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仁王经疏
仁王经疏
经。断三界心习。
释曰。第二正辨除障。于前位中。已断色心二种粗习。今此位中。亦断色心二种细习。为显所断最微细故。但名心习。
经。无明尽相(至)为萨婆若。
释曰。第三正辨二道差别相。然释此文。诸说不同。一云。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者。显无间道相。据实一切烦恼皆尽。就根本说。是故但言无明尽相。即用此相。为金刚尽相。解脱道中。已过无明尽相。故言无相为萨婆若。若依本记。无明尽相为金刚者。显无间道相。谓于此位。有涉相尽。就根本说。故言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者。显解脱道。言尽相等者。无间道时。惑相虽尽。犹有境智异相。故不言无相。于此位中。尽无明相。亦无境智异相。故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虽有两释。且依后释。
经。超度世谛(至)等法性。
释曰。第三约谛辨异。三贤多住世谛。十地多住真谛。度三贤故。超世谛。度十地故。超第一义谛。超世谛故非有。超第一义谛故非无。故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自有两说。一云。萨婆若名一切智。萨云若名一切种智。若依本记。皆翻一切智。言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者。重释萨云若。常住之相。诸说不同。一云。即准此文。如来常住无生无灭。一云。为相续常。故说常住。具如三身章。
经。无缘大悲来化三界。
释曰。第四摄化分齐。文别有二。初标宗略释。后依宗广释。此即初也。谓一切有情。能化所化。皆不离三界。大悲是能化之具。众生是所化之境。萨婆若是能化之体。大悲有三。一众生缘。二法缘。三无缘。初通外道。次通二乘。后唯佛及菩萨。若广分别。如智度论二十三。及佛地论第五等。今佛世尊。以大悲力。化一切众生。乘一切智。来化三界。
经。善男子(至)亦不出三界。
释曰。自下第二依宗广释。文别有三。初申正理。次三界外下。破异师说。后大王我言下。引古证今。此即初也。若依本记。此有四义。一烦恼用。由惑发业。生三界报故。二生死果。谓所感果。体属三界。二十二根中。三无漏根虽非三界。依三界身。故言不出。三智慧体。谓佛三身所有智慧。名智慧体化三界处。故言不出四智慧用。反显界内有所化生。意明佛智化三界用。虽名相中有此四义。皆是虚妄。若出三界系缚。即见第一义。如理不复见有能化所化也。今解此文。有其三义。初烦恼及果。体属三界。在三界处。故言不出。次辨二十二根。谓三无漏根。在三界处。眼等五根。及五受根。男女意命。体属三界。信等五根。有属有在。后佛三身。虽非三界。亦在三界。故言不出。或可三无漏根。亦后三界九根中起。故说在界。
经。三界外(至)非七佛之所说。
释曰。第二破异师说。文有两节。初牒彼外计。后指同外道。谓外疑云。岂不二乘圣者出三界外。若言三界外无众生。佛二乘教。何所化耶。由斯计云。三界外所化众生。是故世尊破云。三界外有一众生界者。吠世史迦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说。言大有者。彼说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句义。彼说大有。名大有经。问岂不三界外有变易生死。云何此经说三界外无众生耶。答真谛三藏自有两释。一恒解者。据实界外变易生。而此经中。未明此义。亦无有过。依佛教中。如声闻藏四阿笈摩。但说佛身是无常法。未明佛性常住身义。说佛无常。亦无过失。此亦如是。依佛教故。二依理释。随分别心。计有三界。及三界外有变易生。皆不称理。由此断所计。界外生死。据实还是不出三界。故大品云。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以不动故。唯此等经。无别有情出三界外。即依此意。释经可知。慈恩三藏。作如是释。变易生死。无别业果。即依三界所有业果。由边际定。转胜转妙。故名变易。三界门中。随本业果。即彼界摄。故此经云。出三界外。无别有情。而诸圣教。互不相违。若广分别。义如别章。
经。大王我常语(至)觉萨云若性。
释曰。第三引古证今。若依本记。断三界者。谓除六识。名为业谛。断烦恼者。阿陀那即第七识。说烦恼净果报尽者。除阿赖耶。是第八识。说为果净。如是三净。名之为佛。自性清净。名萨云若性。此意说云。一切众生。三种净者。即名为佛。由此应知。设得佛果。不出三界。
