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仁王经疏
仁王经疏
经。五忍功德(至)能尽原。
释曰。上来略叹佛德讫。自下第二二十五偈。广叹五忍。于中有二。初有一颂。总叹五忍。后佛众下二十四颂。别赞五忍。此即初也。文有三节。初之一句。赞所了法。次有一句。辨能了人。后有二句。显其胜劣。此明除佛以外。障未除故不能穷尽。故不名智但名为忍。唯佛一人。能尽忍源。障已尽故。
经。佛众法海三宝藏。无量功德摄在中。
释曰。自下第二有二十四颂。别赞五忍。文别有四。一有五偈。叹伏忍。二善觉下五偈。叹信忍。三炎慧下有四偈。叹顺忍。四远达下有十偈。合释无生寂灭二忍。就伏忍中。文别有三。初有一偈半。颂方便。次有一偈。显正位。后二偈半。显势力。前中有三初之二句。信所依境。次有二句。明发信心。后有二句。配属王位。此即初也。释三宝义。具如别章。
经。十善菩萨(至)苦轮海。
释曰。第二明其发心。依本记云。十信菩萨。由发大心。求出三界。虽未即能永出三界。以能远离三恶道苦。是故总言长别三界。
经。中下品(至)铁轮王(或有本云宝者谬也)。
释曰。第三配属王位。谓十善业道中下品者。得粟散王。若上品者。得铁轮王。小王众多。犹如散粟。从喻立号。名粟散王。依本业经。十善有三。上品铁轮。中品粟散。下品人王。
经。习种(至)四天下。
释曰。第二一偈。颂其正位。谓十住菩萨习种性。作铜轮王。王二天下。十行菩萨性种性。银轮王。王三天下。十回向菩萨道种性。金轮王。王四天下。言七宝者。轮宝。主兵臣宝。主藏臣宝。象宝。马宝。女宝。如意珠宝。问如是七宝。四种轮王。皆具有不。答皆悉具有。而胜劣异。故大婆沙三十卷云。诸转轮王。力亦不定。王四洲者。有那罗延力(那罗延者。此名人种。人与天女和合王而生。根本是人种类。故名人种)。王三洲者。有代根伽力。王二洲者。有钵罗塞建提力(是大力鬼神是鬼趣摄也)。王一洲者。有摩诃路健那力(此名露形是人中神)。此四轮宝。亦有差别。王四洲者。有金轮宝。其量正等四俱卢舍。王三洲者。有银轮宝。其量正等三俱卢舍。王二洲者。有铜轮宝。其量正等二俱庐舍。王一洲者。有铁轮宝。其量正等一俱卢舍。如四轮宝有此差别。应知余宝亦有胜劣。谓王四洲者。余宝最胜。乃至一洲者。余宝最劣。
经。伏忍圣胎(至)十贤心。
释曰。第三显其势力。文别有二。初之一偈。对佛辨力。后一偈半。就菩萨辨。前中有二。初之二句。标三伏忍。后有二句。正赞势力。此即初也。若依本记。初句总标三十忍。次句别配三位。言十信者。即十信位。十止者。即十解位。十坚心者。即十行位。今解不尔。十信即十解。亦名十住。十行名十止。十回向名十坚心。如上已说。
经。三世诸佛(至)伏忍生。
释曰。第二正赞势力。如文可知。
经。一切菩萨(至)信心难。
释曰。第二对菩萨辨。于中有二。初标发心。后释二利。此即初也。言发心者。显扬第二。有二发心。一世俗发心。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者邬波柁耶。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无上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六波罗蜜。皆为证得无上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二证法性发心。谓如有一已过第一劫阿僧祇耶。已证菩萨初极喜地。已入菩萨定无生位。已如实知无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将近等近大菩提果。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乘意。已至不住流转寂灭。菩萨道故。得广大意。由如是故。于大菩提愿不退转。是证发心。庄严第七。发心有四。一信行发心。谓信地。二净依发心。谓前七地。三报得发心。谓后三地。四无障发心。谓如来地。若依瑜伽七十二。说十种发心。恐繁不述。今此经文。二发心中。世俗发心。四种发心。当信行发心。若依本业。在十信位。谓十信心。信心有十。修百法门。故言行本。或十住中。初发心住。
经。若得信心(至)初地道。
