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经疏

  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五眼下第二偏就果地以明能见所见不二。文言见无所见者此见是无见之见。言无所见者诸法本来清净何所见耶。而言见者随俗故无过。法华明佛眼见六道众生。大品明五眼不见众生。法华即无见之见大品即见之无见。此经举所见之非无以显能见非有。行亦不受者大品无受三昧具有五句。此中正有四句。若将乃至一切亦不受即是第五句。行亦不受者大智论云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见。不行亦不受者除其无见。说无为治有非谓有此无。说有以除无非谓有此有。谈无未曾无说有未曾有。对治因缘故有此说。欲使两见之徒俱诣正观夷有无均生灭亡道俗泯二际故云行不行等皆不受。亦不受有亦不同无无二过故。非行非不行者有因尚不得何况无因。一切法亦不受者依大智论即是不受亦不受也。菩萨未成佛下第三双结因果不二。文言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者。譬如结巾为[少/兔]解者见巾妄者见[少/兔]。亦如病者食甜为苦病差以向苦为甜。更无别异法由妄故见不生死为生死。烦恼亦尔。迷故菩提即是烦恼。悟之烦恼即是菩提迷故。则四方易位悟也则廓尔无遗。何以故下释上烦恼即菩提。于第一义而不二者烦恼与菩提同无所有云不二。诸佛乃至一切法皆绝心行故称为如。第一问答竟。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义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二白佛言下第二问答明说法不二。有二。初问后答。就初问中有二意。初问意言。云何上说菩萨于第一义谛中。常照二谛化众生。第一义谛中。有何所化而言佛菩萨常说十二部经化众生。不离文字而得解脱。文字即寂。若为行诸法相云何第一义中化众生。二远取上问前空品明护佛果护十地第一义中无能护所护。云何护佛果护十地化众生也。第二答中有四初明所说十二部经如。第二大王如如下明三种佛性。若菩萨下第三出修之方法。大王若菩萨护佛下第四结。就初有二前约十二部经明二谛教如。是名味句下次劝依文字取如莫取名字。十二部经者法轮即法本如。西土名修多罗此名法本。谓诠理之本亦可与十二部经为本。言法本如者明诸法本来是如。如者不一不二之异名。非但真谛是如只世谛亦如。今文正尔。以随俗方便故名世谛。即此世谛体本来不可得名之为如。余十一部例然。不同旧说法本是世谛如是真谛。此是真俗二见耳岂是约二谛以明如。重诵如者此间语梵本名祇夜。以偈重诵前长行中义。受记如者此间语外国名和伽罗那。以记说未来世得佛果故。成实论明解义经以其问答解释明因得果故。不颂偈如者此间语梵本名伽陀。以泛尔偈说不颂长行故。无问而自说如者此间语西土名优陀那。以不待请说故。戒经如者此间语梵本名尼陀那。此是因缘经以因事制戒故。譬喻如者外国名阿波陀那以藉事说法故。法界如者西土名伊帝曰多伽。此间应云本事。佛说法界畔亦云以说过去十八界事故。本事如者外国名阇陀伽此间名本生经。以说自身本生事故。前本事经说自他十八界故。方广如者外国名毗佛略。以说法空方广理故。未曾有如者外国名阿浮陀达摩。以说神通变化事故。论议如者外国名忧婆提舍以问答辨理故。是名味句下大段第二明依文字取如不取名字也。就中有五一名味句是应说。二音声是正说。音声者一胸二喉三咽四舌根五齿六唇七鼻八顶。由此动方有音声说也。三果报是能说。四一切如即是所说依此说实无法可说。故金刚波若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五若取文字者举失显得。以执文字作解不达文字性离故名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 大王如如文字下答问中第二明三种佛性。初现常佛性二当常佛性三了因佛性。佛性非当现而约缘当现不同。故有三种之说。若无依无得随缘说者无过。若执当现是定实者即成诤论。初现常文言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者。以前闻十二部经如故知文字即是如。如即是波若。波若为佛母。故云智母。言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者知众生性不可得即如。故云即为萨婆若体。达解众生与萨婆若不一不二。何当何现破当故说现耳。诸佛未成佛下第二明当果佛性。何以得知。文云诸佛未成佛当佛以为智母未得为性。故知当有非现有。现有者有隐性当无者无当性。故知显故名当隐故名现。论其实性体绝诸非当非现现以因缘故说当说现耳。已得下第三明了因佛性。明三乘波若了出不生不灭。以得波若正观体知生者不生灭者不灭。故云自性常住。一切众生虚妄因缘轮回六趣。体知虚妄无从即是不生不灭。故云以此自性常住为觉性也。
