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论亦结云名随顺觉。四果位。论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今文分三。一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总标也谓智明圆觉无分别心故。列十对法皆同真实。即论中见性常住等也。又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觉。觉非究竟故障碍。即觉方究竟矣。障碍者。标每对中上句。究竟觉即标下句。十对者。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一识智对。无念则得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则为失念。是识也。故论中说。觉则离念念则不觉等。今明念本自空元是无念故皆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二成破对。众缘相会曰成。缘离曰破。又进修曰成。毁谤为破。缘无自性成破一如。故皆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三愚智对。大宝积云。痴从分别生。分别亦非有。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四邪正对。思益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五真妄对。涅槃云。无明本际性本解脱。古德云。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六染净对。夫戒定慧翻于三毒。三毒本空元是梵行。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道。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七依正对。涅槃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八苦乐对。极恶业成天宫即见地狱。极善业熟地狱即是天宫。二业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定。心既本空一切清净。故宝积经有地狱三昧天宫三昧。然诸法皆尔非唯天狱。今且约敌体相违之法。以例余。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九有性无性对。有性者。三乘性也。无性者。阐提性也。非为他日回心。现已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十缚解对。佛顶经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然烦恼依识。识性既空烦恼何缚。上之十对名相虽异其意不殊。但缘佛证觉心心无取舍。故得诸法普同圆妙。故今但各引例而已。不更一一推求相即无碍之由。二明心。
  法界海慧 法界深广故如海也。慧则是用。称法界故名法界慧。
  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理量齐鉴无倒正知。内分别心诸相差别。今海慧离念故诸相如空。又能照之慧离分别念。犹如虚空。即同净名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如镜照物镜自无心。上来皆是论中。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也。三结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二妄心顿证。前由普示教门。就机说有深浅。今恐存分别则悟入无期。故示圆顿安心。于觉成真随顺。前是随相。此当离相。亦如华严。先说差别位地因果。后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差别中之平等。平等中之差别。此中意趣正同彼也。文三。一忘心入觉。二验果知因。三印成佛智。初中二。一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指示末世安心。文有四节。每节二句。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妄念者。攀缘取著外法也。念则违觉。故令不起。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若求真舍妄。犹弃影劳形。若灭妄存真。似扬声止响。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从心现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现量。故经说非幻成幻。论云。心不见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镜照物。且心体本自知觉。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为加矣。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如眼不自见等。二依法顿入。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彼当根众。若闻此方便心无疑惑。体达分明领受任持。则坦然合道。亦同金刚经中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等。二验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悫云。验今闻悟顿契佛心。方达宿因。曩承熏习。若但就现世即是顿机。若推其因已是积习。金刚亦云不于一二佛等。三印成佛智。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谓一切种智由此而得。因果相摄决定无疑。是以如来印言成就。又此经宗分同华严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称性互收无别先后。彼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即同此安心之文。即得阿耨菩提。同此一切种智。偈赞中三。初二全同长行。第三两句总结长行无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上圆觉无证下对机说证。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上总标大意下证位阶差。
  众生为解碍(信位)  菩萨未离觉(贤位)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圣位)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果位)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忘心顿证。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印成佛智。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总结顿渐故云多方便。上来四段通明观行竟次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言别明者。有其二意。一则由一类人已依前门证入不必修此。故此名别。二则此门各各自别。如三观或一人具三。或一或二单复交络成二十五种。各应一机故云别也。其所离障亦各不同。且如四相。或一人具四。或三二一。其四病者。人各有一定不兼余。以相违故。故此两四皆是别相。不同前无明及爱但是凡夫悉有故。前通此别矣。然通别观行中。皆与惑障同科段者。由是障观行之惑。惑除则成观行故。文二。初二问答三观修行。后三问答两重除障。初中二。初示三观行相。后明单复修习。初中文四。初三之初。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次陈辞句二。一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 领前依位渐证。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领前忘心顿证。暂闻已得善利。况勤而行之。二请后文二。一问所修。二明所为。初中二。一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圆觉)外有四门(行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如从东来不可西门而入。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法合可知。谓前说观行理趣分明。今复咨询。恐涉非分。故先立理请更投机。二正请。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 所修之行。