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自下第六明无受漏。文别有三。一明漏体。二菩萨断。三明佛无。明漏体中初先法说。一切凡夫虽护身心犹生三觉正明漏体。何者三觉。一是欲觉。思求一切可意之事。二是嗔觉亦名慧觉。念他违己思欲嗔彼。三者恼觉亦名害觉。念欲加害。广有八觉。此三过重故偏论之。以是缘下明其漏过。次喻后合下释可知。菩萨断中先后结。广中有三。一观过生厌。二菩萨或时有因缘下裁而不受。三何以故下释不受意。厌中初总次别后结。菩萨眼净见三觉过有种种恶是初总也。常与下别。别中十句初七远离第一义乐后三具苦。就前七中常与众生作三乘怨明违行过。次有五句明违解过。于中初句迷于理法令无量生不见佛性。其次两句迷于生死涅槃之法生颠倒心。谓佛世尊无常乐等是迷涅槃。一切众生有常乐等是迷生死。下有两句迷于行法。无三言有迷其权法。一乘言无迷其实法。此五违解。下一违圣。为佛菩萨之所呵责。就后三中是三恶觉害我及他起业之过。诸恶常随生烦恼过。即为三缚连缀众生招苦之过。菩萨常作如是下结。
上来生厌。下次不受于中初法。三中就始是故且言生欲不受。次立五喻。下合可知。
自下第三明不受意。先同后释。于中有二。一为他不受。二我常自称为出家下自为不受。为他有四。一坏世福田。二欺诳施主。三为世同呵。四损他施果。众生知我是良田等是初句也。我自不下第二句也。于中初明受三恶觉欺诳施主。我于往下举本类今明欺有损。流转生死堕三恶道。我若恶心受人施下是第三句为世同呵。若我恶觉受人施下是第四句损他施果。或令施主果减无报正明损他。恶觉在心身非净田故令施主果报减少。为恶外彰生彼邪见故令施主空无果报。恶心受施则与施主而为怨仇结以显过。失彼施报故言怨仇。施主于我起子想等举彼责己明诳不应。何以故下释以显过。
就自为中文亦有四。一念自己是出家人不应为恶。二人身难得如优昙下明其善时难逢易失不应起恶。三从我名沙门已下显前第一明己高人不应为恶。四世有六处难可值下显前第二明逢善时不应为恶。
初中有三。一念自己是出家人不应起恶起恶则非。二明出家身口相应不应则非。三念己出家原为起善取恶则非。于中初法。次举六喻。下合可知。
第二段中人身难得如来难值法难见闻。此等明其善时难逢。人命不停过山水下好时易失四喻显之。第三段中始从沙门乃至比丘念己是此五种高人不应起恶。
第四段中六处难值我今已得总以标举。次别后结。下总结之于中初明菩萨能断一切凡下举凡显圣。佛无可知。
自下第七明无念漏。文别有三。一明漏体。二明菩萨断。三明佛无。明漏体中。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总明凡夫邪念起漏。若得身下别明起漏。以作恶下明恶有损。何以下释。无念慧故。是名下结。
菩萨断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结。法中初思昔来造恶流转生死远三乘路。次生怖畏。下明修断。舍恶所厌。向善所欣。
喻中有六。始从四蛇乃至大河。初以四蛇喻于四大。于中有二。一喻如来说大怖人。王喻如来佛说四大集成己身。以总收别故说为盛。四大性反又能害人故说为蛇。佛说四大易动难调必须将护名令人养。一大不调名一生嗔。佛说随大生患各异名我准法。患起杀人众情共睹名戮都市。二喻菩萨闻过厌舍。人喻菩萨。闻佛向前示过之言名闻切令畏厌名怖。修离称走。
次以旃陀喻于五阴。于中亦二。一喻如来说阴怖人。王还喻佛。如来复说五阴怖人名遣旃陀。阴有何义似于旃陀。其旃陀罗杀人为事。五阴前后共相摧灭其义像彼故以为喻。五阴生灭伤切如刀。圣说示人显露名拔。对其所欣说此为后。二喻菩萨闻过厌舍。人喻菩萨。反观生死名为回。顾知五阴过名见五人。专情厌背名疾舍去。次以诈亲喻其爱心。五阴相续生灭难觉名恶方便藏所持刀。五阴生爱名遣一人。生爱难觉故复称密。实危害相顺人情名诈亲善。爱能留连寄言显之故曰语言汝可还来。其人不信喻明菩萨知过不从。
次以空聚喻于六入。归心六入名投一聚。六根是其神识依处故名聚落。望观六入以免其过名欲自隐。正意观察名入聚中。自观六根求我不得名看诸舍。都不见人观他六根亦空无人名执瓦器悉空无物。既不见人求物不得双牒前二。停不进名即坐地。次以大贼喻于六尘。诸佛如来悬言教授名闻空声。呵其中住故言咄哉。牒前呵诫故言此聚空无居民。举彼六尘怖之令进故言是夜六大贼来。六尘害善故名为贼。闇心中现名为夜来。取著六尘伤失慧命故言设遇命将不全。当云何勉令求出意。下喻菩萨闻过生厌。