经。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
释曰。第三释已总结。文别有二。初总结五忍。后辨位长短。此即总结。如经可知。
经。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释曰。第二对十四忍。辨位长短。谓五忍对十四忍。展转相摄。寻即可知。
经。白佛言(至)化众生。
释曰。自下第二正答利他。兼释自利。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经。佛言从一地(至)一切知见故。
释曰。此即第二如来正答。于中有二。先略。后广。此即略答。文有三节。初明业所依地。谓从极喜。乃至法云。问此文何故但说十地。答地前三贤。贤而非圣。妙觉一地。已超菩萨。故因位中。随胜而答。次简别二行。一自所行处。谓十地自所行境。二佛所行境处谓妙觉地所行境界。前之十地。但了自行所行处。后金刚一念。通行二处。故下经云。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如佛境界。乃至广说。又如璎珞经云。佛子。菩萨尔时住大寂门。乃至过十地解。与佛同坐。具如彼说。后言一切知见故者。释成清净。谓十地行。本业清净。皆由知见力所生故。一云。从初地乃至后佛地。余如前说。
经。本业者。
释曰。第二广答本业。文别有三。初牒。次释。后是故下结。此即牒也。
经。若菩萨(至)化一切众生。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十地。即分为十。此即第一释善觉地。文分为五。一居土宽狭。二配属王位。三显习法门。四释地别行。五辨地通业。住百佛国者。居土宽狭。本记云。国土有三。一说法土。百亿日月。化小乘。二神通土。亿亿日月。化中乘。三智慧土。无量世界。化菩萨。今言百佛国土者。说法土也。言作阎浮四天王者。配属王位。问此经意。但取天王。非阎浮提。如何此云作阎浮四天王耶。答此有两释。一云。于四天王中。但作领阎浮提增长天王。由南胜故。不作余王。一云。通作四种天王。就胜方便故。但言阎浮提王。然此十王。诸教不同。依十地经。初地菩萨。作阎浮王。二地菩萨。作转轮圣王。六欲天中。除四天王。四静虑中。除第三禅。余八处中。如其次第。作八王位。今依此经。六欲天中。及四静虑。如其次第。受十王位。除阎浮王。及转轮王。言百法门者。第三显习法门。即自利行。如上所说。于十信中。一一具行十信。故言百法门也。言二谛平等心者。第四释地别行。谓于初地。创证真如。如实了知真俗一味。非即非离。非即故化义得成。非离故证法皆空。言化一切众生。第五显地通行。地地皆用化生为业。下有九地。多作五段。准此应释。
经。若菩萨(至)化一切众生。
释曰。第二释离达地。文复有五。一千佛国土中。居土宽狭。二作忉利天王者。配业王位。忉利天者。此是梵言讹略也。具足应言帝戾那(此云三)橙棱贯(此云三十)题婆(此云天)宝思惟三藏云。当此三十三天。三修千法门者。显习法门。谓十信心。一一增修一百心故。名千法门。后渐增修。准此应知。广如璎珞经第二卷说。四十善道者。释地别行。修十善业。行戒地故。五化一切众生者。显地通行。
经。若菩萨(至)化一切众生。
释曰。第三释发光地。文复有五。言炎天者。此云时分。余文准上。
经。若菩萨(至)一切众生。
释曰。第四释炎慧地。文复有五。兜率天者。此云喜足。道品即是三十七道品。
经。若菩萨(至)化一切众生。
释曰。第五释难胜地。文有五句。言二谛者。即世俗谛。第一义谛。言四谛者。即苦集灭道谛。言八谛者。诸说不同。一云。有作无作二种四谛。合说为八。若依本记。苦苦。坏苦。行苦。分段。变易。善。不善。正行。名为八谛。显扬第八。行苦谛。坏苦。苦苦。流转。流息(瑜伽云还灭)。杂染。清净。正方便谛(瑜伽云正加行)。名为八谛。解云。如次三苦。流转生死。流息涅槃十。三种杂染。断彼所得清净无为即彼能断。方便圣道。名八谛也。若依瑜伽第四十六。亦同显扬。然彼二论。增数门中。增一至十。广说如彼。今依十地。十四谛中。后八种谛。以释此文。前之六谛即此经中。二谛四谛。言八谛者。十地经云。觉法自相同相故。善知相谛。觉法差别故。善知差别谛。觉分别阴界入故。善知说成谛。觉身心苦恼故。善知事谛。觉诸道生相续所。善知生谛。毕竟灭一切热恼故。善知尽无生智谛。起不二行故。善知令入道智谛。正觉一切法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及善知集如来智谛。以信解力故知。非得一切究竟智故。问经说九谛。如何言八。答经意欲显妙觉胜故。开为二谛。论意欲明同大乘故。合为一数。前之七谛。通大小故。故今此经依八谛说。
