故胜鬘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余行不治名无当者。更有人者喻金刚定。能破无明名能伏之。众行归依名世称美。下合显法。金刚如是合更有人。力能摧伏合力能伏。以是义下合世称美。次一摄善。如人在海立喻显法。下合可知。次一复次明破障力胜。前明能治。此明广治。先喻后合。下一复次明摄善力胜。前者明其以终摄始。此句明其以上摄下。先喻后合。此七复次明最胜义。
  次四复次能照义中。初一复次见法无碍。先法。次喻。后明不著。第二复次见法生灭。如坐四衢立喻显法。人喻此定。安住正法名坐四衢。见生来去喻见一切诸法生灭。下合可知。第三复次能见远法。先喻后合。第四复次能见远国。先喻后合。文皆可知。
  后七复次无分别中。前三复次于自行中心无分别。后四复次化他行中心无分别。前自行中初一复次明自灭障。如由乾陀立喻显法。下合可知。下二复次明于向前灭障行中心无分别。前复次中金刚为喻。后复次中池水火等六事为喻。合之可知。后四复次于化他行无分别中初二身业。次一口业。后一通于身口二业。于此三业心无分别。前身业中初一复次变身为佛满恒沙界心无分别。后一复次一念能至恒河沙界心无分别。次一口中一念说法能断十方恒沙世界众生烦恼心无分别。下一通明身口业中先明身口二种化相。以一音说是其口业。示现一色是其身业。安住一处复明身业。演说一法复明口业。下明菩萨心无分别。虽见生等不取人相。虽见色等不取法相。于中初辩。何以下释。辩中初言虽见色等不取苦相。见烦恼等不取集相。见八圣等不取道相。见涅槃等不取灭相。释中初问何故皆无。下对释之。法本无相正解前无。以三昧下明见所由。
  上来辩相。下释名义。何故名为金刚三昧问以起发。如金刚下三义释之。一不定义。如世金刚若置日中色则不定。此定如是于大众中现种种身。二最胜义。如世金刚体精胜故无能平价。此定如是无能平量。三势力义。如世金刚除贫去毒有大势力。此定如是若有得者离烦恼苦诸魔邪毒。
  是名总结上来六德是其自分。下四胜进。于胜进中初明修习对治功德。先问次辩。辩中初先总明四法为涅槃因。先思后知。知中初顺次反后释。即知四法为涅槃因是其顺也。若言勤等是其反也。所以下释。
  次列四名。先问后列。
  下广释之。释中五番随文以求。前三总释。后二别解。约行论之。初之一番明离过义。第二一番明摄善义。第三一番重明离过。后之两番复明摄善。
  就初番中先喻后合。喻中如人有病至医喻近善友。医为说药喻闻正法。至心善受喻系念思。随教合等喻如说行。下合下知。
  第二番中先喻后合。喻中如王乃至咨臣其法云何喻近善友。王喻行人。欲依正法修治行心名如法治。欲令已行出障安隐是故名为令民安乐。问友行义名咨智臣其法云何。诸臣即下喻闻正法。宣说过佛行法授与名以先王旧法为说。王既闻下喻系念思。如法治下喻如说行。下合可知。
  第三番中重明离过。与初何别。前据菩萨明离轻恶。此就凡夫彰离重过。亦先立喻。初喻近友。如人遇病近友所以。有善知识喻其善友。略无近相。而语已下喻闻正法。其人至下喻系念思。即往彼下喻如说行。下合文中先合近友。闻法之喻略而不合。至心信等合明思惟。菩萨思量为益众生舍过求出。是故宣说四无量心为系念思。少者已下合明修行。文皆可知。
  自下二番重明摄善。与前何别。前第二番总明摄善。下别显之。于中初番上下通论。后之一番简胜去劣。
  就初番中先明近友。文别有二。一正明近友。二若有亲下明近友益。前中有六。一知识心。有聪明者常教不倦。二知识人。亦名为体。谓佛菩萨声闻辟支。三知识义。何故名为问以起发。下辩可知。四知识仪。如法而说如说而行是其仪也。先举后辩。辩中三番。初番约就离恶分别。后二约就教善分别。先果后因。五知识法。为生求乐见过不说是其法也。于中初举。何等下辩。不求自乐常为众生就心论法。见过不说就口明法。以是下结。六知识益。空月喻说。下合可知。
  上来明友。下明近益。若近知识未有戒等起行之益。未有令有已有令广复得了达十二部等生解之益。
  次明听法。于中有三。一大小通举。谓能听受十二部经名为听法。二简小取大。听方等经名为听法。三于大乘中简劣取胜。听涅槃经名为听法。于中初言真听法者听大涅槃总以标举。大涅槃中闻佛性下别显所闻。所闻有其六句三对。一闻佛性隐时之因。二闻如来毕竟不灭显时之果。此二一对。三闻八道能证之行。四闻十一空所证之理。此二一对。五闻发心得大菩提。六闻发心得大涅槃。此二一对。