下以大河喻诸烦恼。烦恼漂没故说为河。修中始觉故言路值。教起不贳名为漂急。无道能越名无船筏。厌过情深故言怖畏。修习诸行以为对治名取种种草木为筏。重观得失名更思惟。观住多失故言设住当为蛇等之所危害。虑进有苦故言若渡筏不可依。为断烦恼乃至丧身名没水死。舍退从进故言宁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举初取后且言蛇贼。修治拟障名推草筏置之水中。人依行进名身倚上。求心手抱。厌观脚蹋。正断截流渐进名去。到大涅槃名达彼岸。受乐安隐。离苦无患。心意泰然显前安隐。恐怖消除彰前无患。
下次合之。先合初喻。菩萨合前惶怖之人。得闻涅槃合闻切令观身如箧合下四蛇。地水火风如四毒蛇举以略合。
下广合之。有九复次。初三如蛇。次一过蛇。次四如蛇。后一过蛇。初三如中初一复次能害如蛇。言见毒等辩喻显法。见毒喻火。热增赤现故说为见。触毒喻蛇。地增身重故名为触。嘘毒喻风。风吹曰嘘。亦有经本说为气毒其义相似。啮毒喻水。水渍名啮。四大亦可彰法同喻。二性别如蛇。三常害如蛇。次一过者四蛇杀人不至三恶。四大杀人必至三恶。以身病时多作罪故。次四如中初一明其牵人作恶。为四大身多作罪故。第二明其独能为害。第三明其性相乖反。第四明其难可亲近。后一过者四蛇可以咒药疗治。四大不尔。如自喜下合人舍走。于中先举诸佛菩萨同皆舍离明其可厌。菩萨思下修治舍离。
次合第二。先合旃陀。后合舍去。前中初言五旃陀罗即是五阴举喻略合。云何下广。广中有其十六复次。初七观阴如旃陀罗。菩萨观阴过旃陀下有九复次。观察五阴过旃陀罗。有智人下合去可知。次合第三诈亲之喻。先合诈亲。后合不信。前中初言诈亲名爱举喻略合。下七复次广以合之。七中前五明如诈亲。后二明过。前中初一不觉害人。第二明其常伺人便。第三覆心令无见闻。见不见者凡夫二乘见生死过。以爱覆心还复不见。闻不闻者闻大菩提功德福利。以爱覆心还复不闻。第四明其无善诈现。第五明其相虚无实。后二过中初一明其始终难离。后一明其远近难知。
一切众生以爱结下合上不信。于中初先反明凡夫信爱故住。后明菩萨不信故去。前中初言众生以爱远大涅槃近生死等正显其过。是故我下引说显过。言三垢者当应是其三毒垢也。以彼爱结远大涅槃近生死故。世尊说之为三垢中贪欲垢也。于现在事以无明下彰彼凡夫不离所以。怨诈不害有智人下辩明菩萨不信故去。
次合空聚。于中先合空聚之喻。后明菩萨修治舍离。前中初言聚即六人举喻略合。下广合中有六复次。前五如聚。后一过聚。就前五中初空无人。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合投一聚。如彼怖下合入聚中窥看诸舍不见人等。先牒前喻。下合显法。菩萨如是合上怖人。谛观六入空无所有合看诸舍都不见人。不见众生。一物之实合捉瓦器悉空无物。是故下结。二明凡所迷。三菩萨方觉。四烦恼住处。于中三句。一明烦恼处中安乐。二明烦恼处之不怖。三明烦恼同。五明空无物生人有想。后一过者世间聚落或时有人或时无人。六入不尔一向无人。智者知下辩明菩萨修治舍离。何故是中已言六贼。舍远空聚元由畏贼故此举之。
次合六贼。先合六贼。后合舍去。前中初言贼即六尘举喻略合。下广合中。有十四复次。初五复次明尘如贼。次一过贼。能劫三世一切善故。次六复如。后二复过。能劫三界一切善故。合去可知。
下合河喻。先合彼河。后合求渡。前中初言河即烦恼举喻略合。下广合之。于中有其十二复次。初五如河。次三过河。于中初一明坏身心及诸善法。二能漂溺三界人天。三唯菩萨六行能渡。世河不尔。次二如河。后二过河。于中初明阐提没中余不能救。后明二乘七觉不竭。河不如是。是以言过。如畏人下合上求度文别有三。一合畏故取草为筏。先牒前喻。后合可知。二依乘此下超合向前推筏水中身倚而去。三修涅槃者作是思下却合更思我设住此当为蛇等之所危害。宁没水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以忍受故不生漏者结明菩萨能断念漏。菩萨尚下举因况果明佛无漏。