释曰。第二释自利行。文别有三。初之二句。明自利行。次有一句。显利他行。后一句。双结二利。此即初也。言信心者依庄严论。此当上品。故彼第七云。行尽阿僧祇。长信令增长。众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释云。若诸菩萨行行。尽一阿僧祇劫。尔时长养于信。方至上品。若准彼文。当十回向。今此经文。重赞十住第七不退也。问此种性菩萨。为如此经。必不退耶。或有退耶。设尔何失。若言退者。此经所说如何会释。若言不退。本业经等。如何会释。解云。此义两释不同。一龙猛菩萨宗。种性菩萨。决定不退。故金刚仙论第一卷中。作如此说。然此习种性人。亦有二种。一者性决定。二者不定。不定者。未能决定入于性地。乃至初地。容有进退。故言不定。若遇善知识即不退。若不遇者。退入外凡及二乘地。或性种性。犹退堕地狱。马鸣菩萨起信论中。亦同此说。又乐庄严经中说。性地菩萨。决定不退。是故宝鬘论中。有人问龙树菩萨云。地持经中。道性地菩萨。退堕阿毗地狱。此义云何。龙树菩萨答言。地持经中。虽云性地菩萨堕地狱。我不明作如是说。何以故。不增不减经中。明性地菩萨。毕竟不堕地狱。又乐庄严经中说。性地菩萨。若一时杀阎浮提众生。虽有此罪。犹不堕地狱。若杀四天下。乃至大千世界众生。亦不堕地狱。何以故。此人旷劫修行。多供诸佛。功德智慧。善根纯熟。虽造重罪。以福德力故。罪即消灭。不堕地狱。如热铁鏊。以一渧水。投之于上。即自消灭。以此验知。性地菩萨。不堕地狱。问若尔者。二经相违。云何会通。解云。地持经中。道言入者。摧怖地前。令其生惧。速证初地。非谓实入阿鼻地狱。如十地经中七劝。劝八地菩萨言。汝莫乐住寂灭。然八地菩萨。既位出功用。永绝识务。念念无生。运运自进。岂有乐住寂灭。假劝方进也。欲速入九地十地乃至佛地。是故加劝。非谓实乐住寂灭。此亦实如是。实不堕地狱。言其堕者。欲令速证初地。非谓实堕也。故知性种以上。一向不退。二慈氏菩萨宗。种性菩萨。亦有退入恶趣。堕入外凡。如前所引。本业经第一卷云。信想心中行者。是分善根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上观现在前。后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萨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准此等文。亦有退者。而乐庄严等。说不退者。如本业经。修第六度。遇善知识。故知种性。有退不退。问十信位。有不退不。此有两释。一云。亦有不退。故本业经第一卷说。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而与十住。有差别者。十住第七住。位不退。十信第六。唯信不退。一云。无不退义。是故此经第六名施。本业第二自说戒心。由斯十住第六已前。一向是退。第七住后方名不退。而言十信第六不退者。译家谬也。
经。教化众生觉中行。
释曰。第二显利他行。如文可知。
经。是名菩萨初发心。
释曰。第三总结二利。上来明信不退者。说伏忍位。又解。一切菩萨已下一偈半。说信忍方便。以庄严论说僧祇末上品信故。于理无违。
经。善觉菩萨四天王。
释曰。自下第二有五偈。别释信忍。文别有四。一有两偈释善觉地。二有一偈明离达地。三有一偈。释明慧地。四有一偈。断障分齐。此即第一也。文有七节。一标名配位。二显地别行。三化土宽狭。四辨登一乘。五释地别名。六显德具足。七入理不动。此即第一标名配位。谓初觉生法二空。无相见道。及三心等。故名善觉。配位如上。
经。双照二谛平等道。
释曰。第二显地别行。依真谛释。双观二义。一入观见真。二出观见俗。出入合说。故云双观。慈恩三藏。一时双缘。故名双观。然此双观。略有四种。一方便双观。谓十回向中。四善根位。于一刹那。缘名义等。假有实无。假有是俗。实无即真。于中初习。容有前后。若纯熟位。即得双观。二证位双观。如即此经。三功用双观。谓难胜地。四任运双观。八地以上。今于此中。证位双观。
经。权化众生游百国。
释曰。第三化土宽狭。
经。始登一乘无相道。
释曰。第四辨登一乘。然释此文。诸说不同。一云。就理说一乘。一云。依行说一乘。具如别章。
经。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
释曰。第五释地别名。义谓极喜地。亦名为住。智住理故。即彼般若。亦名为地。生诸德故。
经。初住一心足德行。