  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蜜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若菩萨下答问中第三出修之方法有二。初出修方法文言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文字者者。以知文字性离心无所依。文理并[穴/俱]修不修俱寂。故云非非文字修文字也。二为修文字者下明体知上修之方法。体知波若修故得名性波若。以无得为得实无所得也。大王若菩萨护佛果下答问中第四结上护化众生护十地行能护所护亦同修之方法也。护佛者护果。护十地行者护因。护化众生者利他行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法门为一为二为无最耶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至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下第三问答明法门不二。就中有二初问次答。初月光举所化众生。无量品明其人别。根亦无量明其根别。行亦无量明其行别。此三既异未知能化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也。大王一切法观门下第二佛答中有三。第一正答法门不二。大王七佛说下第二叹教劝修明经功德。大王此经下第三定经名字劝令受持。就初正答法门不二中有四。初正答前问明法门不二。从若菩萨下二举非显是以释前问。从大王若有若无下第三明诸谛教门摄一切法皆归于空。从众生品品下第四结酬前问。初正答问中文云大王一切法观门下答前三句。非一答初问。非二答前第二问。乃至无量答第三问。应云非无量而言乃至无量者。欲显非无量之无量。一二义既非无量亦尔互文现意耳。一切法亦非有相下重举绝四句释前一切法观门。经家存略直标破有无二句余句可知。亦非有相者破有相。非非无相者即是第四句。破非无相故言非非无相。有人言非非者是误。应云非无相此是不识经耳。第二若菩萨下举非显。是先举非文云若菩萨见众生者即著我人也。见一见二者即同僧佉卫世师一异之见也。次明显是文云一二者第一义谛也。以知正因缘之一二毕竟清净无依无得。知此一二相寂灭故云第一义谛也。
  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众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第三大王下明诸谛空中有三。初明世谛次明三谛摄法三明世谛终归空也。初世谛文云若有若无者。此意明凡夫定执有无故名世谛也。次明三谛摄法文云一切法空谛者。三藏师云诸法本性为空谛也。凡夫色粗显据色为端名为色谛。三乘人修道无漏心名为心谛。若义论生死涅槃各有三谛。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谛。八识心是心谛。于生死上无涅槃是空谛。涅槃三者天人真实色是色谛。二真实心名心谛。无生死四颠倒名空谛也。教虽说三理非三也。我人知见下第三明世谛还归于空。众生品品下第四总结酬上问。众生品品者酬前无量品众生。根者酬上根亦无量。行者酬上行亦无量。非一非二法门者酬上能化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今说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功德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下答中第二段叹教劝修明经功德。文有六别。初明诸佛道同。汝等下第二劝持。有无量下第三别列三番佛。是上三佛下第四总牒上三佛明说波若分教多少。况复下第五校量时诸下第六闻法获益。第一诸佛道同文云七佛所说我今说波若无二无别者通释释迦为七佛。明已所说同于六佛显法真正。同无所得故无二无别。第二劝持文云汝等大众受持。大智论解受持云。闻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故云受持。读诵解义可解。第三举三番佛化众生。从无量不可说诸佛是第一。二从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已来为第二番佛。从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八百万亿偈。于一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是诸众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佛下总牒上三种多佛。一一佛各说八百万亿偈。显所说既广今分教少多有三句。初分经作八百万亿偈。二于一偈中分为千分。三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第五况复下况信校量。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一念无所得波若信。