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锽字不定。恐译人错。遂为三释。一依锽字音横。准切韵训和训乐。不是器中之声。今率愚详之。取其声势不取训字。此应是金石等中声相也。今且现闻击钟磬之类。其声锽锽然。即知锽是此类声之相状。译人回润稍拙。应云如今器声锽锽出外。二作鐄字音同。即大钟也。是诸器中之一数。故云如器中鐄。准此则顺本经文。回润非失。但笔受或写录。错误以鐄为锽尔。三者皆簧音黄。即笙簧之类。以有簧之器非一故。不局云笙中簧。乃云器中簧也。亦如管籥之属。皆能发声出于外故。准此则译人不善此方声韵文字。故字与音俱错尔。后正释喻者。前三虽异合法皆通。皆器喻世界身心。声喻灵明观智。谓声从器出。器不能拘。故声闻四远器局本处。以喻观智约身心修得。身心所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身心不离旧处。但所喻相当何争喻所依物。悫云。如万钓之镛星楼受碍。摇杵一击声振寰区。自体兼他不能留碍。岂以楼拘钟相便响不通。形碍管声令音不透。观此文势未免怀疑。复不能决通。媕婀邈之而已。意亦同前。仍法合最具。谓加楼喻世界。余准上知。
  烦恼涅槃(如器)不相留碍 如锽二功成。
  便能内发寂灭 不取幻化幻化即寂。不取静相静相即灭。非故寂之灭之。又但是真心实理非对静幻。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此非息动之寂生已而灭。故云内发。
  轻安(同上)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在观之时用心同佛。故随顺妙觉寂灭。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故他不及。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如萤烧须弥。必须离情方契。故自不及。又依体起智为自。根尘发识名他。不可识识智知。故皆不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一切众生寿命。但为浮想任持。本无实体。故华严云。一切众生但想所持。其犹空云是空之浮气。了虚空者。即知浮云毕竟非空。众生寿命是真之浮想。了真寂者。即知众生毕竟非真。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云静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故四静虑定慧平等。问既是定慧平等。云何科云绝待灵心。答正由不滞此二直造心源。故定慧等。释相文中绝待之义甚明。固无疑矣。然释相中指修行者妄情用心。故显。双非绝待。后但约义以结。故取双是齐融。齐融绝待双是双非皆是中道故释相与结名互显三观文初皆标悟者。闻前经故。谓初静观修文殊中解。次幻观修普贤全普眼前半之解。后灵心观修普眼后半刚藏全章之解。对配前经昭然可见。然此三门与涅槃经三相大同小异。与天台三观则义理同而意趣异。同者。一泯相即空观也。二起幻即假观也。三绝待即中观也。异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则推穷诸法性相。此多约心成行。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义生解。故对所观三谛。三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 此三门皆依悟净圆觉而起观行。观行亦皆趣入圆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佛及菩萨同证同修。随机随事行相各异。或多人同修一门。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五若百千。同之与异随类难准。然必皆依此三种业。三种业中或具依三。或一或二同时前后单复绮互。具如二十五轮所明。此是修行人之事业矣。
  若得圆证即我圆觉 趣入虽从一门。功成即三皆圆证。若偏修一行但名亲近。三事圆通名证圆觉。四校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初举劣。后不如下显胜。且如劝得一人二人持于五戒十戒。据诸教说。福已甚多。况令尔许亿人成就辟支罗汉。具足六通八解。永超三界十缠。而乃不如有人暂习圆觉。时中极促唯一刹那。岂况长时圆修妙观。悫云。牛迹巨海何可校量。闻此等者闻慧。随顺者思慧。修习者修慧。偈中唯三。阙校量故。余全同长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偈言 且标举也。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于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上来三观竟。
  自此第二明单复修习文四。初三之初。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后陈辞句中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可知。二请后有二。一问所修。
  世尊此诸方便 指前三观。
  一切菩萨于圆觉门 指前所依行本。
  有几修习 前说三观。虽行相分明。未审诸菩萨所修为复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前后。为同时。为依次。为超次。二明所为。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可见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正说长行中四。一举意标数。二观网交罗。三结成正因。四总示修习。今初。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明所依之本。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正明诸轮大意。无修之修。义同前段。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轮者摧辗义。能摧惑障令正智转。故名为轮。二观网交罗。于中三。初有三轮单修三观。次有二十一轮。交络三观。后有一轮圆修三观。悫疏于此二十五观约喻各立一名。今全用之。初中三一澄浑息用观。
  若诸菩萨 此下二十五轮皆有标列结。亦应一一标云悟净圆觉以为起行所依。为前有故。经恐文繁。故略不载。又此初三观行相前已具释。此为分成二十五数。故略明之以显单复之相。是故三观皆标云唯。结云单。意显不兼余二。力所未兼。非轻余行。
  唯取极静 不兼余事。
  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由静心之力。觉身心空。瞥念尚无烦恼何据。烦恼不起即是觉心。故云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不起法空之座。便入寂灭涅槃。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结名二庖丁恣刃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静诸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庖丁是晋时屠子。十九年以一刀解牛锋刃不损。喻菩萨利众生修万行应。缘入俗自智无伤。余义已如前释。三呈音出碍观。谓器质音融。随扣应响。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 以诸幻境无边难可穷究。故直云灭。灭者绝念也。作用施为又妨禅寂。故云不取。入佛境界经云。诸法犹如幻。如幻不可得。离诸幻法故敬礼无所观。
  独断烦恼 独者不假诸行也。正是绝待之义。
  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但与灵心相应。烦恼自无所有。无所有处即为证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结名。后交络三观。每以一观为头。兼于余三。交络成七。三七故有二十一轮。兼前三单及后一圆。足二十五然每一观为头。七段之中皆有四节。初两段二二共合。次两段三行次第。次有一段先一后齐。后有两段先齐后一。今每观为首之中。但长科七段。又缘每轮辨其先后。一一须牒观名。今恐文繁。每观但各举一字以论其次。谓初静次幻后寂。寂与静异者。静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静是禅定。寂是涅槃。文中三。初七轮静观为首。兼于幻寂。次七轮幻观为首。兼于静寂。后七轮寂观为首。兼于静幻初中七观。一运舟兼济观。菩萨修定以出尘即运舟。发慧以化物即兼济。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 标静观为首。
  以静慧心 从静蹑迹起也。
