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辩河喻中。声闻缘觉乃至十住不见佛性名为涅槃非大涅槃者涅槃大小进退不定乃有三阶。一简圣异凡。凡夫所得一向是小。三乘贤圣所得皆大。问曰。二乘所得涅槃云何名大。分大为小故小即大。故经说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所行既尔所得亦然二简大异小。凡夫二乘所得名小。佛菩萨得通名为大。故上文言菩萨住于大般涅槃种种示观。三简果异因。凡夫二乘菩萨所得斯名为小。以未见 断惑不穷不得常乐我净等故。诸佛所得独名为大。以见佛性断惑究竟具足常乐我净法故。此义如下。第七德中具广分别。今此所论义当后门。
辩城喻中八万乃至一万处者。此就三昧法门辨处。就解人中结名大夫。
上来第一分小异大。自下第二释大异小。三义释之。一叹深显大。二对因显大。三备德显大。初中大名不可思议总叹显深。下别显之。众生不信对下显深。佛菩萨见寄上显深。前言菩萨所得非大。今以何义言菩萨见。以诸菩萨未能穷证前说非大。随分契会故此云见。
对因显中先问后释。多因缘得故名为大。于中初法次喻后合。
备德显中云何复名重问起发。下对释之。明具常乐我净义故名之为大。先明我义。初法后喻。法中有四。一举大我释大涅槃。二举自在释成大我。三广显自在成彼大我。四就大我结大涅槃。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是初段也。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第二段也。宣说有我惧同情取故说无我。虽无神主而有自在故名为我。云何名为大自在下第三段也。先征后辩。有八举数。进任由己故名自在。下辩其相。一多少自在。二大小自在。三轻举自在。四自在自在。亦得名为所作自在。于中有三。一示无量形各令有心。佛心充遍故令有之。二作一事令人异辩。三住一土十方齐现。五根用自在。一一根中具一切用。六知法自在一切诸法自然现心而无分别。七起说自在于教于义说之无尽。虽有所说心无分别。八遍满自在。身充法界。此第三竟。如是大我名涅槃下是第四段。就我结成涅槃大义。下以喻显。大涅槃中具八自在名多珍异。德义旷周名曰无边。皆先立喻后合可知。
次以大乐显涅槃大。先总标举。下别显之。初举四数大涅槃中无有受乐。但有此下四种乐故名之为乐。下辩其相。先问后释。一断受乐。二寂静乐。三觉知乐。四不坏乐。亦名常乐。断受乐者地持论中说灭尽定以为断受。此说涅槃。文中有三。一正明断受以之为乐。二乐有二下对彼凡夫乐受辩异。三有三受下对彼凡夫舍受辩异。前中断乐列其名字。此言即显断受义也。诸受皆断乐受最胜。对胜以彰偏言断乐。不断乐下释彼断受以为乐义。先反后顺。以不断乐名为苦故。断去乐受得名为乐。反中初言不断乐者则名为苦。如上文说名为坏苦名为行苦。若有苦者不名大乐不得名为涅槃大乐。顺中断乐则无有苦翻向初句。无苦无乐名为大乐翻向后句。无彼乐受则无行坏二种苦故名无苦乐。涅槃之性无苦乐下明断受乐是槃。以是义下将义显体成涅槃大。
次对凡夫乐受辩异。说乐滥彼故须辩异。先举。次列。下辩其异。凡乐无常是故无乐简凡异圣。诸佛常乐故名大乐彰圣异凡。
下对凡夫舍受辩异。前说断乐相同舍受故须辩异。先举三受。次列三名。下就辩异。不苦不乐是亦为苦舍异涅槃。是亦名为行苦坏苦。涅槃虽同不苦不乐然名大乐涅槃异舍。以大乐下将义显体成涅槃大。
寂静乐中先列其名。此犹是前寂灭乐也。息苦名寂。涅槃性寂彰彼寂乐是涅槃乐。何以下释。以大寂下将义显体成涅槃大。
觉知乐中先列其名。非一切下释知为乐。先反后顺。以大乐下将义显体成涅槃大。
不坏乐中先列其名。生死法中破坏名苦。是故涅槃不坏名乐。身若坏下释彼不坏以为乐义。先反后顺。以大乐下将义显体成涅槃大。
世间名下释难显常成涅槃大。释何等难。德王上言涅槃有名即是无常。佛今释之。涅槃之名无而强立故得为常。常故名大。经文之中虽不言常其义正当。文中有二。一明涅槃无名强立。二譬如有法不可称下约前所显彰涅槃大。前中初先泛明一切世俗名字置立不同。先举二门。后辩可知。下约显法。涅槃如是无因强立同向后门。于中初法次喻后合。下明大中。先喻后合。