上来广明如来非漏。云何如来非无漏下明非无漏。先问后辩。
上来广明一切不定。以是缘下总以结之。先结如来。后结凡夫。二乘不定略而不结。
前问次答。德王白下德王领解。诚如圣教一切不定领佛前言。以不定故当知如来亦不毕竟入于涅槃领佛前意。以斯验求。前说不定宗显如来不毕竟灭以成上义。
前就涅槃明不闻闻。次就如来佛性等法明不闻闻。
自下第三于前文中有未解者问答重显。显前何义。前就涅槃不闻闻中明布施等是涅槃因六波罗蜜大涅槃因。德王前者牒问如来。如来于彼但为解释布施等行是波罗蜜非波罗蜜。未为解释涅槃大小。故今此中问答显之。德王先问。如佛先说修大涅槃不闻闻中有涅槃大涅槃领佛前言。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请佛解释。
下佛先叹。后正答之。答中初先分小异大。大名不可思议已下释大异小。前中有四。一立喻以分。二约喻显法。三释前法。四解前喻。初列十喻是第一段。涅槃亦尔有涅槃大涅槃是第二段。
云何已下是第三段。于中初先明小异大。常乐我净乃名大下彰大异小。前中初问云何涅槃。下对释之。释中初明欲界涅槃是小非大。若凡夫下明凡二乘断结涅槃是小非大。
前中初列五种涅槃。五中前四说欲界乐以为涅槃。后一宣说欲界善法以为涅槃。观骨去贪云何欲善。此欲界中思慧观行伏结非断故名欲界。次明此五是小非大。何以下释。明此五种翻对疾过故名涅槃。非毕竟尽所以非大。以饥渴故显初非大。病显第二。怖显第三。略不举贫。贪显第五。
下次明其凡夫二乘断结涅槃是小非大。先举后释。举中先就欲界辨之。若凡声闻标人别法。或因世俗或因圣道约治显灭。六行断结名世俗道。十六行断名为圣道。分相论之。凡用世俗。声闻偏用圣道断结。以实具论。凡夫如上。声闻通用。于中分别曲有三义。一见修分别。断见谛惑但用圣道。断修道惑二道并用。二就修中约地分别。断欲界结至无取有二道并治。非想一地唯局圣道。等智断结攀上断下。非想一地无上可攀所以不断。三就欲界至无所有约人分别。利人偏用圣道断结。钝人不定。或用圣道或世俗道。今且分相。凡用世俗圣用圣道断欲界结亦名涅槃。约障辩灭。能断初禅至非想等。举上二界结尽涅槃。凡夫断结至无所有。声闻断结通尽非想。此皆非大。
上来举竟。下次释之。言何以故征前起后。此等能断三界烦恼何故非大。下对释之。还生烦恼释前凡夫断结非大。不能永尽所以非大。有习气下释前声闻断结非大。四义释之。一残结未尽所以非大。二迷同执别所以非大。三迷别执同所以非大。四所得非是常乐我净所以非大。就初段中有习气故略以标举。云何下广。先问次释。声闻缘觉有烦恼气对问总释。所谓下别。谓我身等有为法中烦恼余习。诸佛如来入于涅槃等无为法中烦恼余习。诸佛如来入于涅槃谓佛实灭。此迷如来涅槃之性。无乐无我唯有常净四义不具此迷涅槃。二乘何故计佛涅槃无我无乐唯在常净。彼不见实。又谓如来无常迁逼不得自在故说无我。谓佛心灭无所觉知故说无乐。言佛永灭故说为常。灭去惑累所以言净。问曰。上说声闻于佛具起四倒。今以何故但言起二。释言声闻实于佛身具起四倒。佛身有故于佛涅槃唯起二倒。涅槃无为是常净故。问曰。下说二乘涅槃但有乐净而无我常。今此文中何故异彼。解云。二乘说佛涅槃同已所得有寂灭乐。谓佛灭后同已灰尽无觉知乐故言无乐。大乘说彼小乘涅槃终须迁转。又所灭心当必还生。故曰无常。小乘谓已所得涅槃究竟永寂。将已所得类佛涅槃故说为常。问曰。此倒二乘正起。云何名为烦恼习气。解云。前明凡夫邪曲具起八倒。学小凡夫亦于如来起此倒心。二乘犹起故说为习。又对二乘所断烦恼有此残结故说为习。是名下结。此初段竟。
佛法众僧有差别相是第二段迷同执别。如来毕竟入涅槃下是第三段迷别执同。不知如来别异二乘谓同二乘毕竟涅槃。声闻缘觉诸佛涅槃等无差别。以是义下结明非大。何以故下是第四段明其所得。体非常乐我净法故所以非大。先征后辩。问曰。下说二乘涅槃有乐有净。今以何故说之皆无。此通宣说身智等故。又设分有少故名无。
上来一段明小异大常乐我净乃名大者彰大异小。
自下第四广释前喻。释之不尽。前十喻中但释海河山城众生及人六门。地王天道四门不释。王之大小辩城具显不劳更释。就所释中皆初立喻后约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