  照诸幼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 兼修幻观。若无静慧则自居幻化。何能照幻。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结名。二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静也)证至静性 寂也蹑静而兼修寂矣。
  便断烦恼永出生死 二观功用断烦恼是因亡。出生死是果丧。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结名三首罗三目观。三观俱修。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静也)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次幻)后断烦恼而入寂灭(后寂)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结名四三点齐修观三点者梵之伊字。悫意云。一人俱修三观。即名为齐。非谓同时。
  若诸菩萨以至诤力(静)断烦恼已(寂)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 幻也。烦恼既尽爱见已无。故所起行无不净妙。可解他缚。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结名五品字单双观。上单静观如上一口。后双明寂幻。如下两口。故云单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境界 齐兼幻寂。初句是寂。后二句是幻。内断烦恼外度众生。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结名六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鼓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如双头也。单寂观如独足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 齐标静幻。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之力。以度众生。
  后断烦恼 兼寂。前二利备故入中道。此与前异。前则静独为初。后始兼寂幻。此则静与幻齐为初。后始单兼于寂。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结名七。果落华敷观。即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后敷华者。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齐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兼幻)。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七轮一一标幻为首。次兼余二。今初先武后文观。武王伐纣后铸戈戟为农器。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已后入静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标幻)而取至静(兼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二功成退职观。菩萨发慧利物即是功成。习寂内修名为退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幻)而取寂灭(兼寂)。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二幻师解术观。先起变化作术法。后归静体寂故解术。
  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幻)。安住寂静(静也)而断烦恼(寂)。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四神龙隐海观。起幻化生如神龙布云雨。归体入静。如隐海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幻)断烦恼故(寂)安住至静(静也)。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五龙树通真观。先起幻后归静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后习真乘自阶圣果。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幻)至静寂灭。二俱随顺 齐兼静寂。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六商那示相观。商那和修即优波鞠多之师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鞠多弟子慢心后。乃入定归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齐静)后断烦恼(兼寂)。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七大通宴默观。大通如来先化用利物。后自归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齐寂)后住清净无作静虑(兼静)。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后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此初宝明空海观。佛顶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而起至静住于清净(兼静)。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二虚空妙用观。灵心之体如虚空。起化即妙用。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兼)。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三舜若呈禅观。舜若即虚空神。遇日光映之暂现。如此先寂次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寂)安于静虑(静)而起变化(幻)。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四饮光归定观。大迦叶也。先证体次起神通。后乃归定。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寂)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幻)归于静虑(静)。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五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先成道证如体。后于塔中发起法华。如静幻无碍。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寂)而住静虑起于变化 齐兼静幻。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六下方腾化观。即法华菩萨六万恒沙从下方现。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齐静)而起变化(兼幻)。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七帝心含变观。此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齐幻)而起至静清明境慧(兼静)。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有一轮圆修二观。此名如意圆修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 称圆觉而发慧故。
  圆合一切 圆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类。举体相应。是为圆合。谓由圆觉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觉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余性相等皆同此说。中道义谛于是现焉。非理非事双遮显中。即理即事双照显中。遮照同时是为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