下以净义显涅槃大。净故名大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先问举数。何等四下问以辩相。初一果净。第二因净。此二断德。第三身净。第四心净。此二行德。如地持中亦说四净。一者身净。二者心净。三境界净。四者智净。彼身与心与此相似。境净智净与此不同。法门差别不可一等。
初果净中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断名净正解净义。净即涅槃摄德归体。亦名有下拂疑显德。疑有二种。一无。二有。闻前永断二十五有谓言全无。故今拂遣如是涅槃亦得名有。闻其说有谓同世有。故复拂遣涅槃非有随俗说有。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此论断德故言非有。若据身心二净以论实有非无。
第二门中业净列名。次辩其相。凡业不净举秽显净。佛业清净彰净异秽。以大净下将义显体成涅槃大。
第三门中身净列名。次辩其相。身若无常举秽显净。如来常下彰净异秽。以大净下将义显体成涅槃大。
第四门中心净列名。次辩其相。有漏不净举秽显净。佛无漏下彰净异秽。以大净下将义显体成涅槃大。
是名初德总以结之。
第二德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宣说五通为体。义如别章。此应具论。文中初先开列章门。昔所不得而今得者是身通中转变神通。凡夫二乘所不能得菩萨得之。余皆如是。不见而见是天眼通。不闻而闻是天耳通。不到而到是身通中飞行神通。十方远处余人不到菩萨能到。此与初门同是身通。何不一处在此别列。为彰身中作用别故。不知今知是其他心宿命二通。下辩其相。解初门中文别有三。一问答总显。二别对二乘彰昔不得而今得义。三别对凡夫。初中先问。所谓神通对问略辩。
第二段中先举二数。内外列名。随事作用名之为外。依理发通说之为内。下辩其相。明其外者与外道共。不说以为昔所未得。内中有于大小之别。大与小异是故名为昔所未得。辩外可知。内中初先牒以举数。次列二名。下显不同。菩萨所得不与声闻辟支佛共略显不同。下广显之。先问次辩。二乘神通一心一作不得众多明小异大。菩萨不下彰大异小。先辩后释。以得涅槃之势力故。是则下结。
自下第三别对凡夫明昔不得。又复云何重问起发。身心自在对问略辩。何以下释。于中初先明凡异圣。凡夫身心不得自在总明异圣。或心随身或身随心别显异圣。云何下释。菩萨不下辩圣异凡。是则下结。
复次菩萨所现身下超释第四不到而到。何故不次。此与初门同是身通。故因向前辩明菩萨身心自在不相随逐。乘即就之明能到也。于此文中有七复次。一明菩萨所现身相多如微尘遍至十方。二能变身细如微尘遍至十方。三能化大身入一尘中。四能以一声遍闻十方。五能身心大小自在不相随逐。六能身心作业自在不相随逐。七能以一身令人异见。初中先辩。后总结之。
第二段中何故复名昔所未到重问起发。下对释之。声闻辟支所不能到举小显大。菩萨能到明大异小。是故下结。一切声闻辟支佛等重显前小。声闻辟支不能变身如细微尘至恒沙界是一不及。身若动时心亦随动是二不及。菩萨不下重显前大。菩萨不尔心虽不动翻向后句。身无不至翻向初句。是名下结。第三段中初明菩萨能化大身入一尘中。菩萨化身如三千界是其一能。以此大身入一尘身是其二能。其身尔时亦不随小是其三能。次举小显大声闻缘觉虽复化身如三千界同向初能。不能以此入微尘身翻前第二。于此事中尚不能下翻前第三。是名下结。第四段中初明菩萨能以一音令三千界众生悉闻。次明菩萨心不自念。后明菩萨口不自说。于中初先正明不说。若言已下举过彰离。先举其过。后彰离也。以是下结。第五段中明能身心大小自在不相随逐。一切凡夫身心相随举凡显圣。菩萨不下彰圣异凡。先辩。次释。以是下结。
第六段中辩明菩萨作业自在不相随逐。先辩后结。辩中三对。菩萨无量阿僧祇劫远酒不饮而心亦动是第一对。远酒不饮明身寂静。心无不为故称亦动。心无悲苦身亦流泪是第二对。心常住于第一义中不见众生故无悲苦。随化忧酸故身流泪。实无恐怖身亦战栗是第三对。心常安寂故无恐怖。为物惊恐故身战栗。
第七可知。
下次解释不闻而闻。初先正辩。德王言下问答重显。前中云何牒问发起。下释有四。一取相修。先取声相而为方便。是义云何。菩萨先得四根本禅极令纯熟。然后取彼种种声相。或小作大想或远作近相还入定中。定后复作。如是多返。后入定中发生智慧。以一无碍断障通壅。然后随意欲闻即闻。二以修集下明取相成。能闻无量三千界声。三复转下明破相修。四得异耳下明离相成。得异耳根异声闻等总明所成。何以下释。释中有三。一上下不同。二乘依于初禅四大所成耳根。唯闻初禅已下音声。上则不闻。余地类然。菩萨随依何地发通上下普闻。二宽狭不同。二乘唯闻一三千界所有音声不能无量。菩萨悉能。以是下结。三缘心不同。二乘取相。菩萨初无闻声之相。乃至不作定相果相。以是下结。