  次明思惟。文别有二。第一约就十二因缘对治之法明系念思。二约三三昧对治之行明系念思。前中先喻。病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喻简前闻。以服得差喻须后思。次合后结。后中初问复以何义名系念思。次辩后结。辩中初言谓三三昧略以标举。次列后辩。
  下明修行。云何征问。下对辩之。辩中初明依法修行。法者即是常乐我下明所行法。前中初言修行即檀乃至波若明修正行。知阴入等明修正解。后明法中初言。法者即常乐等明法体相。解大涅槃甚深义下约解显法。
  上来一番上下通论。
  自下一番简胜去劣先明近友。文别有二。一明佛菩萨以为善友。二以是亲友因缘已下明近有益。
  前明友中有八复次。初一复次能调物心。中六复次巧为善益。后一复次内心平等。初中第一善知识者谓佛菩萨简胜去劣。简去声闻辟支佛等。何以下释。初先征问。常以三种善调伏故对问略解。下别显之。先问。次列。以是下结。中六复次巧为益中初二复次能化离过。次二复次能教生善。次一复次复化离过。下一复次复教生善。初二复次化离过中。前一化人令离恶因。后一化人令渡若果。离恶因中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略以标举。何以下释。释中初法次喻后合。以是下结。令渡苦中如大船师立喻显法。次合后结。次二复次教生善中。前一复次教生善因。初法次喻后合下结。后一复次教得乐果。初先立喻。上药喻于诸佛菩萨。见喻睹形。触者喻于亲近听法。念喻依行。次合后结。文皆可知。次一复次化离过中。如香山中阿耨池等举妄显真。世人妄说阿耨达池浴能灭罪故今举之。除此已往何等实下辩真异妄。先问。次辩。所以下释。以是下结。下一复次教生善中先喻次合。以是下结。此六复次巧为善益。譬如良医善八术下第八复次明佛菩萨内心平等。先喻次合。以是下结。
  上明善友。以是亲下明近有益。
  次明听法。先问后辩。辩中初先正明闻法得近涅槃。我处处下引说彰益。前中经文有五复次。初一法说。后四喻况。法中初言以听法故则具信根。乃至佛果明听有益。是故下结。是中正明由听得佛。道须陀等乘以论之。
  下四喻中初长者喻明能诫远。第二镜喻明能示近。第三商喻明能导远。第四象喻明能制近。初中先喻。喻中初至亦莫交游喻所闻法。长者喻友。子喻行人。遣至他国喻教向佛。行因贸果名市所须。说诸地中障治之相名示道路通塞之处。教防诸过名复诫之。淫女喻于五欲境界。劝之舍离名无亲爱。习近五欲能坏法身绝其慧命失功德财。故言若亲丧身殒命及以财宝。弊恶之人喻恶知识。教其舍远名莫交游。其子敬下喻修行者闻法利益。次合显法。菩萨为生敷演法要亦复如是合前长者遣子他国市易所须。示诸众生诸道通塞合示道路通塞之处。而复诫之乃至莫交略而不合。是等闻法合敬父教。远离诸恶合身安隐。具足善法合获宝货。以是下结。后三门中皆先立喻次合后结。文显可知。
  上来广明闻法有益。自下引说证成有益。文别有四。一明听法能离五盖。二能离畏。三能离痴。四灭苦恼。就初段中我处处说听离五盖明有所离。修七觉分明有所起。以修七下明有所成。第二段中以听法故须陀离怖正明所离。者何已下即事以显。先征后辩。四功德者如毗婆沙说。近友闻法思义修行是其四也。十慰谕者如中阿含舍利教化病经中说。彼有长者字须达多。身有重病。子时遣使问讯世尊并请舍利希屈一顾。舍利遂往。须达见来即欲下床。舍利便止别坐一床慰谕长者莫怖莫怖。所以者何诸凡夫人成就不信。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长者今日已有上信以是信故能灭苦痛生极乐处。或得斯陀或得阿那长者先得须陀洹果为是不说。此初慰谕。善戒第二。多闻第三。惠施第四。善慧第五。正见第六。正志第七。正解第八。正脱第九。正智第十。一一之中慰谕之辞皆与初同。十中前五是世间善。后五出世。就出世中正见正志是无碍道。慧名正见。正思惟者名为正志。正解正脱是解脱道。慧名正解。余心心法说名正脱。学等见者名为正智。学人重观四谛之理名学等见。以是下结。何以下释。此是第二听法离怖。自下第三明由听法能离愚痴。能知世人三种别故。先举三人。次列。下辩。后明听法能具了知。以是下结。自下第四明由听法能灭苦恼。先举舍利往事显之以是下结。