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能修之人。二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次正说长行中四。一标本举数。二正示观门。三引例障圆。四校量显胜。初二。一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 十方诸佛同证同修。证义如前。此问修矣。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色心不二凡圣无差皆依觉性。故同平等。智论云。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上皆所称之性也。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能称之行也。即如前二空观门。根尘普净贪爱俱寂。悲智双行离相离心常无所得。一切菩萨无不如斯。随事虽差此意无二故。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然众生根性利钝不同。烦恼厚薄沉掉不等。随其根性设教多端。不尔难为趣入。故楞伽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为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圆摄所归循(循随)性(根性)差别。当有三种 众生根性虽有万差。而此三门一切收尽。必须三者义如下释。二正示观门三。一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然禅观纲领已具悬谭。修习菩提非此不证。但以教随机异展转诸途。邪正凡圣大小权实事理渐顿有共不共。今此托法进修。以成圆顿观行。即事理定慧俱无碍也。与论中修习真如三昧。体相大同小异。小异者。彼不开为三也。今初泯相文字有三。一标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谓发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须了悟身中净圆觉性以为行本。本即解也。依解而修方为妙行。膏明相赖目足更。故下标本等皆同此矣。二三释三。一起行。
  以净觉心 约其所悟而起行也。以者用也。凡夫用妄。菩萨用觉。迷悟异故。
  取静为行 虽悟即动即静。为欲对治动乱之习。一向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方得成就。不取于法为取静也。悫云。然觉心初建力尚尪微。理宜取静安详方能展照。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形色虚空地水火风见闻觉知。乃至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无自相等。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由前以静澄心诸念不起心合静源体非分别。故见分别之识烦劳动扰。苦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眼不自见。今由念澄智显故觉识也。二功成。
  静慧发生 由前念澄觉识。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比隐今显故云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由慧发生身心相尽尘妄不起。名为永灭。客非本性。尘污自体。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离根境内心自闲。寂静清虚轻安调畅。喧尘永息粗重长袪。三感应。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众生圆明性体与佛不殊。但以妄情凡圣似隔。今身心相尽妄念不生。圆觉妙心凡圣交彻。理实而言。我之身心亦遍现十方佛中。故先德云。黄昏戌。寂寞身心总无物。恒沙诸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佛。今但约入观者为主。故云诸佛于中显现。
  如镜中像 如诸镜入一镜中诸镜即成影像故。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然尘镜之性本明。磨莹即呈物像。众生自心亦尔。心静即现如来。故论问云。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云何世间多不能见。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经云佛心。论云法身。身心一也。皆据能现之本。若就所现应云应化。此约心静故。则知佛心亦然。故名为现。非谓佛心有所现也。此乃镜明则像像历然。智显则心心交映。故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翻云止。定之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结云以是义故名为定相。二起幻锁尘观文三。初标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同上。二正释中五。一起行。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蹑前标解也。心性是识。识与根尘三和合有。各无自性。但是无明迷真而起。故名幻化。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正明起行也。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无明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力。分觉根本不觉。始息灭相。终息生相。即是除幻。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也。若观心释者。变起差别幻智。遍观八万尘劳之众。一一称真清净非障非蔽。即为开也。二功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 根尘既消自他无二。故能内发同体大悲。
  轻安 由悲从定起。非其爱见故。轻安畅适。三结通。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明诸菩萨从此观门方能起于悲智乃至佛果。四简滥。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拂幻法也。简识殊智。能所胜劣异故。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拂幻智也。
  幻相永离 五总结。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 结成非幻称真之行。
  如土长苗 如种谷等依土长苗收子之时苗土俱弃。种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悟净圆觉。依幻法而起幻智。从幻智而忘心入觉。入觉则前二皆袪。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亦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胜位故。又等谓齐等。离沉掉故。至谓至到。到胜定故。故前有如幻三昧。三绝待灵心观文三。初标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如上。正释中二。一起行。
  以净觉心 蹑其所依。
  不取幻化 离第二观。
  及诸净相 离第一观。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有身有心悉皆是妄。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碍。此下明其所用。于中又三。谓法喻合。
  无知觉 即上所了身心也。谓身触为觉。心缘曰知。由此分别。障正知见。
  明 正显灵妙之体。然此灵心上而无顶下而无底。傍无边际。中无在处。既无当中。何有东西上下。欲言空寂不似太虚。欲言相用不从缘起。欲言知见异于分别。欲言顽碍异于木石。欲言其觉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类。故诸经教于寂静空无呵为邪小。于知见明觉互泯互存。各有深意。今此欲入观门。恐知字引分别念。故宜但云明也。
  不依诸碍 诸碍者。身心能所。不依者直造灵明。
  永得 究竟常然。
  超过 回殊对待。
  碍 前观幻涉于烦恼。
  无碍境 前取静同于涅槃。
  受用 属己资缘。
  世界 共居国邑。
  及与身 宛然形质。
  心 还有见闻。
  相在 不异寻常。
  尘域 不离旧处。此由执认没体。同他今不生情岂拘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