经。若菩萨(至)化一切众。
释曰。第六释现前地。亦有五句。准上应知。
经。若菩萨(至)化一切众生。
释曰。第七释远行地。亦有五句。言方便智愿智者。不舍众生。起法无我。名方便智。由方便力。能作七门摄众生事。愿力取生。恒为上首。名为愿智。即此愿智。当方便智第一门摄。非十度中方便及愿。言七门者。一愿力取生。教化余众生故。二说对治。为灭烦恼染及随烦恼。使寂灭故。三为灭诸障故。四于大法众会集故。五见闻亲近。供养修行。生福德故。六转法轮故。七所问善释故。具如十地论第九卷说。
经。若菩萨(至)化一切众生。
释曰。第八释等观地。亦有五句。言双照方便神通智者。双照真俗互不相违。为方便。于入观中。能发神通。故名神通智。
经。若菩萨(至)化一切众生。
释曰。第九释善慧地。亦有五句。如文可知。
经。若菩萨(至)如佛境界。
释曰。第十释法云地。亦有五句。一居土宽狭。如文可知。二配属王位。言大静天王者。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王。言三界主者。简三界王故。言三界主。三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者。显习法门。四德理尽下。释地别行。觉行已满。名曰理尽。与佛如来。共断细障。名同佛行。无明即是三界本原。此地能尽。名为尽原。若依本记。阿赖耶识。以此为本原。五教化一切众生如佛境界者。显地通行。
经。是故(至)行净。
释曰。第三总结。文别有二。初结菩萨业。后结如来业。此即初也。
经。若十方(至)无量众生。
释曰。第二结如来业。
经。尔时(至)波罗蜜。
释曰。自下第二月光偈赞。于中有三。初大众供养。次月光正赞。后时诸下。辨众得益。此即初也。文有两节。初香华供养后合掌听闻。依十地论。供养有三种。一者利养供养。谓衣服卧具等。二者恭敬供养。谓香华幡盖等。三者行供养。谓修行信戒行等。此当第二敬供养也。
经。今于佛前。以偈叹曰。
释曰。第二月光正赞。于中有二。初发起颂文。后以偈正赞。此即初也。所言偈者。自有二说。一云。偈者竭也。摄义竭尽。故名为偈。一云。依正梵音。名为伽他。此云颂而言偈者。是讹略也。然所说偈。必具四句。梵音钵陀。此翻为迹。外譬真如诸象四迹成身。偈亦如是。
经。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
释曰。自下第二以偈正赞。此中总有二十九行偈半。大分为三。初一偈半。略叹佛德。次五忍下。二十五偈。广叹五忍德。后如来下。有三偈。叹佛化业。就叹佛德。文别有三。初有半偈。叹佛自体。即叹佛宝。次有半偈。叹佛说法。即叹法宝。后有半偈。叹佛摄众。即叹僧宝。此即初也。然此颂文。诸说不同。若依本记。颂初二句。明佛三业。具足五义。一世尊者。威德具足。二导师者。智慧具足。三金刚体者。法身具足。四心行寂灭者。解脱具足。五转法轮者。化他具足。解云五中金刚体者。叹法身德。余之三句。叹受用身。转法轮者。赞其化身。三身别相。具如别章。一云。初二句。赞佛三密。初之一句。赞佛身密。具一切德。众所尊重。名为世尊。相好圆满。引导众生。名为导师。其身不坏。犹如金刚。故名金刚体。于后句中。赞二种密。初之四字。赞其意密。内证真如。离能所相。故名心行寂灭。后之三字。赞其语密。远近同闻。无所壅隔。名转法轮。若广分别。如三密经。
经。八辨洪音为众说。时众得道百万亿。
释曰。第二赞佛说法。文有两节。初赞妙辨。后赞德益。言词巧妙为辨。远近皆遍曰洪。言八音者。如梵魔喻经云。佛说法声。有其八种。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濡软声。四调和声。五慧声。六不诬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又璎珞经。有八种声。谓内外因果。及四无碍声。即为八也。又贤愚经。十住断结经等。亦说八种。与此不同。恐繁不述。言时众得道百万亿者。第二赞众得益。如经可知。
经。时六天人皆出家道。成比丘众菩萨行。
释曰。第三叹佛摄众。谓说法时。六欲诸天。及人民众。成出家道。及菩萨行等。问如何六天有出家众益。依本记云。出家二种。一心出家。二形出家。今六欲天。依于佛法。皆出生死家。故不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