胜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也。文云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者。佛非当非现破当故云即是如来。破现故云得佛不久。岂可执当现等当以为诤论耶。第六时诸大众下闻法获益。文云十亿人得三空忍者。谓空无相无作也。言大空忍者在十地内本智证如名大空忍。亦云无所得空故云大空忍。言十地性者在初地已上圣种性也。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汝应受持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大王下答问内第三段定经名字劝持文有三。初总列经名劝人受持。复有无量下第二显经功能。从汝应下第三结劝受持。第一列名内云此经名仁王问波若者。此经有二名若从能请人为名名为仁王问经。二从功能立目名护国经。道理通护一切衰恼等事。但护国为宗故偏名护国也。第二显经功能令人乐持。云复有无量功德者总显功德广多。下别显功能有四。初护国亦护王身二明护舍亦护人身。三即此下结波若是护国四如城下喻显护国。城堑如戒城高显譬大乘。堑在城下外而复小譬小乘。皆有防非止恶义。墙壁如定安身之用。墙广譬大乘壁小譬小乘。刀剑如智慧鉾楯如戒定。第三汝应下结劝受持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四终



  仁王般若经疏卷下五

    胡吉藏撰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护国品第五

  正说六品中上来三品明能护般若辨经力用。生菩萨二利能护佛因果。及知四生相寂了语因果本来不二。得出世利益已竟于前。今此一品明所护国土辨世间利益。上空品初十六国王意欲问护国土法用。佛先答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十地行因缘。上来三品诸说观门明能护般若因而生解。内德既圆外化复显。经之威力使国无灾民主获安故名为护。所护是何题名为国。国者王化封疆名之为国。盛辨此义因以标名故云护国品。问何故弘此经能护国土。答其意众多今略明三义故能护国土。一者般若是佛母能生诸佛。今弘宣般若称可佛心为佛神通之所拥护。能使七难不生万民安乐。二者大乘经是菩萨所学。由讲此经十方菩萨云集此土听受大乘。以菩萨神通大故能令七难不起。三者此大乘经是十方护法天龙鬼神等之所爱敬。由讲此经天龙神等悉来听法。拥护国土能除七难灾障不起故能护国也。此品分为五别初明护国行法。大王昔日下第二引昔显今明益非虚。大王十六大国下第三劝物修行。尔时释迦下第四得益。吾今下第五结。就第一段中复有四别。初明护国行法。二大王国土乱时下明七难正坏国土以为所护。三从不但护国已下明护余臣庶等亦名护福。四从不但护福亦护众难下明护余人八难。就初护国行法中又分为三。初敕听许说二当国土欲下明须护时节。三当请百佛下正明护国行法。
  尔时佛告大王。汝等善听。吾今正说护国土法用汝当受持般若波罗蜜。当国土欲乱破坏劫烧贼来破国时。当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百比丘众四大众七众共听是经。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百师子吼高座前燃百灯烧百和香。百种色华以用供养三宝。三衣什物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 初文云告大王者诫听也。吾今者许为正说。汝当受持下劝王修行也。始是答上空品中问护国土因缘。二明须护时节。文云当国土欲乱者明七难将起坏国恼民。故国王修德攘灾令万民安乐。文云劫烧未必劫烧也。言贼者有二。一外劫盗禽兽。二内所作诸烦恼贼。既有二护亦有二。一外即百部鬼神二内所谓功德智慧。若内若外皆是诸佛菩萨神力也。三明行法中又分为四别。初从请百佛下列七种福田明福田阔大。二从百师子下标列六种供养之具明供养事。三从大王一日二时下第三教其说法仪式。四从百部鬼神下明诸善神王闻经欢喜拥护国土。初明七种福田一者。百佛二百菩萨三百罗汉。此等就入涅槃后故但请像。以其末世七难急故。若就佛在世时亦请佛菩萨罗汉等身。四百比丘众五四大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六七众前四大众外更加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为七也。七请百法师。法师等七种何故皆百。略举圆数以应百部鬼神也。二明六种供养具中一百师子坐。以佛及法师坐此座上说妙法名师子座。二燃百灯三百和香四百种色华五三衣什物。什物者三衣.钵.坐具.剃刀.褐子.乌子.刀子.漉水袋.钵袋.针筒。六小饭中食。用此六种供养三宝。百高座者以有百法师故。灯香华各有百者以供养百佛等故。三明说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