  次明思惟。先问后辩。有五复次。初三离过。次一生善。后一通明离过生善。就前三中初离五欲次离四倒。后离四相。文皆可识。
  下明修行。文有三番。第一总明离过修善以为修行。初问次辩后结可知。第二别明观法离过以为修行。初问次辩后结可知。
  第三别明知法成善以为修行。先问后辩。有二举数。实与不实列其名字。
  下释其相。先解不实。下解其实。先问后释。释中初先开列七门。后广辩释。前开门中涅槃是果。佛性是因。如来法僧即是菩提。实相世谛。虚空真谛。知此七法名实修行。有人一向说空为性。准此七门明空非性。
  释中有二。一通就诸法以彰七别。二诸佛如来烦恼不起名涅槃下就佛论七明七无别。
  初中先解涅槃之义。初问。次释。后总结之。释中初明八义涅槃知大异小。先问次辩后结可知。后八及六知小异大。于中有四。一举凡夫八事涅槃。二列小乘六事涅槃。具应有八。无常无我略而不举。三有凡下解凡涅槃。先举次释后结可知。四云何下解小涅槃。先问后释。前隐无常释中有之。若如是下结前异后。名知涅槃非佛性等。
  次解佛性。先问次释。前六后七皆就因说。随相别分我是佛义在因不论。乐者是其涅槃之义。通则因中亦有涅槃。乐随涅槃因中亦有。故下文说菩萨涅槃有乐有净。别则涅槃唯在佛果。乐随涅槃在因不说。故下文言。诸佛如来不生烦恼故有涅槃。菩萨虽断非是不生故无涅槃。无涅槃故不说乐矣。据实通论因中性体亦有我乐。是名下结。
  次解如来。先问次辩。有十一相。是觉相者如来是人。觉知法也。善等可知。是名下结。
  次解知法。先问次辩。法通染净是故具有善不善等。亦十一对。是名下结。
  次解知僧。先问次辩。辩中有九。常乐我净大乘僧也。弟子相下小乘僧也。现禀圣教名弟子相。人粗易睹故言可见。行顺名善。真与不实下文自解。先解善义。何故征问。一切声闻当得佛道故名为善。下释是真。何故征问。现悟法性故得名真。是名下结。次释实相。先问次辩。依大品经偏名真谛以为实相。此经下文亦说真谛以为实相。今此所论是其世谛。是世谛故生死涅槃染净诸法一切皆是。是故若常若无常等斯名实相。有十三对。是名下结。是名实相非涅槃等结此异余。是名菩萨修大涅槃知涅槃等差别之相结前异后。结前六门异后虚空名差别相。又知前六各各不同亦名差别。
  次释虚空。初先正解。下举涅槃类显虚空。前中初明菩萨知空。后辩空相。
  知中四句。初言菩萨修大涅槃不见虚空略明菩萨离相不见。证空之时不见空外别更有心。以无心故不见心外别更有空。空外无心即无能见。心外无空便无所见故不见空。二何以下释成不见。初先征问。菩萨修经应当见空。今以何故道其不见。佛及菩萨虽有五眼所不见者对问辩释。五眼名义备如上辩。五眼中慧实能见空。但见空时不见空外有眼能见。以无眼故亦无眼外有空可见。故曰不见。三唯有慧下就前不见略说为见。此慧犹前五中慧眼。此慧证空无所见时真名见空。故云唯慧乃能见耳。四慧眼所见。无可见下释前不见以为见义。良以有见乖前不见故今释之。此云见者无法可见故名为见。
  上明能知。下次辩其虚空体相。粗分有二。细分有六。粗分二者。初至众生与虚空性俱无实来略辩空相。如人说下广显空相。细分六者。略中有三。一法说明空。二空名无下喻说明空。借世太虚类显理空。三众生性下举浅类深。以众生空类显法空。下广文中还广此三故有六分。
  就前略中先释初段。若是无物名虚空者牒前慧眼所见无法说以为空。此说本来自体无法以为虚空。非是有物除以为空。如是虚空名为实者辩真异伪。不同妄情破法为空故名为实。以是实故名常无者明空非始本来常寂。不同对治破有始空故曰常无。又此空理不同诸佛果德常住故曰常无。以常无故无乐我净彰空异有。不同有法有我乐净是以言无。又亦不同妄情所取我乐及净故说为无。非无理净。第二喻中空名无法无法名空牒前法说。譬如世间无物名空举喻类显。世间太虚是其本来自体无物。与彼法性理空相似故举类之。虚空之性亦如是等辩法同喻。第三举浅类深之中。众生之性与虚空性俱无实者。生空是其众生之性。虚空是前所辩法空。浅深虽殊俱是本来自体无性故名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