自下第二问答重显。前有何难而复显乎。前说菩萨虽闻音声不作闻相乃至不作定相果相。此义难解故须更明。有两问答。初难向前无定无果如来为解。德王下复乘言重难如来为解。
就初难中若佛所说不作定果是义不然牒以直非。何以下释。释中先征。下对辩非。于中先就善果设难。后就恶果。善中初言如来先说若闻是经必得菩提牒佛上言。佛前如来性品之中言闻是经定得菩提故今牒之。今云何下征破此言。若得菩提牒举前义。即是定下征此所说。就恶难中闻恶声故则生恶心生恶心故则至三涂直立道理。若至已下征破不定。
下佛先叹。后为辩释。先答善果。答其所问后酬恶果。善中初先释通此语明无定果。汝言若人闻我说下解通上言明其闻经得菩提义。前中初明诸佛如来不作定说。夫涅槃者非声果下明其法体定不定义。
前中初先反举说非明佛不说。先举佛说。下显其非。非佛是魔明其人非。生死之相远涅槃相明其行非。何以故下正明不说。先征后辩。辩中初明佛说不定。譬如刀下破他定说。先举刀喻。次就破定。以是义下约之显法。
下明法体定不定中。先明不定。亦可定下明其定义。明不定中初辩后结。辩中四句。一正明涅槃体非声果。性出自古不依言教。方便修生故非声果。二若使涅槃是声果下破邪显正。若是声果本无今有。方便修生故非常法。三譬如下显向后句。先喻后合。喻中初言譬如世间从因生法举其喻事。有因有果无因无果因无常故果亦无常显其喻相。所以下释。先问后解。因果相作故是无常。因亦作果明因无常。如三月谷望后名因望前名果。以是果故因非定因所以无常。果亦作因明果无常。如八月谷望前名果望后是因。以是因故果非定果所以无常。以是下结。以是因果迭相作故诸法不定。法不定故一切无常。若使涅槃从因生下合之显法。此第三竟。四而是涅槃不从因下显前第一明非声果。不从因生故非声果。上来广辩。以是义下结成不定。
上明不定。下次明定。涅槃亦定亦可言果略以标举。定如下释。了因所显故名为果。云何下释。先问后解。三义释之。常乐我净就德辩定。无生老等离过论定。一阐提等约人明定。
上来解释此德之中无定无果。
自下释上闻涅槃经得菩提义。先牒难词道其不解。次敕许说。下正为释。谓闻是经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乃至不取一切法相方得菩提。非取相得。
上来就善释通其难。下次就恶。先牒直非。何以下释。于中三句。初非恶声乃是恶心对问略释。二者何下重为显之。虽闻恶声心不生恶是故当知非因恶声释前非以恶声而至。而诸众生因烦恼下释前是果乃是恶心。三若声定下破其定义。若声有定诸有闻者悉应生恶以声征心。或生不生当知无定以心破声。以无定下约心显声。
自下第二德王重难。声若不定云何菩萨不闻而闻。佛答可知。
次释天眼。先问后解。解中初言菩萨修经先取明等。修通方便。修之方法与天耳同。以修习故得异眼。下明修所成。准前天耳亦应有其两修两成。今略不辩。得异眼根异声闻等略明不同。云何异下广显不同。先问后辩。辩中有二。一明小异大。二彰大异小。小异大中略有三种。一依地不同。始从欲界乃至四禅随用何地四大成眼。但见自地及下地色不见上地。问曰天眼依于四禅根本定生。欲界无定不起天眼。今云何言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释言此义论者不同。若依毗昙。身在欲界修天眼者。依于上禅发得上地清净四大所造眼根。与欲界眼同在一处。用之远见。一向不用欲果之眼而见远色。如在欲界。乃至三禅修上天眼类之同尔。若依成实。身在欲界修天眼者以依上禅修天眼故令欲界眼清净远见。不说上禅别生眼根与下地眼一处远见。如人服药令眼明净。彼亦同尔。如在欲界乃至三禅修上天眼类亦同然。此经所说多同毗昙。欲界地中实无依禅所生天眼非无欲界有报天眼。六欲诸天亦有修道得罗汉故今通说之。故言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二自他不同。声闻缘觉但见外色不见自眼。三宽狭不同。声闻缘觉极远唯见一三千界不能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