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经疏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 第三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答前所化众生问文有三。第一欲答故牒其问故云何众生相可化。第二若以幻化下正答。第三时众下明得益。就正答中有二。初就悟入以答亦名略答。亦名为无所得以答。文云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者知身相本自不生。为化众生故名幻化身。众生本来不有而今言化者以不有而有故云见幻化也。知能化所化本来清净故云真行化众生也。众生识初一念下第二广答。亦云约出用答亦云约俗谛幻有答。文有五。初定是善恶心异木石。第二色名色盖下出五阴名。第三盖者下释名广解。第四大王下简凡圣色粗细不同。第五众生者下明一切法结属世谛。初云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乃至金刚菩萨者解者不同不能具出。今且依经以释。涅槃经云如雪山药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味。其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合譬云一味者譬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畜生等。今谓一味者即是无所得不二之真性也。复云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味异者。依无所得真性起有所得妄想。即成无明烦恼起业成六道报也。又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有。如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实相与无明住地本来无前后。但众生于无所有中横起忆想分别长流六道。变迷得解知烦恼本来是涅槃有何初后。故此经云初一念识支本识解性故异木石耳。文云生得善生得恶者缘善境界起于识善。此识善则从自性真实善正因所生。复缘善事而起此识则善也。若缘恶境界起于识恶此识恶则从无明熏习生因所生。复缘恶事而起此识则名恶也。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者。此初一念善恶之识熏习之功各生无量善恶习果也。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是众生根本色名色盖心名识盖想盖受盖行盖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此意于生死内既无明缘念念起生灭心也。故云不可说识此明成众生因也。成众生色心者辨果。文云众生根本者结初一念识是成众生本。又解初一念者此明相续之始。此乃无始为始。金刚终一念者若小乘分段终大乘变易终也。色名色盖下第二略出五阴名。盖者下第三释名广解。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假名之身为五阴所成故云积聚。
  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所得为色耳所得为声鼻所得为香舌所得为味身所得为触坚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此一色法生无量色者依成实十四种色为色阴。阴盖众生不能得出离生死。初明五尘色次明四大色次明五根色。文相甚显。如是一色下总结色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但生众生忆念名为世谛 大王凡夫六识下第四简凡圣色粗细分别。凡夫六识总相聚法故言得假名上青黄。圣人分别四微等故言得实。又云圣人缘法界六识得真实法也。众生者世谛之名下第五明众生一切法属世谛。文有三初总标一切属世谛。第二相续假下明三假属世谛。第三大王下明诸佛贤圣称境而知皆如幻有结属世谛。前总中有二。初明一切法皆如空花悉属世谛。二无佛出世前下明立因缘名字。就前有二。初明众生若有若无皆如幻化名为因。
  世谛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幻化见幻化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为幻谛幻谛法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亦如幻化名为无果。以众生虚妄忆想为假诳所成故有人天六道之名。若达此妄本来不有故云幻化见幻化也。二婆罗门下明贵贱皆如幻化悉入世谛。又解前明凡夫取假色为实。次幻化见幻化下明圣人知假色是虚。此文应言幻师见幻而言众生者此是佛众生也。第二立因缘名字中有二初明无佛出世无一切因缘名字。