释曰。第六显德具足。谓初地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
经。于第一义而不动。
释曰。第七入理不动。谓入理时。非分别所动。故名不动。或不退故。名而不动。
经。离达开士忉利王(至)无无无生无二照。
释曰。第二此一颂文。释离达地。文有三节。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如经可知。后显地别行。言离达开士忉利王者。标名配位。离犯戒垢。达照一味真如。故名离达。即当三十三天王。言现形六道千国土者。辨土宽狭。言无缘等。者第三显土别行。释此经文。诸说不同。一本记云。上句明境净。下句明智净。言无缘者。依他假缘空无相。分别假相空。第三谛者。真实性空。解云。除遣三性。存三无性也。言无无者。是无分别性。以体无故。言无生者。依他性空。言无二照者。圆成实性空。然此照言。该通上二。慈恩三藏云。上句境净。下句智净。准同前释。言无缘者。生无自性。性体即依他。无自在天等为缘生故。言无相者。相无自性。性即所执相。以无自体。为其性故。言第三谛者。胜义无自性性。真如为体。而无所执。真空相故。释能净智。准前应知。
经。明慧空照(至)变化生。
释曰。第三有一偈文。释明慧地。文有三节。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如经可知。后显地别行。言忍心者。即是能观之智。言无二者。谓离有无二相。即用无二。为第三谛。言出有者。出三界有。言入无者。离分段有。入变化生。变化生者。即是变易生死也。如何得知第三地中。出有入无。变化生即是变易生死。解云。如显扬论。变易生死。亦名变化。又第三地。即施戒修中。修定地。由边际定力。受变易生。故知第三地。受变易生。
经。善觉(至)无遗照。
释曰。第四有一偈。明断惑分齐。谓上善觉离达明慧三位菩萨。能断三界色烦恼缚。所以者何。执三界色为实有故。下有半颂。释断所由。以彼菩萨。还观三界身口色上法性。第一真如。无遗照故。方能断也(或有本云。无唯照者谬也)。
经。炎慧妙光(至)空有了。
释曰。自下第二有四偈。释顺忍。于中有二。初有三偈。正明行位。后有一偈。明断惑分齐。前中有三。初有一偈。明炎慧地。次有一偈。明胜慧地。后有一偈。明法现地。此明炎慧地。即十地中。第四炎慧地。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后显地别行。炎慧妙光者。第一标地别名。道品慧光。断所知障。如炎烧薪。法喻双举。名为炎慧妙光。于十度中。行精进度。名大精进。配王摄土。如经可知。显别行中。言实智缘寂方便道者。略开二智。谓一实根本智。唯缘寂静真如。二后所得方便智。通缘真俗。故今且举方便道。不辨所缘。下句重释二智。达无生者。释上实智。照空有了者。释后得智。通照真俗。
经。胜慧(至)入无间。
释曰。第二偈。明胜慧地。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后显地别行。言胜慧者。即难胜地。真俗二智。难合能合。故名难胜。今此经意。了知真俗。及第一义。能了知故。名为胜慧。自达明了。不由他力。故名胜慧。配位分齐。如经可知。言空空谛观。至入无间者。第三显地别行。本记释云。就真谛门空有二义。一者人空。二者法空。故曰空空谛观。或可有无皆空曰空空。虽有无相。名无二相。俗谛门中。变化六道。无细不入。故言入无间。
经。法现开士自在王。
释曰。第三有一偈。释第六地。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显地别行。后化土分齐。言法现者。是第六地。缘生空观法。现在前故。名为法现。即六天中。他化自在天王也。言无二无照至大智光者。显地别行。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故言无二。或可离有无相。故言无二。无能所证。故言无照。内证生法两空。故言达理空。具足能证真俗二谛。及第一义。故言三谛现前大智光。化土宽狭。如文可知。
经。炎胜(至)迷心惑。
释曰。自下第二有一偈。明断惑分齐。文别有二。初上半正明断惑。后下半释断所由。此即初也。炎谓炎慧。胜即胜慧。法现即是法现。如是三人。起无漏定。皆离有无二相。及无能取所取相。名无相定。此上三智。能洗力三界迷心粗惑。理实通断迷色心惑。欲显胜劣。且说迷心。