  大王是故诸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二大王下明佛出世为众生立一切世界六道无量种种色心等名字。可知第二明三假属世谛。一相续假者与成实师异。若见诸法是一是常见。若见诸法念念异是断见。离此二见知前法生后后法。法次第生法此明因缘续义。故文云一亦不续异亦不续。绝于前后故故不相续也。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相待假者有二。亦名别待亦名通待。如长短老少好恶名为别待。如长待不长一切万物皆不定。不长外随待一物故云不定亦名通待。缘成假者即因成假四尘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众生故缘成。文云五色者云五根为五色。亦云青黄赤白杂色为五色。文云俱时因果现在五果三因名俱时因果异时因果者过去二因望现在五果名异时。又云俱时因是缘因异时因是生因。若约外法梁椽成舍名俱时。十二时成日名异时因果。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以假诳如空中华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思议德行 第三大王下明诸佛菩萨五眼亦名世谛。文云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如空中花众生本来无所有。以虚妄而有譬如空花。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如境而知如理而知照缘观并[穴/(俱-≡+=)]故云为若此也。时诸有无量下答问中大段第三闻法获益。初诸天子下明得道人。伏忍下明得益差别地前三贤名伏忍。空忍者四地已上顺无相空。以七地已上名无生忍。初三地信忍略不说之。初地名一地至法云名十地。广大如虚空名不可思议德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谛品第四

  此品所以而来者。上观空教化明实智方便皆空不二。亦可了护因护果毕竟无差。起如幻化以化众生。化不孤起必有所观境界教。境界教是何。所谓二谛。二谛者真俗非一名为二。即不虚名谛故云二谛品。二谛之义佛法大宗。若欲委论境之与教诸解非一不能具述。今言二谛者以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有空为真谛。至论诸法本来不二为因缘故说言二耳。就此中一品有三番问答。论辨二谛不二即为三别。第一问答正辨二谛不二。第二问答明说法不二。第三问答正辨法门不二。就前问答中有二。初问后答。就初问中有三一问二难三结问。正辨二谛有无。文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此正是问也。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若言无者智不应二方便智实智。若言有者圣人智不应一。若论其理不一不二。若定为一凡夫见俗而应见真。若定有者智不应一此正难也。一二之义其事云何此正结问也。但一二之言既难所以月光有问。故言一二之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七佛偈如是 佛告下第二佛答也。就答中有三初长行叹问二引七佛偈为证第三大王下长行正报其难。初长行叹问有三。初叹问二略示义宗三诫敕。初叹问出王本行愿。先已于过去论一二义竟。今何故更问此事。汝今下第二略示义宗。汝今无听我今无说者。如幻无所说何须汝闻故言无听。听者如幻人无所听何须我说。如是无听无说而不防听说宛然。一二之义亦尔。故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听法者无闻。若心存听说即是二见岂得与此经相应。谛听谛听下第三诫敕劝修。依三慧而修行方能达解一二之义也。谛听谛听者即是闻慧。善思念之即是思慧。如法修行即是修慧。第二引七佛偈有八行半分为四别。第一三偈约因缘空有以明二谛不二。第二有三行约情解见一二以明二谛不二。第三有两行就譬以明二谛不二。第四半行结劝属人。初三偈即为三别。初偈标因缘空有二谛章门。次偈解释。第三偈结初偈上半约有空以明真谛。下半偈约空有以明世谛。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无相第一义者此辨真谛也。如来说法前后不同先说世谛后明真谛。此明从浅入深。自有先说真谛后明俗谛此明宗归有本。无相者实相之理绝于有无名为无相。物莫能测名第一仲[阜*責]所以名之为义。无自无他作者本来无相岂是今无。既言本无相何忽有造作。故云无自无他作。依如西域九十五种外道以四作往收义无不尽。故涅槃云非自作非他之所作亦非共作非无因作。是故胜出诸外道。此经只有二种存略故耳。因缘本自有者明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本自有岂是今有。既言本有故言无自无他作。故大智论云十二因缘是谁所作。佛言非佛作非菩萨作(乃至)非一切圣人所作。故云无自无他作也。法性下一偈为二。上半释前上半下半释前下半。法性本无性者即是前无相第一义。诸法实相名为法性。法性以无性为法性。此是对性说无性。若无有性亦无无性。第一义空如者即是第一义空。以无依无得故名空如。诸有本有法者释前因缘本自有。三假集假有者此明无体藉他故有也。第三偈无无谛实无还结前无相第一义。寂灭第一空结无自无他作。诸法因缘有结前因缘本自有。有无义如是总结前十一句也。有者结前三偈下半。明有。无者结前三偈上半明无。故云有无义如是也。又释无无谛实无者二无遣二实。故云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者有自体本无故云寂灭第一空。一切有为法皆依六因四缘生。故言诸法因缘有。又解无无谛实无者一无去于上诸有一无去于上无故云无无也。谛实无智照如实智。故云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者寂灭法中最精绝四句离百非。不同二乘断空故云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者总结上也。又解无无者一无无世谛一无无真谛也。
  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有无本自二下第二有三偈。就一异约情解以辨二谛不二。初偈略明一二第二偈解释第三偈结叹。初偈为二上半约二情明二谛。下半约观解明不二。上半初句法说次句譬说。有无本自二者有即非无无即非有故言本自二。何以得知有无。下句譬云如似牛二角。二角相别似于有无义不相即。同在一头似有无体一。照解见不二下下半约观解。佛菩萨心内达照诸法毕竟清净何曾二不二。为对于二故云照解见不二。有人云见不二即是一此是一异之见岂是照解。二谛常不即者还约二情故云不即。第二偈约达解之心以释前偈于缘见一二。解心见不二者释前偈上句。前即于缘见有无。今辨了悟此有无之二。于解即不二。求二不可得者释第二句譬说。但迷故说二譬之二角。变迷成解此二本来不二。求二毕竟无从故云不可得。非谓二谛一者释前下半初句照解见无二。本对二说无二其二既无岂得存一。故云非谓二谛一。以此而推无二岂得还同一见。非二何可得者一既不可得何况二耶。第三行结叹上半结前。于解常自一者结前解心见不二。此一对二说一莫作一解。于谛常自二者结前有无本自二。又解于解常自一者二谛体一。于谛常自二者结其义异。通达此无二者下半叹益明内外并[穴/(俱-≡+=)]。有无双寂无依无得平等清净。故云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世谛幻化起下第三有两偈。约譬明二谛为二。初一行半明世谛人法同于幻化。后幻师下半行约譬明真谛。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者明世谛虚诳不实喻若空华但诳肉眼妄见为有。如浮云电如风送火譬如空华无所有。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者此是无因缘。但有虚假之名而无其实也。幻化见幻化者众生体是其幻。复染幻尘名幻见幻也。众生名幻谛者世谛也。上明法幻今明人化也。幻师见幻法者下半明真谛。诸佛菩萨譬幻师三界虚妄是幻法。谛实则皆无者迷故见有。变迷实照则知皆无。对有说无有息无消缘观俱寂也。名为诸佛观下第四半偈举观结属人。初句就果人知于二谛故云名为诸佛观。第二句就因人知于二谛故云菩萨观亦然也。
  大王菩萨摩诃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 大王下第三正释其所难明二谛不二。于中有三初举果对因以明二谛不二。第二五眼下偏就果以释不二。第三菩萨未成佛下双结因果以释不二。就初举果对因中有二。初约菩萨能化见不二照凡夫二乘所见二谛。佛及下广明所化众生及法悉空不二。初能化文云菩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者。于中道一实谛内常照空有二谛化众生。所言常照二谛者即大悲般若化众生以波若。故在生死而不著则异于凡夫。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异于二乘。不舍生死异于二乘。不舍涅槃异于凡夫。故言常照二谛化众生。旧云第一义不说俗是何言哉。佛及下二广明所化众生及法悉空不二。就中有二初明生空后辨法空。生空文言佛及众生一而无二者。佛及众生本来寂灭同无所得故云一而无二。虚妄分别见众生为因地佛为果地。达观之上体知佛及众生本来寂灭。故云一而无二。此无二者是因缘假名对破二见言一二息一消。一药病俱遣亦是遣无遣有。何以故下释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众生与菩提同无所得。众生如与菩萨如无异故言置。非是两物相置也。次明法空文言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一切法空者总标诸法空也。法门无量不可具出。今总标一切摄无尽故云一切法空故。为众生无始已来滞有情深今借空智以遣有。复滞于空今以空治空故名空空。故智论十八空中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竟。次明空空以空治前三种空。故云空空。又解一空空于智一空空二谛法也。何以故下释二空。文言般若无相者释其智空。以智无生相名之为空。文言二谛虚空者释其二谛法空。以一切毕竟清净故言虚空。文言波若空于无明者。因缘之法本性自空不须智推然后明空。但众生虚妄不知故复假智照得空。故涅槃云诸法虽空要因菩萨修空见空也。乃至萨波若无自相无他相者。内尽于观名为无自。外清诸缘名为无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